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宇宙万物演化的终极法则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宇宙万物演化的终极法则

首页角色扮演东方万物更新时间:2024-06-28

东方既白 著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和中国哲学向来把关注思维和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作为最重要的突破方向,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始至终都将事物视为一个整体过程。整体思维是一种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观点来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世界上的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都是变化发展的,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对立的两面又都是相互依存、包含、彼此转化的。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正如老子所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道德经》)“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德经》),中国哲学强调的就是事物都是既相互对立而又趋于统一的本质。《系辞》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周易》辨证思维的核心,更是哲思镌镂,彪炳青史的千古绝唱。

如此一来,我们就很好理解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真正内涵了。所谓“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其实就是在讲“物极必反”的具体演进过程,“反者道之动”,说的是“物极必反”发展过程中的总体趋势,“弱者道之用”,说的是“物极必反”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具体方法,什么方法?“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物极”之后怎么“必反”呢?“损有余而补不足”,要么“损有余”,要么“补不足”,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按照世间万物皆遵循波浪式前进过程中的螺旋式上升模型前进发展的路径来看,“补不足”的概率性会更大一些,因此老子才说“弱者道之用”,世间万物都是在“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规律支配下不断地自我矫正、自我否定,并一步一步螺旋上升,前进发展的,“物极”是“必反”,但并不是按原路返回,而是沿着“螺旋式上升”的路径实现了“迭代精进”。

道法自然与螺旋式上升关系图

老子当年讲“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但当时的具体断句方式我们实不可知,那就给我们多了N种断句的可能性,其实以我对古文的研究和所存的“一丢丢”造诣来看,我们宁愿尝试着用这样一种断句方式来解读,“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用今天的白话文解释就是:相反的地方,才是道扬帆起航的方向;弱小的地方,才是道发挥作用的主战场”。他们之间是有前后因果关系的“体”与“用”关系,先有前面的“反者,道之动”,才有后面的“弱者,道之用”,没有前面的“道动”,自然就没有后面的“道用”,因此“反者,道之动”是最根本的、内在的、本质的的“本体”, 是第一性的;“弱者,道之用”是“体”的外在表现、表象,是道的作用,是从生的,第二性的。

说的更直白形象一点,“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其情形正如一个人爬楼梯上楼的过程,走完一层,一个方向的楼梯已经走到了尽头,就要掉头折返更上一层楼,这就是“反者道之动”的大方向、大趋势问题,属于“道”的层级。但大凡天下之学问,万事成败,皆不出道与术这两大范畴。道是思想,是方向,术是方法,是谋略,道术合二为一,才是正道。《系辞》亦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谓形而上就是非具体的,抽象的,某种程度上无法准确描述只能意会的“道”。形而下谓之器,“器”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术”,“术“就是具体的技巧和方法。

上楼梯运用了“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原理

老子所言“弱者道之用”就是这个爬楼梯的“术数”方法,即我们到底该如何具体迈步上楼的问题。比如左脚已经迈步上了一个台阶,接下来就是要把已经落后的右脚,也就相对较弱的那只脚抬上来,迈开大步上到更高的一个台阶,超过曾经领先的左脚,如此这样轮换交替,才能保持整个身体的协调平衡和整体上升,进而带动整个身体逐阶上升,否则不但会因身体失衡问题而摔倒,更加严重的是永远达不到那个预订的目标楼层。总之,决定人体最终高度是最下边那只脚的高度,决定木桶能装多少水的是最低那块木板的高度,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中国政府全力以赴、努力攻坚的全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和坚持人民至上,不惜一切代价保障全体人民生命安全的抗役救险,都是循道而行,得道多助的最佳诠释和最完美践行。

其实,如果我们综合前文关于从道和万物两个不同的角度和立场看周敦颐《太极图》的结果,更能以图表的形式直观表达老子关于“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真正内涵。比如,从前文关于从道和万物两个不同的角度和立场看周敦颐《太极图》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图一样的《宇宙大循环体系图》,从中我们既能看到老子关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整体循环过程和体系,亦能清晰地看到老子关于“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具体路线图。

《道德经》中蕴含的《宇宙大循环体系》

比如,如果我们从万物的角度和立场看《太极图》,则那个“其小无内”的“混沌无极”之“道”,就距离万物最远,且位于中心微弱的位置。因此站在万物的底端位置,“道”就要反过来,朝着宇宙终极的最高位置和方向而动,“道”处于万物中心极其微弱的位置,“道法自然”正是“弱者道之用”需要发挥作用的时候和地方。因此,在万物的层面和维度,“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人法道,一步一步往上走,最终达到道法自然的境界;

如果从道的角度和立场看《太极图》,则万物距离“道”最远,且位于中心微弱的位置,因此站在“道”的终极顶端位置,“道”就要反过来,朝着“道生万物”的底端位置和方向而动,又因“万物”处于“道”中心极其微弱的位置,“万物生长”正是“弱者道之用”需要发挥作用的时候和地方。因此,在“道”的终极层面和维度,“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道生一,一步一步往下走,并最终达到道生万物的境界。

因此,从上图的左半边我们就不难看出,宇宙万物自出生之日起,和天道本身就是背离的,就是个逐渐背“道”而驰的过程,越走越远,以至于到“物极必反”的地步,正因为我们背“道”而驰,所以我们都感觉自己活的非常累。如果我们顺“道”而行的时候,就感觉到比较快活,比较轻松,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说“我顺道就怎样怎样了”,其实他的意思就是不费吹灰之力就把这个事情给办了。因此,总体上来说,顺“道”而行要比背“道”而驰更轻松、更自然,那具体要怎么做才能顺“道”而行呢?其实,又回到了上图右半边“人法道”的过程,因此,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俄罗斯“套娃”,蕴含了“为道日损”的道理,

真正的哲学智慧,必须从否定入手,一步步减损掉对外在之物占有的*及对功名利禄的追逐与攀援,一层层除去表面的偏见、执着、错误,穿透到玄奥的深层去。减损知、欲、有为,才能照见大“道”。“损”,是修养的工夫,是一个过程。宇宙、人生的真谛与奥秘,是剥落了层层偏见之后才能一步步见到的,我们面对一现象,要视之为表相;得到一真理,要视之为相对真理;再进而层层追寻真理的内在意蕴。说白了,老子所谓的“为道日损”,就像我们打开俄罗斯“套娃”的过程,就是要求我们像下图那样,把外层六亲生克、五行生克和阴阳太极的表象损失殆尽,只剩下中心那个“其小无内”的“混沌无极”,即达到了“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的至境。

比如,我们常说的阳明心学,其核心思想内涵就是在讲“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修行过程,这张图的右半边就很好地说明了阳明心学具体的修行过程和秘诀。他讲“心即理”,其实就是图中右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过程的另一种表述方式而已, 普通人要怎么“心即理”?“心即理”到什么程度才算圆满?阳明先生并没有明言,但这张图却能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人法道”的过程就是“心即理”的过程,“人道六亲生克,家和万事兴,法地道五行生克,和而不同,和合共生;地道五行生克,和合共生,法天道阴阳太极之顺生逆亡;天道阴阳太极,顺生逆亡,法道之混沌无极,生生不息,生万物之生”的过程,就是“心即理”的具体过程。只要你的修行达到了“道法自然”的至境,达到了心中那个“至小无内”的“混沌无极”,在对待任何事情时,都不掺杂自己的主观意识在内,以“混沌无极,无我无私”为做事的最大公约数,以“混沌无极,无我无私”为做事的最大初心和使命,那就是达到了“心即理”的圆满修行。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整体路线图

其实,这个“心即理”的修行过程和法则,就是“儒释道”各家的修行过程和法则,这个“心即理”的圆满程度,就是“儒释道”各家的圆满程度。比如儒家历来所讲的那个“中”。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朱熹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说白了就是“混沌无极,无我无私”。又比如佛教讲究“明心见性”,要修持成佛,建立佛国净土,那么到底怎样才算是“明心见性”了呢?怎样是修持成佛,建立佛国净土了呢?答案仍旧如上图中“上士闻道,明心见性”的结果一样,拨开六亲生克、五行生克和阴阳太极这一切的“虚妄之相”,直抵中间那个“其小无内”的“混沌无极”。 这个“其小无内”的“混沌无极”,就是他们所建立的佛国净土,在这里,无私无我,混沌无极,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执有现空,执空现有,色空不二,性相一如,凡所有相皆为实相。因此才能真修行人,不见他人过,这就是佛家圆融万法以后的结果。

心即理,就是要把心,即其小无内的混沌无极之理

所谓“修行修行”,有修有行才能圆满,因此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王阳明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因此老子说“无为”,说“无为而治”,并不是要求大家什么都不做,还要求“上士闻道”之后,再“勤而行之”呢。 具体怎么行呢?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中“无为而治”,以“混沌无极,无我无私”的境界,以“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境界,助力万物“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行到什么程度就“功德圆满”了呢?还在这张图中找,行到在做任何事情时,都不掺杂自己的主观意识在内,以“混沌无极,无我无私”为做事的最大公约数,以“混沌无极,无我无私”为做事的最大初心和使命,以至于把“混沌无极,无我无私”的区域扩展到“至大无外”,如此就能达到阳明先生所言的“致良知”境界了,因此这又回到了图中左半边的具体演化过程了。

知行合一,就是把混沌无极之理,扩展到其大无外的行为准则

大家常常说中华文化“儒释道”三教合一,三教合流,具体怎么合一,怎么合流呢?一直以来,大家都讳莫如深,莫衷一是。其实就是合流到了中国人常讲的那个“中”,即图中间那个“其小无内”的“混沌无极”,老子称它为“道”,称它为“无”,佛教称它为“空”。所以,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历来具有整体的生命观和哲学观,不论是王阳明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还是庄子的“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还是儒家历来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亦或是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莫不是如此。

因此老子《道德经》的格局之高和思想之深,远非我们常人所能及,其“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整体观念和思想,更诠释说明了宇宙万物“生生不息,周流复始”的宇宙大循环体系的重要意义。也使“道生万物,生生不息”的闭环路线图更加立体直观,更加丰满鲜活。但严格意义上来说,“道生万物,生生不息”闭环路线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闭环,而是沿着螺旋上升的“闭环”形式跃升到更高的层阶和维度,实现了更高层次和维度的“迭代精进”。

道生万物,生生不息,迭代精进,道人合一

比如从“混沌无极”之道开始“道生万物”,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人为万物之灵,人统万物以法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万物皆循道而生,循道而行并最终回归到“道法自然”的终始点,实现“反者道之动”的战略大迂回,并在人法道的过程中践行“弱者道之用”的具体法则,以逐步达到“道人合一”的境界,继而再在新一轮“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宇宙大循环体系过程中实现对新生事物的“无为而治”,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步实现迭代精进,波浪式前进过程中的螺旋式上升。但在每一轮“闭环”过程中,又都不可避免的经历两次“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伟大转折,一个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逐步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伟大转折;另一个则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迭代精进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又一次伟大转折。

因此,“道法自然”和“道生万物”的“混沌无极”之“道”,就是万物实现迭代精进和螺旋式上升的重要转折和终始点,实现“无为而治”就是要求施治者达到如王阳明心学“心即理”的境界,达到如老子《道德经》所言人法道,道法自然,混沌无极,道生万物的层次和境界,并最终与混沌无极之道浑然一体。但此种情况乃世间少有,中华文明五千年,也只有几人能悟透和达到此种境界,如兵法中的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中医中的上医治未病,太极武学中的“无招胜有招”,庄子的“呆若木鸡”,三国演义中诸葛孔明的“空城计”等等。如若达不到此等修行,则只能如镜花水月,空空如也。

然世事无绝对,比如张载和王阳明就是我们不得不提的“至圣”之人。

未完待续…………

本文为《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原创内容节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章内容链接:敬请品鉴。

其他合作事宜,请与作者联系,谢谢。

作者 | 东方既白

十年学“易”,一朝顿悟,由“易”及“老”,以“老”解“百家”,

独创《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国学研究架构新体系。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