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他们来自科创、文旅、时尚、生活等各个不同领域,有不同的爱好、不同的习惯,但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扎根余杭、热爱生活,他们都是“余杭生活家”。今天起,小余儿推出《决胜小康奋斗有我之余杭生活家》系列报道,听听这些生活在余杭的普通人,他们的奋斗故事和幸福声音。
第一位是“百万up主”潘天鸿,接下来让我们走进他的故事。
Bilibili献给新一代的青年宣言片《后浪》中,有一位余杭青年频频出镜,他就是95后自媒体创业者潘天鸿。他不仅是工作室的创始人,还是拥有多年村龄的良渚文化村“村民”。
Tim 潘天鸿
自媒体创始人,毕业于英国肯特大学电影系,主要专注于制作影视/科技方面的高质量内容,目前全网粉丝为300万。18-19年为B站,守望先锋联赛,英雄联盟,OPPO,NOMO等品牌拍摄了商业广告以及Vlog相关内容合作。现居住于良渚文化村。
从“小透明”到百万“up主”
2015年,潘天鸿在网络上发布了第一支视频,此后,他经常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发布影像器材测评和影视技术等相关内容。就这样,他成为了一名“自媒体”博主。最初,他仅有11个粉丝。
虽在海外求学,但潘天鸿依旧按时更新内容,让国内观众可以第一时间看到测评与分享。凭借着过硬的专业水平和满腔的热爱,渐渐的潘天鸿积累了不少的粉丝。
截止5月25日,潘天鸿在b站已发布281条视频
从YouTube到b站,潘天鸿从默默无闻的“小透明”,变成了小有名气的“up主”,他也有了一支自己的“队伍”。“做自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你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更多的人注意到,所以一开始没有想过要有多少粉丝。也是后来渐渐有了粉丝基础,才花更多的精力去成立团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看到我们的视频。”
扎根余杭,创业栖居在良渚
2017年,潘天鸿从英国肯特大学电影系毕业,回国创办自己的工作室。起初,潘天鸿的工作室仅仅是家里的一个小房间,后来因为团队扩张,他又将工作室搬到了梦栖小镇中。
良渚文化村·大屋顶
良渚的包容性,给了潘天鸿极大的创作空间。“我小的时候良渚这边人还比较少,但现在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每年我回来,都会发现有新的东西,等到我决定把工作室搬来这边的时候,周边的配套已经非常完整。”
良渚文化村·设计路
潘天鸿说,自己最享受的驾驶路段就是每天上下班都要经过的设计路。“相对于城区,这里没有什么压迫感和压力,创作环境非常舒服,绿化也非常好。良渚的包容性特别高,每一个人都非常友善,这是城市给不了你的。”
升空三万米,他把相机送出了地球
2015年,潘天鸿萌生“用气球把相机送上太空”的想法。
五年前,潘天鸿把梦想记录了下来
“当时看到国外有人做过,在国内,还没有合法合规来实现这个事的人,我就想着希望有一天我能够来做这个事,但缺乏团队与资金,这个梦想就被暂时搁置了。”
短暂的搁置并没有让潘天鸿忘记自己当初的梦想,“2019年的时候,我认为我们的团队已经比较成熟了,是时候来做这件事了。”
将万人的心愿放入气球,一并送入太空
2019年12月20日,在巴彦淖尔乌拉特中旗,潘天鸿和他的团队进行了第一次尝试。遗憾的是,气球飞了两公里左右,铱星定位数据的接收器突然失去信号,数据也丢失了。
众人寻找降落的气球
失败了一次的潘天鸿并没有放弃,第二天一早,他和团队再次尝试。这次,带着万人梦想的气球成功飞向太空,相机也平安着陆,并记录下了珍贵的画面。
相机拍摄到的地球弧面
至今想到这个场景,潘天鸿依旧非常兴奋。“大家一起向前跑,就觉得其实所有人都存在这个梦想里面,这才是有血有肉的感觉。假如我自己一个人,我不会叫,也不会打滚,不会有这种共鸣感。”
初涉直播,期待未来产出更多惊喜
今年,潘天鸿的团队开始接触直播。和不少选择用一台手机来做直播的公司不同,潘天鸿和他的团队花了很多心思来研究如何用高质量的摄像机来做直播,如何给人更好的观看感受,如何提高音质。
“虽然有人会觉得内容更重要,但仔细想想,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更愿意到电影院看电影,这也是为了更好的体验。所以我们希望在给观众最好体验的情况下,再呈现我们能呈现出的最优质的内容。”
谈到对工作室未来的规划与展望,潘天鸿说希望能在电影行业有一席之地。“无论是长篇还是短篇都可以,希望我们团队能够产出更多优质,更多打动人心的作品。”
从11个粉丝到全网三百多万
从3人小团队到二十多人的工作室
这一过程中
潘天鸿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他们在余杭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
在良渚文化的滋养下
满怀热情、并肩同行
希望这位“余杭生活家”
未来能带给我们更多惊喜
——来自浙江日报起航号“余杭发布”频道
来源:新华号 浙江日报起航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