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神话中的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文学作品中,龙和龙女亦受到作家的喜爱。明清时期,关于龙女的小说与传奇联系紧密,互相影响,出现了《橘浦记》 、《蜃中楼》 、《洞庭缘》 、《乘龙佳话》四部关于龙女的传奇。由于社会文化因素和作家审美创作心理,明清龙女传奇故事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当神话中的龙女穿越到明清传奇故事之中,会带给我们哪些精彩?且看下文解读。
常见"龙女"形象
一、明清之前龙女故事的兴盛对于龙女故事的描写并不是明清传奇的独创,在它之前已经有了艺术水平非常高的小说和戏曲,这些作品的创作为明清传奇这一题材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可以说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明清传奇中龙女故事继续发展的源流。
1、龙女故事在宋代文言小说中的发展
到了宋代,龙女这一题材蓬勃发展,除了诗词外,宋代的文言小说也十分兴盛,在宋代刘斧编撰的文言小说《青琐高议》中就收录了两则描写龙女故事的小说,一是《朱蛇记》,二是《异鱼记》。
《朱蛇记》中对龙女的描写并不十分多,很显然龙女已经不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了,她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报李元救兄弟之恩。但是这里的龙女不仅有貌,有智,有才,还事亲至孝,到李元家对待其长辈尽心尽力,集多种美好的特征于一体。而《异鱼记》对于龙女的描写只是通过她的六次语言表现出来,有对自己一气之下离家的后悔,有对把她留下之人的怨恨,有对放她归家的恩人的知恩图报,其中更多的是她一个人的自言自语,就算是威胁人的话也不显得可怕。语言更能够展现人物的性格,从这些语言当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天真任性、伶牙俐齿而又善良的龙女形象。
《青琐高议》封面图
2、元杂剧将龙女故事搬上舞台
柳毅与龙女的故事不断发展到元代,受当时社会盛行的文学样式的影响,龙女故事开始在舞台上搬演,以戏剧这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加以呈现,赋予了故事不同的时代意义,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元杂剧中的龙女故事突破了自唐代以来将"报恩"作为作品线索和主题的传统,而将"爱情"主题放在第一位。现存的剧本有尚仲贤的《洞庭湖柳毅传书》和李好古的《沙门岛张生煮海》。
《洞庭湖柳毅传书》这部杂剧延续了唐传奇《柳毅传》中柳毅为龙女传书,为报恩龙女嫁与柳毅的基本情节。不同的是,在杂剧中受恩的龙女一跃成为第一主人公,通过大量的唱词、科白和动作来表现龙女的内心情感,侧重于表现龙女细腻的内心世界。同时剧中反映出龙女嫁给柳毅并不仅仅是为了报恩,更是她自己追求自由爱情的结果。
《张生煮海》是一部完完全全的爱情故事。张生和龙女一见钟情,于是私定终生,为了终成眷属,对抗外力的阻挠,最终大团圆结局。剧中细腻地刻画了琼莲的内心情感和心理活动,形象地描写了张生和琼莲你情我愿、情投意合的感情发展过程,他们是自由恋爱的典范。而且剧中的龙女琼莲自始至终在爱情中都处于主体的位置,她认为男女自由恋爱天经地义,所以面对心上人她表现出的是坦然和真性情。
《柳毅传书》与《张生煮海》在对龙女故事进行创作时,另辟蹊径,用戏剧的形式打造了不同于前代此题材作品的龙女形象,把关注点聚焦于龙女身上,细腻地刻画龙女的思想、情感和心理活动,龙女成为了真正的第一主人公,这是对龙女故事写作的一大进步。
张生煮海
二、现存明清龙女故事传奇的艺术特色四部关于龙女的传奇戏——《橘浦记》、《蜃中楼》、《洞庭缘》和《乘龙佳话》,其来源、龙女形象、主题思想以及整体人物塑造等都充满着艺术感染力。下面我们从人物特点来感受这四部传奇故事闪耀的艺术光芒。
1、 龙女的特点
四部作品的五位龙女,身份地位的相似,让她们具备了不少的相同点。
(1) 美艳动人、知书达礼
如《橘浦记》中龙女从泾阳被救之后,再次见到柳毅时,柳毅的感慨"隔窗莺语声声彻,似唤雨吟风轻美舌,谩凝睛偷觑,怜娇怯,似凌波仙子也";又如《蜃中楼》中柳毅在海边第一眼见到两位龙女时就被美色深深折服,"饿眼甫亲眉黛色,馋喉更咽口脂香",于是不惜以身犯险,单枪匹马地走过独木桥,与两位陌生的女子搭讪,而近距离的接触,又使柳毅为两位龙女的美貌神魂颠倒,"若非月窟嫦娥,定是潇湘神女",对二人的评价极高。
(2) 忠贞不二、孝顺父母
《蜃中楼》中的舜华宁愿遭受屈辱也要保全自己的贞洁,遵从与柳毅的婚约,琼莲的反应也非常激烈,斥责姐姐不该嫁与他人,同时告知父母,自己已经有了婚约,不管怎样都要施行,尽管这个婚约很特殊,素未谋面,由别人达成。虽然龙女们因为自己的婚姻与父母对抗,双方形成了激烈的冲突,但是龙女们依然恪守着为人子女的孝道,舜华本不愿嫁去泾河,因为心疼母亲,不想母亲被自己连累而答应婚事,琼莲的婚约引起了父母之间的一场吵闹,她很过意不去,出言安慰母亲 。
龙王像
2、 龙女亲人的特点
《橘浦记》当中写到了仁爱百姓并且心疼女儿的慈父洞庭君,还有英勇善战、嫉恶如仇,但是又性情鲁莽暴躁的钱塘君。《蜃中楼》中,洞庭君摇身一变为专制粗暴、不容对抗的大家长,对女儿少了些许温情,更像是一个帝王;还有好面子,而实际上又非常惧内的东海龙王;这里面的钱塘君让人觉得很可恶,自作主张的替侄女订婚事,又到处挑拨离间,致使哥哥家庭不睦,知道了侄女的遭遇后,虽然把侄女救了回来,但是还是坚持不同意侄女们的婚事,一直从中作怪,连洞庭君都说他"心性躁暴,有纵无收,刚勇太过,近于嚣张,害事不浅",事实也是如此,若非他从中作梗,舜华和琼莲的婚姻不会遭受如此大的波折;而两位龙王妃,更像是人间的慈母,她们对女儿充满了爱,维护女儿,处处为女儿着想,正是有她们,才能在龙宫中看到一丝家庭温情。
四部传奇戏,在龙女之外,塑造了这形形色色的各类人物,正是有了这一个个性格不同,色彩鲜明的人物,剧作的剧情活了起来,更加引人入胜,在他们的衬托下,龙女的形象更完满美好,他们是不可或缺的。
龙王
三、 明清传奇中龙女故事的影响明清两代是小说蔚然成风的一个时期,创作出了许多艺术价值极高的小说,四大名著、三言二拍、《聊斋志异》等都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作品。在这些优秀作品中也多有涉及到对龙女的描写,作为一个时期的作品,它们之间或多或少的会存在着一些联系,或同或异,甚至还会相互影响。
清代小说和传奇的继续发展,使得他们在创作的时候有了题材内容之间的相互穿插性,甚至时间上的先后性还使得他们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影响,根据笔者所了解接触到的清代小说,发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与烟霞主人的《跻云楼》当中都有对龙女的描写,而且与现存的清代的三部传奇《蜃中楼》 、《洞庭缘》 、《乘龙佳话》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性。
《西游记续集》中的西海龙女
1、传奇从小说中汲取素材
《聊斋志异》作为一部专写神妖鬼怪的作品,其中就不乏对龙这样的异族的刻画,遍览整部《聊斋志异》可以发现,其中颇多精彩的龙故事,共有 21 篇。在蒲松龄的笔下,这些龙兴云布雨、变幻无端、飞升云天、吉凶除恶、与人沟通等等,他赋予了龙多姿多样的形态,给了龙精彩动人的故事,其中描写龙女故事的有 4 篇,分别是《罗刹海市》 、《西湖主》 、《织成》 、《五通》又一篇,故事可谓曲折婉转,韵味无穷。
《聊斋志异》中的四篇描写龙女的故事都是从龙女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这个角度来写的,回顾明清四部写龙女故事的传奇戏,可以说《聊斋志异》与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传奇戏《洞庭缘》的故事、人物来源于《西湖主》和《织成》;小说《罗刹海市》和《五通》又一篇对于龙女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故事情节的设置从传奇《蜃中楼》学习而来。
《聊斋志异》龙女小乔
2、小说对传奇进行再创作
《跻云楼》所讲的故事已经完全脱离了最初的龙女故事,但是不难发现其中有更多的明清传奇中龙女故事的影子。从最初的柳毅得以出生,源于其父母的多行善举;柳毅之后能够高中、娶妻、不断加封,都是因为他一直施行善举,这就与自始至终将"报恩"贯穿于全剧的《橘浦记》性质一样,良善之人最终都会有好报。同时这部小说中有两位主人公,一是龙女,二是虎精,两人的故事线索是平行推进的,这也与《橘浦记》相类似。
《跻云楼》虽也写了龙女故事,但是龙女的形象弱化了许多,在这部小说中柳毅才是一以贯之的主角,其他人物都是作为陪衬而存在,更多的是在讲柳毅一生的起起伏伏。当然也呈现出了新的龙女形象,为丈夫再娶妻子的周全与细腻,这是以往不曾出现的。虽说《跻云楼》写的故事基本上是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龙女故事构架,但是从中不难发现它对于明清传奇中龙女故事作品的学习和借鉴,尤以《橘浦记》和《蜃中楼》最为突出,表现出的主题以及人物的塑造都有内在的联系性。
《橘浦记》插图
四、明清传奇中龙女故事变化的原因明清时期,流传下来的《橘浦记》 、《蜃中楼》 、《洞庭缘》 、《乘龙佳话》这四部传奇,每一部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又是脱离于《柳毅传》而独立存在的,并且它们的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动人,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丰富。为什么到了这一时期关于这一题材的创作有了如此之大的变化呢?究其原因是作者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带给他们的关于某些问题的思考,而他们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有感于时的创作动机为他们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源泉。
龙女
1、社会环境
作家创作一部作品脱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甚至是其时代的反映。社会的政治、文化因素是其中占有最大比例的原因,文人的命运由当时的政治制度决定,因而他的创作中或多或少的都会带有自己命运的写照。
(1)社会政治
新生的政权为了有更多的权利和领地,挑起了一次次的战争,社会形势一片混乱,百姓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有清王朝对衰颓的明王朝的挑衅,有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军的势如破竹,还有清廷与李自成起义军的对垒等等,各种斗争层出不穷,社会一时之间也难以恢复。随着新朝统治者的勤政恤民,社会渐渐恢复繁荣祥和气象,然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当新王朝慢慢走向末世的时候,各种问题又是层出不穷,矛盾、隐患无法根除。回顾四部作品创作时代的整个社会政治,可以发现它大致经历了安稳——混乱——覆亡——混乱——安稳——混乱这样的过程,是一种循环的变化。
明末战乱
(2)社会文化
明朝建立之初就以程朱理学作为官方的思想规范,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程朱理学所倡导的规范严重地违背了人伦道德,压抑的人性开始慢慢的反弹,同时程朱理学超感性的教化日益僵化虚伪导致其感召力下降,远不能适应社会和民众的思想,人们迫切希望受到新思想的启迪。于是涌现出了一大批进步的思想家们,他们提出与程朱理学相悖的更符合人性、人伦的学说。例如王阳明的心学,李贽的"童心说"等。
同时,因为有了前人先驱倡导尊重人的个性,于是文坛上开始兴起了"尊情尚性"的文学创作潮流,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作家们高举至情的旗帜,在文学作品中将人的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于是出现晚明一代十部传奇九相思的文学风气。而小说领域,更是将表现人的*作为创作的主体,带来了各种题材的蓬勃发展。总之明代的思想文化虽然有其僵化落后的一面,但是立志于改变现状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们不遗余力的做出改变,使得封建势力到达鼎盛时期的朝代,依然诞生了许多不管是思想性,还是文学性都非常高的作品,也算是文学高度发展的时代。
《龙女送子图》
2、作家的创作心理
文学创作活动是一种最需依赖个性心理特征的活动,甚至可以说是个性心理特征的一种表现。所谓个性心理特征是,揭示着表现在一个人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许自昌、李渔、陆继辂、高昌寒食生,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影响并决定着他们笔下的作品创作心理的全部过程。
个性心理特征
整个少年时期许自昌就是在各种经史子集、父亲的期盼、母亲的监督中度过了自己的学习生涯。尽管这是一种没有自由的生活,但是许自昌却乐在其中,因为这是父母的愿望,所以他要尽自己的所能去达成,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橘浦记》所着力表现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都是"善",这是因为许自昌就是这样的人,从小看到了父亲许朝相虽然身为吴中巨贾,腰缠万贯,却始终保留一颗良善之心,乐善好施。
许自昌虽从小都在经史子集堆里生活,但是也养成了一种喜好奇文异书的天性,这种逐异猎奇的心性对他的创作产生了直接影响。李渔从小就对读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读书中养成了爱思考且刨根问底,喜读书且苦读不倦,有心计且趋新逐异的心性,这使得他在行事的过程中特立独行,违俗违众。
中国电影(黄梅戏)《龙女》海报
李渔从小聪明伶俐,有"神童"的称号,招得家里上上下下宠爱有加,家里人都说他是块读书的料,指望他将来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当然,李渔也并未让家人失望,他在孩童时就能识字,少年时就能作文成篇,对于诗书六艺等各种文章,虽然未能精穷其意义,但都能粗浅涉猎过一遍。《乘龙佳话》的作者高昌寒食生,摈弃科举道路之后,开始在文学领域大放异彩。进入《申报》,担任当时的编辑钱昕伯的副手。由于他才思敏捷,文章写得行云流水一般,不久即声名鹊起。而许自昌能够创作诗文、传奇、刻书,广交天下有名之士本身就说明他极具文学才能。一生都想通过科举入仕的陆继辂最终凭借编纂的地方志而步入仕途,这就是对他具备的文学才能的一种肯定。
四部传奇戏的四位作者虽然创作的作品风格存在差异,个人的生活经历也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从他们的生活经历中所反映的个人心理特征却存有一定的共通性。因为有猎奇的天性,才能写出带有神异色彩的作品;因为自身有善良的品性,笔下的人物才能闪耀出善良的光芒;因为具有很高的文学才能,才能够写出今天依然流传广泛的佳作。
创作动机
不管是时代较早的许自昌,还是同处一个朝代的李渔、陆继辂、高昌寒食生,他们都曾志切于功名,在科举这条路上受过很大的打击,于是都选择走一条新的人生道路。但是他们的作品都是在科举失败之后创作的,所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创作动机——久试不第的遭遇产生的失意之感,要通过作品表现出来。
李渔
结语:龙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一直以来都为中国人所关注,而作为龙的眷属——龙女,也一直受到作家的青睐,从佛经到小说再到戏剧,我们都能看到龙女的身影,近些年来,龙女这一题材也成为了关注的热点。明清传奇中的龙女作品大大丰富了前代的这一题材作品的创作,首先,在数量上就不少,除去已经佚失的,至今还保存了四部;其次,不仅创新了前代关于这一题材的文学样式,也带来更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更丰富多彩的思想主题以及更加丰满多样的龙女形象,可以说是对以往这类题材进行的重新结构和组合,而同一时期的小说中也出现了这样的题材,两相对比,更可见传奇戏的成就之高。分析明清传奇故事中的龙女形象,使得我们对于龙女及其他们人物的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以及明清关于龙女故事的传奇与小说之间的相互影响、作家的创作心理特征和当时的社会环境都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李昉等《太平广记》
2、李春祥 《元杂剧史稿》
3、蒲松龄 《聊斋志异》
4、吴承恩 《西游记》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