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缙云122》西峰村(大洋镇)讲温州话的缙云人

《走遍缙云122》西峰村(大洋镇)讲温州话的缙云人

首页角色扮演大洋传奇更新时间:2024-04-27

大洋深处有西峰,生活悠闲且从容。

一语二房温州中,三乡四水永嘉封。

相逢何必曾相识,画意诗情夏为冬。

欲想知其其中味,胆大敢闯向前冲。

走进西峰

早几年就想去西峰村去走走,但总是因为杂七杂八的原因,而不能成行,今年夏天由于热得早,于是趁着去大洋避暑的时节,去了西峰村。从大洋到南溪后,就往木栗方向行走,而且全是上山的路,车行此处就好似在天路上,人非常的惬意,心情也随之变得激动起来,觉得开了好久才到木栗村,从木栗到西峰的路更窄了,得慢慢的开,沿路的大山显得更加威武壮观。

开到木瓜坑就已经是晌午时分,夫人开始生火做饭,而我却到村里面去走走看看,边走边爱发现这个的建筑,基本都是温州的风格,村庄边上有条小溪流,溪流底部都是原生态石头,石头被溪水冲刷得非常光滑,溪边有一条道路直通到底,溪流的一边是山,一边是村民的房屋,层次感非常的丰富,溪流的水清沏见底,里面还游着许多小鱼。

饭后也就不怎么休息,直接开到西峰自然村,其实虽然他们都说温州话,但年长之人也会说缙云话的。西峰自然村的布局很有意思,公路顺着村庄弯弯绕,然后在公路两侧建房,房屋的风格依然是温州式的,在村中央有个非常好的停车场,还在公路转弯处建了一座廊亭,留守村庄的依然是老人妇女与孩子,年轻人基本都去温州创业。

西峰村海拔平圴九百米以上,山风吹来特别的凉快,连空气都是甜的,村民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如此优质环境下生活的西峰人,特别的勤劳肯干。

西峰概况

缙云县大洋镇西峰村,辖木瓜坑自然村、西峰自然村、小南自然村、生姜田自然村、田爿自然村,新组建的村民委员会在木瓜坑自然村。2010年行政规模调整,原木瓜坑、西峰两个行政村合并成新的西峰村。西峰村在缙云县最东南端,面积约7.4平方公里,耕地791亩,种植茭白、水稻,林地9780亩,山林以松木为主,产茶叶。西峰村共计8个村民组,349户,1194人,通公路、自来水,是革命老区村。

木瓜坑自然村,清一色王姓。据介绍,村名原为马不过坑、马过坑。始祖光贤公官至总兵驻守南京,解甲归隐后骑马东访,途经距另一王姓宗亲聚居地木栗10余里一洼地,遇一宽不过丈的清浅溪坑,坐骑死活不肯过坑,故而下马细察。

但见此处三面环山,朝阳开阔,水草丰美,东有山岭草木葱笼如青丝,北有葛藤山直插云天,西面山岭高耸如大黄牯肩峰,小溪坑自北而南,从一块形似雄狮的巨石前潺潺流过。顿生定居之念,遂引马过溪。

戏言道:“马过坑矣!”后取谐音木瓜坑,暗含派分木栗之纪念意义。县内也有民俗专家认为当地多贴梗海棠,其果俗称木瓜而名。

西峰自然村,海拔890米,光绪《缙云县志》称“西俸”。村民多陈、周姓。据小南《傅氏宗谱》载,迁居缙云途中,上林公偶遇一陈姓同伴,因情投意合,遂撮土为香义结金兰,几年后分居位于小南东北2里之遥的西峰,是为西峰陈氏始祖。后有周姓男子入赘西峰陈氏为婿,嗣后有裔孙恢复周姓。

生姜田自然村,原名三角田。因有一田受地势所限呈三角形,俗称“三角田”后以方言谐音讹传为今名。村民多杨姓。

田爿自然村,海拔887米,周姓。东西南三面与永嘉接壤。

小南自然村,海拔920米,为缙云海拔第二高自然村,东南西三面均与永嘉接壤。多傅姓,始迁祖上林公于康熙年间由福建上杭来缙,定居小南后其叔兴霄公、兴齐公也自闽迁缙。

因村庄朝西南偏西,仅少部分朝南而名“少南”,因方言少小谐音而名小南。

曾经有二个婺剧团

西峰村人民在上世纪60、70年代,在小小的西峰村创建成立了两个婺剧剧团,也在农闲时拉出去表演。可惜的是两个婺剧团没有完整保存下来,只有少数的演员和剧组成员还各个剧团参加表演,完整的剧组装备,和精湛的演奏能力,一直还在西峰保存。每逢节日,或者各家有红白喜事时,剧组人员都会到场。为寂静的农村增加不少喜悦色彩。

西峰的红色故事

1929年秋,中央军委派陈文杰到永嘉楠溪江一带,永嘉、青田、缙云、仙居结合部,播散革命火种,开展武装斗争。受其影响,木瓜坑成立了游击队,成为全县最早的三支游击队之一,1930年5月成立红十三军后,整编为红十三军第一团第一营第三连,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西峰的文化产业

西峰村的文化产业发展从来没有寂寞过。因为西峰与永嘉县接壤,离村不远就是永嘉地域。目前为止使用的地方方言也是永嘉方言。温州鼓词时常会在西峰上演。

提线木偶,是西峰村的传统文化产业,南蛇传是木偶剧表演的经典剧本,传说中的叶法善,陈十四娘娘降妖除魔,为民除害的义举是不少农村人的精神偶像。木偶剧演员,木偶剧剧组成员在西峰代代传承。他们农忙时在家务农,农闲时就拉上木偶道具,活跃在附近各县各村。为农村的文化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少贡献。

温州文化的影响

如果说大洋是缙云的西藏,那么地处缙云东南最顶端大凤尖下、隶属大洋镇、与永嘉接壤的西峰村毫无疑问是缙云的芒康了。

无论从西峰的哪个自然村出发,往东南一到三里,就是温州永嘉属地。因此,自古而今,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深受温州的影响。村民多与温州通婚、通语言、通建筑风格,婚丧嫁娶、待人接物、风土人情、生活饮食习惯与一山之隔的温州永嘉人更是别无二致。如今,行走村中,仍能看到许多独特的边界文化符号,感受到独特的边界文化魅力。

西峰的建筑特色

缙云其他地方的古民居是封闭式四合院,中央围有一个正方形道坛,用以通风采光,开展祭祀、宗教活动,通常还放置有终年蓄水的大水缸等,以备灭火紧急之需;外墙则常建有能起到防火隔离作用的风火马头墙。而西峰村的旧民居,虽然也是土木结构二层楼,却是一字排开,为典型的温州直坛式。每幢3、5间,7、8间不等,房前留有一大块空地,作为祭祀神灵、祖先的道教场所,同时起着防止火灾蔓延的作用。

西峰的由来

西峰村地处缙云县东南,大洋山南麓。属于括苍山村脉,地势从东北向西南走行。由大洋山支脉中的葛藤山的一支支脉从东北向西南走行与大丰尖山的东西延伸的支脉在西峰相遇,两支环抱而成。两支脉汇合,在西峰村田爿坑寨脚水口形成关拦,中间形成一个西峰小南盆地。西峰村就坐落在这个盆地的东北方向。

据传西峰村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距现在约200多年。西峰陈姓祖先与小南傅姓祖先,由福建省上杭县蛟洋镇陈神村同行同时到达西峰。他们一起先定居在小南村,几年后陈姓祖先迁居到西峰现在村址所在地西峰村。祖先定居下来以后,以农耕为生,伐木造田,繁衍生息,至今传十几代人。

西峰陈姓先祖与周姓先祖同属同母异父同胞兄弟,在西峰村同时繁衍生息。这时社会发展,人口稳定。解放以后生活劳动与卫生条件都有极大提高。西峰村人口繁衍进入高速增长期。这期间又有王姓祖先由本辖区文山村迁入,有俞姓祖先由永嘉县巽宅镇西坑村入赘迁入。至此西峰村形成目前陈姓、周姓,王姓、俞姓混合居住的姓氏格局。目前人口400左右。

西峰牛市

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西峰利用地处丽水、温州、台州三个地区、缙云、永嘉、青田、仙居四个县交汇的地理优势,创办了缙云县第一批耕牛交易市场,当时的耕牛交易市场选址在西峰大岙,就是目前永缙公路去小南的分路口位置,每个月的初一、初六、十一、十六、二一、二六是西峰牛市开市的日子。每到开市之日西峰的耕牛交易市场就热热闹闹的开市了,来自以上各地的牛商们,农户们,小商小贩们就云集西峰,相互之间对着耕牛品头论足,砍价议价。各地人民在这里相遇、各种方言在这里交汇,各种交易在这里促成,一片繁荣景象。

立足温州的西峰人

随着温州的市场经济、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各种资源集聚温州,温州市的用工需求增长,西峰村大部分人民也加入了进城大军。开始是每年农闲时劳动力到温州各地打零工,到后来有劳力的,家里没有牵绊的几乎全家人全年进城务工,再加上上学的学生离村而去。进城的大部分人,开始都是进入工厂里成为产业工人为主,其中以服装加工,皮鞋加工的最多。逐渐的有了一定的积蓄以后,有思想,脑子活络的年轻人,开起了小店,经营起了买卖,也有的成为了工厂里的管理人员,经营买卖的逐渐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慢慢的在城市里扎下了根,西峰青年中的城市商人就这样成长起来了。

写在最后

关于大洋镇西峰村有许许多多的传奇故事,特别是与温州一衣带水的关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温州的人的特点在西峰人的身上也能够体会到。别以为山里人就会封闭思想,其实西峰人的思想非常活跃。从大洋开在西峰的路上,我就想着西峰是高海拨村,应该没什么平地,其实我真的是想错了,西峰村的盆地还真是不错,种起庄稼来也是特别的好。虽然是第一次去西峰,但肯定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因为西峰的山水实在是太有吸引力了。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