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元丰初年,汴京,驸马都尉的府邸“西园”,主人王诜邀请了一众好友相聚于此。
这场聚会都有谁?——有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黄庭坚、米芾、李公麟、蔡肇、李之仪、晁补之、张耒、秦观、刘泾、陈景元、王钦臣、郑嘉会、圆通大师(日本渡宋僧大江定基),加上王诜自己,共计十六人。
这些被邀请的人在当时皆以“英辞妙墨好古多闻”、“文章议论博学辨识”闻名。
而这场文人墨客的集会,就是后来被视为“自东晋王羲之等人的「兰亭雅集」后,中国文化史上为数不多的盛举”的——「西园雅集」。
如果说「兰亭雅集」的闻名离不开王羲之的字,那么「西园雅集」之所以令后世憧憬,则离不开米芾的记、李公麟的画,以及那场雅集中一众文人墨客展现出的“大宋风华”。
《八大山人行书<西园雅集图记>卷》 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的《西园雅集图记》中说到,作为聚会的参与者之一,画家李公麟曾作过一幅《西园雅集图》,将那次聚会的情景描摹记录下来。
但可惜的是,李的原作早已失传。现存的一卷李公麟《西园雅集图》据推测是元代作家根据原作所摹画出来的。
北宋 李公麟(传) 《西园雅集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不过,后世以“西园雅集”为题作画的名家很多,宋代的刘松年、马远;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仇英、文徵明…都有摹本笔迹留存(其中有些画作是否为真迹尚有争议,也有学者认为有的是托名所作)。
根据米芾在《西园雅集图记》中的记载及后世画家对李公麟《西园雅集图》的二次创作,我们也许能够一窥这场聚会的风雅:
西园一聚,李公麟聊到欢畅处,“画意大发”,执笔摹起《陶潜归去来图》;
苏东坡在席间开怀畅饮,酒至半酣,兴致所至,亦起身依桌作书;
宋 刘松年(传)《西园雅集图》 苏轼作书(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趁着雅兴,米芾提笔蘸墨,仰首在巨石上笔走龙蛇;
宋 刘松年(传)《西园雅集图》 米芾提字(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微风从竹林间穿过,刘泾与圆通大师在竹荫中相谈甚欢;
宋 刘松年(传)《西园雅集图》 竹荫谈话(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水声潺潺,陈景元弹奏着阮咸(阮[ruǎn] 四弦有柱,形似月琴,一种弹拨乐器,阮咸);
宋 刘松年(传)《西园雅集图》 陈景元弹阮(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宾客们虽放浪形骸,畅叙不断,但西园依旧清旷如初。茂盛的草木正肆意地拔节生长。石桌上香炉散发着淡淡烟气,袅袅飘散……
宋 刘松年(传)《西园雅集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在《西园雅集图记》中感叹:“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人间清旷之乐,不过如此。”
北宋汴京,西园一聚,众文人怏然自足。不需华服珍馐,更不需钟罄齐奏,只需这草木石桌,清风修竹,亦足以极人间清旷之乐。
而为后人所向往的“大宋风华”,与这份西园之乐有着相似的气质——
清雅,通旷。有自然之朴素,有音律之静美,有君子之品格,有诗画之风韵……
宋 刘松年(传)《西园雅集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刘勰在《神思篇》中用寥寥八字阐释出人的「内心」与「外物」关系:“物以貌求,心以理应。”
更为直观地说,大宋风华在当时人们的审美构成中,体现地愈加淋漓尽致——宋代造物趋向 “致用雅器”的设计思想,主张“以适用为本”的造物原则。
单从瓷器来看,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大窑虽千差万别,但基本的审美趋旨离不开“素”的底色。
除了五大窑的瓷器,能够体现宋之风华的瓷器,还必须补上一个以景德镇为主要烧造窑口的“影青瓷”。
影青瓷还有三个好听的名字:青白、隐青、映青,皆拜窑火所赐——
细腻的高白泥,拉坯成素胎,施釉退火后,轻轻敲弹,会发出清悦的声响。
积釉处透青,如宋代风华之清新婉约;白中映青,是烟雨江南的朦胧水韵。
宋代素瓷,以莹润如玉的品质为最高。“瓷器仿玉器始于宋代,以江西景德镇首先仿制成功”。当时景德镇属饶州辖区,所以,影青瓷还有“饶玉”的美誉。
另外,更为人称道的一种叫法是,“假玉器”。这个称呼虽然在美感上稍有欠缺,却十分直白地说明了对影青瓷犹如出水芙蓉般玉质形态的普遍认可。
明朝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赞誉其为"素肌玉骨"。世人用一句“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来形容它,最为妥帖不过。
“莹缜如玉” “文雅素朴”的影青瓷无论在造型、 纹饰还是釉色上都无一不展现出宋人的美学意趣。
正如老子所说“朴散则为器”,庄子所说的“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大宋风华,乃人间清旷之乐。
观复博物馆特推出‘大宋风华’系列影青盖碗,邀诸君品茶雅聚
第一款:
第二款:
第三款:
第四款:
第五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