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向阳
乾隆帝“小神锋”宝刀、康熙乾隆皇帝御用弓、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腰刀、遏必隆的“尚方宝剑”……故宫博物院与嘉德艺术中心联袂推出《崇威耀德——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武备展》7月22日开展,共展出150余件(套)武备文物。这一展览会把观众带入一个刀光剑影、披坚执锐的世界,领略宫廷工艺和帝王收藏带来的独特魅力。
宝锋利刃首次“出鞘”
清朝以武功夺天下,历代皇帝无一不以刀剑彰显他们至高无上的皇权。从清太祖努尔哈赤以“十三遗甲”起兵于白山黑水,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平息战乱、大阅秋狝、完善了武备制度,都是崇威尚武的体现。乾隆皇帝更是以十全武功奠定了自已一生的基业,他时常命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制造精良武器装备,作为永藏,告诫后人不忘祖制,崇尚武备。
在故宫博物院的众多藏品中,清代宫廷武备文物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清代皇宫大内制造、收藏了大批兵器,它们中大部分是清代皇帝的御用品,亦有皇室成员、侍卫亲兵和八旗军兵之物,品质上乘。这些文物包括了盔甲、盾牌类的防护装具;马鞍、马鞭等骑乘装具;弓弩、箭支一类的远射兵器;刀剑、匕首之类的护体兵器等,形成颇具特色的皇家兵器系列。它们种类繁多、工艺精湛,集当时全国冷兵器与火器之精华,集传统工艺和新型技术于一身,反映出强烈的时代特征和历史风范。
八旗盔甲
此次展览将清宫武备文物依据其功能,分为“礼遇天地”“神锋握胜”“宝冶凝涛”三个单元,展示礼仪中的武备、战争中的武备、艺术中的武备,再现金戈铁马的历史气象。
不仅如此,一些精美的马鞍饰件、廓尔喀弯刀、俄罗斯剑、琉球国太刀以及清宫制作、收藏的匕首等展品,都会在展览中首次亮相。“亮剑”首出鞘,观众有机会近距离欣赏这些宝锋利刃的造型和工艺,遥想古代疆场上的鼓角争鸣。
乾隆贴身之物“小神锋”
在清代吉礼祭祀以及军礼阅兵、狩猎所用的武备中,“小神锋”无疑最有代表性。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钦定吉礼随侍佩刀,名曰“神锋”。虽名为刀,但其造型完全按照剑的风格制作,乾隆皇帝特意说明制作时“不要刀尖子要剑尖子”。而“神锋刀”与“神锋剑”的称呼在清代档案中也经常交替出现,显然其区别并不明显。然而,这把清代用于最高等级祭祀的佩刀,目前却保存在法国军事博物馆中。
同年,乾隆皇帝还下旨命内务府造办处打造了两把“小神锋”,其造型完全仿照吉礼随侍所用“神锋”制作,只是在刀身长度和宝石的镶嵌上略有区别。
乾隆皇帝对这两把“小神锋”十分重视,制造过程中命专人监看,从绘制纸样到制作木样,从刀鞘到刀刃再到刀柄,所有细节乾隆本人都提出了要求。最终,历时一年多,两把“小神锋”制作完成。一把柄上镶珊瑚、青金、松石,一把镶珍珠、红蓝宝石。
有文献记载:“御前有刀曰小神锋,长二尺余,与神枪皆置御座旁。每驾出,则以侍卫一人负之而行。”“小神锋”属乾隆皇帝的贴身之物,平时放置于宝座旁,出行则由侍卫背负。无论是“神锋”还是“小神锋”,它们均仿照金川地区的藏刀风格制造。
两把“小神锋”目前都收藏在故宫博物院中,此次展览展出的这把镶珊瑚、青金、松石的“小神锋”,从使用程度上来看更为常用。
“太阿”腰刀曾被偷工减料
乾隆皇帝的“天地人”系列刀剑,是乾隆十三年始至乾隆六十年止由内务府造办处打造的30把宝剑、90余把腰刀的总称,因其每把刀剑带有“天”“地”“人”的编号而得名。一直以来,这些乾隆御用刀剑都是众多武备、收藏爱好者关注的焦点,一件清乾隆御制金桃皮鞘“天字十七号”“宝腾”腰刀曾拍出4830万元的天价。
此次展览中将展出12把“天地人”腰刀、宝剑,其中有10把刀剑均为首次参展。为了更好地让观众理解这些刀剑的历史背景,展览还特意安排了从未展出过的乾隆御用刀箱,这些刻有制作年份、刀剑名称的楠木箱是研究“天地人”刀剑的重要资料。
太阿腰刀
在这些“天地人”刀剑中,有一把独一无二的黑漆鞘“太阿”腰刀,刀鞘是用牛角做成的,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它的刀背比寻常腰刀要厚,这把腰刀背后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乾隆十四年五月,乾隆皇帝询问内务府造办处能否做一把牛角啇丝鞘腰刀。造办处经过几次修改后,于六月将“镶嵌凿龙什件汉文式啇丝刀鞘纸样一张”呈上,乾隆皇帝准许制作,并将欧冶子所铸名剑“太阿”之名赐予此刀。然而刀刃做成后,乾隆皇帝却很是不悦,直言“太阿刀造得甚属平常,系何人监造令其赔补”。
后经人查实,太阿刀理应用纯钢打造,但制作时却以五斤四两铁、五斤四两钢混合使用,且监造人员漫不经心,致使刀刃硬度不合格。为此,乾隆皇帝下令将相关人等罚俸三个月。同时,命人重新用精钢打造刀身,所用材料之费用皆由罚俸之人赔补。一个月后,赔补的太阿刀打造完成。或许是用料过足的缘故,这次刀背打造得过厚以致无法入鞘,因此不得不向乾隆皇帝请示,能否“将原牛角啇丝鞘膛往大里收拾”。获准后,这把地字一号“太阿”腰刀才算制作完成。大概正因如此,其刀鞘上下两端被刀身撑得均已严重开裂。经文物专家的精心修复,“太阿”腰刀才得以完美地呈现。
遏必隆刀,祖传刀取孙儿命
作为清宫武备的亮点,遏必隆腰刀因其自身的故事性被人熟知。康熙初年,遏必隆与鳌拜、索尼、苏克萨哈同为四大辅政大臣,后被册封一等公加太师衔,风光无限。遏必隆宝刀因人而得名,充满了传奇色彩。康熙十二年,遏必隆死后,其刀被收入宫中。
直到乾隆时期,被贮藏七十余年的遏必隆刀以“尚方宝剑”的身份再次问世。是时,朝廷与金川土司爆发了第一次战争,被乾隆皇帝推崇至极的遏必隆之孙——军机大臣、保和殿大学士讷亲,以统帅身份奔赴战场,但他却因贻误战机兵败,被定以“误国之罪”。乾隆皇帝派大学士傅恒取而代之,并赐遏必隆刀。乾隆十四年,为警示众将,乾隆帝命傅恒用此刀将讷亲正法。以祖传之刀取孙儿之命,乾隆皇帝的果敢刚毅以及取胜的决心,足以震慑三军。其结果如史载:“众皆悚惧,每遇战伐,无不致命疆场,罔敢怀苟安之念也。”最终,乾隆皇帝以此刀立威,取得了金川之战的胜利。
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咸丰皇帝授大学士赛尚阿为钦差大臣去往前线,亦赐遏必隆刀,具有先斩后奏的权力。希望他能用这把刀像傅恒在金川之战中一样,扭转战局,“神锋握胜”。但事与愿违,赛尚阿出师后不久就因统帅不力被革职问罪。
遏必隆刀木质刀鞘,外蒙绿鲨鱼皮,在此刀把上系一咸丰年制象牙牌,一面镌:“遏必隆玲珑刀一,乾隆十三年赐经略大学士公傅恒平定金川用过”;另一面刻“咸丰”印一方,并“神锋握胜”四字。
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献给乾隆皇帝的腰刀,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历史见证。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一月,渥巴锡率领土尔扈特17万部众踏上重返祖国的征途,临走前渥巴锡烧掉自己的宫殿,表达了破釜沉舟的决心。长途万里,历经艰险,最终只有不到一半人归来。乾隆皇帝听闻,为之震撼,在避暑山庄接见了渥巴锡,写下多篇御制诗文,将这一壮举称为“不可不记之事”。渥巴锡亦将祖传腰刀等进献给乾隆皇帝。时光荏苒,距离土尔扈特部的回归已经251年了,如今,观众可以近距离欣赏这把见证民族团结的渥巴锡腰刀。
“水断蛟龙薄析兕,光连星斗气如虹。”是乾隆皇帝对廓尔喀进贡之刀的评价。乾隆皇帝“十全武功”中的最后两场战役的对象均是廓尔喀。廓尔喀在今天的尼泊尔一带,清代又称巴勒布,雍正年间入贡清廷,后中断。乾隆五十八年正月,乾隆皇帝册封拉纳特巴都尔为廓尔喀国王,规定五年一贡,从此双方关系密切,友好往来。从乾隆五十四年开始,廓尔喀共向清朝进贡八次,直至光绪三十二年。在廓尔喀的贡品中,包括了珊瑚、象牙、香料,刀剑、火枪等。此次展出6把廓尔喀刀,包括腰刀、左插刀、云头刀、手叉刀在内所有清宫收藏的廓尔喀刀型都将集体亮相。
御用弓展出,康熙臂力惊人
《国语》有云:“春以蒐振旅,秋以狝治兵。”也就是说,古代春天用春猎的名义来训练军队,秋天以秋猎的名义来操练军队,既是借狩猎以演武,又是向天下展示武力。入关后,清初诸帝继续倡导骑射,力图保持发扬尚武精神,且身体力行。康熙皇帝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承德建木兰围场,四十二年(1703年)建热河行宫。从此,木兰围场成了清代秋狝习武之所。康、乾祖孙二人都是马上高手,康熙帝一生去木兰围场秋狝狩猎四十八次;乾隆帝亦达四十次之多。
康熙帝晚年曾自豪地说:“朕自幼至今,凡用鸟枪弓矢获虎一百三十五、熊二十、豹二十五、猞猁狲十、麋鹿十四、狼九十六、野猪一百三十二,哨获之鹿凡数百,其余围场内随便射获诸兽,不胜记矣。”乾隆皇帝更是将他狩猎成功后所使用的每一颗铅弹都保存了起来,并详细记录了狩猎的日期、猎物的名称、所用的火枪等信息。
这次展览不但会展出乾隆皇帝的木弹匣,还将展出康熙、乾隆两位皇帝的御用弓,像木花纹桦皮康熙帝御用弓就是其中的精品。弓有等级之分,每一级弓拉开时所需要的气力不等。据说,康熙皇帝臂力惊人,可拉开十五力之弓(需用力至少210斤),连射十三支箭。
展览还从故宫收藏的近一万支箭中,甄选了三十余支造型、用途各异的箭矢。依照其功能分为吉礼、大阅、狩猎所用,按照箭的类型又分为鈚箭、骲箭、哨箭等等。其中狩猎的箭支包括射熊、射虎、射狼、射鹿、射兔、射鸭、射鱼等,五花八门。更难得的是,每种箭的材质、形状、用途都有文献记载作为参考依据。
藏品中还有一件清同治年间铜“健锐营”合符,长14厘米。符是古代帝王调兵遣将的凭证,作为一种信物,制成后一分为二,供持有者双方相互印证。在第一次金川之战中,清军面对当地人设立的“战碉”,久攻不下,损失惨重。乾隆皇帝想到开国之初八旗子弟中不乏身手矫健,善登云梯攻城略地之人,于是令在西山脚下仿造金川战碉,从京城前锋营、护军营中挑选“佽(cì)飞之士”,组建了一支善用云梯的“特种部队”。战后,乾隆皇帝令其军组为营,正式命名“健锐营”,成为清八旗禁卫军中一支具有特种部队性质的精锐。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