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事实说谎

用事实说谎

首页角色扮演第五纪手游更新时间:2024-05-03

说谎常常是没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谎言的情况下完成许多有效的欺骗。——埃文·戴维斯

事实有很多,真相就一个

英国作家赫克托·麦克唐纳在《后真相时代》(TRUTH:How the Many Sides to Every Story Shape Our Reality)这本书中讲述了一个名为《视角》的广告。这是英国的《卫报》在1986年制作的一部电视短片,整个短片只有三个片段,对应三个角度,片长不足30秒。

第一个片段:在街角处,一个年轻男子正在快速奔跑,紧随其后的是一辆驶来的汽车,车里的人正望向奔跑的男子。

第二个片段:年轻男子正在快速跑向一个商人,商人意识到身后有人,转身的瞬间惊慌地用手提包挡在自己的胸前。看起来年轻男子似乎想攻击这个商人或者抢走他的包。

第三个片段:在这个商人的头顶上方有一堆建筑材料马上就要掉下来,就是这名年轻男子飞快地将商人推到旁边,在这些建筑材料落地之前救了他一命。

在这个被称为史上最佳电视广告之一的黑白短片中,没有任何背景音乐,只有一句旁白:“从一个视角看到的事件会给人一种印象。只有当你看到整个画面时,你才能充分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

除了《视角》这部广告短片,还有很多内容可以反映事实的多面性。比如下面这张图片:

这是一张相当出名的照片,是摄影师Andreas Hemb拍摄的。从这张照片,你看到了什么?

一只母狮在吃一只小狮吗?没错,不论是你还是我,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这张照片提供的角度。

如果换个角度呢?

坦率地说,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只有意识到世界的复杂性和事物的多面性以后,我们才会更深刻地理解自身的观察范围是多么的局限,自身的认知能力是多么的有限。

下一次,当你再看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先别着急下结论,也不要着急用自己的观察视角和人生经历去发表评论。因为你看到的,只是众多视角的一个。也许你从这个角度看到的内容的确是事实,但是,它很可能不是真相。

正如理查德·伯顿所说:“真相是散落成无数碎片的镜子,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看到的一小片是完整的真相。”

有意忽略

“超过80%的牙医推荐高露洁。”如果你看到高露洁的这个宣传广告,你会选择购买高露洁的牙膏吗?

也许有人会购买。不过,即使你不选择购买高露洁牙膏,我猜你对高露洁牙膏的感觉应该不差。毕竟,“超过80%的牙医推荐”,这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证据。至少我在看到这句广告宣传的时候,是这么认为的,虽然我不用高露洁的牙膏。

那么,“超过80%的牙医推荐高露洁”这句话,是事实吗?是的。

不过,高露洁在陈述这句事实的同时,也在说谎。

牙医被要求推荐的牙膏品牌数量是没有限制的,大多数牙医在推荐牙膏的时候,都推荐了多种品牌,高露洁只是其中一个品牌。而且,某个竞争对手被推荐的次数占比也几乎达到了80%。

高露洁在做广告宣传的时候虽然说的是事实,但是,他们却没有告诉消费者全部的事实。那就是,80%的牙医都推荐的牙膏品牌中,并不止高露洁一个。而且,那些低于80%的牙医推荐的牙膏品牌,比例到底是多少也不得而知。很显然,高露洁在说谎,尽管他是用事实说谎。最终,高露洁的这句广告语还是被广告标准管理局禁止了。

这是《后真相时代》提到的另一个故事。

像高露洁牙膏这种只讲一部分对自己有利的事实,而不提其他对自己不利的事实的做法,就是用事实说谎的第一种常见手法——有意忽略

选择性引导

梁启超曾经以儒家“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为标准,提出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半个是曾国藩。

就是这个知名度很高的半个圣人曾国藩,刚开始和太平天国打仗的时候却是经常失败。尤其是在鄱阳湖口的那场仗,曾国藩不但败得彻底,连自己的老命也差点送掉。在反复的失败与痛苦之中,曾国藩向皇帝上疏自责,其中有一句是“臣屡战屡败,请求处罚。”

后来有个幕僚看到这句话,建议曾国藩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字还是那个字,词还是那个词,就是选择性地把表达顺序变了一下,引导对方思考的作用就达到了。后来皇帝不仅没有责备曾国藩屡打败仗,反而对他顽强不挠的精神提出了表扬。

曾国藩是屡战吗?是的。曾国藩是屡败吗?也是的。曾国藩的上疏说的是事实吗?还是的。

但是,曾国藩所说的事实是经过选择的。而这种经过选择的事实,有着强烈的误导性。

类似这样的说法其实有很多:你在工作的时候打游戏,当然可以被选择性地引导为在打游戏的时候工作;如果你问员工某项任务进展如何,他很可能会强调在过程中是如何不断地克服困难,而不提工作进度已经落后很多的事实;如果你问上小学的孩子放学后做了什么,他肯定会强调已经写完了作业,而不会说玩了哪些电脑游戏。

套路

在股市混得时间久了就会发现,高手和新手的眼中,同一个股市却像两个平行宇宙。

就说收益率吧,在高手看来,能多年保持20%年化复合收益率的,都是股神一样的存在。能把这个收益率保持50年以上的,只有我佛巴菲特才能做得到。在国内,如果你十年的年化收益率能做到16%以上,你就可以挤进国内私募基金的前十名。目前,国内存续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有多少家?答案是两万多家。

但是,在新手看来,一年赚一倍都嫌少,16%的收益率还好意思拿出来说?

没办法,虽然都是来炒股的,认知差异就是这么大。

既然大家对收益的看法不一样,自然对股神的认识也不一样。刚才说过了,高手眼中的股神是多年保持20%左右年化收益率的那极少数人,比如我佛巴菲特。在新手看来,股神则是那些能够准确预测股票涨跌的人。

能准确预测股票涨跌的人?这样的人存在吗?当然存在。实际上,想准确预测股票的涨跌一点都不难,只要你按照我说的方法去做,你也能准确预测股票的涨跌,然后被有些股民当作股神顶礼膜拜。下面的要求你可以拿个小本本记下来。

第一步,找100万个新开户的股民资料。

第二步,把目前A股全部上市公司的代码写出来挂到墙上,然后闭上眼睛扔飞镖,把扔中的股票代码记下来,假设是X股票。

第三步,把100万个新股民分成平均两部分,给其中50万个股民发消息说X股票明天一定会涨,给另外50万个股民发消息说X股票明天一定会跌。

第四步,等明天收盘以后,不论X股票是涨还是跌,其中必定有50万人认为你的预测是对的。你就把收到准确预测的那50万股民单独分类,另外50万先保持不动。

第五步,继续闭上眼睛扔飞镖,把扔中的的股票代码记下来,假设是Y股票。把收到正确预测消息的50万股民平均分成两部分,给其中25万股民发消息说Y股票明天一定会涨,给另外25万股民发消息说Y股票明天一定会跌。

这样,不论Y股票是涨还是跌,必定有25万人认为你的预测是对的。这样一来,这25万人就收到了两次准确的预测。

然后,你继续重复上面的方法,当其中一部分人三番五次收到了你对不同股票的准确预测,他们就会认定你是一位不世出的天才股神。然后,你就可以堂而皇之地以“股神”的名义向这部分人骗取钱财了。

实际上,这个骗人的套路在股市已经存在很多年了,我相信还会继续存在很多年。在这个骗术中,骗子们既没造假,也没有说谎。骗子们是在用事实说谎,只不过说谎的方式是——套路。

我们怎么办?

在这个技术突飞猛进的信息时代,骗子的套路太多,韭菜都快不够用了。

没办法,任何技术进步都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享受技术进步为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必然面临着技术外衣掩盖下的真相挑战。

这个挑战来源于两个客观原因和一个主观原因。

一个客观原因是世界的复杂性和事物的多面性。与远古的人类先祖相比,不论今天我们取得了多少的进步,在认识世界和发现真相的过程中,我们提高的比例并不太大。

另一个客观原因是我们观察范围的局限性和认知能力的有限性。无论一个人的智商多高、阅历多广、认知多深,都无法拥有上帝的视角,都只能看到事物的一部分角度。

一个主观原因是有些信息传播者会利用新技术对我们进行误导。相对于有些罔顾事实甚至是凭空捏造的假消息,那些用事实说谎的信息更难辨别。因为说谎者说的都是事实,虽然只是事实的一部分。

那么,在面对这些披着事实外衣的谎言信息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1)警惕

我们要有意识地提高对重要信息的警惕性。尤其是那些涉及到我们生活工作中要做出重要决策的信息,比如考哪所大学、去哪个城市工作、和谁结婚、生几个孩子、如何投资、怎样炒股......至于其他的信息,就随意吧。毕竟,八卦就像空气和水一样,是人类须臾不可缺少的东西。

遇到这些重要的信息或者文章的时候,你不能只是简单地像海绵吸水一样,接收信息就接受信息。而是要有所警惕,这篇文章向你传达的信息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是事实的一角,还是更多的视角?你对文章的的观点持有什么态度?......

当然,如果要提出这些问题或者提出更多更深入的问题,你需要学一点批判性思维。

(2)批判性思维

在《》那篇文章中提到,所谓批判性思维,就是对思维的思维

由此可知,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高阶的思维方式。批判性思维的对象不是事件或者信息,而是对事件或信息的思考,是对已有思考的审视和再思考。通过批判性思维,可以让你有机会在自己快速思考以后保持清醒与冷静。也许批判性思维未必就能让你找到正确的方法,但却可以让你大大降低错误的概率。

不过,要学批判性思维,首先得学一点逻辑学,因为逻辑思维是批判性思维的基础。

说来也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在1974年提出过七大基础学科,逻辑学排名第二,仅次于数学。但是,除了大学的一些专业,逻辑学却长期不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之中,导致逻辑学成为国人缺失的一门学科。顺便说一下,另外的五个基础学科分别是: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地理科学和空间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

(3)多看书,少看自媒体

自媒体,除了给了很多人提供了创造内容的平台,也给了有些人提供制造谎言和欺骗的渠道。虽然自媒体给读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是自媒体也给读者增加了选择的难度。

对于自媒体,我的建议是尽量避免那些为吸引眼球而极尽耸人听闻之能事的标题党,尽管你在看到这些标题的时候总是想点进去。坦率地说,很多标题的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套路。

说到底,最好的方法还是少看信息多读书。任何一本书,不论在主题、层次、逻辑和体系上,都远远好过几篇文章。如果想从书里学习透过现象找真相的本事,显然需要一个长长的书单,而不仅是一本或者几本书那么简单。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