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邮报》有着一套异常华丽的阵容——最佳导演斯皮尔伯格、影帝汤姆汉克斯、影后梅丽尔·斯特里普。这三位重量级人物让这部电影无论在故事、电影拍摄还是角色诠释都无比令人享受。从调度、节奏、摄影、灯光到表演、台词、眼神、细节,都精致如教科书,非常值得欣赏玩味。
《华盛顿邮报》这部电影里所讲的故事并不复杂——由于《纽约时报》报导一个惊天新闻“越战解密”,政府找了N个法律理由封*了报道‘越战解密’的《纽约时报》,而《华盛顿邮报》也同样得到了这份‘解密文件’,此时恰逢邮报募资上市之时,面对董事会和*的摇摆和质疑,面对白宫当局的巨大司法压力,邮报的女老板凯瑟琳还是决定出版‘越战解密’的内容,毫无意外,他们被告上了法庭,但他们最终赢得了胜利,同时,也带动了一大批同行业的报纸媒体勇敢的站出来,解密越战。之后,华盛顿邮报一飞冲天,比肩老大哥纽约时报。这个事件过后,尼克松气的不行,打电话要怼人,这一通电话,又变成了‘水门事件’的导火索……
是的,《华盛顿邮报》的全部故事,200个字就可以讲完,就是如此简单的核心故事,在斯皮尔伯格的大师级讲述下显得富有张力,丝丝入扣。
斯导在节奏调度上真的已经出神入化,当少的部分没有丝毫拖沓,当深的地方也没有丝毫省略,进退分毫都把握的很得当,个人觉得几乎可以拿去给新人编剧当教科书了。
手法就是经典的三幕式,在这个基础结构之上又进行了双线叙事,两条叙事线从外忧和内患两方面出发,一边是媒体人的坚持VS政府的为难(编辑部线),一边是企业主的理想和资本家的现实(凯瑟琳线),当这两条线把自身矛盾都解决,合而为一的时候,你会感受到一股巨大的能量,在两条故事线铺垫了这么久之后合而爆之,有理有据,激动人心。(这个部分会再详细写一篇分析的。)
整部电影的重心并没有放在‘报导细节’上,而是放在了‘报导决定’上,用较为立体多面的人物刻画来完成这一个媒体史上堪称最伟大的‘决定’。
梅尔斯特里普塑造的这位坚定的,温柔的出版人凯瑟琳·格雷厄姆,真实而动人。当她用颤抖和纠结的声音说出:“Let's publish ”的时候,那种惶恐和犹豫的心情比那些荡气回肠,义无反顾的英雄宣言更令我动容。毕竟,身负如此巨大的责任,有谁能不害怕呢?而纵然怀着如此大的惶恐却依然向前的坚定,是最动人的!
世界是现实且复杂的,它从不是英雄振臂一呼,正义就到来那么简单。所以,凯瑟琳的这个抉择,包含多诸多的不确定。当然,就我们现在的眼光看上去,这是一个究极正确的选择,它为华盛顿邮报和凯瑟琳赢得了无上荣光,可在那时的情况看来,她如果对于报纸服务于公众的意义有一丝的动摇,我们今天的媒体恐怕就是另外一番光景了。
务公共利益的理念有一点点的犹豫和退缩,历史很可能就是另外一种样子。
而从商业的角度来说,一个公司的领军人物,需要有这样的冒险精神。敢于出手才能有所回报,华盛顿邮报在这一个看似危机的事件中最勇敢也最坚决,最后成了赢家,他们一举超越纽约时报,成了美国报社的头牌,在此之前,他们只是一家首都地方报纸而已。
你从他们主编咄咄逼人的态度也可以看得出来,虽然困窘,但一直的目标和对手,都是第一的《纽约时报》!这个集体充满激情也充满野心,他们的一切决定都坚定不移,立牌万难,相信每一个老板都喜欢手下有一个这样的团队吧。
媒体终究是公众得知真相的唯一渠道,媒体最终不能只成为权柄的走狗。
在影片的最后,负责《华盛顿邮报》一案的大法官Hugo Black在意见书中写道:
The press was to serve the governed, not the governors.
这句话和凯瑟琳·格雷厄姆的决定一样,成为被后世津津乐道的话题。
我们从《华盛顿邮报》可以看出,即便是那一众人向往,标榜自己媒体言论天下第一自由的美国,这种自由也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
这自由,是像《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这样的媒体冒着与国家与权势为敌的风险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正如汤姆汉克斯在片中说的那样:保护出版自由最有力的做法就是出版!
在新闻自由与权势利益的博弈中,不进则退啊,若然不坚定的去战斗,那么最终,底线不断败退,沦为沉默的大多数。
希望,世界上的媒体都能一如既往的充满勇气和坚定,而不是在某一天就消失封停了。
作 者 简 介
骑士日记,国内著名影评人,时光、豆瓣专栏评论达人,自诩为一个写影评,漫评,剧评,球评,书评的只动嘴皮子不动手的游手好闲的散漫评论者。喜欢从别人的作品中体验不一样的生活和人性。曾任职胖哥电影俱乐部订阅号编辑,是胖哥电影俱乐部电影公益平台重要合作伙伴。
此文为看点胖哥电影俱乐部原创内容,特此声明
各位好友如需转载请联系小编,以方便开通白名单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