【序】
很早以前就想整理这样的一篇文章,只是因为潮汕丫头们红妆的可爱,致使自己陷于梦境中流连忘返,竟不忍从现实去认识一个真实的潮汕,也明知真实本没有那么美好,却又小心翼翼的呵护着,生怕不经意间惊醒自己。
梦境过于美好,而丫头们也过于可爱。
与潮汕的缘分,源自2018年12月15日在汕头市潮阳区谷饶镇东明村十年一度的“纪念宋大元帅文化节”,也称东明祭社,是一场由村里面自发组织的巡游祭祀活动,有各种传统文化艺术表演,也有各种祭祀祈福仪式,更是青年男女们互相结识的重要场合。
这样的一种活动,在潮汕,月复一月,各村轮流举办,早已寻常,已深深的嵌入了潮汕人民的生活和灵魂之中,表示对神灵的敬仰,表示对英雄的缅怀,表示对先祖的纪念。
拜老爷,是潮汕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种习俗,老爷保号,是潮汕人最大的心理慰藉。
不同以往的是,此次东明祭社在抖音、快手、火山等短视频社交平台引起了轰动,因为其中一名叫翁佳娜的小钹手,纯朴清新的模样,激起了广大网友内心深处对人间真善美的憧憬,于是,东明、谷饶、潮阳、潮汕,被更多的人们所搜寻,所认知,所向往,所眷恋。别样的潮汕文化,也为更多的人们所了解,而温婉的潮汕女子,以其清新温婉的传统特质,吸引了无数追逐梦想的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男子们的目光。
七弦是一个理智的人,初识潮汕时候的惊艳逐渐淡去过后,却对潮汕这个原本有些鄙视的地方产生了兴趣,欣赏了无数视频,查阅了海量资料,写下了七八万字散记,梦里的潮汕,是个美丽的地方,有着梦幻的风光,有着可爱的人儿,有着诱人的美食。
只是,梦境终会醒来,也曾三赴潮汕,亲历种种潮汕风情,当梦的色彩褪去之后,潮汕,也渐渐显出了它的真实,可爱的背后,是坚固的传统,有着些许无知,有着些许无奈,也有着些许无力。
此文,属文萃整理,没有什么创新,没有什么突破,既不标新立异,也不承载丰富的情感,只是基于一些个人经历与学习体会,叙述自己理解的潮汕,这是一篇学习笔记。
其中的内容可能与事实并非完全一致,仅仅是个人对潮汕的简单认知。
潮汕,古时和海外称潮州,是一个以潮汕方言为母语的汉族民系,是广东三大汉族民系之一,属于河洛人的一支。所谓河洛,是指黄河和洛水,河洛人特指是古时从中原迁移至福建的中原移民的后代,主要分成漳州人和泉州人两大支。
狭义的潮汕人是指“潮州八邑”人,“潮州八邑”包括海阳(潮安)、揭阳、潮阳、澄海、普宁、惠来、饶平和丰顺,加上大埔,也称为潮州九县。也就是现今的潮州、汕头、揭阳三个地级市及梅州的丰顺县、大埔县,但广义的潮汕人还包括汕尾人。
揭阳、潮州、汕头都曾是潮汕行政区名称,“潮汕”名称起源自中国近代1904 年兴建的第一条民营铁路“潮汕铁路“,这条铁路是晚清著名工程师詹天佑亲自勘察、华侨实业家张榕轩、张耀轩兄弟投资兴建,1906年完工,1939年为侵华日军所破坏,共存在了33年,因为这条铁路,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潮汕这个名字。
潮汕这个名词广为人知,源自1907年5月22日孙中山领导的“潮汕黄冈起义“,在海外华侨的帮助下,由同盟会员许雪秋、陈芸生、陈涌波、何子渊等发动,当时一举占领了潮州饶平县黄冈城。但清潮州总兵黄金福立即带兵前往镇压,力量悬殊,革命党人被*害200余人,其余起义军流亡香港,历时6天的黄冈起义遂告失败。
潮汕用作行政区名称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设立广东省潮汕专区,后又改成粤东行政区,治驻潮安县城(现为潮州市),后迁汕头。
潮汕作为一个区域名字广为使用是在1991年潮汕三市汕头、潮州、揭阳分治之后,用作曾同属一个文化的区域统称。
“揭阳”名称起源自地处莲花山脉揭岭之南,秦朝至三国时期用作潮汕行政区名称,晋安帝义熙九年(413年)以秦汉揭阳县域置义安郡,自此古揭阳之名始被取代,现指揭阳市。
“潮州”因潮州府建置而得名,其名取“在潮之洲,潮水往复”之意。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原义安郡改称潮州,潮汕地区一带在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初期历代行政区名称潮州,因此潮州代指潮汕。现亦指潮州市。
“汕头”原是揭阳海边的一个渔村。元代,在今光华埠一带形成较大渔村,称为“厦岭”。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今外马路老妈宫一带至崎碌形成沙脊,称作“沙汕”。万历三年(1575年),沙脊积聚成片,称作“沙汕坪”。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今外马路人民银行汕头支行所在地建炮台、烟墩,称作“沙汕头”,以后,清政府在这里设站收取盐税,简称为“汕头”,用作潮汕行政区名称始于当代1956年、止于1991年,现仅指汕头市。
第一章 潮汕史话
潮汕文化产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即距今8000年以前。据出土文物考证,潮汕已有一万年以上的人类生活史,五六千年的文明史。在旧石器时代潮汕已有人类居住繁衍,在新石器时代潮汕文明已开始与中原文明产生交流。潮汕地区最早的土著居民是古越人,1974年发现的饶平“浮滨文化”文化遗址距今约3400-2900年。
从地理上看,潮汕的这块大平原,应该是被巨大的莲花山脉阻挡开来,临海的族群、民系,河网密布,地势平缓。
一、扬州百越
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222年,即秦灭六国统一天下时为止,潮汕一带称为南交之地,属于“扬州之域”,按《禹贡》的九州之说,古时天下分为九州,而扬州,系九州之一,非今日江苏之地级市扬州,当时的扬州之域涵盖了今天长江下游以南的所有地区,人烟稀少,也被当时的中原文明称为荆蛮之地。
夏商周时候,潮汕属海阳国,即南瓯国,这是古越人建立的国家,从今天看,这应该是潮汕土著建立的国家。
春秋时,楚灭越后,越王勾践的子孙离散到今浙南、福建和粤东一带,分别建立了瓯越国和闽越国,其中闽越国的范围大致是福建和今粤东一带,涵盖了现在的潮汕地区。勾践原姓芈,为上古五帝颛顼后裔,属汉人前身华夏族正统。越国亡后,南下越国人逐渐融入潮汕当地土著,形成中原文化与潮汕文化的第一次交融。当前潮汕人的基因序列,也表明当时南下的越人确为目前潮汕人先祖的来源之一。
但由于吴越本身在春秋时属于边缘国度,吴越文化源自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地域性文化,地处太湖流域,商时周太王长子泰伯为避王位,带着亲族奔吴,在今无锡梅李地区,建立勾吴国,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明,带领这个地域逐渐摆脱蛮夷状态,在吴王阖闾、夫差、越王勾践等雄主带领下,短暂的成为过天下霸主,呈现出与中原文明争锋的态势。但在文化上,依然被中原文明视为蛮夷,并不认同其正统文化地位。
据《史记》记载,吴、越皆古国,吴为周太王长子泰伯之后,越为夏少康庶子之裔,但两国的居民都是古吴越人。吴居苏南,都于吴(苏州),越居今浙北,都会稽(今绍兴),二国王室皆华夏之裔,然其人民,则为越族,语言与华夏迥异,必“待译而后通”,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吴越国,只有统治者是来自中原的正统华夏文明,所属的人民却是地道的越族人。然吴、越两地人民的语言则是相同的,吴越大臣伍子胥、范蠡、大夫文种等,都说吴、越不但语言相同,而且其风习亦相同,但其与中原华夏则大不相同。
所以此次的越国后裔进入潮汕,也并未被认同为是潮汕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一次大融合,充其量,只是吴越地区的越人融入了南越地区的潮汕,且吴越与潮汕相隔虽远,但在先秦时的各类古籍中,如《吕氏春秋》,将这一区域的部族泛称为百越,在其它文献上也有"百粤"、“诸越”等称谓,因此从中华文明的整体看,此次融合,更多的,是百越的内部融合。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也就是从今江苏南部沿着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越南北部这一长达七八千里的半月圈内,都是古越族人集中的分布地区,包括吴越、扬越、东瓯、闽越、南越、西瓯、骆越等等众多越族支系。
闹腾了半天,原来在七弦的不知道多少代祖上,跟潮汕人原来都是古越族,乡亲哪!
这一时期潮汕较少受到中原文化的直接影响,土著文化色彩很浓。根椐考古资料可知,在这一段时间里,潮汕文化先是与东面的闽南文化保持一致,后来西面的南越文化入侵,改变了潮汕地区文化的原来面貌。在这一阶段,潮汕地区的历史文化进程,不但滞后于中原,也滞后于周边地区。《礼记》就有“南方曰蛮,雕题交趾“的记载,意为刻画额肌,足趾相交。
二、百越融合
这一时期由公元前222年直至公元960年,长约1200年,是汉文化的进入与土著文化的汉化时期,公元960年是北宋建国之时,也是百越彻底融入中原文化的标志,有宋一朝,是汉文化最辉煌的顶点。
在这一时期,当时居住在潮汕的越人富有反抗精神,反抗最为激烈的,是在秦汉统一天下过程中,这在《史记》、《淮南子》、《后汉书》等古籍中均有所述。
秦之后,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中原汉人开始随着征讨大军南迁进入潮汕,《淮南子》中记载了公元前213年秦军南侵岭南地区时,越人都撤至山林之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并推选“桀骏”者为将,发动夜攻,大败秦军,“*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
但是,不管越人如何勇敢善战,却终究抵挡不住比之远为先进的秦朝大军。秦朝在尉屠睢被*之第二年(公元前 214年),又派任嚣和赵佗接替屠睢,率领充军罪人遣戍越地。自此约100多年的时间里,汉族军队和随军家属一齐进入岭南地区,渐渐“与越人杂处”。
秦始皇修长城的时候,在南方也干了一件泽被后世苍生的大事,就是在岭南修建了灵渠,打通湘水和漓水,水利专家史禄(或称监禄)正是在那个时候为大军凿渠运粮,这个人的名字是个迷,史书里只说了“监御史名禄”,实际上可能他既不姓史,也不姓监。
明代欧大任《百越先贤志》卷一写道:秦平定南越后,在岭南置南海、桂林、象郡,“并命史禄”留任“揭岭长”。《方舆纪要》也云:“史禄转饷,留家揭岭,此为中土移民入潮之始”。《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揭阳山”条也云:“秦始皇伐百越,命史禄转饷,禄留家揭阳,或以为即此山也。”
因此,史禄留家揭岭,是有史所载的汉人移居潮地的首创者。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南越,设象郡、桂林、南海三郡,地域属南海郡。
秦始皇征岭南,这是潮汕地区第一次大规模的北方人口迁入。
西汉元鼎年间,伏波将军路博德率大军征讨南越,使百越人中的南越支裔,随着东越、闽越之后也灭亡了。南越灭国时,大批南越人逃入江海,浮家泛宅,这就是今天疍族的祖先。
西晋末年,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在公元291年,及公元299年至306年,先后引发了皇族中八位诸侯王争夺中央政权的内乱,史称“八王之乱”,以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为首的众多游牧民族,趁乱反晋,致西晋灭亡。
为避战乱,西晋皇室、士族和大量北方居民迁入安定的南方,建立了东晋,史称“衣冠南渡“,巨量的财富、人力、技术、文化也随之转移,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经济的重心开始南移至长江流域,江浙一带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
对了,著名山水诗人琅琊王谢灵运的祖上就是在这个时候到了当时的建康,即现在的南京,他的祖父就是淝水之战中著名的东晋将领谢玄,乌衣巷里夕阳斜,于是就有了王谢堂前燕。
在这次人口的大迁徙中,大量北方人口进入了潮汕地区,这是也潮汕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北方人口迁入。
隋唐时期,因生存环境恶劣,岭南地区成为中央政府流放犯人、贬谪官员的不毛之地。在这其中,一位著名的唐代诗人的贬谪,为后来潮汕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就是韩愈。
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因为谏迎佛骨,激怒了宪宗皇帝,被贬到潮州任刺史。
韩愈是怀着必死的心态来到潮州的,被贬潮州时,韩愈给送行的侄子写下了著名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但韩愈的到来,却不意为封闭的潮汕文化圈带来了全新的发展理念,潮汕文化从此展开了全新的局面。韩愈的潮州之行,不仅成为他生命中最辉煌的的一页,也成为潮州这座城市永远的印记,这也是他被贬之时始料未及的。
韩愈来到潮州时,潮汕地区已初步接触了先进的中原文明,正需要新的文明理念去破除蛮荒落后。代表中原文化的杰出人物韩愈,恰逢其时,贬来潮州。作为当时知名天下的文豪、诗人,韩愈的到来,得到了潮州人民的夹道欢迎。韩愈到任后,惠政治潮,提拔人才、驱鳄除害、关心农桑、赎放奴婢、延师兴学、德化潮州。
这些措施有效的维护了法制,缓和了阶级和民族矛盾,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巩固了唐在边远地区的统治。韩愈在潮州使用当地人才,拿出自己几乎全部的积蓄,恢复州学,兴办乡校,广招地方子弟,教之儒家经典发展教育,不仅功在当时,也促进了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此后潮州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的文明礼义之乡,韩愈之功有口皆碑,后代潮州人说:韩愈把中原文化带到潮州,是潮州文化走上发展繁荣的起点。
这大约是一种历史的因缘吧,宋代时,韩愈就被潮人请上了神坛,连带他的侄子因护送韩愈有功,也成了八仙之一的韩湘子。潮州当地尊关帝、祀天后、拜观音,到处也奉祀韩夫子,在潮州民俗世界中,韩愈已不复是历史人物,俨然已是一个神话人物。
客观的说,韩愈在潮州的作为,并非惊天动地,但韩愈的施政方针和策略,已为后人所继承和发扬,成为潮州自中唐以来贯穿整个历史进程的主线,对潮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潮州人民为感念韩愈,潮州的江山都姓了韩:韩江、韩山、韩木、留衣亭、湘子愈路、韩愈小学、韩堤、韩文公祠、景韩亭、昌黎路、祭鳄台等等。
韩愈终赢得潮州“一片江山尽姓韩”,纪念和感戴韩愈,也是潮汕人的一种人文精神和民心所向。
唐代因其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虽向岭南输出的只是其核心层的边缘人物或边缘文化,但也足以使潮汕地区的社会文化发展有了质的飞跃。现在潮汕地区的家族祠堂,其族谱基本都能追溯到唐时,也证明了这样的一种经济文化交流对潮汕地区的影响。
唐代安史之乱后及五代时期,受战乱影响,中原文明又开始 “举室南迁”,当时有两条线路,一条是经浙江南部进入福建,然后碾转由福建沿海经闽南进入潮汕,所以现在的很多潮汕风俗跟闽南十分相似,但潮汕文化并非源自闽南,而是在中原文化迁徙途中形成的两个地域性文化,实质上同属中原文化的分支;另外一条线路是经江西由梅州方向进入潮汕。许多潮汕地区的大姓都是这一时期迁徙而来,如黄姓,黄峭山公“上马诗”就是例证:
“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胜地立纲常。身居外境犹吾境,久住他乡即旧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当荐祖宗香。根深叶茂同庥庆,三七男儿总炽昌。“
说的是五代时,黄峭山公目睹战乱,举家迁徙时,怕家人散落各方,留下这首诗作为族人日后相认的凭据,据说,在潮汕的黄姓,基本从小就会背这首诗,这首诗,也被称为“认祖诗”。
唐代的这一次南迁,是潮汕历史上第三次北方人口的大规模迁入。
在这1200年间,潮汕经历了3次大规模的北方人口迁入,外来人口已占到了总人口的90%以上,潮汕的土著文化也不断被中原文化所融合,百越人的各个部族大多逐渐融合到统一的中华民族之中。此后,除三国时的“山越”,以及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尚有“巡抚岭南,百越皆伏”等偶尔的记载外,“越”字基本在史籍中消失,未被汉化的百越人遗裔,重新被统称为“南蛮”,后来成为了南方的各少数民族。
这一时期,也是当前潮汕地区传统文化的主要来源。
三、璀璨文化 从公元960年宋代建立起,潮汕地区逐渐赶上了中原文明的主流进程。元灭宋时,在抗元过程中,大量的北方人口再次经闽南进入潮汕,这是潮汕地区中原人口的第四次大规模迁入,伴随迁入的,是宋代最为璀璨的汉文化。潮汕文化由此进入了昌盛时期,成为汉文化的潮州地方亚型。此后,潮汕文化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北宋著名诗人陈尧佐在《送王生及第归潮阳》写道:“休嗟城邑住天荒,已得仙枝耀故乡。从此方舆载人物,海滨邹鲁是潮阳。”从此古潮州也被称为海滨邹鲁,意为沿海文化昌盛之地。
翁辉东先生在《海滨邹鲁论》中指出:“潮州文化,蕃于宋,而于元,乃竟澎湃于明代”“积之厚者,其流必先……故有清初叶,明风尚流。”据史载,终宋一代317年,潮人登科共172人;终明一代276年,潮人登科共157人。明嘉靖及万历年间,潮人在京城任职者竟多达170余人,这对于南国海隅的潮州来说,莫不是一个奇迹。
谁说潮汕人不喜欢读书?再想想现在的丫头们,叹叹!
“御街讲白话”这句俗语就发生在明代,说的是潮汕人在京城竟然可以用潮汕话互相交流,可见当时在京师的潮汕人之众。人文的昌盛,必然带来文化的繁荣,必然保持“积之厚者,其流必先”的文化优势,也必然对整个潮州民系的文化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著名的潮汕太监喊皇帝吃饭,却被*头的笑话的时代背景应该就是明代,因为潮汕把吃饭叫做“驾崩”......
“京都帝王府,潮汕百姓家“,写的应该也是明代,潮汕人有了地位有了钱,就开始衣锦还乡,盖厝立碑建祠堂,下山虎、四点金、驷马拖车、百鸟朝凤,这些建筑特色,都形成于这个时期,这个时候,是潮汕文化最璀璨的时刻,潮汕人富庶、自信,引当时华夏文明之先。
潮汕另外还流传着一句话:潮州厝,皇宫起。
传说,国舅爷陈北科聪明绝顶。他看中皇宫建宫殿的杉木,又不能直接跟皇上开口索要。有一天,天正下着大雨。国舅爷陈北科灵机一动,计上心头。于是,他一反常态,站在殿外淋雨。皇帝感到疑惑不解,遂传之前来问话。国舅爷感叹道:此刻下着雨,我一想起家乡的老母居住破旧的房屋,内心悲痛万分!只好亲自淋雨,以赎罪过!皇上有感于国舅爷的孝道,于是开了金口,派人把杉木运到潮州府国舅爷老家建房子。后来,百姓纷纷效仿!现在,整个潮汕地区的老式房屋,都是颇具特色的!
所以说,潮州厝,皇宫起。
在那时,潮汕人充满了生机、活力、自信。
东明祭社时,七弦在《出东明记》中也介绍过这样的一种祭祀传统源自于明代,朱元璋亲自下令由贵山都的赤寮负责宋代抗元将士的祭祀活动,这是基于当时当地的经济实力和文化传统,朱元璋相信这里的人们有这样的意愿和毅力,能够做到千年的坚守。
潮汕人确实没有辜负这样的一种信任。
由宋至明,潮汕地区与长江流域倡导的文化价值观别无二致,推崇儒道、推崇理学、推崇读书,当时有大量的潮汕地区人士在京城就职。
这可能也是七弦在研究《十八姑娘》这首歌的时候,发现潮语和吴语有些字发音很相似的原因。
清灭明的过程中,北方人口最后一次大规模迁入潮汕,但此次并没有像前面几次人口迁入一样,带来潮汕文化的飞跃,那时候,中华文明已经丧失了它在全球的领先地位,很难再以强大的影响力实现文化与价值输出。后续的清末民初,文化又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整个国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国将不国,还谈什么文化?
明亡之后,在清代汉人仕途几乎中绝,读书对于处于省尾国角的潮汕人来说,已经很难出头;同时传统的多子多福观念,使潮汕地区人口不断增长,但潮汕地区地域狭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而读书却难以及时取得回报,养育家庭,经商、下南洋成为压力越来越大的潮汕人的选择。
此外,在清朝“沿海迁界“的历史事件中,读书人拘泥、奉纪守法的做法,导致自身社会地位急剧下降,潮汕地区至今仍有“识字掠无蟛蜞”一说。
关于“沿海迁界“,是清康熙年间,为限制台湾郑氏的战略补给,清廷划定一个濒海范围,设立界碑,修建界墙,强制处在这个范围内的沿海居民迁移,由于时间匆忙,限期仅三日,迁移方案不明,路远的根本来不及通知,路近的不相信会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导致区域内很多居民毫无准备,两日后被进驻的官兵强行驱离,从此背井离乡。
《南明史》中引用当时人的记载,广东的情况是“ 民被迁者以为不久即归,尚不忍舍离骨肉。至是飘零日久,养生无计。于是父子夫妻相弃,痛哭分携。斗粟一儿,百钱一女。……其丁壮者去为兵,老弱者展转沟壑。或合家饮毒,或尽帑投河。有司视如蝼蚁,无安插之恩;亲戚视如泥沙,无周全之谊。于是八郡之民死者又以数十万计。”
沿海迁界,在当时的沿海,是一种惨痛的记忆,不亚于冯小刚在电影《1942》中描绘的场景。
从此,清初之后,整个潮汕文化就转向了重视实利、爱好经商,并逐渐抱团取暖,形成了强烈的宗族意识。
民国时期和建国后,虽早期下南洋的潮汕人在国际贸易中给了潮汕地区巨大的帮助,使其在晚清及民国时成为中国重要对外通商口岸,建国后也继续保持了这一地位,并成为改革开放后的四大经济特区之一,但自清代以来形成的封闭守旧的乡土文化,使其在新时代里与其他新兴城市的竞争中,日渐落伍,这里面可能存在下面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信息的流转速度已达到了以毫秒计算的程度,宗族的相互提携帮助已经不像旧时那么重要,经济发展,更多的依靠创新,依靠效率,依靠共赢,依靠交易平台。潮汕人的团结在外人看来更像拉帮结派的江湖义气,总给人一种民风彪悍,不开化的印象。
另一方面,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整个潮汕地区并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经济中心,并没有在设立经济特区时所构想的那样,以汕头为龙头,以潮汕地区为经济腹地,带动整个粤东区域的发展。反而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潮汕地区经济落后,造假走私,集体无意识排外,固步自封已经成为外人对潮汕人的普遍印象,比如重男轻女,迷信不开化等等。
在潮汕期间,七弦也多次被村人盘问,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来干什么,等等。总体感觉,潮汕人尤其是农村对外来人存在一种高度戒备心理,如果不能做到有效控制与掌握,总觉的不放心,对有一种外省仔天然的不信任感。
这也导致了汕头作为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在四十年发展中,在吸引人才、吸引资金、吸收技术等方面处于弱势,始终在经济特区中敬陪末座,甚至沦为四五线城市,错过了最后一波成为潮汕四市的强经济中心,凝聚四个城市的机会,也让当下这几个城市更为涣散,各自谋求发展。查了下资料,90年代初的时候,汕头经济总量尚排全国14位,而2019年,已经排到了101位,甚至揭阳,在经济总量上都快赶上汕头。
不可否认,潮商是当下中国经济版图中的重要势力,是潮汕人中的优秀分子,但细细看了下这些成功的商人,几乎都在广州、深圳、香港或者国内其他的大型城市发展,都在运用其智慧与能力,在其他地方创造财富,在潮汕宣传最多的,是某某潮商又回来祭祖,为家乡捐上多少多少。
七弦不知道,这样的一种宗族荣誉或者乡土归属感,是否有助于潮汕经济的腾飞?
为什么能够帮助他们成功的土地不在潮汕?
潮汕人,Fighting!
由于经济贸易上的高度联系、往来频繁,思想文化上愈发融合,社会价值观念普遍认同,潮汕人形成了独特的潮汕文化,这是海内外潮汕人的根,生活在这个地区的潮汕人,是汉民族中具有独特的文化面貌的一个支系,潮汕人的历史,也多次跌宕起伏,但最终走向了民族大融合之路。
以史为镜,潮汕以开放心态拥抱先进文化的时候,潮汕即走向辉煌,潮汕人也充满了智慧与自信;以封闭心态走向守旧时,潮汕即陷于内卷化大潮中,既无力参与外部竞争,又产生各种内部纷争,在无奈中等待下一次与外部经济文化的全面融合。
潮汕本是融合文化,在历史上的各次融合中不断进步,却在近代输出一批勇于开拓的人才之后,走向了封闭守旧,固然有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因素,但潮汕人,却也应该在崇敬先祖的同时,重新检视一下他们的成功之处。
读史的意义,可能也就在于此吧。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