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大雪节气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大雪节气

首页角色扮演赤月龙城之冰雨传世更新时间:2024-08-01

《四时山水之冬景》 国画 溥儒

《雪江归棹图》国画张大千

《大雪》 篆刻 王吉鸿

《大雪》 李琪书法

《瑞雪》 国画 齐白石

记者 凌鹤

提要

大雪在每年公历的十二月七日或八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注:“至此而雪盛也。”是说到了这个节气,天气会更加寒冷,降雪量变得更大,范围更广。大雪标志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最常见的就是降温、降水。在北方,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在南方,于草木葱茏处亦有雪花飘舞,充满诗情画意。

在民俗上,讲究“补”“藏”并重。体现在书画艺术中,则于生机中蕴藏平和。

大雪“三候”:阴气盛极阳气萌动

古人把大雪节气分为“三候”,每候五天:“一候鹖(hé)鴠(dàn)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

鹖鴠即寒号虫,俗称寒号鸟。因为天气寒冷,寒号虫不再鸣叫。二候虎始交:此时是阴气最盛时期,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三候荔挺出:“荔挺”为兰草的一种,现代人称为“马兰花”。冬季百草枯萎,“荔挺”却生命力顽强,得到雪水滋润后,受阳气萌动而抽新芽。体现阴阳转换、盛极而衰的古代哲学思想。

大雪习俗:讲究“补”“藏”并重

科学进补。大雪之后,寒冬来临。此时要做好内在阳气的保养和封藏,尽量减少消耗。养生重点是“补”“藏”,既要补得进,还要藏得住。江南地区普遍用鸭、鱼温补。北方地区则用羊肉、牛肉补充身体元气,增加御寒能力,并熬制冰糖、百合汤等甘润的食物,调节体内阴阳平衡,防止上火。

腌制腊肉。江苏有俗语: “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节气一到,各地农村家家户户忙着腌制“咸货”,以迎接新年。

制作冰雕。东北地区制作的冰雕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尤其是哈尔滨、沈阳等地,充分利用冰雪资源,将冰雪艺术呈现给大众,同时举办冰雪节吸引各地游客。

滑冰赏河景。“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北方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自然景观,南方也有“雪花飞舞,漫天银色”的迷人图画。人们尽情地赏景、嬉戏。由于北方严寒,河流冻得坚实,滑雪滑冰成为受欢迎的体育运动项目。

大雪书画:生机内蕴情志平和

雪,古今艺术家最喜欢的绘画内容之一,产生了无数佳作。

北宋画家梁师闵的传世孤品《芦汀密雪图》,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描绘的是江南湖天雪景,湖面浩渺,白雪皑皑。虽是寒冬,湖水尚未封冻,一对野禽在寒波粼粼的水面相偕相随。荒寒空寂的景色中,画家以笔墨的意趣画出了充满生机的严冬妙景。专家认为,整幅画用笔细润,皴法简括,水墨为主,略施赭色。大片留白的运用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于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特质。

著名画家溥儒的《四时山水之冬景》不事雕琢,用笔灵秀,设色清雅,表达了画家对淡泊生活的向往。画作扑面而来的一股萧疏高逸之风,古雅清寂中平添韵味,让人不由想到了白居易的诗句:“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张大千称赞:“并世画雪景,当以溥王孙为第一。”

著名画家张大千的《雪江归棹图》以细腻笔触勾勒、点皴山石,淡墨渲染江天,衬映出皑皑雪峰。画面布景开阔,近实远虚,主体树木、山石鲜明、突出。中、远景的群山层层推远,映带自如。画中的点景人物表现了渔夫的江上生活,归棹、泊舟、捕鱼等展现人间烟火。寒气虽袭人,雪色亦迷人。

著名画家齐白石的《瑞雪》为雪景小品,趣儿是其主旨。茶褐色的房子、蓝色的布景使房上、树枝上的白雪更为鲜明,也使冬之雪充满暖意和明媚,体现齐白石贴近生活的绘画追求。

篆刻《大雪》由多次载誉全国篆刻大展的篆刻家王吉鸿创作。其以秦半通印式为之,中间界格为“雪”字首笔。全印既有高古之风,又有入古出新的艺术创作。章法安排上随“大雪”两字笔画多寡自然生发出疏密对比,又通过文字不经意间的错落处理,营造出全局的斜角呼应。

书法《大雪》由多次入选兰亭奖的书法家李琪书写。其创作着重诗意内涵与笔性墨情的自然融合。通篇简洁灵动,线条浑厚,富韵律、节奏感。书法家取颜真卿笔意,追求人与节气浑然一体审美的同时注重法度的严谨。

微论

大雪节气说“雪”

大雪节气来临,鹅毛大雪铺满山川大地,瑞兆丰年,令人赞叹自然造物的神奇。“物无不喜雪者”,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实则蕴含着中华文化与哲学的深意。

“物无不喜雪者”来源于《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中说:“雪者,凝雨,说(通‘悦’,下同)物者。”清代段玉裁对“冰雨说物者也”进行了解释:“水下遇寒气而凝,绥绥然下也。‘说’,物无不喜雪者。”

雪作为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精灵,在万物凋零的寒冬,因雪的洁白美丽而平添无限诗意与自省,令人修养身心,敛藏能量,迎接新的生机,给天下万物带来喜悦。

“物无不喜雪者”蕴含着传统的哲学思想。大雪节气是阴气至盛时,但物极必反,此时阳气已开始萌动。喜雪,是因为感受到了万物的生生不息,而生生不息在传统哲学典籍中被认为是万物之心,而天地之心是天地阴阳二气化生万物的大德,故有“天地之大德曰生”之说。所以人要与自然合,应先与天地合其德,人的一切行为都要合乎天地化生万物的规律,时刻遵循“天人合一”的根本原则。

万物有其德,人如何为天地立心?要以文明实现自然之道。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就是说,由自然而生出的文明,乃是“天地之心”。在刘勰看来,天上看到光辉的景象,地上看到绚丽的风光,天地构成了宇宙间的两种主体,后来出现人类,和天地并称为“三才”。人是天地的核心,人具有思想感情,从而产生了语言,进而创造了文明。文明之为文明,正是因为实现了自然之道。

要以智慧进行创造。首先,人要“知天”,认识掌握各种自然规律,再进一步利用自然规律去创造。明代哲学家说:“任天而无能为,何以为人?”故“天之所无,犹当有之。”如今,中国载人航天创造奇迹,各项科技日新月异,生活中充满智能化,这一切都不是自然界固有的,而是人类的智慧创造,这正是“为天地立心”的结果,其宗旨是与自然和谐共处,而非违背、凌驾于自然规律之上。

中华智慧就在于对自然的认识遵循着朴素的万物相连论。大雪飘落,古人不仅看到“六出飞花”、看到瑞兆丰年,体味“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惬意与诗情,更感悟到了天地之心的生生不息、仁爱厚德,并激发出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推动人类进步。

今人喜雪,内涵是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节气是如此丰富而深刻,既是自然的,又是人文的,流转不息,而勤学善行每一天,就是最好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道。

大雪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注:“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也。”故名“大雪”。

来源 辽宁日报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