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燃烧吧,热血少年

《哪吒之魔童降世》:燃烧吧,热血少年

首页角色扮演大圣轮回之魔童降世更新时间:2024-06-23

7月22日,《哪吒之魔童降世》北京点映场映后,该片导演饺子在被问及灵感来源时如是说,除了老港片之外,他还受到了很多欧美电影、日本动画电影的影响。比如,片中魔童降生的段落致敬了卡梅隆的《终结者》,很多打斗戏的酷炫设计则得益于日本动画电影的启发。

《哪吒之魔童降世》海报

导演的这番表述,倒是印证了笔者观影时的一些困惑。比如说,如果把哪吒对应成漩涡鸣人,敖丙对应为宇智波佐助,那么酗酒的太乙真人就是嗜酒如命的自来也,乾坤圈对于魔丸的克制,就相当于鸣人的九尾封印,哪吒挣脱乾坤圈与鸣人解除封印后的暴走相似,哪吒学会控制乾坤圈的松紧度,则又跟鸣人与九尾九喇嘛的查克拉合体相一致。

这种《火影忍者》的观感,还可以联想到千手柱间与宇智波斑“相爱相*”的一生,敖丙还有一种宇智波鼬的悲剧感,申公豹则有如木叶村“根”的领导者志村团藏。

片尾灵珠附身的敖丙与魔丸转世的哪吒合体,又让笔者想到了《天空战记》中光与影的合体。

《哪吒闹海》里的家将(上)和夜叉(下),感觉直接串场到了《哪吒之魔童降世》

要我客观地评价《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电影,我会这么表述:的确很燃,它是国产动画里少有的,带有强烈少年感的、男孩子气的动画片,但是……

但是它本质上就是日漫里很常见的少年热血动漫。

《哪吒之魔童降世》剧照

当许多影评在滔滔不绝评论该片如何颠覆哪吒形象时,笔者有个判断,大多数“80后”、“90后”对于哪吒的认识,来自《哪吒闹海》《少年哪吒》等动画片吧。实际上,无论是小说《西游记》还是《封神演义》里的哪吒,都以《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里的道教神明形象哪吒为蓝本,但哪吒在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传说中,可不见得一直如此,不妨去品味一下《南游记》中的哪吒战华光,你会发现哪吒这一人物可以总结为——背景硬、本领大、手段黑——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就是《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那个恶童哪吒么。

片尾一个接着一个的彩蛋,彰显了主创团队的野心,他们试图打造一个庞大的封神宇宙,或者说一个庞大的中国神话传说宇宙,因为很明显感觉得到定海神针的存在,说不定敖丙还能化身白龙马呢。只是哪吒母亲殷夫人一口一个“吒儿”的叫哪吒,让我总有些出戏,走神中我在想,殷夫人该如何叫金吒和木吒呢,难道陈塘关老李家的三兄弟小名都叫“吒儿”?不过想想也是,“哪儿”,无论念成“Né ér”“Nǎ ér”好像都不太好听。

从“哪吒”这两个都带着口字旁的字,就能看出他浓郁的异域色彩,有学者考证其源自古代波斯《列王纪》中的努扎尔(Nowzar),也可能融合了古印度神祗那罗鸠婆(Nalakuvara),甚至三头六臂的形象也与印度教中的湿婆(Shiva)有关,这种多源流、各时期逐渐汉化的过程,使得哪吒的形象是多变的。对于文艺创作来说,这其实是一件好事。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里,主创团队放弃了哪吒叙事中最常见的“骨肉还父母,莲花化肉身”的结构,与其说是颠覆,不如说是直接上溯千年前的本来面目,因为那本是《五灯会元》《景德传灯录》等佛教典籍里“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的说法,为的是关键的下一句“于莲华上为父母说法”(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五)。传为明人许仲琳所著的《封神演义》里虽然用到了这一段,但写着写着就往忠孝节烈上靠了。

《哪吒闹海》中横剑自刎的一幕

1979年上映的《哪吒闹海》,哪吒横剑自刎的那一幕,已成绝唱。自此之后,中国动画三十载未见如此悲壮意境。《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好就在于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因为我们这代人的确可能“少年不识愁滋味”,尽管片中哪吒说出的那句“若命运不公,就和他斗到底”,回味之下多少有点“中二”,但这句话不违和,甚至某种程度上,它隐含着个体身份认同与平权的意味,这在国产动画片,或者再往大了说国产影视剧里,是不多见的。

片中有许多热血到“中二”的台词

尽管在笔者看来,《哪吒之魔童降世》有许多日本少年热血动漫的痕迹,但它仍不失为一部好电影,因为它做到了一点——讲好故事,不说教。以前人们在批评国产动画时,常说的一个词是“低幼化”,但这种“低幼化”的本质在于错误地把“寓教于乐”理解为“教”,说教之下,故事当然不会走心。而之所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从点映阶段开始就能引来那么多“自来水”,就在于它把观众看“乐”,而又不是“十冷”那种无厘头的“乐”,它仍然关乎一个少年的成长。中国动画已经很多年没有一部拍给小男孩、大男孩看的动画片了,本片做到了。(另一部应该是《大圣归来》)

《哪吒之魔童降世》与《大圣归来》联动预告片,绝对是拍给男孩看的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