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王朝有两位勤劳的皇帝,一位是太祖朱元璋,另一位就是崇祯帝朱由检。崇祯帝即位之初,肃清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给当时黑暗的政坛带来了些许新鲜空气,而后启用大批贤能,希望改变明朝灭亡的命运,可后来他大肆*戮,大明江山在他手上灭亡了。
大明朝,是汉族人在中华大地建立的最后一个王朝。它的建立,使中华大地的汉族人民摆脱蒙古贵族的残暴统治,又一次赢得了民族独立;它的灭亡,又让汉族人民成为满洲贵族奴役压迫的对象,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舞台。

崇祯帝,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呢?
崇祯上位后除掉了魏忠贤这个大宦官,可能是自信棚爆,当然也非常清楚当下的大明朝已经是病入膏肓了,不拘一格的选用贤能之士,希望自己能扭转乾坤改变大明朝的命运。虽然崇祯皇帝励精图治但又太过急切,真的是越急越坏事最后国家给急没了!
我们现在是上帝视角,什么都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有人说崇祯帝爱*人,奸臣他*,忠臣他也*。进言逆耳的也*。据统计他换了50位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死两个内阁首辅,*死或逼得自*的督师或总督多达11人,*死巡抚11人、逼死1人。这还都是直接死在他手上的,被他抓进监狱关押、间接逼死、战死、自*、判刑的相当于现在省部一级的官员可能多达几十人。
崇祯十四年,也就是亡国前三年,被关押在监狱里的具有大臣资格的官员就多达145人,这个数字几乎是当时具有大臣资格官员的1/10。

崇祯皇帝到底犯了多少低级错误
比如放任袁崇焕*害悍将毛文龙;重用温体仁冤*名将袁崇焕;宠信杨嗣昌、高起潜逼死名将卢象升;盲目与皇太极决战,逼名将洪承畴投降满清;放任孙传庭*害猛将贺人龙;盲目与李自成决战逼死名将孙传庭;听信文臣的空话打肿脸充胖子不迁都南京;优柔寡断迟迟不调吴三桂救援北京;山穷水尽的时候宁愿国破家亡也不与李自成联合抗清,等等。
当然最重要的一错失就是重用东林党人士!
为什么崇祯帝在最后时刻后悔*死了魏忠贤,因为朱由校大家可能不最大朱由校是谁,就是那个特别喜欢做木匠的皇帝。临终前给崇祯帝说过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虽然掺杂着个人的情感的成分,但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魏忠贤如此评价。是因为魏忠贤在处理大事的方面的果决和清醒。在事关国家和民族的立场上,深明大义和卓远的见识

这也就是为什么崇祯皇帝在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四日,就是他煤山上吊自*殉国前的第五天,崇祯在大兵压境、大厦将倾的绝望中,做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重新收殓魏忠贤的遗骨,墓址就选在了魏忠贤生前早已看好的香山碧云寺。崇祯在国破人亡的慌乱绝望中,为什么会突然改变自己打倒和否定魏忠贤的初衷,出人意料地为其收集骸骨、修坟立碑。
现在都还有说如果崇祯皇帝没有*掉魏忠贤,大明王朝或许不会亡国,至少不会这么快!

崇祯皇帝为什么要那么重用东林党人,最后却是自己的枷锁。
崇祯帝自认为自己会比哥哥高明些,能够驾驭“东林党”这匹野马,为己所用,所以他一上台,立即“逐忠贤党,东林诸人复用”。重新上台的东林党为了争取民心,免了许多赋税。可是,东林党人的守辽,每年要耗去国库九百万两白银,几年下来就耗光了明朝的财政。
这些以倡谈儒学为己任的东林党人,也不过是一群擅长空谈、治国乏术的文人儒将,呈上来的奏章大多大话、空话连篇的愚腐之见,纸上谈兵之奇谈怪论,国事无补的道德文章。
无论崇祯想如何改革,都遭到东林党的反对,任何和东林党政治主张相违背的都反对,这就是东林党的独裁。魏忠贤虽然跋扈,对政敌打击,但是能体会到皇帝的主张,替皇帝办事。崇祯任何事情都受到重重阻碍,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撤裁邮政人员,节省经费,结果出了个李自成。
这也就是为什么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前大喊,大臣误国,留下遗言:文臣人人可*。这也就是崇祯皇帝最后的愤怒或者是悔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