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代河西节度使的坚持
唐代宗宝应二年(763年),杨志烈继任河西节度使兼伊西都护。他不满足于固境自保,而是配合朔方唐军开展了一系列抗蕃战争。
同时,唐庭也曾派兵西救,但未能成功。广德二年(764年),代宗又希望借助于阗王尉迟胜归国来打通河西通道,但此计划被尉迟胜拒绝而未能实行。
广德二年(764年),仆固怀恩之乱中,河西节度使杨志烈,在吐蕃尽占陇右威逼河西的情况下,听说仆固怀恩联合回纥、吐蕃威胁长安,毅然派兵出征,攻击攻击仆固怀恩老巢灵武,以围魏救赵之策,解长安之困。
出征时,他对带兵的监军柏文达说道:“河西锐卒,尽于此矣,君将之以攻灵武,则(仆固)怀恩有反顾之虑,此亦救京师之一奇也!”
只可惜,杨志烈所托非人,监军柏文达实在不是将才,初战获胜后,被吐蕃、回纥联军夜袭营帐损失大半。
残兵败将退回凉州后,柏文达见到杨志烈禁不住嚎啕大哭,这时杨志烈说了一句不该说的话,“此行有安京室之功,卒死何伤?”
这下旁边听见的士卒都不愿意了,心里说我们舍死忘生的拼*,原来在节度使心中啥都不是呀!
未几(764年)吐蕃攻凉州,“士卒怨其言,不为所用,凉州陷”。杨志烈只得逃往甘州(今甘肃张掖),在途中于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正月,被沙陀人所*。
敦煌烽燧的遗址
唐朝诗人张籍,在他的《横吹曲辞·陇头》一诗中,描写了凉州陷落时的情景:
陇头路断人不行, 胡骑夜入凉州城。
汉兵处处格斗死, 一朝尽没陇西地。
驱我边人胡中去, 散放牛羊食禾黍。
去年中国养子孙, 今著毡裘学胡语。
谁能更使李轻车, 重取凉州入汉家?
可见当时,吐蕃占据陇右河西之地,除了掠夺人口西去为奴之外,还曾在河西推行吐蕃的服饰和语言。
对汉人来说,披发左衽、口说胡语是极大侮辱,由此引发的汉藏对立,可能在河西造成了大量的流血冲突,诗人所写凉州城残破的景象,极有可能是当时凉州城的真实写照。
从这个时间节点开始,河西走廊被吐蕃一刀斩断,西域与内地的音讯断绝,但西域唐军仍在坚持,虽与内地再无联络,却仍旧奉唐朝正朔。
在吐鲁番出土的《高耀墓志》有广德四年(相当766年)年号。实际上广德只有两年(763-764年),765年代宗改元永泰(765-766年)。
墓志仍然沿用广德年号,说明在765年以前,就己失去联系,不知长安改元“永泰”。
杨志烈被*后,由于唐朝与甘州的交通已被隔断,无法从关中派员接任,只能委任杨志烈的族弟杨休明为河西节度使兼伊西庭节度使。
杨休明刚刚上任,吐蕃便大举进攻河西。大历元年(766年),甘州沦陷,杨休明被迫再次西逃沙州。从此,沙州成了河西抗蕃的大本营。
此时,河西节度使杨休明帐下所能管辖之地,仅余沙、瓜、肃、西、庭五州,河西其他州郡均落入吐蕃之手。
杨休明主政河西、北庭的三年间 (765年一767年),河西、北庭之间的交通也渐渐被隔断,行政上只好各自分立,由曹令忠主北庭,周鼎主河西。
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前后,杨休明试图前往北亭征调兵马,联合安西都护府留守军健,共同保卫沙州,不料被伊西厅留后周逸,勾结突厥*害于长泉。
失去最高长官的唐军将士,仍未放弃所固守的沙州。杨休明死后,时任巡抚河西观察使的周鼎,肩负起河西节度使的重任。
不过,他应该是以观察使的身份代领节度之职,因为直到周鼎死后,吐蕃将其遗体送还唐朝,唐庭才追认其为河西节度使。
周鼎主政河西十年(767年—777年)间,沙州军防形势更加严峻,肃州(今甘肃酒泉)、瓜州(今瓜州县锁阳城)、伊州(新疆哈密)相继沦陷,沙州与北庭的联系彻底断绝,沙州成为唐朝在河西保有的最后一座州城。
所幸,当时吐蕃的主要精力,都在进攻陇山(六盘山)染指关中,对河西西端的沙州采取了围而不攻、迫其投降的战略。而周鼎则趁机私下与吐蕃将领约合,算是在覆巢之势下,堪堪保沙州全卵。
二、沙州之围
代宗大历十一年(776年),吐蕃赞普赤松德赞移帐南山(祁连山),令尚绮心儿攻打沙州,心神俱疲的周鼎,曾试图向回鹘求救兵,可惜回鹘兵逾年不至。
周鼎决意放弃沙州,焚城而去,带领城中居民举城东迁,回到大唐,可是这一政策,遭到沙州大族和民众的激烈反对。
《新唐书 • 吐蕃传》:“始沙州刺史周鼎为唐固守,赞普徙帐南山,使尚绮心儿攻之。(周)鼎请救回鹘,逾年不至,议焚城郭,引众东奔,皆以为不可”
说起来周鼎的计划,确实不具备可操作性,河西走廊早已被吐蕃截断,沿途必定没有补给之处,沙州与长安数千里之遥,带着全城老幼步行走完这段旅程,几乎与寻死无异。
777年(大历十二年),秋末冬初,周鼎趁吐蕃围而不攻之机,派兵马使阎朝出城打草。
阎朝接到命令后,到周鼎处拜谒辞行,恰好周鼎的亲信属吏周沙奴也在帐中,阎朝谎称要与周沙奴比赛射箭。
周沙奴将弓让给阎朝先射,阎朝抓过弓箭,举弓将周沙奴射死,然后将惊魂未定的周鼎捉住,并用弓弦将周鼎勒死。(“鼎遣都知兵马使阎朝领壮士行视水草,晨入谒辞行,与鼎亲吏周沙奴共射,彀弓揖让,射沙奴即死,执鼎而缢*之,自领州事”)
勒死周鼎后,阎朝对城中大族、百姓宣布,废除举城迁徙的计划,继续固守沙州城防,百姓听后欢声雷动。
此后八年,阎朝自领州事,带领城中军民继续困守孤城,抗击吐蕃。
784年(唐德宗兴元元年),坚守了八年的沙州官仓军粮耗尽,城中渐渐人心不稳。阎朝打开官仓,以绸缎一匹换一斗麦的代价,向大户募粮,城中豪门踊跃交易,短短数日便筹得大批粮秣。
欣喜不已的阎朝登高而呼:“军民又有粮食,可以继续死守了!”
(《新唐书 • 吐蕃传》:自领州事城守者八年,出绫一端募麦一斗,应者甚众,朝喜曰:‘民且有食可以死守也’)
就这样,沙州城又坚持了两年(唐德宗贞元二年),粮食终将耗尽,唐朝援军依旧遥遥无期。
在此期间,唐蕃关系也从德宗继位之初的稍稍缓和转向恶化,吐蕃开始再次严密围城,并在城外组装工程设备。
眼见沙州固守无望,阎朝和城中大族商议后,决定和吐蕃谈判投降的条件。
他登上城墙,对着城外的大军高喊:“如果保证不把城中百姓迁移走,我们就开城投降!”(“苟毋徙它境,请以城降”)
吐蕃方面权衡利弊之后,主将尚绮心儿承诺满足阎朝的条件。沙州于是“元戎从城下之盟,士卒休屈死之势”,在兵围十一年后,终于落入吐蕃手中。
吐蕃之所以对沙州围而不攻,并能答应不劫掠人口,大概原因有以下两点:
首先,沙州是河西的经济、文化中心,尤其是佛教中心,这对全族信仰佛教的吐蕃军队来说,必然心存忌惮。
需要注意的是吐蕃王朝时期,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尚没有特别明显的区别,汉传佛教尤其是汉传里的禅宗,也曾在西藏广泛流传。
敦煌陷落后,汉传佛教依旧昌盛,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专门来迎请摩诃衍(大乘和尚)入藏传法,并以书信的形式向高僧昙旷(昙旷年老不能去西藏)请教,吐蕃驿马飞驰之间,将西藏的桑耶寺和敦煌连在了一起。这些书写在纸上的问答,最终凝结成了著名的《大乘二十二问》。
由此可见,吐蕃对沙州的围而不攻,必有玉成瓦全之意。
其次,沙州的地理位置和大族云集的现状,让吐蕃统治者有必要加以保留。
沙州时河西地区最后陷落的城市,因此城中豪门大族最多,也最完整。这些树大根深的豪门在河西经营长达数百年,即便吐蕃刀锋锐利,也觉得有必要加以拉拢。
所以,阎朝提出以不迁户口为投降条件时,吐蕃才会一反破城劫掠的常态,满口答应下来。说白了,尚绮心儿就是在承诺,大家族的既得利益不受损失。
这一点,从日后吐蕃河西统治者,处理阎朝的方式也可见一斑。
阎朝本就是城内大族之一,投降吐蕃后,被授予“吐蕃部落使”一职,负责管理沙州民政。
但很快,吐蕃统治者就发现,阎朝声望太高了,完全具备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能力。这对吐蕃成了一种潜在的威胁,但当时吐蕃统治者并没有一*了之。
而是让他去吐蕃首都逻些(拉萨)觐见赞普,通过一来一回接近一年的时间冷处理以下,等他回来后,吐蕃人暗中买通了阎朝的侍从,让他在阎朝的靴子里不断洒下慢性毒药,毒药通过皮肤吸收,阎朝的身体也就慢慢虚弱下来,最终毒发身亡。
由此可见,吐蕃占据沙州后,虽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却依旧小心翼翼的避免和当地大家族、有威望的人发生直接冲突,而是尽量通过河西望族的协助来进行统治。
67年后,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张议潮高举归唐义旗,一举颠覆了吐蕃的统治。随后,归义军连克瓜州、伊州、西州、甘州、肃州、兰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等十州。
大中五年(公元849年)八月,张议潮派其兄张议潭和州人李明达、李明振,押衙吴安正等二十九人入朝告捷,并献瓜、沙等十一州图籍。至此,除凉州而外,陷于吐蕃近百年之久的河西地区尽数复归,为唐朝开拓疆土四千余里。
之后,张议潮、曹议金等人一直在沙州坚持。直到公元1036年(宋仁宗景佑三年;西夏广运三年),西夏李元昊率军占领沙州,归义军政权灭亡。
帝国嗜血系列: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