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虽然对于道教这方面的文化来说并不是懂得太多,但总是觉得道教似乎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宗教,让人捉摸不透,却又会想要靠近去了解。以下所有内容不能说是自己的文章,只将市面上已有的知识整合在一起,顶多算是自己的读书笔记。在文章中,也许会夹带少量的自己的想法。——江湖闲散
目录:
道藏的分类、杂谈与版本介绍(下)
一、关于道藏几个要说明的问题
二、道藏的雏形
三、古代道藏的版本介绍
四、《正统道藏》的新版本与发行情况
五、近代道藏介绍
六、道教专人专书系列
七、道教古籍出版成果分析
八、《道藏》的检索
九、道藏中道总类的书籍介绍
十、近代研究道藏的成果
十一、道藏在全球的超强影响力
十二、道藏的意义
一、关于道藏几个要说明的问题
从《道藏》编纂史可以看出:第一,由于兵灾、火灾、焚经及保管不善等原因,历代《道藏》不断遭到毁坏、散失,保存极为不易。第二,刘宋明帝、北周武帝、唐玄宗、宋太宗、宋真宗、宋徽宗、宋孝宗、金世宗、金章宗、明成祖、明英宗等帝王,比较重视编篡《道藏》第三,道经是随毁随增,历代都有新道经问世,故《道藏》总卷数不断增加。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一是历代编修的道藏,用道藏之名的其实并不多,二是地方道藏之名称使用,其实并不是指编修的新道藏,而是指一大批道书的集合,就可以使用道藏的名称。所以道藏的名称历代以来使用还是较为随意的,并没有谁是有特别的专利权的。也没有说一定要官修或帝王赐名才可以使用。
从古代看,有些地方道书集合也可以称之为道藏。张君房《云笈七签》有个序言,他说太清宫有道藏经论碑,又说录取苏州旧道藏经文千余卷,越州、台州旧道藏经文各千余卷,这就是说,地方道藏也可以把它称之为道藏。《茅山志》内也称自己所藏的道书为《三茅道藏》。现代学者编辑的道书集成也使用了“道藏”二字。
一般来说,道藏的编辑大部分是国家行为。就宋初在杭州三次编撰道藏的情况来看,一般来说,是能者居之。第一次的负责人徐铉、王禹偁,第二次的王钦若,第三次的张君房,都是当时著名的道教学者及官员,而不是道士。当然,也有道士主持编撰道藏的,比如明《道藏》就是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负责编修的。所以历代以来,编修道藏是能者居之,大多是道教学者与道士们合作的成果。就当今来看,道藏的编修是一项学术性很强的工作,《中华道藏》虽然是前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任主编,但主要工作是由王卡教授带领一大批学者来做的。《中华续道藏》的编撰,同样是请道教学者来主持,目前是四川大学詹石窗教授作总体规划。《东方道藏》也是由国内著名的大学机构——浙江大学主持编撰,并得到了中国相关道教团体的大力支持,比如香港道教联合会、台湾道教联合会等。
在三教之中,佛藏和道藏自然是毁灭最多的了,而一直作为封建王朝所视为正统的儒藏,被破坏的时候仅仅只存在于战乱时刻。但是佛道两家却是在任何时候都在不停的角力。释道两家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正统,在古代社会所经历的争斗自然是数不胜数。于是,此消彼长,此长彼消,道释两家每隔一定的年数必定会出现一次论道之举,输的人自然难以出现。所以道教的道藏多毁于佛道之争,而最惨的一次莫不是在元朝,那一次佛道之争,算是彻底输给了佛家,而宋朝之前的大部分道藏也毁了一多半。而佛藏却极少毁于佛道的争端,而是多毁于战火,所谓盛世无道,乱世无佛,便是这个道理。
二、道藏的雏形
六朝末隋唐时期已将贮经之处称为“藏”,但南朝和唐代的几部道经总集还没有称为《道藏》
东晋的『郑隐藏书』。郑隐是东晋葛洪仙师的老师,葛洪在在《抱朴子内篇》的《遐览》篇中介绍并着录了其师郑隐的藏书,分为『道经』与『诸符』两大类,共有道书261种,1299卷,这在当时,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数字。郑隐的藏书,可视其为《道藏》的雏形。
公元471年南北朝陆修静编纂的《三洞经书目录》是中国道教史上的第一部经书目录。由它首倡的按经书来源进行分类的思想,成为以后经书编目和经书集藏的基本指导思想。唐高宗总章元年释道世《法苑珠林》第69卷《破邪篇:妄传邪教第三》日:"又按宋太始七年道士陆修静答明帝云:道家经书并药方符图等,总1228卷。云1090卷已行于世,138卷犹在天宫。"该目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陈国符先生称其是道书目最古者。第二,其为受皇帝救令而编的第一部道书目。第三,开三洞分类的先河。陆修静以三洞说来整理道经,反映了各派道教徒的认同意识,即认识到各派相互之间虽有枝节上的差异,但基本信仰是相同的,届于同一宗教。三洞说对《道藏》的编纂产生了深远影响。可惜此书失于战乱时期。
孟法师《玉纬七部经书》,卷数及所收种类不详,但应该不会少于三洞经书。孟法师为谁,尚无定论。其为南北朝时人,稍后于陆修静,可以肯定。其书目是所知最早使用七部分类法者。
继之,有陶弘景《经目》、梁阮孝绪《七录"仙道录》、北周《玄都经目》、王延撰经目《三洞珠囊》7卷(另有唐王悬河《三洞珠囊》7卷,与王延《三洞珠囊》同名不同书,前者今存《道藏》,后者已亡佚)、《隋朝道书总目》、唐尹文操《玉纬经目》、史崇玄等修《一切道经意义》,整理道经者代不乏人。
北周武帝崇道,建有玄都观,收集道经甚富,编有玄都经目,共有2040卷道经和4323卷经名。北周武帝另建有通道观,延请高道,汇辑道书。云笈七签卷85王延传云:『(建德三年,武帝)乃诰云台观精选道士八人,与延共弘玄旨。又敕置通道观,令延校三洞经书,缄藏于观内。延作珠囊七卷,凡经传疏论八千三十卷,奏贮于通道观藏。』据此看来,王延当时所编的珠囊经目收集道书约8030卷,相较前代有所增益。
隋朝也编过道书。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大业年间,内道场收集道教经典,撰成目录,名为《众经目录》,收录道书种类不详,卷数亦不详。
三、古代道藏的版本介绍
总体来说:宋、金、元三刻《道藏》,但都没有流传下来;清代没有刻过全藏;因此,明代《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就是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道藏》全书的惟一传本。我们今天说的道藏就是指明朝的《正统道藏》及《万历续道藏》,可以总称为《明道藏》。
今皆亡佚的五种《道藏》
唐《开元道藏》:唐代道教被奉为皇族宗教,道教经藏在这时正式结集。唐高宗时,道士尹文操编纂《玉纬经目》7300卷。唐玄宗曾令诸观高道和京都学土搜集道经,并派使者广为搜访,亲加校阅。由道士张仙庭负责编篡编成《三洞琼纲》,在天宝七年诏传流布。史载收书有7300卷、3744卷、5700卷等几种说法,不同史书诸说不尽相同。又有另有玉纬别目一部,所收多为记、传、疏、论,约九千余卷。从广泛搜集、玄宗亲自领导、卷数众多和逐级转抄来判断,这部《道藏》显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历史上将《三洞琼纲》和《三洞玉纬》合称为《开元道藏》,这是第一部正式集成的道藏。唐安史之乱时,两京所藏道书多遭焚毁,以后诸帝又陆续派人搜寻整理,又及7000卷。据杜光庭太上黄录斋仪所记:“上元年中收经录六千余卷,至代宗大历年,道士申甫海内搜扬,京师缮写,又及七千卷。长庆之后,咸通之间,两街所余才五千三百卷。” 这一时期收集的道经成书后也没有在世多久,很快被毁于黄巢之乱。道藏历代尊经纲目曰:“黄巢之乱,灵文秘轴焚荡之余,散无统纪。幸有神隐子收合余烬,拾遗补阙,复为三洞经。”神隐子所编的三洞经卷数不详,想来规模也不会太大。晚唐高道杜光庭在四川也收集道经,止得三千余卷。晚唐至五代藩镇割据,战乱频仍,道经散佚,焚毁无数。只有吴越一带较为宁静。吴越王支持道士朱霄外重建道藏于浙江天台山桐柏宫。这部道藏以金粉写就,约有2000余卷,但所收道书质量不高,大概只是收集了江南一带的晚出道经。
《大宋天宫宝藏》:嗣经唐末五代之乱,道教经籍赖杜光庭、暨齐物、梁文矩诸人的搜集贮藏,才使六朝道书十存四三。宋开国后,曾先后五次收集整理道经。宋太宗尝求得道经7000余卷,命散骑常侍徐铉、知制诰王禹偁校正,删去重复,得3737卷。。北宋大中祥符初年,宋真宗诏令道士修校,命宰臣王钦若总领,在徐、王校订的基础上,加以增补,共4359卷。较徐铉等所校订的道藏,增加622卷,并撰成篇目上进,赐名《宝文统录》。由于《宝文统录》的纲条与《琼纲》、《玉纬》之目参差不同,王钦若、戚纶等又推荐张君房主持再次校修。由王钦若领衔、张君房主持,依三洞纲条,四部录略,品详科格,商较异同,以铨次之成藏,共4565卷;函目起《千字文》天字,终于宫字,得466函,题曰《大宋天宫宝藏》。至天禧三年(1019)春,写录成七藏。大宋天宫宝藏》仍以七部分类法排列子书,但以千字文为函目,便于查找,是了不起的进步。《大宋天宫宝藏》完成于天禧三年(1019)春,前后费时五年半,并抄录了七部。
《大宋天宫宝藏》编成后,张君房又摘其精要万余条,编为《云笈七签》一百二十二卷,所以《云笈七签》有《小道藏》之称,此书尚存收入后续的《正统道藏》太玄部。
《万寿道藏》:宋徽宗政和初搜访道门遗书,复将《道藏》增至5387卷,称为《崇宁重校道藏》。政和五六年设经局,令道士校刊,把《大宋天宫宝藏》增加到5481卷,装成五百四十函。名为《政和万寿道藏》,并在福州闽县刻板,《道藏》始有刻本。雕版当在政和六七年,地址是福州闽县九仙山天宁万寿观。由于该藏雕版于天宁万寿观,故名曰《政和万寿道藏》。道经雕版印刷始于五代。《政和万寿道藏》是第一部全藏雕版印刷的道藏。雕版印刷使《万寿道藏》得以大批复制,广为流传。《政和万寿道藏》于靖康(1126─1127年)之乱中大部分被散佚,至金代已残缺。靖康之乱,北方各处《道藏》多毁于兵火,惟南方仍多有全本。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宋孝宗下诏把福州闽县报恩光孝观所藏的《政和万寿道藏》送往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写成数部,题名为《琼章宝藏》并分赐各地道观。
《大金玄都宝藏》:《政和万寿道藏》虽然尚存于世,但其经版却已残缺不全。金代统治者对道教始而疑虑,继而压制,后终于转为扶植、利用。为此,金世宗、章宗二帝支持刊印《道藏》。金世宗于大定二十八年下诏将南京(今开封)《道藏》经版交给天长观(今北京白云观前身),又将中都玉虚观的道经运到天长观供校刊用。金章宗明昌元年,又赐土地扩大天长观面积,用来修建房屋以贮藏经版。并派文臣二员,协助天长观提点、冲和大师孙明道参订经书、搜访遗经。由于各种条件齐备,故不到两年即完成了搜集和刻版任务。刻版完成后,孙明道又会同诸道士,按照三洞四辅排列,商校异同,合成一藏,共6455卷,分602帙,题曰《大金玄都宝藏》。金章宗泰和二年(1202年),天长观失火,经板焚毁。
《大元玄都宝藏》:元代除成吉思汗礼敬丘处机,全真道一时极盛外,其余皇帝并不过于重视道教,反而加以限制。但全真道的一时兴盛,却也为道士自己编《道藏》奠定了基础。全真大师丘处机.生前曾嘱弟子宋德方共复《道藏》。元太宗九年宋德方主持平阳玄都观,与门下讲师通真子秦志安等计议刊刻《道藏》之事。秦志安听后,表示愿意承担。丞相胡天禄闻讯很高兴,捐白金千两。宋德方将白金授予秦志安,令他在平阳玄都观主持这项工作。蒙古窝阔台汗九年(1237年)开始搜罗遗逸,补其亡缺,成书于乃马真后三年(1244年),仍沿用《玄都宝藏》之称。刊印道藏于平阳(今山西临汾),经历八年刻成《玄都道藏》,总共有七千八百余卷,是卷数最多的《道藏》。
为与《大金玄都宝藏》相区别,可称为《大元玄都宝藏》。佛道二教的斗争在元代又趋激烈,全真教刊行《老子化胡经》,惹怒佛教,为了解决双方矛盾,元宪宗忽必烈决定召请双方进行一场辩论,以解决此次争端。由于佛教准备充分,元宪宗忽必然笃信佛教,也同时向道教发难,最终道教以惨败收场。元宪宗借机颁旨焚毁45部道经印板.包括《老子化胡经》《老君八十一化图说》,之后又烧了一批经板。元世祖至元年间,又命二家辩论,裁决权在皇帝手中,终判道家为输,下诏除《道德经》之外所有的《道藏》经版全部焚毁,这就是历史上发生的“至元毁藏”事件,《玄都宝藏》因此焚毁。此为《道藏》编纂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人为性破坏,对于道教经藏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原来7800余卷的《道藏》到明代两次编纂只搜按集到5485卷.相差两千余卷之多.部分亡缺书目见载于《正统道藏》中的《道藏缺经目录》。此件致使全真教一度消沉许久。宪宗、世祖三次焚毁道经,特别是焚毁纯阳万寿宫所存《大元玄都宝藏》经版,对道教文献造成了巨大损失。参加代表辩论的17名全真教代表中,有十名全真教道士当场剃度为僧,因为此次事件,全真教在整个元朝时期备受冷落,直至元成宗继位,道教才再度开始辉煌。有意思的是,道教正一道并没有参加此次辩论。
以上所提的道藏今皆亡佚。
《正统道藏》
道教在明朝时虽然势力开始衰落,已经逐渐失去了在社会和政府中的主导地位,但是,在对道教的宗教经典进行整理和修订方面,明朝却是一个最重要的时期。明成祖朱棣登基不久,即敕命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纂校道书,刊行道藏以传,并一再催办。他还特别恩准张宇初“可早晚进来,通类刊版”。张宇初既要编修道藏,又要主持教务,还写了《道门十规》,作为天下道士的行为准则。他提出“夫天地之大,以太虚为体”的道教理论,以“虚”、“静”、“无为”作为修养根本。永乐八年(1410),张宇初羽化,明成祖又诏令其弟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继续主持编修。这项工程一直干到永乐二十二年(1424),有涂省躬等学者参加,但因成祖崩而未能完成。随着永乐二十二年成祖去世,仁宗、宣宗对修藏没有表现出兴趣,明初开始的修藏工作即中断未行。直到20年后的正统九年(1444),明英宗朱祁镇下诏,让道士邵以正主持督校,喻道纯、汤希文等学者参与,对张宇初、张宇清等人编修的道藏重加订正,增其遗逸。对所收的道书都加以重新分卷,如原来是短卷的,就将几卷并为一卷。正统九年(1445),全藏刊版完成。明英宗没有为这部《道藏》赐名,后人为方便起见,称为《正统道藏》,也称为明《道藏》。《正统道藏》,系梵夹装,共5305卷,以“三洞”、“四辅”、“十二类”编类。全藏以《千字文》为函目序号,装成480函,始于“天”字,终于“英”字。《正统道藏》校刊功成之后,英宗、宪宗、世宗诸帝陆续印刷,颁赐天下宫观。
然而,有不少道书(如《永乐大典》第911卷的《洞玄灵宝灭度五炼生尸经》和《大帝制魂伐尸法》,第1310卷的《灵宝钟罄威仪经》和《灵宝三元威仪经》),未被《道藏》收入。圆明园劫后余存的《永乐大典》,只有原书22877卷的3,48%,居然从中也辑出了好些《正统道藏》失收的道教文献,
《正统道藏》共收道书约1400余种,所收道书己重行分卷,原有短卷,则数卷并为一卷,因而有数经、数篇或数图同卷的。每函以十卷占多数,也有三——十五卷的,洪字号多至十七卷。若为足卷,则多有“终”字;若残缺,也多标记。有的书尚保存了避宋讳的痕迹。这些书仍按三洞四辅十二部分类,但归类却十分混乱。例如.洞真部本应收上清众经,却以《度人经》六十一卷冠居其首,还收人丁《灵宝五篇真文经》等灵宝经、唐宋间出道经、内丹书、宋元易象图、道法书、全真传记等。而洞玄部反而误收洞真部书多种.此外也收了不少宋元道法书。洞神部误收大量的太玄部道书(如《道德经》)和太清部、正一部道书,还有个别上清、灵宝经书。而太玄部所收多为内外丹书,像《龙虎经》、《参同契》及其注应入大清部。太平部误收灵宝派《本行宿缘经》、《本行因缘经》和升玄系《升玄内教经》,当人洞玄部。太清部少有本部经典,反而收入了本应归入太玄部的多种子书。至于正一部,收书较多而且很杂,错讹也多,竞误收洞真部上清众书多达90余种;此外有的书应当分别归入洞玄、洞神、太玄、太清各部。除丁三洞四辅这一层次之外,十二类的归类也有不少错误。如此之例甚多。故上列各部收书数,实已不能反映其各部书的真实数字; 而上列收书之种数,也只是约数。其中不少类书,只算一种,实际包含多种,如《修真 十书》收有南宗诸传人之诗文集《金丹大成集》《上清集》《玉隆集》《武夷集》等十种以上;《云笈七箓》为《大宋天宫宝藏》之辑要书,或节录,或取全文,收书之多更 不胜枚举。因此实际收书之种数比上列数字为多。参加纂修的道士,除张宇初、张宇清、邵以正等人外,可考者,永乐时有涂省躬,正统时有喻道纯、汤希文。
尽管如此,《正统道藏》仍不失为一部具有不可取代性质的道藏,因为它和后来增补的《万历续道藏》合起来,是现存唯一的道藏,习惯上人们就合称它们为《道藏》。这部大丛书内容庞杂,体裁多样,除道教经籍之外,还收进了一部分医药方书、诸子著作甚至占卜等类的书,包含着中国古代宗教、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医药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养生学等等方面的丰富资料,其意义远远超出道教之外,值得我们好好地研究。
《万历续道藏》
《正统道藏》在编纂过程中,由于主持人变换,时间上又断断续续,搜集道书不甚完备,因而存在明显的缺漏。明神宗又是一位崇奉道教的皇帝。万历三十五年(1607),明神宗朱翊钧下旨,敕令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编刊《道藏》的续集;他还下旨,将驸马都尉谢公诏的女儿许配给张国祥为妻。张国祥不敢怠慢,立即行动,四出搜访,寻找《正统道藏》缺收的道书,以及正统年代以后的道教著作,编纂校订了一部《道藏》续集。这就是《万历续道藏》,共180卷。全藏亦以《千字文》为函目序号,装成32函,始于“杜”字,终于“缨”字。因刊于万历年间,后人称为《万历续道藏》。。《万历续道藏》紧接在《正统道藏》之后,合为一部总集。所以,我们今天一般也将《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一并简称为《正统道藏》或明《道藏》。《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保存至今,国内外还保存了明版若干部。由于历代《道藏》皆没有保存到今天,所以我们今天说《道藏》时,一般即指明《道藏》。
原版正统道藏系经折本,现北京白云观(据说已经存到国家图书馆了)、上海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等处均有收藏。据说日本宫内厅本亦存4115卷,多为正统本。北京白云观保存完整性最好,其次应该是日本宫内厅本,但是但该书陵部属日本皇家图书馆,阅览手续繁琐,故常人难得一见,可以说是秘不示人,2010年日本展出过一册。1920年傅增湘曾想亲眼考订日本所藏的这个版本,而且还将两帖与白云观藏本同样的零册《道藏》送给日本道教学者小柳司气太(着《白云观志》),让其回国后与日本内府藏本校核,后来结果不得而知。直到1950年代,日本学者洼德忠据涵芬楼影印本与宫内厅藏本进行对校,才确认白云观藏本为后印且经修补的版本。明清两代,颁赐各处宫观《道藏》甚多。但由于颁赐时间不同,有的据原版印刷,有的据修补版印刷,所以个别文字会有不同,这是治明《道藏》时需要留心的。
四、《正统道藏》的新版本与发行情况
《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的经板传到清代,缺损已经十分严重。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华,攻占了北京后,烧*掳掠,焚毁了正、续《道藏》的全部经板。现在原藏印本也极为罕见。
幸好明、清两代,朝廷将《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赐于不少道观,但经过多次兵燹,留存下来的已经颇为稀少了。相比之下,北京白云观的藏本较为完整。而且清道光年间,北京白云观所藏《道藏》见有残缺,经郑永祥与孟至才二位真人协力,得王廷弼助资,重修所藏印本《白云观重修<道藏>记》:「借诸山之经,缮本补入」)、重印明天启朝南京高道白云霁《道藏目录详注》四卷,于道光二十五年(耶历1845)竣工。但此次修补并未能完全补齐,尚有所缺(98页)。除补缺问题外,明《道藏》经版本身就有刊刻失误之处。如郭世文在他文中提到的《至言总》、《太上黄箓斋仪》、《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三部经籍中的几处文字词句;牛尚鹏在他文中《涵芬楼本<道藏>讹文勘正——以<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注>为例》等。
20世纪20年代以来,明版《道藏》陆续出现了重印、影印或点校的新版本,共6种:
1.涵芬楼本《道藏》
民国十二年1923年10月~民国十五年1926年4月,田文烈、李盛铎、赵尔巽、 康有为、张謇、董康、张元济、梁启超、钱能训、熊希龄、江朝宗、黄炎培和傅增湘等13人发起重印明《道藏》。民国政府总统徐世昌“慨出俸钱”支持宏举,请教育总长傅增湘总理其事。商务印书馆在上海以“涵芬楼”的名义,据北京白云观所藏《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影印,将原本缩为石印六开小本,改梵夹本为线装本,每梵本2页拼为1页。每部1120册,共印了350部。明版《道藏》存者不多,且藏于道观,一般人难以接近。自有了涵芬楼本《道藏》后,才有较多的学者得以阅览。20世纪20年代出版线装涵芬楼本《道藏》,功德无量。但这时的北京白云观藏本,已经残缺了98页,涵芬楼在影印时未曾觅补。
“道士”学者、原法籍荷兰汉学家施博尔(Kristofer Schipper)在回答台湾《光华画报》杂志社记者王家凤女士问话时,曾谈到《道藏》问题。他说:“民国十五年,上海涵芬楼翻印了几百部明版《道藏》,价钱很贵,当时一般中国大学买不起,结果大部分被日本、欧美学术界买走了。那时候,道藏被研究出来的还不到百分之十,日本、法国……很多人研究,才愈来愈多人注意”。道经总集从此公开于世,由道观流向社会。当时每部实价八百银圆,确实很贵。
2、艺文本《道藏》
1957年,台湾中华道教会发起用涵芬楼影印本重印《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直至1977年由台湾艺文印书馆出版。此为32开本,精装60册,另附目录索引1册。据涵芬楼本影印出版,无增辑、补缺、修订。
3.新文丰本《道藏》
1977年,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亦用涵芬楼影印本重印《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此为16开本,精装60册,另附总目录1册。增辑明清以来散佚道书十五种,但无补缺、修订。日本学者野口铁郎和松元浩一合写的《最近日本的道教研究》一文中指出:“如众所知,台湾的艺文印书馆和新文丰出版公司把《道藏》加以影印出版,使研究者得以简单购得,是促进道教研究的最大原因”。
4.中文出版社本《道藏》
1986年10月,日本株式会社中文出版社缩小影印《道藏》,名曰《重编影印正统道藏》,编为16开本30册。据涵芬楼本影印出版,无增辑、补缺、修订。
另外,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有明刊刻明重印的《正统道藏》(民印),450函4115卷。是目前已出明刻明印本《正统道藏》排名第二的较为完整的一部(排名第一的就是白云观的);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藏有来自多套《道藏》之零本,45卷,16种道经(书)。但以上两种藏本日方从未出过影印本。
5.三家本《道藏》
现在学术界使用最多的是就是此版本。在1988年三家本《道藏》出版之前,国内外各家出版社均依涵芬楼本影印,亦偶有增辑、但无补缺、修订。三家本之后,对明代《道藏》的增辑、补缺、修订等整理工作纔日臻完善。
1988年,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三家联手,又据涵芬楼影印本重印《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将涵芬楼本9页拼成1页,缩小为16开本,精装36册,另附《道藏索引》1册。原本残缺各页,经用瞿凤起先生查点清楚的表册,借用现藏上海图书馆的上海白云观旧藏本补足,以成完璧。所补部分,计有1700余行,还修描补缺损字500余个,纠正错简17处。此外,还附印明代白云霁撰《道藏目录详注》,用上海图书馆藏缪荃孙旧藏清刻本影印。缪荃孙藏本胜于《四库全书》本,因后者不仅缺《道教宗源》、《凡例》、《道藏总目》三篇,而且内容、注文也有短缺之处。由于是三家出版社联合影印,有人简称此版为三家本《道藏》。也有人称文物本《道藏》。
这样,1977年以来,中国和日本先后印制发行了4种版本的精装影印本《道藏》发行数量相当可观,这是近20年来世界性的道教研究热潮推动的结果。由于近年来私人藏书的增加,影印出版的新本《道藏》大有供不应求之势。自古被道教奉为“金函正册”的“无上经宝”,终于“下凡”走到了寻常百姓的家中。可以说,历史上《道藏》屡遭毁损的悲剧不会重演了,这是人类文化日趋进步的必然结果。
6.《中华道藏》
过去,道藏的出版多属影印出版。1996年开始,中国道教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家道教研究中心、华夏出版社三家共同筹划,联合中国近百名专家学者,由张继禹任主编,用数年时间对《正统道藏》与《万历续道藏》所收的1476种经典文献进行点校。与此同时,适当补入了近代发现的50种古道经,如黄老简帛书、敦煌道经写本、金元藏经刻本孑遗等,收书共计1526种。由于收书已经超出了《正统道藏》与《万历续道藏》的规制,编者将之名为《中华道藏》。此次整理而成48册16开本的《中华道藏》,此即最近一次重编的《道藏》。《中华道藏》的编纂是继明代《道藏》之后,近五百年来中国首次对道教经书进行系统规范的整理重修,被列入“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于2004年出版发行了精装版。《中华道藏》乃以《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为底本,并补入经书百余种,共收道书1500多种,5500多卷,其中所收各种道书除了重新分类,均作校补、标点,并采繁体竖排,为一点校整理本,由华夏出版社出版。《中华道藏》保持三洞四辅的基本框架的基础上,按现代人阅读习惯和图书整理规则进行了编修,分为三洞真经、四辅真经、道教论集、道教众术、道教科仪、仙传道史和目录索引七大部类。该分类获得了中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会审定批准。全藏分为两种体例:一为点校,即对保存完整的藏书加以新式标点并进行必要的校勘;二为合校和补缺,即在点校的基础上,对残缺的藏书以数种残卷相互校补,以合成完整的版本,同时增补了数十种原藏未收的明代以前的道经。但有许多细节之处还是有所遗漏。
《正统道藏》和《中华道藏》,哪个版本最好?应该选择哪个版本收藏阅读?
通过以上对两个版本的《道藏》进行比较,可以发现:重新排版印刷的《中华道藏》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文字、排版更清晰易读。同时,收录的道经也更全面,数量更多。而影印版的《正统道藏》则保持了经书的原貌,更接近道经要表达的原意。《中华道藏》虽然纠正了《正统道藏》的谬误,但是,影印版的《正统道藏》因为保持了原貌,也避免了现代重新排版过程中的失误。6000多万字重新排版校对,没人能保证百分百正确。作为指导修行的经典,哪怕错一个字,也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何况,以现代人的古文造诣和道家修为境界,是否有能力判断原版的对错?众多古籍排印本中,有意或无意的弄巧成拙的例子太多了。因此,最好的选择是两个版本都收藏,对照阅读。在对影印本没有特别的偏爱情况下,可以日常阅读排印本《中华道藏》,遇到重要、关键的经文或语句,再参照影印本《正统道藏》核对,可确保不会因版本谬误受影响。但是也有人认为如果非要研究其内容之异,实际上意义不大,如非搞学术研究,则可以忽略。
此后,内地又相继出版了多部重修藏经:
《道书集成》:1999年4月,九洲图书出版社出版。16开本,60册。原名《中华道臧》与现中华道藏不是同版本道藏。本书由当代国学大师汤一介先生领衔主编,编委会成员汇集了当今海内外道学研究领域几乎所有权威学者。包含现今《道藏》全部内容,并新增:佚散在各图书馆、寺庙、民间等未经整理的散篇孤本,散见于许多古代丛书、丛刊中的道书,海外图书馆所藏现今《道藏》与其他补篇未收的海外道书,其中有部分取自萧天石编《道藏精华》。不足之处为影印不清晰,且有目录而无相应页码,不利于查阅。
《九州道藏》:2015年12月,九州岛岛岛出版社出版。16开本,60册。此藏以私人收藏的涵芬楼本海外藏本为底本,三家本及新文丰本为校本,更正诸本多处失误。2014年,出版人郑同先生经多方联系,寻得个人收藏涵芬楼本道藏一部,保存完好,遂发心影印出版行世。以谢路军教授为首的专家团队,历时五载,以涵芬楼本为底本,以三家本及新文丰本为校本,吸收前人的成果,用心校对,更正底本多处失误,由九州岛岛岛出版社影印出版,定名为道藏: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合刊,是为九州岛岛道藏。
《大道藏》「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2015年3月,台北中华古籍出版社出版。16开本,41册,含《目录·索引》1册在内。
《影印涵芬楼本正统道藏》「第一善本影印增补校正无讹」:2016年3月,九州出版社出版(与《九州道藏》同)。16开本,线装宣纸,512函1120册。
《道藏集成》:2017年10月,何建明主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16开本,108册。2017年出版发行了第一辑108册。目前已经出版问世的有:
第一辑(1-102册为《正统道藏》,103-108册《万历续道藏》),全108册,此藏仍以涵芬楼影印本为底本,其中底本不清楚以及版画部分等,则补以国图藏本。
第二辑(嘉庆、光绪版道藏辑要合刊),全82册
第五辑(关关帝卷),全32册
与现有的各类道藏相比,《道藏集成》将充分尊重前人编纂与出版之道藏,合理借鉴和吸收其长处,并力图在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一是收集的道教文献规模空前。既有《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道藏辑要》等已成定本的历史上的道藏文本,还有明清以来新产生和新发现的各类道教文献。同时还要对历代类书、丛书、志书、道教艺术与文学作品、文物资料等进行分类、整理和编纂。二是全部采用原版影印的形式,以求存真。对版面不清晰的文献进行技术处理,对敦煌文献采用重新排印文字并附录影印件的方式,便于对照阅读。三是对《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道藏辑要》《扬善半月刊》《仙道月报》等保留原刊样式及分类法外,将对其他文献按照现代学术要求进行重新分类(如教义、仪轨、方法、史传等)和版式处理,使传统文献以更清晰的面貌呈现给广大读者和道藏收藏者。总之,《道藏集成》的编纂与出版,对于推动中国道教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另外《道藏精华录》:丁福保编辑,曾于民国期间铅印出版。编者有鉴于道教典籍浩如烟海,卷帙庞大,内容博杂,不易披阅,故精选正续《道藏》及藏外道教著作中义理纯正,于摄生炼养、人生修养最为切要之典籍一百种一百四十八卷汇编成书。取自《道藏》和其他古书。共100种,分为10集。其中《道藏》和《道藏辑要》外之道经约占1/3,1/3之中,失收与新出种数大致相抵。该书中对于道教的符箓斋醮类的书籍一律不收。所选道书以阐发道教哲理及内丹练养为主,于钟吕金丹派论着收录最多,于《道藏》外兼收明代的《性命圭旨》《天仙正理直论》等书,宣称明晰畅达,理事兼该,为修丹入门之指南,学道之梯航。但是近代道家学者陈撄宁曾在《道家养生秘库》中评比书云:因为编辑此书的人,是一个外行。对于中国道学源流派别,以及各家丹诀,皆未曾实地研究。徒依据前人肤浅之议论,作为精华录之绪言,并且在各书提要中,妄下批评。又说:其实所选者并非全是精华,而道书精华亦不止于此,该书本属营业性质,也就毋须苛求了。1989年浙江古籍出版社据原书影印,分装为上、下册出版。
五、近代道藏介绍
《道藏辑要》
《道藏辑要》是继明《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之后收书最多的道教丛书。对于其编辑年代和编撰者现流传二种说法:一、按清末贺龙骧校理《重刊道藏辑要》谓此书系清康熙(1662~1722)间彭定求撰辑;二、《道藏精华录》称此书系蒋元廷编纂于清嘉庆(1796~1820)年间。》初刻版后来遭到焚毁,故而实际仅刊印一次,其书留存也少。。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成都二仙庵住持阎永和、新津彭翰然发起重刻,井研贺龙骧参与校订,并增刻了《重刊道藏辑要》。现通行本即为二仙庵版本,该书共二百一十八册,按二十八宿字号分集辑录道书二百九十七种,其中辑自明正、续《道藏》者二百零四种,新增九十三种。《重刊道藏辑要》虽称“悉照原本式样”刊刻,但在原刊本基础上又增刻二十余种(有“增刻”、“续刻”字样),除去几种目录,实增刊十七种。新、旧相加,共三百一十四种,集成二百四十四册(或作三十二套二百四十五册)。
《道藏辑要》的选书标准反映了清代道教信仰的特征,其中部分内容与《道藏》相同,另外收录较多扶乩降神所作之书、三教合一之术、内丹之书。《道藏辑要》的主要价值在于增收了正、续道藏以外之百余种道书(包括重刊本续入的部分),其中绝大部分是明清时代新出的著作,为研究明清道教提供了可贵的资料。特别注意的是,在民间信仰有广泛影响的吕洞宾信仰,明《道藏》未收题名吕洞宾的经书,《道藏辑要》有十部《道藏辑要》中所存《道藏》未收题名吕洞宾的经书。
《道藏辑要》所收道藏已有之书,不尽按原貌转录,或不分卷,或删略甚多。例如《云笈七签》不分类,且删去数十卷之多。它认为道书“但贵发明妙蕴,不在多著文词”,而不收录《太平经》、《无上秘要》、《道法会元》、《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等大部道书。所辑是否道藏之要或已尽道藏之要,自当别论。
此书字板是用梨木双面雕刻而成,共一万四千多块,保存了木刻本的风貌。《道藏辑要》的经板经过几次搬迁,又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劫难,有些佚失,有些被人当做木材拿走,经道士们的一再干涉、抢救,大部经板总算保存下来了,但仍然缺少四百多块。1957年搬往青羊宫保存至今,为当今道教经籍中唯一存板。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恢复后,青羊宫便印刷线装对外供应,1984年,成都市道协曾与四川巴蜀书社合作影印《道藏辑要》,此举本为海内志士之善举,然限于当时较落后之技术条件及合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使得此举半途而废,所影印《道藏辑要》纸张、质量较差,字迹模糊,远非梨木原印版所可比拟。如今与巴蜀书社联合印刷的《道藏辑要》已有一百多部,今后将根据需求情况,再作印刷安排。
1995年,巴蜀书社和吉林人民出版社分别影印了此版《道藏辑要》,皆缩印为精装10册。
《藏外道书》
《藏外道书》是现代大型道教典籍丛书,由胡道静、陈耀庭、段文桂、林万清等主编,巴蜀书社于1992-1994年陆续出版,全书共36册,共收录道书1016种,为再续或重编《道藏》做出了可贵的资料性准备工作。本书是中国国家「八五」重点图书出版计划项目、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八五」计划重点项目。该丛书是明代《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之外的首部道教典籍总集,其中收录的道书来源大体有四种:一为古逸道书,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黄老著作、养生著作,元代《玄都宝藏》、子遗《太清风露经》等。二为明清时刊刻和流传的道教典籍,如《道藏辑要》所收《正统道藏》未收的典籍,以及《方壶外史》、《道言内外秘诀全书》、《道书十二种》、《古书隐楼丛书》等。三为北京、上海等图书馆及道教宫观所藏的稀有道书,如北京图书馆藏明内府抄本《太乙月孛雷君秘法》、《天罡玄秘都雷法》、《太乙三山木郎祈雨咒》等七种,上海图书馆藏《玉笈金箱》、《道家诗纪》等,以及四川青城山古常道观藏所藏《广成仪制》等。更可贵的是收编了一些道书中之稀世孤本和海内珍本,如:《太清风露经》、《天罡玄秘都雷法》、《大成金书》、《玉笈金箱》等。四为民国以后产生的道教书籍和重要的道家研究书注,例如,陈撄宁的许多文章以及部分经注和山志等。
该丛书的编纂不同于《正统道藏》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传统,而是将道教典籍分为古逸道书类、经典类、教理类、摄养类、戒律善书类、仪范类、传记神仙类、宫观地志类、文艺类、目录类、其它等十一类。该丛书是继明《道藏》后编辑刊行的道教丛书中规模最大的一种,其所刊印的道书绝大多数都久已难觅,且多散落各处,其中若干种久佚或尚未刊行的道书价值非常高。
《敦煌道藏》
清光绪年间,道士王圆箓发现了敦煌莫高窟中的藏书。王圆箓位于莫高窟,他能书善辩,并主管当地道教宫观。据其自述,发现藏经洞之时,“天炮震响,忽然山裂一缝”。可能洞壁突然开裂,被他发现其中的藏经。自从藏经洞发现之后,经卷及文物开始流失。先后遭到英、法、俄、日等国文化窃贼的掠夺.大量流失海外。敦煌遗书中的藏经,大部分为佛教经书,有一部分道经抄本。其中道教遗书抄本约有五百余件,其抄写时期在南北朝后期至唐朝中期约二百年的时间,尤其以唐高宗,武后至唐玄宗时代的抄本最多。其内容包括道家诸子、道教经典、科仪等约有一百多种道书,其中约有半数抄本是《正统道藏》未收入的早期道教典籍。敦煌道经的发现,不仅弥补现存明《道藏》的缺佚,而且为研究河西地区的道教历史提供了珍贵史料。敦煌遗书一经出现,便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日本学者大渊忍尔1978年出版《敦煌道经目录》,该书着录敦煌道经抄本约四百九十六件。1979年,大渊先生又出版《敦煌道经图录篇》,刊载全部敦煌道经的影印图版。1999年中国李德范先生出版了《敦煌道藏》,将敦煌出土遗书中的五百余件敦煌道教文献整理汇编,集成五巨册。
《道藏精华》
当代道教秘法传播者、道藏精华编撰者——台湾萧天石先生所精心审订主编,所录不但为万卷道藏中之精华,且尤多自明清以来未收入藏之上乘丹经与孤本佚籍,为一般学人及藏书家所罕观者,因能补道藏书之不足。1974年版第1册卷前有萧天石写于1973年之序曰:"特广搜海内外秘藏珍藉,以及散存名山之孤版钞本等,穷数十年之力,严为审订鉴别考证删节,取精撷华,造刊书凡六百七十五种,列为道藏精华。陆续分集出版,以广流通,而续圣脉。"《道藏精华》收书以丹经和道教哲学著作为主,广录各种丛书,而且多收善本、秘本。其中书目以明《道藏》外道书为多,藏外道经又以明《道藏》后新出道经为多。所收的珍本或孤本道书,甚有价值。1956开始自由出版社出版第1集,至1992年已出版17集共计75册。
全套十七集,台湾自由出版社出版,有精装本七十三册、普通本精装四十三册、普及本平装新编为一百零四册等三种版本。该书另有外集二种,共六百余种,所选录古本、孤本、抄本秘籍,共达八百余种,注释集解则多达千余家。
其中萧天石自己也写了不少书籍,《道德经圣解》《道家养生学概要》《道海玄微》《人生内圣修养心法》《大学中庸贯义》《禅宗心法》《孙子战争论》《世界名将治兵语录》等等
《庄林续道藏》
《庄林续道藏》,25册,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影印出版。美国著名道教学者、夏威夷大学教授迈克尔·萨梭(Michael Saso,中文名苏海涵)编。全书收载道书104种113卷,系台湾北部经常使用的道经,其中多数是符箓科仪道经,不少为手抄秘本。该书按科仪及使用的经典分为四部分:一是金箓,收录记述金箓五朝斋醮的道经,57卷;二是黄箓,所收为记述灵宝、度亡、炼度、血湖等道经,21卷;三是文检,为符咒秘诀一类道经,10卷,其第一卷是华山道士吴景春带到台湾的咒诀录;四是闾山神霄之法,据称为闾山派道士赴龙虎山求符箓时,张天师将神霄派符箓授予他们,25卷。本书为研究台湾道教的珍贵材料。
此书大多是符箓科仪道书,是研究台湾本地道教的材料,与《东方道藏》所收集的区域不同,都是区域道教文献的细化研究,但《东方道藏》与《庄林续道藏》内容没有重合。
《中华续道藏初辑》
1999年台湾新文丰出版有限股份公司出版的图书,由龚鹏程、陈廖安主编,
《中华续道藏初辑》选取明《道藏》未收录之道书,主要是仙真传记、宫观地志、经典教义等方面。此书编者把道书区别为仙真传记、宫观地志、经典教义、百家众派、丹道养生、科仪轨范、道法方术、教外道典、戒律善书、道教支系、道教文学、古佚道书、敦煌道书、域外道书、新辑道书、文物史料、论着选辑、目录索引等18个类目。共着录道书180种。分别为:第1至2册为仙真传记11种、第3至6册为宫观地志25种,以及7至20册为经典教义144种。1999年推出初辑,计划出版五辑共100册
《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
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是国内第一部汇集国内存在的各主要宗教的历史文献的大型影印古籍丛书,全书共180册,分为佛教的《藏外佛经》、道教的《三洞拾遗》、伊斯兰教的《清真大典》、基督教的《东传福音》和民间宗教的《民间宝卷》五编,收录截止至20世纪初的历代宗教典籍、碑铭、文书等一千一百余种。
其中《三洞拾遗》。自明代编纂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以来,伴随明清两代道教的发展,又有大量新出的道教经典、劝善书、杂著问世;同时,近现代考古也发现了许多古佚道经和道书。前人虽有道藏精华、在林缠道藏、藏外道书的辑录,仍难免遗漏。《三洞拾遗》即是拾遗补缺之作,共收录明清以来新出之道经、文集、劝善书、科戒书等200余种、700余卷,不但与前人辑录很少重复,而且有不少珍本秘笈是首次面市。所收书类与《东方道藏》有很大不同,主要是扶乩降神所做经书和宫观志。此部丛书分类较杂,所收录书类与《东方道藏》有较大区别。
《古今图书集成佛道教文献汇编》
出版社:中国书店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11月。(全套62册)精装32开 延藏法师编。涵盖了佛经、道教典籍、佛道教建筑、佛、道教人物、佛道教日常行为规则等内容,力求完备,可作为阅读与查找佛道教文献的实用工具书。全书在正文之前附有详细目录及文字索引,方便检索。
《古今图书集成》是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并驾齐驱的中国古代三大文化巨著之一,不仅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体例最完整的一部古代类书,也是我国铜活字印刷史上卷帙浩繁、印制精美的代表作。该书由康熙皇帝钦赐书名,雍正皇帝御笔题序。成书于清雍正年间的《古今图书集成》由于国家图书馆的完好保存,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中佛道二教资料甚丰,专门涉及佛道教内容的就占全书32典当中的一典,即《神异典》。《古今图书集成佛道教文献汇编》将相关文献资料条分缕析、专门结集。此套书底本采用的是《古今图书集成》的第4个印本,又称“中华书局版”,1934年由上海中华书局依康有为所藏的铜活字原印本影印。此版校勘精细,字迹清晰,墨色均匀,查阅方便,切合实用,是迄今最通行、最精善的版本。
《东方道藏》
《道藏》《藏外道书》所收录的书更多是注重道教思想和义理,而《东方道藏》更注重对道教实践的研究。虽然前人已经做了大量的努力, 编撰了《藏外道书》《道藏精华》《庄林续道藏》等等卷帙浩大的著作, 但是毕竟由于历史、地理、人文等各类因素的限制, 散落于大小宫观、民间散居道士手中的道经秘籍尚有很多没有收集起来, 古佚道经、金石碑文中的道教资料也需要进一步整理, 这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任务,我想这也是编纂出版《东方道藏·民间道书合集》的初心。
自2012年“东部道藏”(后改名为“东方道藏”)计划启动以来,国内著名的大学机构——浙江大学主持编撰,并得到了中国相关道教团体的大力支持,比如香港道教联合会、台湾道教联合会等。在孔令宏教授的带领下,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深入民间,进行了数百次的田野调查,收集到大量保存在民间道士手中的道教文化书籍。截止目前,已收集各类经书8500余册,其中包括科仪、宗谱、神谱、箓谱、曲谱、碑刻、职牒、神像画、堪舆书、地方道教志等多种类型。此外还有各类图片约50000张。随着搜集工作的进展,数量还会继续增加。今后还将继续扩大搜集的地域范围,而且将把重点扩展到搜集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缅甸等海外的道教文献,并搜集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图书馆保存的道教文献。
目前,“东方道藏”分为《民间道书合集》和《珍稀道教刊本文献汇编》。前者主要收录各地民间得之于道坛、宫观、乩坛、档案馆的成套未刊文献,后者则收录地域不明,得之于图书馆、博物馆、个人等的文献,优先考虑珍本、孤本、绝本文献,符合收录条件的已经公开出版过的文献也将在解决版权问题之后收录。采取边搜集、边整理、边出版的方式推进本项目。《民间道书合集》第一辑20册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19年12月出版。今后还会继续出版20多辑400多册。
《东方道藏•民间道书合集》所收录的文献,绝大多数是没有公开出版过的第一手文献,是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的一大宝库,是研究明代中期以来传统文化演变的重要原始文献,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和多学科研究的价值。所收文献类型有科仪、神谱、符箓、曲谱、职牒、神像画、丹经、择日、堪舆、命相、碑刻、宗谱、地方道教志等多种类型,手抄本占据的比重很大,全面而真实地反映了道教的实际存在状态,有助于人们更真实、直观、全面、深入地认识道教。
【学术价值】既有的道教研究注重全真道,却轻视对正一派的研究;既有的道教研究关注宫观,却忽视了道坛、乩坛的研究;既有的道教注重刊本文献,而忽视了对写本文献的研究;既有的道教研究注重思想和义理,忽视了对道教实践的研究;既有的道教研究注重宏观,即使是地域道教史也往往以省级行政区划为单位,过于粗疏,应该逐渐细微化到村落、宗族甚至道坛;既有的道教研究注重清代以前,对清代以来的研究严重不足。《东方道藏•民间道书合集》所提供的明代中期以后的地方道教史料,全面而真实地反映了道教的实际存在状态,有助于弥补上述研究的不足,对这些文献的研究将刷新道教史研究的面貌,还原道教的真实情况。
【传承价值】保存了民间道教文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农村乡土社会日渐衰落,伴随乡土社会而存在的散居道士的传承也难以为继,老一辈的散居道士找不到合适的继承法脉的徒弟,辞世之后,传承的道坛书籍以及法事科仪也随之堙灭。还有就是社会制度以及人们观念的变化,民间道士难以为继过去的生存模式,宫观道士也出现断层,传承容易中断。在这种不可抗力的作用下,收集保存民间道教道坛的书籍,也是对道教传承的另一种延续,为后来者提供丰富的资料。《东方道藏》与其他道教丛书的另一个重要区别是,其他丛书中所收录的道书都是在社会上或道教界流传较广的道书,很多都是刊本文献,忽视了对写本文献的研究收集,而《东方道藏》收录的大多是民间道士传承的手抄本,都是小范围内流通或者师徒相传。《东方道藏》所收录的文献,绝大多数是从来没有公开出版过的第一手文献,所收文献类型有科仪、神谱、符箓、曲谱、职牒、神像画、丹经、择日、堪舆、命相、碑刻、宗谱、地方道教志等多种类型,与其他道教丛书分类有很大不同。《东方道藏•民间道书合集》全面而真实地反映了道教在民间的实际存在状态,有助于人们更真实、直观、全面、深入地认识道教。
此外,由于《东方道藏•民间道书合集》的公开出版,打破了私人之间互相保密的围墙,让同一地域的道士可以互相学习他人的写本,可以互通有无。《东方道藏•民间道书合集》对于培养年轻道士和道教知识体系的建构与传承,规范性地使用、传承道教知识,保存、传承地方道教文化意义重大。
《东方道藏•民间道书合集》第一辑主要收录的是浙江地区的民间道书,是研究浙江道教的重要资料。第一辑一共有20册,几百本道书,无法一一评注其价值,只能以整体和个体相结合的方式来介绍。第1-2册的内容是《龙门道统源流》《委羽山龙门宗谱》,其中《道统源流中》记录了从老子初传至于第七传,传于龙门启派恩师邱处机,第十四传于张三丰真人。《道统源流下》详细记述了邱处机祖师所传全真龙门派的源流,从第一代邱处机一直到第二十五代王信檏,从元代直到清末民国年间,记述了历代传承的嗣师,并做简单的姓名籍贯等介绍。只要受了全真龙门派传承的人,都记录在其中,这对于研究龙门派也是宝贵的资料。
《东方道藏·民间道书合集》第3册内容是《委羽山大有宫登真箓(1933)》《龙门正宗温岭宗谱》《温岭市莞田岭三清观宗谱》《瑞安市正一道宗谱》《二仙庵壬午坛登真箓(1942)》《杭州玉皇山福星观登真箓(1896)》《登真箓(光绪丙申坛/科)》。登真箓是道教全真派传戒宫观颁发给受戒弟子的题名册,记载传戒大师和全体戒子名单。目前所见最早的《登真箓》是同治十二年 ( 1873) 北京白云观癸酉坛颁发的,之后自光绪七年 ( 1881) 至民国三十六年 ( 1947) ,道教全真派传戒数十次,但能搜集到的《登真箓》只有 10 种,在此收录有三种。由于《登真箓》记载了每名戒子的道名、道号、道派、年龄、生辰、籍贯、出家宫观和度师等信息,并且戒子人数大多在百人以上,因而对于考察晚清民国时期各个道派的传承和地理分布情况,以及传戒宫观的联系网络等,具有重要的价值。[1]而宗谱与族谱同理,记录宫观道统源流、道脉法脉、传承道士名讳、里籍、出家、生卒等,是考察宫观及法脉传承的重要资料。
《东方道藏·民间道书合集》第4-14册收录的道书是苍南步庭堂钟鸿收集整理的,其中较多是手抄本形式,内容包括延拔通用类科仪、延生类科仪、度亡类科仪、焰口科仪、小场科等等。延生类主要是保安、祈福、消灾、赦罪等科仪,度亡类包括炼度、普度等。苍南号称“中国道教之乡”,道教文化历史悠久,现有宫观170多座,道士近两千人,有全真龙门派、刘祖派、仙姑派以及闾山派,所以道教文化传承较好,民间保存道书较多。
《东方道藏·民间道书合集》第15-20册内容是《简体、异体、繁体对照表》《道教神像及其它绘画》和守真祖坛仪式抄本。此守真坛道法自苏道兴、苏道显传承而来,至今已传十代,现任坛主为君旗。收录的守真坛仪式抄本主要分为经忏类、仪式通用类、延生解厄类、度亡拔伤类、诸真科仪类和其他类。值得一提的是,《道教神像及其它绘画》收录有道场内坛和道场外坛的几百张神像和其他图像,包含三清四御、三官五帝、十二诸天、北斗南斗、福禄寿三星、八仙、等等神像,所收集神像非常全面丰富,是研究道教神像及道教文化的重要资料。
《中华续道藏》
就宋初在杭州三次编撰道藏的情况来看,一般来说,是能者居之。第一次的负责人徐铉、王禹偁,第二次的王钦若,第三次的张君房,都是当时著名的道教学者及官员,而不是道士。当然,也有道士主持编撰道藏的,比如明《道藏》就是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负责编修的。所以历代以来,编修道藏是能者居之,大多是道教学者与道士们合作的成果。
就当今来看,道藏的编修是一项学术性很强的工作,《中华道藏》虽然是前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任主编,但主要工作是由王卡教授带领一大批学者来做的。《中华续道藏》的编撰,同样是请道教学者来主持,目前是四川大学詹石窗教授作总体规划。,
明代万历以后至清朝结束这个历史区间,虽然也有过《道藏辑要》这样的经典选刊,但国家主导的道教文献收集与编纂工作却中断了。清末至民国时期,受战乱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道教生存状况堪称艰难,众多道学文献流散佚失。2016年,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中华续道藏》编纂工程被列为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同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华续道藏》被列入“十三五” 规划纲要。2018年12月20日,《中华续道藏》编纂出版工程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由中国道教协会和四川大学组织具体实施,四川大学詹石窗教授担任首席专家,在全国乃国际范围内组建24个文献采集团队是第一期工程的一项重要工作。湖南工作站于2018年底组建,是第五团队,并立即投入到文献采集的工作中来。
《中华续道藏》为补续《正统道藏》及《万历续道藏》的道书丛编,旨在出版明代《道藏》所未收之道书。在出版之初,预计修纂五辑,每辑20册,全书出齐共100册。按照工程的实施规划,《中华续道藏》的编纂出版分两大系列,一为“原始珍本编”,二为“精华点校编”。所谓“原始”就是未经点校整理的保持原貌的木刻本、石印本或手抄本。第一,就时间角度看,包括两个时段:一是明代《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漏收的有价值的道教经典文献;二是明代万历以来保存于民间以及各地图书馆的道教经典文献。这两个时段的文献,前者仅占少量,而后者则大量存在。所谓“精华”指的是道教经典文献中内容优良者。既然是“精华”,当然是有比较、有选择的。此外,“精华点校编”选入的经典文献将会超出“原始珍本编”的范围。例如,清代乾隆年间抄写的《四库全书》以及《四部丛刊》所收录的部分道书也将是《中华续道藏》“精华点校编”的选书来源。所谓“价值相对较高”,意味着“原始珍本编”选入的文献本来都有价值,但相比之下作为“精华点校编”选入的经典文献则比其他未选入者更胜一筹
《中华续道藏》的整体架构分为原始文献编960册和精华点校编108册两部分,编纂出版工程将分为三期,约进行10至12年。在经籍分类方面,《中华续道藏》的编纂将把各区域团队的成果划分为经论教化、斋醮科仪、道法众术和修真珠囊四大模块。各辑的编纂在依照模块划分的前提下,再按照“二十八星宿”顺序排列。其学理依据有三,一是具有清代《道藏辑要》的先例;二是“二十八星宿”本即遍布道教信仰、教义、道法的符号体系;三是“二十八星宿”乃四个七之合数,“七”暗合北斗七星之数,以示需要遵循的方向和法度。在《中华续道藏》的编纂过程中,存在着时间短任务重、分布广跨度大、内容杂头绪多的困难。詹石窗教授及其团队克服新冠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开展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期望这套书早日出版,并希望这部重修藏经能够成为新时代重构道教教义体系的一个拐点。
另外:
《道藏续编》
1989年,海洋出版社出版。原为清代龙门派道士闵一得编订,龙门派是全真道教主流支派,由丘处机开创,闵一德是第十一代传人。本书收入二十三种道书,大都是气功功法,此次按照道光甲午年刻本原文影印。
《道藏要籍选刊》
上海古籍出版社在1989年出版,10册。胡道静等以涵芬楼影印明《道藏》本为底本,选取了130余种重要典籍,并以上海图书馆藏明《道藏》补正错讹,重新分为经典、百科、子书、史传、地志、仪范、摄养等类。
六、道教专人专书系列
专人文献出版
数量不多,规模亦不大,有《伍柳仙宗》,包含明伍冲虚、清柳华阳的著作,后邓徽绩将二者著作合刻成此书,后人尊为“伍柳派”丹法。1962年,台湾真善美出版社以光绪二十二年丙申善成堂刊本为底本,出版了《古本伍柳仙宗全集》,后并多次重印。1987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影印养云仙馆本《伍柳仙宗》,也曾再版。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亦于1993年影印出版《伍柳仙宗》。
《吕祖全书》主要反映了吕洞宾道教思想体系,台湾广文书局1980年影印出版了清刘体恕、黄诚恕等人所辑32卷本,共3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也于1990年出版了线装本《吕祖全书》(14册)。
1990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道书十二种》(4册)线装本,据清嘉道间常郡护国庵本并光绪上海翼化堂本两本校勘补缺影印,实际收录了清代龙门派道士刘一明注释和撰写的古籍共17种,主要阐述其内丹理论和方法。刘一明与闵一德同为龙门派第十一代传人,在乾嘉时期道教中极有影响力。
另有汇编张三丰各种史料的《张三丰先生全集》,1993年出版的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线装本《张三丰集》(8册),是以《重刊道藏辑要》所收《张三丰先生全集》为底本影印。
此外,还有1994年由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的《方壶外史》,共收明代道教内丹派东派创始人陆西星的著作14种,主要体现其内丹修炼理论。
专书文献首推严灵峰所辑之无求备斋诸子集成系列,老子、列子、庄子之初、续编皆由台湾艺文印书馆出版,1965年出版《无求备斋老子集成初编》(160册),收录各种老子注评、手抄本等143种,皆是明以前人著述、抄本,并有日人、朝鲜人著作、抄本,以及两国刊刻本。1972年《无求备斋老子集成续编》(280册)出版,所收为清代至今时各种研究老子著作201种,其中日人著作76种,初、续编皆为函套线装本。1971年出版《无求备斋列子集成初编》(12册),共收书55种。1972年出版《无求备斋庄子集成初编》(30册)精装本,收录历代庄子文献64种,并于1974年出版《无求备斋庄子集成续编》(42册),收书72种,其中除庄子研究文献外,还收录了《无求备斋现藏未印庄子书目 访求书目》。严灵峰在之前的基础上,补辑了《无求备斋老列庄三子集成补编》(56册),1982年改由台北成文出版社出版,所收录三子相关著述92种,以补前述台湾艺文印书馆版三子集成初、续编所缺,所收以版本为重,不乏孤本、善本,兼有日人著作,及日本、朝鲜刊刻本。
《周易参同契》是道教早期重要经典,被尊为丹经之祖。天津古籍出版社于1988年,将《周易参同契考异》《周易参同契发挥》《周易参同契分章注》三种古籍合辑影印出版,所选底本皆四库全书本。同年,中州古籍出版社亦选择三种古籍影印出版,即《周易参同契通真义》《周易参同契解》《古文参同契集解》,亦以四库全书本为底本。两者合起来即是后蜀彭晓所辑《周易参同契古注集成》,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为底本影印此书。同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了《周易参同契汇刊》,辑录历代参同契注解14种,是当时所收注本最多者。
迄今为止,道教专人专书文献规模最大的要属《子藏·道家部》系列丛书,《子藏》系华东师范大学“985”工程的重大课题,由华东师范大学先秦诸子研究中心负责此工程的组织和实施,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子藏》选取魏晋南北朝末之前的各子著述,并据此分卷,搜辑影印1949年之前历代诸子批注、节选、白文、稿抄、校勘本及研究专著等,并酌情收入今人所辑出土文献资料。2011年出版《子藏·道家部·庄子卷》(162册),收书约300种,2013年出版《子藏·道家部·列子卷(附杨朱)》(26册),收录列子、杨朱相关著作一百余种,2014年出版6种,分别是《子藏·道家部·文子卷》(10册)收书50部,《子藏·道家部·鬻子卷》(2册)收书51种,《子藏·道家部·关尹子卷》(9册)收书65种,《子藏·道家部·鶡冠子卷》(6册)收录55种,《子藏·道家部·亢倉子卷》(3册)收书44种,《子藏·道家部·子華子卷》(4册)收书41种,2016年出版《子藏·道家部·抱朴子卷》(24册)收录46种,2017年出版《子藏·道家部·淮南子卷》(60册)收录106种,2018年出版《子藏·道家部·老子卷》(120册)收书457种。本丛书影印,尽量保持了所收古籍的原貌,并揭示了各卷流传和研究的大致面貌,可谓“求全且精”。
道教专题系列
专题系列主要收录道教及相关各类主题的丛书,涵盖内容较多,除道教的丹法、科仪、气功、方术、版画等,另有相关的宫观志、山志、地方志、民间宝卷等。主题类别繁多,须是以道教文献为重要部分的丛书,余者此处不予论述。
道教名山福地既多,影响范围且广,现存地方志中也包含了大量道教文献。有山志、宫观志以及方志中的道教人物、诗文碑刻等。
山志有1971年至1983年,台北文海出版社陆续出版的《中国名山胜迹志丛刊》1-6辑,共58册。其中如《茅山志》、《崂山志》等,记载了很多关于道教人物事迹和宫观分布情况等。线装书局于2004年出版的《中华山水志丛刊》(75册),其中上卷38册收录山岳志约170余种。
宫观志有2000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凤凰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道观志丛刊》(36册),收录唐代至民国时期前人(有日本作者)所编之各地名山福地史志集录等50种。之后,广陵书社于2004年续出《中国道观志丛刊续编》(28册),收录宋代以后编撰旧志48种,并于2015年合辑为《中国道观志丛刊正续编》(64册)出版。名为道观志,实则包含宫观专志、一地宫观志和山志等。蝠池书院出版有限公司于2013年出版了《中国古代道教宫观文化史料文献集成》(42册),主要收录各种道观志,2015年出版的《中国古代道教宫观文化史料文献集成续编》(35册),则是以各地方志中的道教活动及道教宫观相关记载为主。《中国地方志集成·寺观志》(19册)是地方志系列中专志的一种,由上海书店出版社于2016年出版,收录道观志20种。
此外,人物志有巴蜀书社于1998年出版的《历代释道人物志——百部地方志选辑》,从百种地方志中选辑出佛、道人物传记,并按省分类成目。2013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何建明主编的《中国地方志佛道教文献汇纂》系列,是方志专题类道教丛书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分为《中国地方志佛道教文献汇纂·人物卷》(133册)、《中国地方志佛道教文献汇纂·寺观卷》(408册)、《中国地方志佛道教文献汇纂·诗文碑刻卷》(498册),从1949年之前近八千种中国地方志文献中收录了与佛道有关的人物、寺庙、道观、诗文碑刻等史料。
从道教修炼体系来说,丹道是宋代以后道教最主流的一种,如《周易参同契》《黄庭经》等是其早期的重要经典。明人彭好古曾选取50余种内、外丹道典籍,并分章、注解,纂辑而成《道言内外秘诀全书》,1979年由台湾真善美出版社影印出版为精装上、下册。清人傅金铨所辑《证道秘书》,共收录17种内丹经典,其中有其个人著作、注书等,1978年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1923年上海江左书林本,出版《济一子证道秘书十七种》精装本。1994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也出版了《证道秘书》(2册),影印的是1921年上海中原书局本。今人王沐选编的《道教五派丹法精选》(5册),1989年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所选为道教中、南、东、西、北等五派丹法代表著作,并介绍各派源流、著者生平及丹法要点。
气功源于导引术,是丹道养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87年至1989年,辽宁省气功科学研究会、沈阳市图书馆陆续编印了《古典气功精萃丛书五十种》,收录有《悟真篇》《周易参同契》《伍柳仙宗》等多种道教经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也出版有《中国气功古籍丛书》前三辑,第四辑《道书一贯》1994年改由同心出版社出版。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气功养生丛书》(30册),中医古籍出版社《古本气功经典丛书》。1991年北京出版社的《中华古典气功文库》,收录了《道藏》《续道藏》中辑出有关气功专著525种。同年出版的上海书店版《道藏气功要集》(上下册),所收是从道藏中辑出的二百余种气功著作。此类丛书的出版多集中在1990年前后,应与当时兴起的“气功热”有很大关系,而且选辑的都是道教经典,有助于正确研究气功科学。2019年,线装书局也计划出版《道医全书》。
符咒、手诀、罡步等也是道教重要的修炼方式,这方面文献的整理出版集中在我国台湾地区。1998年,王秋桂主编的《中国传统诀罡密谱汇编》前两辑由台湾南天书局出版,从川、渝地区搜集了相关文献,整理为《四川省重庆市巴县接龙区诀罡密谱汇编》《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白鹿镇泓济坛诀罡密谱汇编》两辑。第三辑《湖南省常宁市巫师诀罡密谱汇编》,由台北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于2009年出版。1999年,李崇仰收集重编《中国符咒百科全书》(30册),收书约五十种,自民间收集整理而成,台湾集文书局出版。
道教斋醮科仪由来已久,自陆修静曾制定斋醮体系后,渐趋完备。“现存道教仪式是与古代仪式文献相互补充且不可或缺的活资料”,都处于亟待保护的状态。新文丰出版公司出版了王秋桂主编《中国传统科仪本汇编》(17册),汇集整理14个地区道坛的传本,依法事种类与场次顺序加以整理编订,其中经科本附件中影印了多种科仪。此套书自1996年开始,2008年停止出版新书,由劳格文、吕鹏志自2014年继续主编《道教仪式丛书》,对道教仪式文献进行编目,并采用影印和录文结合的方式,目前新文丰出版公司出版了三辑,各2册。新文丰出版公司还陆续出版了《道法海涵》两辑,主要收录清代、民国时期各地方道坛、法坛所用的写本,地区涵盖江西、湖南、福建、广东、浙江等地,并重新划分为文检行移、受炼更生、真经宝忏、云篆符图、诸神醮科、赞祝灯仪等12类。
自陆修静编纂第一部道经总目《三洞经书目录》,书目也成为道教文献的一部分。此类丛书仅有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年的《国家图书馆藏佛道教书目题跋丛刊》(30册),收录国家图书馆所藏民国以前道教目录9种。
道教的版画除有宗教和史料等因素外,还有极高的艺术价值,2019年中国书店出版社准备推出《中国道教版画全集》(100册),计划辑录北宋至清末民初道教经图版本近五百种。
此外如术数类有200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术数类丛书》(17册)、2010年北京燕山出版社《术藏》(100册),方术类有九州出版社《增补四库未收方术汇刊》一、二辑(分别于2014年、2015年出版),堪舆类有2015年九州出版社《增补四库青乌辑要》40种,这些都属于道教研究的范畴。
道教综合文献系列
本系列主要论述综合收录不同种类道教文献为主的古籍丛书,因道家在诸子百家的重要性,子学丛书则酌情收录。仅中国书店1990年《道书全集》是影印的明崇祯年间刊本,收录道教经典56种。其余都是新编古籍丛书。
1983年,台湾丹青图书有限公司出版的《道教文献》,选取道教经籍8种,有山志、道观志、神仙事迹等。1989年,台湾广文书局《仙佛灵异丛书》,主要收录各类载有仙佛灵异事迹的古籍,如《金盏心灯》、《龙虎山志》等。1999年九洲图书出版社(九州出版社)《道书集成》(60册),除《道藏》外,增补三类文献:佚散在各图书馆、寺庙、民间等未经整理的散篇孤本;散见于古代丛书、丛刊中的道书;海外图书馆所藏现今《道藏》与其他补篇未收的海外道书等,共384种。2001年新文丰出版的《珍藏古籍道书十种》(上下册)。2005年黄山书社出版了王卡、汪桂平主编的《三洞拾遗》(20册),系《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五部之一,收录明清以来新出的道教经典、文集、劝善书、科戒书、山志等,并避开已出版的道教古籍,共206种。2008年中国书店出版社出版《古今图书集成佛道教文献汇编》(62册),辑录《古今图书集成》中有关佛道教的文献,堪为道教文献工具书之用,本次影印是以1934年上海中华书局缩印康有为藏铜活字原印本为底本。2015年宗教文化出版社《尚氏珍藏道教文献丛书》(29册)线装本,由尚氏宗派传人尚觉传整理家传的道教古籍影印出版。
子部道教类丛书有台北中国子学名着集成编修基金会编印《中国子学名著集成》(100册),于1978年影印发行,收录道家典籍58种。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中华诸子宝藏第一辑·诸子集成新编》(10册),1997年《诸子集成补编》道家类9部,1998年《诸子集成续编》(20册)中的术数类、宗教类。广陵书社2015年《四库全书选刊·子部·道典》(9册),从四库全书文津阁本中辑出《阴符经讲义》、《老子道德经注》等十几种道教经典。华龄出版社《四库未收子部珍本汇刊》。线装书局2012年《子部珍本丛刊》(170册)道家类58种,所据影印各底本,主要选自台湾“中央图书馆”从大陆运去的善本古籍,和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古籍,以及台湾“中央研究院”和大陆各公立图书馆以及私家所藏的珍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于2018年出版的《子部辑佚文献汇编》(24册),收录了明清以至近代学者关于先秦汉魏子部文献的辑佚成果,依《古佚书辑本目录》重新汇编,其中包括先秦诸子类、道家类著作。
另有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年《扬善半月刊与仙道月报合刊》(9册),将民国时期两种道教学术期刊影印出版,严格意义不算古籍,但其中学术价值颇高。此外,如《中华再造善本》、《故宫珍本丛刊》、《续修四库全书》等大型古籍丛书,都收录了不少珍贵的道教典籍,因数量既多,且并非以道教文献为主,兹不赘述。
七、道教古籍出版成果分析
综上来看,除去古籍清查、出土文献、民间搜集等发现新增古籍因素外,道教古籍丛书影印出版成果应该得益于三个要素:一、教典籍的使用需求和编纂人才。除前述之中国社会科学院道教研究室、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此后陆续成立了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厦门大学道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浙江大学道教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道教研究中心、山东师范大学全真道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不仅推动了道教研究的不断发展,更培养了一批道教研究人才,使得道教典籍得以利用起来。同时,很多学者根据道教研究方向需求,参与到编纂道教古籍丛书中来。
二、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在“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和“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的指导下,道教古籍丛书影印出版取得了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如《藏外道书》是“八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古籍整理出版“八五”规划重点项目,获古籍专项补贴。加之此后古籍整理出版规划政策的调整和完善,经费上也不断增加,道教古籍丛书的影印出版也得到了更多的支持。此外还有其余各类基金支持,如《中国道教版画全集》获国家出版基金,《中国地方志佛道教文献汇纂》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藏》是华东师范大型“985”重点工程等。
从以上几个角度和因素分析可以观察出,道教古籍丛书影印出版成果都得益于时代背景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不断发展的推动,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推动。然而,其不免仍略有不足之处,在专题丛书的出版上,除丹道修炼、气功养生、道教医学等之外,如斋醮科仪、符箓、符咒、手诀、罡步、民间信仰等方面都较为谨慎,大部分都在台湾地区出版。道教流传近两千年,精华中难免混有糟粕,应该仔细分辨,去粕存精,审慎出版。其次,道教古籍在数字化上仍在起步阶段,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总之,随着道教研究的发展,各项政策的支持,以及出版机构的努力,加之专题研究的展开和资料的不断挖掘,道教古籍丛书出版必定会不断创新发展,更好地服务于道教及相关方面的研究。
八、《道藏》的检索
《道藏》卷帙浩繁,不仅集道教文献之大成,据元代《道藏尊经历代纲目》的说法,它还收有儒书、医书、阴阳、卜筮、诸子百家等著作。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荟萃,是古人留下的一笔文化遗产。
对于《道藏》大量收录群书,儒、释两方面都曾进行过非议和讥讽。《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道藏目录详注》的提要中,就对此大加攻击。对《道藏》是褒也好,是贬也好,只有在充分了解它的前提下才有发言权。而要了解《道藏》,首先便要有查检它的工具书。明末以来,不少学者为此而作出了努力。
明朝后期,白云霁编写了《道藏目录详注》4卷,并有一些题解,对读者了解《道藏》很有帮助,因此而被收入《四库全书》。它虽然对了解各种道书有些用处,但毕竟只是目录的体裁,检用的功能十分有限,而且还有好些遗漏和错误。《道藏目录详注》的最佳版本,当为上海图书馆藏缪荃孙旧藏清刻本,即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附于《道藏》之后据以影印的底本。此外,还有一个清刻本,版式与缪荃孙旧藏本相似,但作者的姓名却被篡改为“辽左李杰”。显然,这是假冒的,侵犯了白云霁的署名权。
《道藏》中国现代索引的编制,首创之功要归近代于翁独健和他所编纂的《道藏子目引得》。翁独健(1906~1986)编《道藏子目引得》,1935年由哈佛燕京学社在北平出版,为西方汉学常用的道藏检索工具书,被译作Havard-YenchingIndex Number of Texts in Tao-tsang,影响甚广。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全书内容分为“分类引得”、“经名引得”、“撰人引得”、“史传引得”。这部著作依据明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还有元人的《道藏阙经目录》和清末编成的《道藏辑要》,编制精审,资料独详,是一部手边必备工具书。
1989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所长陈耀庭先生在访法讲学期间,得到施舟人先生的慨允,无偿利用《道藏通检》的原编成果,改编成一本可以检索五种版本《道藏》的工具书。1996年10月,署作“(法)施舟人原编,(中)陈耀庭改编”的《道藏索引》,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在改编过程中,陈耀庭先生将施舟人《道藏通检》、翁独健《道藏子目引得》、任继愈《道藏提要》、白云霁《道藏目录详注》以及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三家联合出版的《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世称“三家本”)的目录等,作过详细的比较对照,发现各种目录的子目,内容大同小异,数量颇为接近。例如,施舟人《道藏通检》的子目有1477条,翁独健《道藏子目引得》的子目有1476条,任继愈《道藏提要》的子目有1473条,三家本的子目有1500条。上述各书的子目基本相同,因为角度不同而略有差异。应该指出,“三家本”的目录也有方便读者的举措,例如对于《修真十书》的子目设计,区分为“修真十书杂着指玄篇八卷”、“修真十书金丹大成集五卷”等子目12条,使读者对《修真十书》的内容一目了然。只是因为技术上的困难,改编者才未能将“三家本”这一独到的子目设计成果吸收到本索引中来。
《道藏索引》包括《道藏子目索引》和《五种版本道藏经书子目联合目录》两大部分。《五种版本道藏经书子目联合目录》中的经书顺序,按明代《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经夹本先后排列。各部经书的顺序编号,采用施舟人《道藏通检》的目录编号。为了便于熟悉翁独健《道藏子目引得》编号的读者使用,后附有两种编号的对照表。《五种版本道藏经书子目联合目录》中,每种经书作为一个条目,内容包括顺序编号、经书名称、卷数、编著者以及该经书在五种版本《道藏》的册数(明经夹本着录的是千字文编号,其他四种版本着录的均是册数,其版本代号是:涵芬楼本为“涵”,艺文本为“艺”,新文丰本为“新”,三家本为“三”)。《道藏子目索引》按“逐字索引法”(Concodance)编制,每种经书名称的每个字都能检索。例如:《玄女经》可分别从“玄”、“女”、“经”三字检索,《易筮通变》可分别从“易”、“筮”、“通”、“变”四字检索。检索按笔画顺序排列(另附《道藏子目索引部首检字》和《道藏子目索引音序检字》),着录了该种经书在《五种版本道藏经书子目联合目录》中的编号以及三家本的册、页数。
1960年,道教学者陈撄宁先生曾整理《道藏》目录,将全部《道藏》经书分为十四类:(1)道学类,如老子、庄子、列子、文子、淮南子、关尹子等;(2)道通类,如鬻子、鹖冠子、公孙龙子、尹文子、墨子、孙子、韩非子、鬼谷子、扬子太玄、邵子皇极经世、抱朴子外篇等;(3) 道功类,如吐纳、导引、存想、辟谷服气、胎息、养性、接命、内丹、抱朴子内篇等;(4)道术类,如药饵服食,金石炉火、神丹黄白等;(5)道济类,如素问、灵枢难经、葛洪肘后方、孙思邈千金方、本草图经衍义等;(6)道余类,如黄帝宅经、龙首经、金匮玉衡经、玄女经、白猿经、遁甲六壬、星历、占卜等;(7)道总类,如云笈七签、无上秘要等;(8)道史类,如列传、年谱、通鉴、山志等;(9)道集类,如各家诗文专集;(10)道教类,如正一、全真两派专讲道教诸书及陶弘景的《真诰》等;(11)道经类,如元始、灵宝、太上诸经;(12)道戒类,如专讲戒律诸经书;(13)道法类,如道法会元、灵宝大法、三天秘范等;(14)道仪类,如道门科范、济度金书、灵宝玉鉴、赞、颂、表、忏、仪等。
九、道藏中道总类的书籍介绍
《云笈七签》
此书浓缩道藏精华,有“小道藏”之称。宋代学者张君房,在长年累月对道教的系统研究,于北宋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编成道经总集《大宋天宫宝藏》4565卷,然后择其精要,于天圣七年(1029)整理出精华版,《云笈七签》。
现在存世的《云笈七签》刻本有三种。最早的当属平水刻本的元代《玄都宝藏》,存世有第95卷,第111至113卷。第95卷原存北京图书馆,目前暂时不见于检索目录。第二个刻本是1445年明正统道藏122卷本。其中第113卷分为上下两部分,和元藏一致。第三个刻本是明人张萱刊印的,板心刻《清真馆云笈七签》,若干卷末有「清真馆藏板」字样。传世书目多称之为清真馆本。
现在大家看到的《云笈七签》,底本出处:《正统道藏》太玄部。参校版本:一、《四库本书》本(简称四库本)。二、《四部丛刊》初次影印明清真馆本(简称丛刊本)。三、《重刊道藏辑要》本(简称辑要本)。
《云笈七签》一共一百二十二卷,其目录摘要如下:
卷一是道德部,总叙道德。
卷二是混元混洞开辟劫运部,有开天经等篇。
卷三是道教本始部,有道教序等篇。
卷四是道教经法传授部,有上清经述等篇。
卷五是经教相承部,记杨君等真人。
卷六至二十是三洞经教部,有黄庭经、阴符经、老子中经、太上飞行九神玉经等。
卷二十一至二十二是天地部,述天地。
卷二十三至二十五是日月星辰部。
卷二十六是十州三鸟部,述祖、瀛、玄、炎、长、元、流、生、凤麟、聚窟十州和昆仑、方丈、莲丘三岛。
卷二十七是洞天福地部,记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
卷二十八是二十八治部,述阳平、鹿堂山等地点。
卷二十九至三十一是禀生受命部。
卷三十二至三十六是杂修摄部,载有养性延命录、摄养枕中方、导引法。
卷三十七是斋戒部,述心斋、斋科。
卷三十八至四十是说戒部,说十戒、二十七戒、化胡经十二戒。
卷四十一是杂法部,述沐浴朝礼
卷四十二至四十四是存思部,有存大洞真经、存思三洞法。
卷四十五至五十一是秘法要诀部,有修真旨要、安魂魄咒、守一。
卷五十二至五十三是杂要图诀法部。
卷五十四至五十五是魂神部,说魂魄、精神。
卷五十六至六十二是诸家气法部,有元气论、服气精义论胎息经。
卷六十三至七十三是金丹部,载九鼎神丹序、还金术、太清丹经要诀、古龙虎歌。
卷七十四至七十八是方药部,载化庚粉法、萤火丸方、胤丹方。
卷七十九至八十是符图部,有五岳真形图序、玉符。
卷八十一至八十三是庚申部,有治鼻口喉咙术、治肺心耳术、厌尸虫法。
卷八十四至八十六是尸解部,载尸解法。
卷八十七是诸真要略部,载太清神仙众经要略。
卷八十八是仙籍旨诀部,载养生辨疑诀。
卷八十九是诸真语论部。
卷九十是七部语要部。
卷九十一是名数要记部,载九守、十三虚无。
卷九十二至九十五是仙籍语论要记部,载众真语录、坐忘论、病说、梦喻虚妄。
卷九十六至九十九是赞颂部,载赞诗赞词。
卷一百至一百一十六是纪传部,载录轩辕等200多位仙人的事迹。
卷一百一十七至一百二十二是灵验部,载道教灵验记及各种事迹。
《无上秘要》
为目前所知最早的道教类书,北周武帝宇文邕敕纂。《无上秘要》原一百卷二百九十二品,后屡有散佚,现明《正统道藏》所收残本计六十七卷。该书采撷三洞四辅之精要,分类编纂。其内容遍涉道教宇宙观、生死观、伦理政治主张、神仙信仰及修道成仙思想、规则、方法等诸方面。今存残本除去同书异名外,实摘引约一百八十种道书,绝大部分为东晋以后新出道经,尤以上清、灵宝二派道士所造洞真、洞玄部经书居多。其中如《大洞正经注》《道迹经》《真迹经》《洞真太极宝签上经》等等,均系道藏佚书或缺文。此书引录之文,是他书少见者,弥足珍贵。此书按三洞四辅部引录经名及节文,反映出道藏三洞四辅分类结构已经形成,故国外学者誉为“六世纪的道藏”。历史上一部分道经如《洞真太上灵书紫文上经》等,曾经离合增损,亦赖此书得以考见。书中因部分卷帙残缺而未注明出处,但仍有参考价值。例如卷八十三至卷八十五(《正统道藏》本缺第八十五卷)按得鬼官、地仙、地真、九宫、太清、太极、上清、玉清诸道顺序录列得道人名,与《真灵位业图》分鬼官、地仙、九宫、太清、太极、上清、玉清七阶位大体一致。这对考察陶弘景原书结构和南北朝神仙谱系均有参考意义。此外,本书引用的经文与明刊道藏本也有出入,可据以校订今本文句。东晋南朝道经每多一卷短经,有的书撰于不同时代,后人据虚目合之则为一经多卷。《无上秘要》列其卷(篇)目,这对了解道经的存佚十分方便,而对了解经符异名也很有帮助。总之,《无上秘要》在魏晋南北朝众多道书中堪称巨帙,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是研究魏晋南北朝道教和道经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也是校勘早期道书的重要依据。 《无上秘要》的确有它的缺点,如某些经典的选择并不典型,也失于完备,取舍可能并不十分恰当,但是它紧紧扣住道教的实践和修行的次序,其繁浩的品目正说明编者试图囊括道教的全部精义。它选取的经典主要是早期的道教经典,这不但反映了早期道经在道徒修习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说明作者在努力反映道经的传统教义。认真研究《无上秘要》会使我们对六朝道教的理解不会因为某一时期学术界的兴奋点而造成以偏概全的误解。
今本《无上秘要》已非完帙,仅余原本三分之二的内容。此次整理,以明《正统道藏》所收六十七卷残本为底本,参校本书所引并为《正统道藏》所存,以及敦煌文书中留存而《正统道藏》所阙的一些道经,并以完整的敦煌文书伯二八六一《无上秘要目录》校勘、补充底本的目录;《云笈七籖》、《永乐大典》等后世类书及其他文献资料有《无上秘要》引文者,亦据之参校。书前有朱越利撰写的序言和整理者所写的前言,书后附有《敦煌文书伯二八六一无上秘要目录》和《无上秘要征引经书及引文位置对照表》。
《上清灵宝大法》《上清灵宝济度金书》《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
《上清灵宝济度金书》中国道教灵宝派百科全书。简称《济度金书》。灵宝斋法科范,宋代积累极多。甯全真、金允中诸人各有《灵宝大法》行世,林灵真编甯全真传《灵宝领教济度金书》,达三百二十卷之多,另有佚名《灵宝玉鉴》四十卷。《上清灵宝济度金书》为《道藏》中卷帙最大的一部书。此书为东华灵宝派科仪的集成。据书前的《嗣教录》知宁全真曾得到东华派的教法,上承陆修静三洞经教仪范,又获得上清派杨司命(羲)传与“灵宝玄范四十九品五府玉册符文一宗印诀”。但因为曾受过时任左街道录的刘能真的陷害,所以立誓“东华灵宝上道宗派真真相授,不许传黄冠”。后林灵真学道于真一先生林公、东华先生薛公,乃绍开东华之教,蔚为一代真师。此书即由他编成。不过,当初只“为济度之书一十卷,符章奥旨二卷”,现存版本则达三百二十卷之多,应是后人逐渐增扩而成。本书分二十品分述行法科仪,从坛幕制度、坛信经例,到科仪中各类具体科范和文检格式等,一应俱全,有似于灵宝科仪的百科全书。同时书中也在论述到具体事项时,稍稍点明其间的理则。从总的倾向看,仍重在以法师自身的修炼和功夫为行法基础,如认为摄召(鬼魂受度)“全以运神为主,至于歌章吟偈,乃科信耳”。宁全真另有《上清灵宝大法》一书,收在《道藏》,分述灵宝科仪之意更为详细,可以参看。该书总结了东华灵宝科仪,以正一教法为准绳,明以后灵宝派又并入了正一派,所以其书为当前正一派所重视,许多方面被奉为定规。但因卷帙庞大,查阅不便,所以明代又有人择其要者复加改编为《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以利应用。
明代道士周思得重修集《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全书共四十卷,编撰体例是每卷分门(共二十门),门下分品(约八十七品),品下分细目。其中还补充大量图像资料:符箓、灵旛宝盖等等。周思德在前人基础上整理出四十卷,比较简明扼要。凡分玄教祝颂门、赞唱应用门、誊词启建门、朝真谒帝门、升坛转经门、赞祝灯仪门、召魂浴食门、受炼更生门、流传利济门、礼成醮谢门、登坛宗旨门、仙仪法制门、合契符章门、颁告符简门、灵旛宝盖门、文检立成门、章法格式门、表笺规制门、真班位门、斋醮须知门,门下又分若干品不等,除〈斋醮须知门〉为对灵宝斋的原理、注意事项议论,其馀皆为斋醮中的行持方法、制度、规则、符简、文书格式等。此书对有关仪范的理则也作了较多的讨论。当时的四十五代天师张懋丞在本书〈序〉中道:“尝披阅诸品经科,未有若是其明且尽者也。”称其书“乃乾坤之橐匙,造化之枢机”,认为“后人有志于道者,宜宝而敬之,奉而行之”,足见其书见重于当时。
《道法会元》
编撰人不详,约出於明初。系汇编宋元诸符箓道派法术着作而成。原本二百六十八卷,并目录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
《法海遗珠》
编集者不详。约成书于元末明初。四十六卷,收入《道藏》太平部。此书汇集宋元金丹派南宗、天师派、净明派、西河派等道派法术,共收入符咒秘法四十余篇。所述道法以雷法为主,用以召神役鬼、呼风唤雨、兴云起雷、催雪御电、止雨祈晴、移妖星、灭火殃、炼度亡魂、治病除痨、斩鬼捉祟等,皆详备行法式。
《广成仪制》
《广成仪制》是一套成于清中期,全为科仪书的道经总集,似乎一直为完成定型。现存唯一一部全真斋醮科仪总集。它是由全真教龙门派的道士陈复慧经过多方游历、寻访搜集的一套集子,其中除了包含全真教的科仪外,还集合了其他道教各派的内容,包括了正一派、灵宝派、清微派等派的科仪,将他们有序糅杂在一个架构中,全书共 40 卷,目次按卷排列,其名目包括斋醒类科仪,也包括经忏类科仪。但是装帧是以一科为单位,不论厚薄多少都是独立装订一册而成。也因为过于分散,《广成仪制》到底总共有多少科是个谜团,不仅因为缺少最终且有权威的目录,此前的一切纪录言谈也完全不曾提到准备的数字。
陈复慧所汇编的《广成仪制》,其原貌已难以知晓。《藏外道书》第13至15册所载《广成仪制》,共收书275种。其中有刻本,也有抄本。刻本有两种格式,一种每面(半页)10行,每行19字。此类刻本共22种。大多题署“云峰羽客陈仲远校辑”,有一种题署“云峰羽客陈仲远校录”,有二种题署“陈复慧校辑”。《广成仪制》每科的科名取的也是简单实用,一目了然,基本上通过对科名的观察和了解就能明白这一科内容的中心德目。根据蒋馥墓所说,他们在命名时也有几个考量的重点:一、正朝,用于特定神明的朝科,或是贺寿或是朝觐。二、岁时、节气相关,通常配合长年行事举行的科事。三、面对神祗、星斗为主的请求行事,主要依据神祗星斗所具职司神能的专门呼求。四、功能目的,开宗明义表明本科所欲解决的事项,也是《广成仪制》里比例最高的命名法。总的来说,《广成仪制》作为近代不可忽视的一部道教科仪丛书,有着自身独有的特点,对后世影响巨大,直到现在,还有很多道观依据它来行科仪,尤其是在四川地区的道观中,应用更广。
提起《广成仪制》,人们很可能想到唐五代道士杜光庭,他号为广成先生,有作品名曰《广成集》。甚至有人将陈复慧的《广成仪制》与杜光庭的《广成集》混为一谈,或者认为《广成仪制》乃是杜光庭所作,陈复慧订正。比如四川地区的著名学者刘咸忻,他曾提到“五代后蜀时期青城山有个道士杜真人名叫光庭,道号广成天师,也有功侯,传出一个坛门来,便叫做广成坛。嘉庆年间青城山陈真人名叫复慧,号仲达,订正一部《广成仪制》颇为流行。”学者尹志华、权威等都持相似看法。经过蒋馥暴的研究可知,杜光庭和陈复慧在处理科仪的选择与风格上有了很大的不同。可以认为:“广成”二字只是为了致敬杜光庭,也含有道法传承的寓意。持这种看法的还有欧理源等学者。当然,除了上述两种目的,也不排除陈复慧是想利用杜光庭在道教历史上的突出地位来宣扬光大自己的作品,但是有点遗憾的是:他也同样受到杜光庭的盛名所累,造成后人的错误攀附,对道教史有错误的理解。
《全真科仪》
手抄本《全真科仪》的意识形态,明显以全真道教思想意识为主体,有强烈的个性特色。令人不解的是手抄本《全真科仪》在全国各大十方丛林中相对统一和流传地区的广泛性。
十、近代研究道藏的成果
《读道藏记》:
作者刘师培(1884年-1919年)。现代学者不以先入为主的成见,尚肯致力读完全部《道藏》者,恐怕绝无仅有之事,何况进而能深通丹经内典,从事研究,别有心得与发现者,更不易觏。民国以来,学者浏览部分《道藏》而作有笔记者,唯见刘师培《读道藏记》一文而已。1910年11月,刘师培在北京白云观京师图书馆筹备处阅读《道藏》,撰成《读道藏记》,发表在1911年的《国粹学报》第75-77、79期“通论”。其中涉及道经37部,据所刊载的最后一篇《黄帝太乙八门入式诀》篇末有“未完”两字,由于《国粹学报》停刊,未能续载,并非全本。现在所见的包括一篇自序与37篇笔记。《读道藏记》极少涉及道经的内容,基本未做思想教义上的解读。刘先生所记虽大多是道教中最重要的经典,但关注的都是一些琐碎奇怪的小问题,大部分笔记篇章极短,或记录版本形态、考释版本源流,或进行文字考据,疏解注释。
《道教经典史论》
吉冈义丰,1916年生,日本高知县长冈郡西丰永村人。吉冈义丰先生在道教研究中取得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亲赴华北考察,花费巨大心血整理道教经典。吉冈义丰先生著述宏富,主要著作有:《道教小志》、《道教实况》、《白云观的道教》、《华北宗教结社运动的现状》、《道教的研究》、《道教经典史论》、《道教与佛教》、《追求长生》和《现代中国诸宗教——民众宗教系谱》等。在华期间,吉冈义丰先生经常访问白云观。有时在白云观小住,穿上道袍,亲自体验道士的生活。作为一位佛教徒,一位学者,为了研究道教而穿上道袍,这是非常勇敢的行为。客观的学术研究:坚持己见,择善而从。
吉冈义丰先生经常在经典考证方而,或坚持己见,与同行争论;或勇于抛弃陈说,择善而从。这些均属于“客观的学术研究”。我觉得,还有两点也是很突出的。
第一点是不存佛道门户之见。 吉冈义丰先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但他在学术研究中并不主观地扬此抑彼,而持客观公正的态度。比如,西晋惠帝时道士王浮为同沙门帛远抗争,着《老子化胡经》,从而王浮历来受到佛教一些人的责难。吉冈义丰先生考察了东汉以来的佛道关系,认为这种传说只是佛教方面的一面之词,没有反映历史真相,因而他说:“王浮蒙受佛教方面的诽谤,值得同情。
第二点是采取“论从史出”的方法,尊重史实。1956年,洼德忠先生在新作《庚申信仰》中,指出日本流行的庚申信仰来自中国道教,认为道教信仰和思想传入了日本。吉冈义丰先生清醒地知道日本当时的学术界有很多人不同意这种观点。翌年,他为该书写了书评,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即充分肯定作者的看法,说:“应当研究日本传统文化是以什么形式吸收道教乃至道教式的思想和信仰的”。
在《道教经典史论》一书中,吉冈义丰先生除全面叙述了《道藏》编纂史外,重点考证、分析了六朝图谶道经《太上洞渊神咒经》、北周道书《无上秘要》和隋唐道经《三洞奉道科诫仪范》。
《道藏源流考》与《道藏源流续考》
陈国符被日本学者称为全世界研究《道藏》的“第一人者”,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学术声誉。被日本学者称为全世界研究《道藏》的“第一人者”,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学术声誉。陈国符着得《道藏源流考》,是世界上第一部对道藏进行系统研究的学术专着,是学人研究道藏的梯航,是一部享誉国际的学术经典。本书初版于1949年,对三洞四辅经的渊源和传授、历代道书目及道藏的纂修与镂板进行了考述,附有《引用传记提要》、《道藏札记》。1963年出版增订版,除了对上述内容有所增补外,又增入《道乐考略稿》、《南北朝天师道考稿》、《中国外丹黄白术考论略稿》、《说周易参同契与内丹外丹》诸附录。2014新修订版,改正了原版上的一些错字,并根据陈国符教授在原书上的批示,补加了数百条新内容,对未及考据的疑点都尽量给出了确定的答案,又增加了陈国符教授《北宋玉音法事吟(线)谱考稿》和《明清道教音乐考稿》这两篇研究道教音乐的文章。
《道藏提要》
中国道教道藏典籍检索和提要工具书,由中国道教协会组织研究编撬,任继愈主编,钟肇鹏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
明《正统道藏》以及《万历续道藏》卷帙浩瀚,网罗繁富,内容博杂,是研究道教的主要资料库。然而其中许多典籍的编撰者不明,成书时代不详,分类也不太合理,使研习者检索颇感不便。《道藏提要》仿照《四库全书提要》的体例,尽量利用前人研究《道藏》的成果。中国学者如刘师培、陈垣、陈寅恪、汤用彤、陈国符、王明、陈撄宁、翁独健等的有关著作,日本学者吉冈义丰、大渊忍尔、福永光司的有关著作,都以之作为参考借鉴。其书宗旨,在于考订介绍《道藏》中每一部经书的时代、作者、内容。除了采用传统考订、训诂方法,还充分利用佛道二教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与佛教发展的情况对比,利用中国哲学发展思潮的总趋势来判断某一经书的时代,力求把一些难以确定年代的典籍给它找出比较接近实际的时代断限。书末附有道书《编撰人简介》、《新编道藏分类目录》、《正续道藏经目录》、《编撰人索引》、《道藏书名索引》。作者意在追求本书成为一部阅读《道藏》和研究道教极具学术价值而又较为完整适用的工具书,为使用者提供方便。
朱越利是《道藏提要》的主要撰稿人之一。《道藏提要》写完后,他继续拿出相当的精力研究《道藏》,先后出版了《道经总论》(张岱年主编《国学丛书》第一批书目之一,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道教要籍概论》(《道教文化丛书》之一,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12月)和《道藏分类解题》(华夏出版社,1996年1月)三部专着。《道经总论》分道经之源、道经的产生、道藏编纂史、道经分类、道经目录、敦煌道经、藏外道经举例、道经评介等8章内容。书末附有“综合索引”。书中肯定了前人整理道经的重要成就,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取得了新的拓展。《道教要籍概论》选择从两汉至清代道教要籍159种,从卷数、版本考证、成书年代、作者简述、内容辑要、要旨评介等方面予以论述。《道藏分类解题》参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突破《道藏》原分类法,对《道藏》书目重新分类,以方便现代人使用。解题重点放在考证作者和年代。作者在每一子目下,均一一标明其书在明《道藏》及五种影印本中的类别、函目、册码和页码,并编制了一些索引和表,目的在于帮助读者翻检《道藏》。
此外,朱越利还发表了《〈道藏〉中的中国哲学史史料举例》(《中国道教》1987年第2期)、《〈道藏〉中题属佛教的著作》(《法音(学术版)》第2辑,1988年)、《〈道藏〉的编纂、研究与整理》(《中国道教》1990年第2期)、《道教类书〈云笈七签〉》(《文史知识》1989年第5期)等研究《道藏》的论文。
柳存仁也发表了研究《道藏》的文章,如《阅道藏记凡例》(《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学术论文集》第1辑,1977年)、《道藏刻本之四个日期》(《历史にぉける民众と文化——酒井忠夫先生古稀祝贺纪念论集》,东京,1982年)、《〈道藏〉之性质》(《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2卷第1期,1992年)、《张君房与宋代道书》(《明报月刊》第240期,1985年)等。
胡道静:《〈道藏〉的版本和利用及其前景》,《学术月刊》1987年第6期。
王公山,程立周:《道教文献学构建之我见》,《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曲继皋:《道藏考略》,1933年,1-2页。
尹志华:《〈道藏辑要〉的编纂与重刊》,《中国道教》2012年。
十一、道藏在全球的超强影响力
在研究道教经典方面,国外汉学家取材于两个方面:一是《道藏》本身,被国外学者称为原始资料;二是《道藏》以外的道教资料,外国学者着眼于敦煌经卷、碑铭文字和实地调查
道藏在法国
施博尔(Kristofer Schipper),法国著名的“道士”学者,他主持编制出版了不少研究道经的工具书如《抱朴子内篇通检》和《抱朴子外篇通检》、《黄庭内外景经》、《道藏通检》与劳格文合编《云笈七签通检》,这类工具书分两种类型,一类是一字检索型,任何人只要记住道经名中的任何一个字,就可迅速从《道藏通检》中查到该经的卷数、经夹本的字号和涵芬楼石印本的册数,大大方便了读者。另一种类型是词语检索型,如《抱朴子外篇通检》和《云笈七签通检》都是为检索该种文献的词语而设计和编辑的,它能帮助读者找到道教词语在某个时代出现的频率、意义和使用环境。
伊莎贝尔·罗比内(Isabelle Robinet),现任马塞大学中国历史和文化教授,着有《7世纪以前对道德经的评注》(1977年)、《道教的冥想》(1979年)、《14世纪前道教发端史》、《道教历史中的上清派之启示》等。
道藏在英国
英国是个汉学发达的国家,历史悠久。在研究《道藏》方面,牛津大学教授荷兰籍英国人龙彼得(Piet van der loon),出版了《宋代收藏道书考》全书共收书1600种,3600卷,其中不少是迄今被忽视了的版本,在叙述时特别注意了宋代诸帝的宗教政策。
道藏在德国
1925年法兰克福大学设立汉学专业,斯特劳斯(Victor von Strauss,1808—1899)于1870年出版了《道德经:通向德行之路》,稍后学者夏德·威廉(Richard Willehi,1873—1930),他自取中文名卫礼贤,毕生从事中国经典翻译和研究,其中道经有《老子·道德经》(1911)、《庄子·南华真经》、《列子·冲虚经》(1912),学者弗洛瑞安·卡斯珀尔·赖特尔(Florian CaspaReiter),着有《道教的基本要素和倾向》、《三洞珠囊—唐初的道教著作》等书,该书收入《道藏》,为《三洞经》精华部分。
道藏在美国
美国的道教研究起步较晚,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但发展很快,到70年代已跃居世界前列,魏鲁男(James Roland Ware)生于1901年,1966年出版《公元320年中国的炼丹术、医学和宗教:葛洪的内篇》,书中附有《抱朴子内篇》,是最早最完备的全英译本。希文(Natham Sivin),宾夕法尼亚大学中国文化和科学史教授,其研究内容多涉及中医治疗、宗教仪式治疗、巫术治疗、炼丹术和天文学,1968年出版了他的《中国炼丹术初步研究》,全书339页,主要是翻译和阐释唐代初年孙思遂的《丹经要诀》,该经收入《道藏》第692册。麦克尔·萨梭(Michael R,Saso)自取中文名苏海涵,为夏威夷大学宗教与哲学系退休教授。出版了《庄林续道藏》,共25 册,收金录、黄录、文检、小法等道书104种,为研究科仪法事提供了基本材料。
道藏在日本
在日本的汉学研究中,其道教研究起步较早,始于19世纪下半期,研究人员最多,居世界首位。在《道藏》研究方面,有两个人最为突出,他们是吉冈义丰和大渊忍尔。前者于1955出版《道教经典史论》,这本书说“道藏”一词见于唐代初年,唐初道士王悬河曾活跃在成都并撰有《道藏经序碑》,遂把道教一切经籍统称为“道藏”。这样“道藏”出现在唐初有了确凿根据。后者于1978年和1979年出版《敦煌道经目录编》和《敦煌道经图录篇》。在目录编中所见资料按内容分为灵宝经、上清经类、道德经类、杂道经类、道教类书和失题经类,并附有校记,对敦煌道经本与《道藏》本的校刊作了说明。该书是国际道教学界公开出版的敦煌道经目录中内容最为充实的著作。
道藏在丹麦
在欧洲,丹麦汉学有一定基础,仅《老子》有7种译本。1980年英国伦敦科森有限出版公司出版了英文版《守持三一之法——公元 4 世纪的一部修道手册》。
道藏在俄罗斯
俄罗斯也有道藏研究,自成体系,在国际汉学界独树一帜。俄罗斯收藏《道藏》的地方有两个:一是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的手稿和木刻家部,收藏《道藏》(1923~ 1926年版)一部,书号 B-249。另一部《道藏》藏于莫斯科列宁国立图书馆,共有 4238卷。最早研究《道藏》的是俄国汉学家瓦西里耶夫他于 1887年出版了《中国文学历史资料:道教》,提出研究《道藏》经文的任务和道学及道藏学的方法论原则 。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哲学系教授托尔奇诺夫他着有《道教:历史宗教学试述》,他还全译、选译了《悟真篇》、《抱朴子内篇》、《参同契》、《阴符经》、《三天内解经》和《太平经》等道经。
十二、道藏的意义
总之,《道藏》是修道之士了解祖师们传道的方法与斋醮科仪等规范的依靠,本文概括地介绍了各国学者对《道藏》的研究,并不是为了崇洋媚外,鼓吹国外学者对道教发扬的贡献,而是为了说明古老的东方智慧在当今世界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希望我们每一个修道之士,增强文化自信,在历代祖师留下的道经中找到自己的修道之路。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