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民族瑰宝,《西游记》被改编过无数的版本。
无论是动画版本的《大圣归来》,还是电影版本的《西游降魔篇》,有两个巅峰是后来的作品始终无法超越的。
真人版,是1986版央视的《西游记》,豆瓣至今9.5,前无古人,后可能也鲜有来者。
而动画版,是1961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一部动画,至今仍被几乎所有观众认为是中国动画电影的“巅峰”。
它就是——《大闹天宫》。
豆瓣9.3,21万人好评,超过99%的动画片,高居豆瓣TOP59。
这部电影有多厉害?1978年前后,《大闹天宫》向44个国家和地区输出、发行和放映(包括一些国家电台,如英国的BBC)。
同时口碑爆棚,获奖无数,其中包括当时很有分量的第22届伦敦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奖”。
美国报纸当年是这样宣传的:这是来自中国的伟大电影。
1962年到1983年间,《大闹天宫》不仅征服了捷克斯洛伐克和伦敦,更征服了厄瓜多尔和葡萄牙,在美国掀起了一阵观影浪潮。
美国《综艺》周报直接评价——
《大闹天宫》就是最好的动画片。
美联社报道评价——
美国最感兴趣的是《大闹天宫》,因为这部影片惟妙惟肖,有点像《幻想曲》,但比迪士尼的作品更精彩。美国绝不可能拍出这样的动画片。
(《幻想曲》是迪士尼1940年的经典动画,以200万成本收获7000万票房)
1983年,《大闹天宫》在法国公映后,《世界报》评价——
《大闹天宫》不但具有一般美国迪斯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斯尼艺术所做不到的,即是它完美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
2017年,这部五十多年前的动画以修复版在中国重映,还取得了4000多万的票房成绩。
虽然公映版相比于原版,剪掉了将近30分钟,但这票房也足以说明了《大闹天宫》在中国观众中的影响力。
那么一部西游记第1回到第7回改编的动画电影,为什么能达到这样的高度?或者说,为什么自1964年之后,再也没有能超越《大闹天宫》的动画片?要回答这问题,就要回溯《大闹天宫》的整个创作过程。
在当年,这部《大闹天宫》可是一堆中国顶级的艺术家攒出来的。
身兼导演、策划和编剧的万籁鸣,是中国动画的鼻祖级人物。
或许很多人没听过他的名字,但一定听说过他“中国动画片之父”的名头。
195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将《大闹天宫》的任务交给他时,他已经快60岁了。
因为从小喜欢《西游记》,所以接到这个任务时他丝毫没有犹豫。
并且万籁鸣从小就显示出过人的美术天赋,尤其剪得一手好剪影。
1950年代,富商名流想求万籁鸣剪一个人影的价格已经是20万港币,而当时香港跑马地千尺房价不过5万港币,一个白领月薪不过300港币。
而万籁鸣的动画生涯,是从20年代开始的。
(万氏兄弟)
1941年,已经有动画制作功底的万籁鸣,和孪生弟弟万古蟾一同导演了全亚洲第一部长篇动画电影《铁扇公主》。
为什么说亚洲第一部?因为《铁扇公主》公映的时候,距离日本的第一部动画长片《桃太郎 海之神兵》公映还有足足4年。
可见当年我们的动画制作水准有多高,动画理念有多先进。
说起来,日本动画发源的灵感,其实也是来源于中国。
一手开创了日本电视动画体系,被誉为日本“漫画之神”手冢治虫就是看了《铁扇公主》后,才大受刺激,全心投入动画创作的。
此后,手冢治虫每次来到中国都要拜见一下万籁鸣,还变身迷弟,将自己和万籁鸣的故事画进了漫画,
做进了动画片里。
另一位负责《大闹天宫》美术设计的大牛,名叫张光宇。
在动画和剪影界之外,张光宇的大名可谓如雷贯耳。他是中国装饰艺术之父,也是一名漫画家,同时,他还是中国现代艺术的奠基人。
(《大闹天宫》导演万籁鸣与张光宇一起讨论人物设定)
他先后创办了《三日画报》《上海漫画》《漫画大观》《时代漫画》《独立漫画》《这是一个漫画时代》等杂志,1945年《西游漫记》中师徒四人的形象就是他设计的。
这两位大牛聚在一起,是怎样设计并制作《大闹天宫》的呢?你根本想象不到,他们面临的工程有多么浩大,也根本不知道作为老艺术家,他们为《大闹天宫》倾注了怎样的心血。
当时没有电脑,万籁鸣为首的制作团队只有一个工具:画笔。
10分钟的动画就要画上7000到1万张原动画,从1959年采风开始,到1964年下集制作完成,这五年间,制作团队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
十二本“图画台本”,七万多张原画,十五万张手稿,终于成就了这部《大闹天宫》。
而对孙悟空的形象设计,万籁鸣尤其严苛。
张光宇设计的好多形象,都是自己亲手画的,比如这幅二郎神。
但画孙悟空的时候,稿子竟然被“甲方爸爸”万籁鸣否决了三次。
(被否决的三稿)
第一稿太像人类,又未摆脱京剧扮丑的装扮;第二稿线条太多,是个苗家的山寨大王打扮;第三稿脸太方,虽有猴气但不够可爱……
万籁鸣认为,孙悟空既要有“人性”,又要有“猴性”,还要有“神性”,最终定稿的样子,孙悟空的脸型灵感其实来源于桃子。
他身穿鹅黄色上衣,配黑色斜襟腰围,橘黄色底上有几个黑色圆点的豹皮短裙,红裤子、黑靴子,脖子上围一条灰绿色围巾。
用万籁鸣的话说:神采奕奕,勇猛矫健。
在筹备制作过程中,他不仅不断访问民间艺人、或向演猴戏的京剧武生求教,研究“猴子”的脾性、神情、动作,还请京剧演员给剧组人员上课。
你看后来的采访,万老说着就比划起来。
为了设计天宫天镜,没有灵感的时候,万籁鸣领同事们来到北京,从故宫、颐和园到西山碧云寺、大慧寺,甚至还到破庙墙上的壁画、雕塑中找寻灵感。
除了这些,《大闹天宫》还完美融合了剪纸、雕刻、木刻、手影、年画等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以及京剧、戏剧、舞台剧等艺术表现形式。
所以,我们最后看到的《大闹天宫》,充满了无尽的视觉表现力和文化魅力。
动画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自然是孙悟空。
电影中偷吃仙丹的那一段,简直吃出了爽翻的感觉。
表现玉帝的时候用了大仰镜,预示着威严。
但玉帝的形象又是胖胖的脸庞,下垂的眼皮,鼻梁上还有一堆脂粉块,一看就是养尊处优的人。
说话时不时侧目瞪眼,又刻画出了他表面慈善,实际奸诈刁钻的性格。
除了主要人物,哪怕随机出场的配角,也特点鲜明,足够让观众记住。
比如:龙宫里的虾兵被孙悟空踢翻之后还想着游到猴子身边刺*,来保护自己的龙王。
结果蹑手蹑脚冲过去,还是被孙悟空一拳打翻。
更别说抬兵器时一脸被压迫相的乌龟,
和大殿之上吹胡子瞪眼的李靖了。
从文化的角度看,《大闹天宫》也是瑰宝。
风姿绰约的七仙女如此灵动,是因为她们取材自敦煌壁画。
我们都知道,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上有祥云的图案。
因为祥云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其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
《大闹天宫》中,就随处可见祥云。
天宫的柱子和神仙们脚踩的是祥云;
七仙女出场时是由祥云幻化成人形的;
就连天马的鬃毛和尾巴也是由祥云构成;
更别说天宫神兽雕像身上,以及无处不在的祥云图案。
中国风味的如意云纹作为最重要的文化符号贯穿了整部影片,细细看来着实令人惊讶。
至于《大闹天宫》的故事和寓意,看了这么多遍《西游记》,我想我不用再多做说明了。
近60年过去,当年的老艺术家们早已仙逝,但让我们欣慰的是,《大闹天宫》的艺术精神,或多或少作为中国动画人的宝藏流传了下来。
《大圣归来》的导演田晓鹏从小喜欢看《大闹天宫》,后来在制作动画电影《大圣归来》时,在片头向其致敬。
用的就是父亲给江流儿讲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
接受时光网采访时,导演田晓鹏就说到:
“怎么才能让观众最快地进入情境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大家马上联想到1964版的《大闹天宫》。”
今年掀起波澜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我们看到过这样一个镜头。
这两个结界兽打开结界的方式,完全就是致敬了《大闹天宫》的开场。
对我来说,这些场景和画面的意义,或许早就超越了致敬。
是的,传承。
在见证一部又一部高质量国漫诞生的同时,《大闹天宫》依旧以某种形式存在于每一部优秀动漫之中。
而我们将和它一起,等待超越《大闹天宫》的那部国漫,出现的那一刻。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洋洋)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