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有什么当代新读法?跟着高世名看看这个展

唐诗有什么当代新读法?跟着高世名看看这个展

首页角色扮演大梦风御九秋更新时间:2024-07-31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通讯员 刘杨 见习记者 刘玉涵 记者 章咪佳

大概可以这么说,没有一个中国人没读过唐诗,背过唐诗。但是我们是不是真正地体味到了其中的意蕴?

高世名说他自己直到23岁的时候,才真正读懂《春晓》这首诗。“为什么最后(诗人)发出了‘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个似问非问?这里面的寂寥、通达的意味,我直到读硕士的时候有一天,才真正意识到是什么意思。”

2022年3月6日,“青山行不尽2——唐诗之路艺术展”回归大众视野,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为媒体作首场导览,在展厅碰到一个四、五岁的小观众时,他问小朋友是不是早就会背“春眠不觉晓”。

“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这些句子,在人一生的生命历程中会不断地浮现出来,开启人们彼时的感官和心智,让我们在面对世界时会有所感,有所触。”

在这场大展中,我们再次领略到唐诗是跨领域的,跨媒介的:现场不但有中国画,还有书法,影像,装置,雕塑,版画,甚至有设计;同时唐诗是跨国界的,它延伸到世界不同的艺术史的脉络里;更重要的是,唐诗是穿越时空的:

在当下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埋藏着唐诗的种子,都埋藏着由唐诗所激发的诗性的种子,这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唐诗之路大展不断地在进行的原因。

“希望唐诗之路能够成为一种文艺运动,传播到家家户户,传播到小朋友们的心里去。希望小朋友们再读到‘春眠不觉晓’的时候,觉醒得要比我早一点。”

今天我们也想将这场让人情动于衷的观展经历,分享给各位读者,希望更多的艺术爱好者以及艺术圈以外的观众都能够参与到其中——观展,读唐诗,以自己的方式行走在唐诗之路上与先贤对话。如高世名所说“因为唐诗是中国人诗性心灵的最大公约数”。

行吟大地

步入展厅,我先被脚下的黄土吸引了。

入口是一条梯形的通道,展厅还未见全貌,却见几堆黄土从脚边延伸开去。复行几步,豁然开朗,星星点点的秘色瓷器,藏身于瓷土的起伏之间。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原来,这些土正是烧制越窑青瓷要用的土;而它也是高世名刚刚提到的“诗性心灵”,源发的起点。

浙东唐诗之路是中国山水诗的发源地,唐人与山水、与大地的关系比今人要密切得多。诗性心灵于山水间发源,而山水依托于脚下的寸寸土地。

今人如何理解唐人的山水诗情,如何生发内涵于每个人身体之中的诗情诗心?首先要回到土地。

“坤为地,为大舆。”展览的第一单元“舆地”,不只是“与地”的关系,还有在地上行走的意思。创作者们通过田野考察、在地实践,创作出了一批具有创新和启发意义的作品。

《新时代清风廉路图》《浙江大观图》(局部)古今对照

《唐诗之路图》(放大局部)刘阮遇仙

《唐诗之路图》(放大局部)寒岩洞

偶入洞天

那我们如今追求的诗性心灵到底是什么样的?

超越、神秘是关键词。这两个关键词把“唐诗”的意指高度抽象、概括,但展览把它们以具象化的当代表达呈现了出来,凝练为“洞天”的形态。

《时时引领望天末 何处青山是越中》

步入洞天,你一定会感到震撼:

巨幅纸本水墨《何处青山是越中》。5米高、24米宽的山水画巨嶂,中间一个5米乘6米的巨大团块状山水,全景化地表现出越中山水景象。两根榜书书法的柱子对置于展厅之中,右边柱子上重复书写“时时引领望天末”,左边柱子上重复书写“何处青山是越中”,左右呼应,不断发问。

置身其中的一瞬间,我们就从大地之上升腾,飞入唐诗的梦境之中。

高世名告诉我们,这是八人形成的创作集体共同完成的作品。而这样的创作集体也多出现在这次的展览之中,师生们在同一个大主题下贡献自己的力量,但同时没有抹*个人的个性。

《何处青山是越中》

走过《何处青山是越中》的巨嶂山水,道路突然收窄,以至于“才通人”的程度。高世名带着我们绕过“青山”,回身一转,又豁然开朗了。我们已置身一处三岔路口,可通往三方洞天世界。

三岔路口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面前的这方“洞天”色彩瑰丽、想象奇绝,穿行其间就像在亦真亦幻的梦境里行吟,作品上的人物、景观,朦胧飘逸,宛若仙子。

从彩梦中暂醒,去左边的洞天看看。这下又一不小心蹚入了时间的长河,参与进一场古与今的对话。

两扇屏风相对而立,一侧是王冬龄的乱书《西湖诗屏风》,一侧是四块数字电子屏《诗藏万象》,字字相照之间拉开了时间的距离。

新媒体数字技术设计出的古意,和传统书法中勃发的生机,在这个展厅激荡在一起。

《西湖诗屏风》

《诗藏万象》

“以前说起唐诗之路,一般只有传统的国画、书法会响应;但是现在,设计艺术也被打开了,特别是视觉传达的部分。”高世名说,“一种新的视觉、新的经验,被唐诗调动了起来。同时,这种模式又带有现代的语言,可以为我们现在讨论的‘新国潮’带来启发。”

我坐在展厅中间的小凳上,眼前是狂放自在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背后是不断变换的“建德江畔舟泊烟渚,伊山寺外落梅闻香,泛舟耶溪畅想弥静,空山雨后肆意秋凉”。

月升,汉字清泉从数字墨石上流淌到脚边;风起,“吹落梅花万点香”,花般的诗句翩然落在身上。汉字从电子屏中流出,托起展厅中的游人,又延伸进书法笔意之中。

“名山大川,孔穴相通”,洞天重重。

岔路延伸的最后一方“洞天福地”空旷开阔,“闯入者”很容易就被其中山川洞穴的模型所吸引。一辆小火车正穿梭于五座山石之间,旁边三个监视器里实时转播小火车“看到”的山川内景:摩崖、月表、溶洞、矿坑、桃花源……山川背后的大屏上还播放着一个画面不断变幻的神秘作品,很有意思。

《梦里寻梦》

“这是“洞天”单元的点题之作,《梦里寻梦》。”

高世名为我们解了惑,屏幕上的作品和太湖石有关:“太湖石,是一个文人在书房里面雅玩的东西,但创作者却把它和广袤的星空结合在一起。我们看到镜头一会儿在太湖石内部,一会儿又漂浮在星际之中,这和火车在山川间穿梭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在探讨、把玩的,都是内部和外部、小千世界和大千世界、微观和宏大之间的关系。”

洞中景观:月球表面

内外大小,梦里寻梦?我恍然发觉,我们已经在这件艺术品之中了。

这辆小火车在山川间穿梭,不就是在寻访洞天?或者说,我们走过一个个展厅,不就像这辆小火车在洞天中穿梭?我们看着它,不就是在洞天中访洞天,大梦中寻大梦?寻访的这一路,我们也可大可小,忽而在山水之间,忽而在山水之外。而这样自由的跨越,不正是唐诗的诗意所在?

山水之间

沿着通幽曲径继续前行,移步换景之间,我们就来到了“山河”单元——诗性诗情的原发场域。

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的油画组画《凤阳有松》引人瞩目。“用油画的语言去画松树很少见,许老师用类国画的手法来画,让画面更加抒情、更加轻松,同时抒发油画的画意。”

在当代,我们怎么和山河建立联系?我们怎么焕发新的诗情?高世名带我们进入一个影像厅,这里有创作者们的思考和回答——《山水:富春江作为方法》。

“以前的山水被当做桃花源,有林泉之乐,是文人避世的所在。在出、处、显、隐之间,中国文人构造起精神结构,山水是这个精神结构中超越性的一面、避世的一面、隐逸的一面。”高世名指出,唐诗之路也是如此。

那么,21世纪的山水,就比如,21世纪的富春江,又是什么?

它不再只作为一个超越的、避世的、隐逸的所在,而是同时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富春江有村落,也有绿水青山,有粗粝的生活,也有迷蒙的江南山色。那么面对21世纪的富春江,怎么写诗?

“眼前的一切都是一首诗。”高世名给出了答案,“什么是当代的《富春山居图》?每一个老百姓在山水间安居,他的日常生活就是最有诗意、最有诗情的画卷。”

所以环顾四周,我看到大大小小的屏幕之中,有湖光山色,也有渔船汽车脚手架。

将生活和山河真正安放在其中,这就是当代的《富春山居图》。

展览结束时,我们回到了“浙东唐诗之路”的源头——竺岳兵的书房,回顾唐诗之路被发现的历程,和这一路的珍贵记忆。

可以集章留念

二层11号展厅还以沉浸式动画的形式,带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唐诗之路的诗意,重逢在这条路上走过的诗人。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唐诗之路,常走常新。

青山行不尽2

——唐诗之路艺术展

展览时间

2022年3月6日(周日)至3月18日(周五)

开幕时间

2022年3月6日(周日)14:00

展览地点

杭州市拱墅区环城北路197号 浙江展览馆1、2、3展厅

场馆开放时间为09:00-16:30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