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审“诸葛亮骂王朗”
看没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都知道,诸葛亮骂王朗堪称骂战经典,尤其唐国强版本的电视剧还被制作成鬼畜。
不过,不少同学认为诸葛亮没有风度如泼妇骂街;甚至,一些同学指出,正史上根本没有这回事,从《三国志·王朗传》及相关史料推断两人从未见过面。这些情况都值得重视,毕竟追求真善美是我们的本性,再有趣的情节,如果出现基本事实层面的错误,如果出现基本人伦层面的偏差,思量起来总会觉得哪里不对劲,这便不由得令我们去揣测罗贯中的动机。通过分析94版电视剧台词,以及一些必要的背景,我们将对以下三件事给出一个新的诠释。
如果问诸葛亮骂王朗谁赢了,显然是诸葛亮嘛,把对手都给骂死了还不赢吗?后果上的确如此,但谁的辩词更有道理呢?有同学会说我吃饱了撑着没事干,既然已经是骂了又何来道理,在骂中还有道理可言吗?此言差矣,丞相和王司徒都是文化人,文化人的斗嘴尽管也像网络谩骂一样充斥着各种情绪,但还是有门道可言的,不妨赏析把玩一番。
王:(两军阵前,拱手)来者可是诸葛孔明?
诸葛:(扶扇拱手)正是。
你看,基本礼节还是有的。先确认对方身份,骂错人多尴尬啊。
王:久闻公之大名,今日有幸相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为何要兴无名之师?犯我疆界?
诸葛:我奉诏讨贼,何谓之无名?
王: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曹真在旁点头)
诸葛:(羽扇遥指)曹贼篡汉,霸占中原,何称有德之人?
从这两个回合看,双方攻防都挺漂亮的。
按照这个逻辑推进,下面应当讨论曹刘两家的合法性。如果曹家有合法性,那么诸葛亮就是师出无名,反之亦然。
有意思的是,双方在用词上已有微妙区别。王司徒用词是“公之大名”、“无名之师”;诸葛亮用词是“奉诏讨贼”、“曹贼篡汉”。“篡”是很严重的定性,所以要说粗鄙,是诸葛亮先粗鄙的。当然,不排除王司徒一开始先假装客套一番。
王:自桓帝、灵帝以来,黄巾猖獗,天下纷争,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此非以权势取之,实乃天命所归也!我世祖文皇帝,神文圣武,继承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治万邦,这岂非天心人意乎?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比管仲,乐毅,何乃要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岂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尔等腐草之萤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你若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一看这字数长度就知道王司徒急了,被调动起来了。摆开阵势长篇大论,破绽很容易找。
不过,仔细品味,王司徒的辩词还算能自圆其说,对曹家这么多年工作的评价也还算客观中肯。毕竟,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官渡之战的胜利者结束了北方诸侯混战的局面。不敢说【百姓倾心】,至少为百姓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生产与生活环境,于国于民都是有贡献的。
按照正常的辩护推进,诸葛亮大概会以“意图不轨”与“手段非法”回应曹家的统一工作。例如,董卓从西凉起兵,迎回汉少帝,显然不能算有功于刘家,因为他的意图是天下,才有后面的废少帝立献帝。曹家父子其实也一样嘛,也许手段更隐蔽,曹操终身不称帝,曹丕辞让三次,但这些“谦让”与董卓在洛阳的残暴没有本质区别,裹挟着可怕的意图,“挟天子令诸侯”,在本质上都是【篡汉】。
并且,无论曹操、董卓还是袁绍,【扫清六合】与【继承大统】是两件性质完全不一样的事。扫清六合就有资格继承大统?这里的逻辑跳跃太大。后世的岳家军也是扫清六合,但岳飞有继承大统吗?徐达北伐也是扫清六合,将元军赶回草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但徐达有继承大统吗?
就算曹操董卓打着“清君侧”的名义,但“清君侧”的前提是奉旨,并且清完必须马上回封地。但曹操与董卓都是不请自来,清完又强行留下,钟点工干完活就成房子的主人了?这也好意思叫【非以权势取之】?因此王司徒的辩词美化过度了。
如果诸葛亮真这样回应的话,王司徒可以围绕【自然之理】来辩护。刘家已经离心离德,天下群雄并起,早已进入某种“自然状态”,何来篡汉之说。曹操取而代之是加速历史进程,减少社会混乱。至于在手段上,在吃相上难不难看,是不是真的【非以权势取之】,是不是真的【法尧禅舜】,修辞而已,不重要的。
我的进一步设想是,诸葛亮其实可以接受【自然之理】,然后抛出问题,刘家是否真到了不可救药必须取而代之的地步?显然不是,洛阳的刘家不可救药,但还有我成都的刘家呀【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于西川,继承大统】。
然后王司徒要求验明昭烈皇帝的皇家身份,诸葛亮再摆出刘家家谱于两军阵前侃侃而谈进行溯源,历数人证物证,这样才像文化人的严肃讨论嘛。
但是,战争毕竟不是辩论,政治不是学术,王司徒也不是真正的读书人,诸葛亮更不是单纯的读书人。
真正的力量总是简单明快,直达人心。
诸葛:(狂笑数声,抚扇而答)我原以为你身为汉朝老臣,来到阵前,面对两军将士。必有高论,没想到竟说出如此粗鄙之语!我有一言,请诸位静听。昔日桓帝、灵帝之时,汉统衰落,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李榷,郭汜等接踵而起。劫持汉帝,残暴生灵,因之,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以至狼心狗肺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变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值此国难之际,王司徒又有何作为?王司徒之生平,我素有所知,你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当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
诸葛亮先是揭示了董卓、李榷等人的真实意图【劫持汉帝】与不端手段【残暴生灵】,与我们预想的反驳思路一致,按照这个思路,接下来应当进一步揭示曹家的真实意图与不端手段,例如通过“衣带诏”说明曹操的越轨之举。
坦率地说,这个回合道理上王司徒占上风。虽然他的辩词有较大的漏洞,但诸葛亮没有抓住攻击;而诸葛亮的辩词只讲了一句道理,后面就转移话题,将刘家与曹家哪家更具合法性的问题转变成了王司徒本人在这新旧变局之中的所作所为,颇有偷换概念的嫌疑。
要知道,为刘备进行合法性辩护是有难度的,因为刘备的身份来历与刘备本人的才能品性能否承担起中兴汉室的重任,需要打一个问号。毕竟几年前刘备因关羽之死撕毁盟约攻打东吴,而兄弟情谊显然要服从兴汉大义,治国不同于结义,东吴历来抗曹,结义之情羁绊国家战略,深究下去太不利于自己,这一点诸葛亮不可能不明白。
但是,诸葛亮毕竟是诸葛亮,没有半点书生意气,而是突然话锋一转聚焦于王司徒本人【值此国难之际,王司徒又有何作为?】
瞬间改变了格局,升华了境界。
王:(手指诸葛亮)你……诸葛村夫,你敢……
好奇王司徒想说“你敢什么呢?”
我猜是“你敢如此无礼”
诸葛:(愤而站立)住口!无耻老贼,岂不知天下之人,皆愿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饶舌!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于西川,继承大统,我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你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怎敢在我军面前妄称天数!皓首匹夫?苍髯老贼?你即将命归九泉之下,届时有何面目去见汉朝二十四代先帝?!
你看,节奏就这样一波流带走了,王司徒也顾不上形象,直接用上了【诸葛村夫】
这是一个有趣的转变,王司徒的用词从【诸葛孔明】与【公】转变成【诸葛村夫】。因为现实大大超出他的预期,也许他以为具有经天纬地之才,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的诸葛孔明会和他王司徒一样,即便存在立场之争,但还是会遵守某种文化人之间的客套,没想到诸葛亮竟然如此直白,直白地犹如泼妇骂街。
据一些人说,诸葛亮早年曾专门模仿村里泼妇骂街,这方面很在行。
诸葛亮这番话与泼妇骂街的共通之处是毫不留情地揭穿不宜点破、不宜言明的那一层窗户纸。泼妇骂街是怎么样的?公然立于街头攻击对方不守妇道,闹得满城风雨街坊尽知。然而,妇道岂能公开议论?公开议论妇道的人往往粗鄙,有修养的人遇到这种情况往往回到家中关起门来才会议论。同理,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与为人操守也是不能公开议论的。
一无资格,二不道德,三不雅观。
除非具有特定身份,如地方上有威望的人,掌管礼仪祭祀的官员等。正因如此,知识分子之间,表面上总是客客气气,即便很严重的情况下也只是点破不说破。
不过,我认为,诸葛亮的这番骂街与泼妇骂街只是形似而已,立意上不可同日而语。
俗话说,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现在风来了,板荡出现了,【值此国难之际】才能看出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别扯那些有的没的,自然之数与人伦之理花花文章谁不会说谁不会做?关键看行动。
王:(手捂胸口,颤声)我、我、我……
诸葛:(大声斥责)二臣贼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会摇唇鼓舌!助曹为虐!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王:你、你……啊……(坠于马下,左右上前扶起,已死)
为什么王司徒竟能被生生骂死?就算老人家有心脑血管疾病,好歹也要诱发因素吧,被敌军阵营统帅几句数落就想不开了?不至于吧,根据《三国志·王朗传》记载,王司徒也是见过大场面的。
一个合乎情理的解释是,诸葛亮颠覆了王朗安身立命最在意的价值。
总结一下王朗被攻击的四个方面:
骂得是痛快,但有一说一,王司徒真有这么差劲吗?
王司徒品性如何?
师太尉杨赐,赐薨,弃官行服。举孝廉,辟公府,不应。
——《三国志·王朗传》
王司徒操守又如何?
孙策渡江略地。朗功曹虞翻以为力不能拒,不如避之。朗自以身为汉吏,宜保城邑,遂举兵与策战,败绩,浮海至东冶。
——《三国志·王朗传》
怎么样,有没有点后世“郭靖死守襄阳”、“文天祥海外抗元”的感觉?所以面对诸葛亮火力全开的指责,他自然会有满肚子委屈,村夫瞎捷豹乱讲,全是污蔑,气不打一处出;每一句都想反驳,却都堵在嘴里。
气急败坏,急火攻心。
另一方面,他也确实没想到诸葛亮能将“兴汉大义”阐发地如此透彻,以至于自己都觉得他骂得有理(我猜的)。匡扶汉室属于应当为之而不为,谋权篡位属于不应当为却为之。如果说未能认清义务是一种认知上的错误,那么认清义务后却不履行则是一种德性上的缺失。当着两军将士的面,有口难辩,怎令他不羞愧?回想昨日,昨日之事竟未随昨日而死,反而已在明天等他,怎令他不懊悔?
愧中有悔,愧后生悔,悔恨交加。
他更没有想到,诸葛亮阐发的价值还无比厚重:
【弃官行服】不过是小节,
【安汉兴刘】才是大义
【摇唇鼓舌】不过是嘴炮,
【城下退敌】才是实干
罔活半生,悲从中来。
这番骂街的立意高远之处,便是直指当时读书人的通病:
自视甚高,空谈误国,意气用事,只为一己道德之私。
有兴趣的同学,好好读一读《三国志·王朗传》,看一看是不是这样?
一生未立寸功,却热衷冒死进谏,“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为君王而死,是中二知识分子曾经的最高追求。
也是精神鸦片。
如果是赐死,则更加高潮。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在历史进程的紧要关头,除了展现气节与决心的脖子一抹外,还能多做什么?
没有更多。
相反,值得倾慕的品质总与忍辱负重地活着相关:实干、隐忍、坚韧与刚毅。
火烧新野,智取西川,谓之实干。
耕读隆中,借力孙吴,谓之隐忍。
六出祁山、九伐中原,谓之坚韧。
整顿吏治、铁腕治军,谓之刚毅。
为国事而死。
这与精致的读书人为自己而死或中二读书人为君王而死是不一样的。
当然,为国事而死的真正的读书人,身上也有着一厢情愿的毛病,这里按下不表。
话说回来,今天能够“临危一死报君王”的王司徒们,已经死绝了,剩下一批演化策略相当成功的都躲在大学里。
疫情之下,耳畔仿佛又响起:
值此国难之际,“王司徒”又有何作为?
◆注1/ 斜体字出自搜狐网友的整理,网址见:https://www.sohu.com/a/218898114_499217
◆注2/ 罗贯中虚构的动机还没分析呀?不,已经分析了。
本文为读者投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作者:李大山,躲在大学里的人。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