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敢 |​ 乾隆四十二年刊本《張氏族譜》述考

吴 敢 |​ 乾隆四十二年刊本《張氏族譜》述考

首页角色扮演道渊大陆更新时间:2024-04-26

张竹坡与《金瓶梅》的关系,如同金圣叹与《水浒传》、脂砚斋与《红楼梦》一样,相得益彰,密不可分。

自从康熙三十四年乙亥初版《第一奇书》即张竹坡评本《金瓶梅》以后,「旧板现在金陵印刷,原本四处流行买卖」1的万历词话本和所谓崇祯本,便绝少流传。

其后的《金瓶梅》的读者,差不多也是张竹坡评语的欣赏者。然而,近三百年来,人们对张竹坡其人的家世生平却极少了解。

近年来,国内陆续从《铜山县志》《徐州诗征》《友声后集》等文献中拈出一些有关张竹坡的资料,将张竹坡与《金瓶梅》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但上述文献中的记载,既零星片断,又有谬误,尚不足以对张竹坡形成一个全面、系统、准确的认识。

民国十五年官修《铜山县图志》时,增补了不少张氏族人的姓名,均夹注标明所据为「张氏谱」。

民国二十二年张伯英选编《徐州续诗征》,徐东桥为编《张氏诗谱》,前加小引云:

勺圃续诗征讫,以家藏集见示,曰:先世遗着,不敢自去取。属代编录。予辞不获,受而读之。依原编体例,于前征已采者不重录。

凡得诗三十一家,合前征得五十一家。……而张氏分居铜、萧,因时与地之各异,诗皆不能联属。予考其家乘,别其世次,撰为《张氏诗谱》。

由是张氏同族之诗,一览可知。……「家乘」即民国《铜山县志》所谓「张氏谱」。

这就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线索:要想得到更多的数据,就必须访求张氏家谱与家藏故集。

笔者即循此线索,先于1984 年5 月获见乾隆四十二年刊本《张氏族谱》一部,又于同年七、八月间访得康熙六十年刊本《张氏族谱》与道光五年刊本《彭城张氏族谱》各一部,以及数十册张氏家藏集。

同年九月中旬,徐州师范学院图书馆在整理时有恒先生1〈第一奇书非淫书论〉。

吴敢《金瓶梅》研究精选集‧藏书之时,也发见康熙六十年刊本《张氏族谱》与晚清抄本《清毅先生谱稿》各一部。

在这些不同时期纂修的张氏家谱中,以乾隆四十二年刊本《张氏族谱》最具数据价值。

本文即主要对该谱加以考述,将这部在张竹坡研究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献,绍介于同好。

《铜山县志》

这部族谱是刊本。封面签条书题《张氏族谱》,目录书题同,凡例书题《张氏家谱》。

书脊不甚统一,凡例六页刻《张氏家谱》,石杰序九页仅刻一「序」字,张道渊前序五页刻「家谱序」(首页「序」又作「叙」),余俱刻《张氏族谱》。

大型大字本,刊刻颇精。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版心注类名、页次,〈族名录〉部分第十六至五十五页上鱼尾与类名之间增刻一「卷」字,却未刻卷次。有界栏。

正文每半页八行,行二十字。不分卷,每类编页自为起讫。原为活页,后合订成礼乐射御书数六册。字多用异体字,

如「辈」刻为「軰」、「视」刻为「视」,「辄」刻为「輙」等。

又喜自造字,如「邉」,实为「边」字;「」,實為「罄」字等。

还有不少错别字,如「礽」刻作「」,「龀」刻作「齓」等。

《张氏族谱》

张氏家谱前后经过张胆、张、张道渊、张璐等人修纂增补,主要成书于道渊之手。张胆,字伯量,为彭城张氏四世祖,系大宗长孙。

生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十二月十八日,卒于清康熙二十九年二月初七日,享年七十七岁。幼习时文,文场失利,转攻兵书,与父垣同中崇祯癸酉科武举。

清兵入关,进逼黄河,史可法镇守淮扬,录用军前,题授河南归德府城守参军。时张垣为归德通判,参谋兴平伯高杰军事。

南明弘光元年,睢州总兵许定国叛变,诱*高杰,垣与其难。清兵遂围城。胆为报父仇,并保全全城百姓,乃降。

转随清兵南下,三摄兵权,两推大镇,累功官至督标中军副将,加都督同知,诰封骠骑将军。

顺治十一年,解甲归里,终老彭城。张,字季超,号雪客,胆季弟,竹坡之父。生于明崇祯十六年七月二十九日,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十一日,享年四十二岁。

一生奉母家居,不欲宦达,而留连山水,结社会友,啸傲林泉,诗酒自娱。能诗善文,解律工画,雍容恬雅,英颖绝伦。与伯兄胆、仲兄铎时称「彭城三凤」。

张道渊,字明洲,号蘧庵,为竹坡胞弟。生于康熙十一年九月二十日,卒于乾隆七乾隆四十二年二月初七日,享年七十一岁。

淡泊处世,不乐仕进,有乃父遗风。喜收字书古器,七十手不释卷。性情孝友,以礼让率族,深得族人爱戴。

诗文情真辞切,皆可观。张璐,道渊第三子,候选州同。醇谨练达,谦恭好学,勇于任事。四彭城张氏的家谱,至乾隆四十二年,先后经过四次纂修。张垣殉难睢阳之际,自觉于国无愧,却于族不安。

原因就是他早有修谱之意,因为国事倥偬,无暇顾及,如今长辞人间,好多话都不能交待下来。

《张氏族谱》(以下简称《族谱》,非特别标明俱指乾隆四十二年刊本)刘明偀顺治四年旧序:

「无何国难,竟以身殉。(垣)坦然语左右曰:……惟族谱辑未就,终当有继之者,吾于斯世何有哉。」

《族谱》八世冢孙张炯雍正十一年序:

「闻先代自浙绍分来,世远难稽。明季谱失,近世祖亦莫可考。先王父孝悫公(敢按即张彦琦)尝谓余之五世祖别驾公,犹能自合川公(敢按即一世祖张棋)而上追忆数代,音容想象,可屈指而历数之。

别驾公捐馆后,无复有能知之者。故别驾公于睢阳殉难之顷,独念家谱未修为遗憾焉。」

所以后来的修谱者,便公推张棋为其始祖。父亲的遗志,张胆耿耿记忆,未敢忘怀。

刘明偀序:

「其所为谱,一仿巨族名家,细举而记悉,炳炳麟麟,为足侈矣。乃以竟其尊人未竟之志,……伯亮以戎马之暇,绍厥父志,……」。

顺治四年,张胆任浙闽总督张存仁标下中军副将,正在闽北会战,「戎马之暇」,请刘明偀为家谱作了这篇序。

其实,当时张胆只是为家谱作了一番规划,并未具体着手。因为《族谱》所收张胆旧谱之作,多系顺治四年以后事。

又《族谱》山阴张昙康熙元年序:「昙是以谱其图,携归会稽以备考。」

此时张胆已经解组归田八年,家谱方才编绘出一个谱系图。但似乎当时已经拟好了体例,下面还要证明,《族谱》体例上一个很大的特点是边修边刊。

《族谱‧赠言》引陆志熙〈奉赠总戎伯量张公序〉,不避玄烨的讳,陆序在〈赠言〉类编页为九、十两页,说明本篇以前本类各篇,俱修定于顺治年间。

查各篇所叙确均为康熙以前事。康熙元年以前,张胆修谱所作的事大体如此。

张胆出身行伍,不惯文墨,康熙初年,季弟年已弱冠,儒雅多才,乡居不仕,兄弟二人遂共襄谱事。

《族谱》张道渊康熙六十年前序:

「迨至康熙初年间,伯父伯量公解组家居,时始与先大人共议修辑。……既列总图,复立各传,宗支明画,祖德彰闻。」

张炯序:「康熙初年,高祖骠骑公同其嫡弟司城公(敢按即张)共为增修。」

《族谱》金之俊康熙八年旧序:「一日,弥壑和尚以赠公(敢按张胆)序言,并公族谱见示。」

则康熙八年张氏家谱已经修成。这是彭城张氏家谱的第一次纂修。但录张胆《自传》,记有康熙十九年事,说明这次修谱的善后工作拖了好长的时间。

《金瓶梅评点家张竹坡年谱》

《族谱‧凡例》:「余(敢按道渊)家藏先大人手迹宗支旧图一纸,自合川公以上某公某氏列及三世,惜其讳号阙然,其中有讳桂者,系合川公胞兄。

何事谱中不载?想必相传失真,考求无据。」据此,张的确具体参加了修谱一事,而且非常谨慎。

今存谱中哪些出自他的手笔,已不易辨析。但有一点可以指明,张没有在族谱上投入过多的精力。

在张氏家族中,无论诗思才气,还是学力器识,张都堪称翘楚。由他来承修家谱,可谓游刃有余。但这一次的家谱修得并不理想,甚或有目无文,是个半成品。

《族谱》雍正十一年张道渊后序:「余自十数龄时捧观旧谱,见其条目空存,早已立心纂述,以竟先人未竟之事。」

张炯序:「(旧谱)条目历历明刊,而事实则茫茫未载。」张道渊在〈凡例〉最后一则中并介绍了旧谱即第一次所修谱的大略:

「旧谱目录十则:首序文,次恩纶,三总图,四分图,五备考,六藏稿,七寿文,八挽章,九赠言,十纪略。其后四则徒有目而未刊,恩纶乃散见于备考诸条,亦未专梓。」

道渊确实说到做到了,但也前后经历了十五、六年时间。康熙五十七年至康熙六十年,是他第一次修谱,也就是张氏家谱的第二次修纂。但这次未能竣工。

道渊后序:

「族谱之修,几经雠校,曾于戊戌、己亥间,遍历通族,详分支派,遵照旧谱条目,汇选恩纶、传志、藏稿、赠言、寿挽诸章,裒集成帙。

正在发刊,忽以他务纠缠,奔走于吴中、白下之途,曾一岁而三往返焉……。只得暂为辍工,止将锓成之宗支图、族名录等等,附以家法十七则,订辑成书,分给族人使用,……余则庋之高阁,以待来兹。」

张炯序:「辛丑岁,谱已垂成,复为他事所误,庋之高阁者又十余年。」

这次修谱,虽然未能一举毕事,修谱的素材,道渊却是准备得很为充分,并且得到从兄道源、从侄大宗彦琦的协助。

道渊前序:

「此谱传守至今五十余年,世日益远,族日益繁,后进子孙,悉未增入。以至重字重名,彼此之称呼莫辨,孰兄孰弟,尊卑之次序无分。

况支分派衍,异井乔迁,不无散逸,渐以成疏。余兄履长(敢按即道源)患之,尝欲增修,以继先人之志。于时倥偬王事,无暇讲求,因自永平官署遥致一函,嘱余襄事。

余愧不敏,然分不容辞。闻命之日,凛凛于怀。于是握椠怀铅,循支依派,逐户咨询,尽人究察。

如某讳某行某字某号居某处生某日卒某时葬某地职某衔官某方妻某氏妾某人子某出女某归,以及孙曾云礽一一细记。

通族遍历,越岁始周。其间名字雷同者改之,嫡庶混淆者辨之。联合谱之次序,排长幼以攸分。

至于事功不泯,文行堪传者,则另为立传。其恩纶、藏稿、寿挽诸章,悉选入集。恪遵旧谱程序,殚精竭虑,阅数载而谱成。」

张炯序:

「先王父与余曾叔祖明洲约共增修,……先王父上承大宗之重任,修谱之责愈重,修谱之念愈急,……忆余髫时曾记曾叔祖与先王父时共商修,西窗折堲,尝至夜分,尚舋舋而未倦也。」

这次修谱的结果便是今传康熙六十年刊本《张氏族谱》,显然,这是一个半成品。

十几年后,道渊第二次修谱,即张氏家谱第三次编纂,才基本完成了这项工程。道渊后序:

「岁月蹉跎,迟至壬子秋七月,墓祭之期,通族子姓,长幼尊卑,咸集泰山祖茔。

因起建立宗祠之议,……于是岁十月谷旦,奉安先人主位于祠。……食馂之余,人人欣畅,佥谓余曰:建祠、修谱,吾族两大事。

今祠已建,谱安容缓。余曰:唯唯。……余谢绝人事,入祠揵关,敬谨增修。旧条目中逐目增益新条,旧条目外按条另标新目。

更立宗训、族规、家法,……又恐迟或他误,前辙可鉴也,乃即鸠工于祠,随手付梓。编次方完,而梓人报竣。兹举也,起于癸丑四月之朔,成于九月之望。」

张璐序:

「雍正壬子建祠后,先大人复受合族之请,膺修谱之责。于癸丑春,率胞兄玉五公(敢按即张瑭),潜心编辑。

凡谱所应有,无不纤悉俱备。较旧谱之条目仅存,直觉无遗憾。其善因能述,为何如耶!」

今存《张氏族谱》,绝大部分就是这次修纂的成果。下文还要讲到,这次修谱修得相当成功。

《族谱》徐州牧石杰雍正十一年序:「观其发凡起例,井井有条,书法之直,不容假借。」实非过誉之词。

乾隆四十二年,张璐绍继乃父遗绪,第四次增订族谱。本文所述,即为此次重订新刊本。张璐序称:

「迄今四十余年,代日益远,人日益多,使不重加订正,详为增入,将远者或不免于湮,多者或不免于紊。璐罪奚辞焉。独念璐既无力,且愧不文深。

赖吾族中宦游者解俸助梓,典核者悉心襄事,始克勒有成书。用是敬序数言,以志第四次之纂修年月。」

修一部家谱,自顺治四年起议,至乾隆四十二年终刊,凡历时一百三十年。修谱之匪易,于此可见一斑。

张氏家谱四次修纂,俱由张父子祖孙主持。张一支虽未宦达光宗,亦可谓著述志祖。彭城张氏的详情得以传留至今,主要是道渊父子的功绩。

《张竹坡与金瓶梅》

这部《张氏族谱》,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关于张竹坡的材料极为丰富。

当然,全谱都是了解张竹坡家世的数据。但其中直接有关竹坡生平的,就有:〈族名录〉中一篇一百七十五字的竹坡小传,〈传述〉中张道渊撰写的一篇九百九十七字的〈仲兄竹坡传〉,

〈藏稿〉中张竹坡的《十一草》全文,〈杂着藏稿〉中张竹坡的一篇七百七十字的政论散文〈治道〉和一篇三百六十八字的记叙散文〈乌思记〉,以及其他一些篇章中所提到的与竹坡生平行谊有关的文字。

根据这些数据,可以说,张竹坡的家世生平,今天已经基本揭晓。

这一特色,后来的《彭城张氏族谱》和《清毅先生谱稿》都因为种种原因(主要是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这部所谓「淫词小说」的原因),而未能继承下来。

前者不收藏稿,并篡改了〈仲兄竹坡传〉;后者虽收藏稿,却删除了〈仲兄竹坡传〉。

其次,它与其他一些家谱不同,没有那些琐屑的宗祠、祭田、祖茔、家产的记载,而将主要篇幅放在族名、传述、藏稿、志铭、赠言各项。这就使这部族谱首先在纂修体例上,高出其他家谱一筹。

它的主要纂修者张、张道渊父子均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他们的诗文在当时就取誉于名流。

张氏族人又几乎人俱能诗,他们的交游不是社会贤达就是高士逸人。因此,吟其诗词藏稿,观其传述杂着,无异于是一种艺术享受。

这部家谱的文学性很强,甚至可以说是一部文学总集。张氏族人的诗词散文,不但给《全清诗》《全清词》《全清文》增加了新的内容,其中的不少篇章,即放进清初名作之列,亦当之无愧。

再次,它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谱中所记年代,起自明嘉靖初年,迄于清乾隆四十年,首尾二百五十余年,其间经过明清易代的变迁,诸如李自成起义、史可法节制江北四镇、南明王朝覆灭、郑成功抗清、三藩之乱等,均有不同侧面和程度的反映。

谱中所记张氏族人近千名,有将近一半的人有功名,文臣武将,宦游足迹遍布今华北、西北、西南、中原、华东各地。伴随着他们的文治武功,各地的政治经济面貌,以及风土人情,都有所载录。

为谱作序,为族人作传、赠言和撰写墓志铭者数十百名,或系当朝宰辅,或系文学巨擘,对了解他们的著述交游,也有不少帮助。

他如河患、天灾、官制、礼法、当时文坛风尚、少数民族习俗等等,也都有所涉及。因此,这部族谱可以给研究明末清初政治史、思想史、经济史、军事史、文化史等,提供新的参考数据。

另外,这部族谱里的数据信实可征。这样说不仅因为它的编刊年代较早,更主要的是修谱者秉笔直书,据实录辑,编纂态度十分严肃。

虽然传述、赠言中照例有一些溢美之词,但并不为尊者讳,为族人讳,如指出张胆、张所修旧谱「有目无文」,注明族人张道行「人品不端……拐卖二弟」等。查无实据者,则宁缺不乱,如〈族名录〉中有一些人的姓名、生卒、去向不明,径空白不刻。

康乾时期,深文周纳,文网甚密,〈藏稿〉居然收录了一些具有强烈黍离之情的诗词,尤为难得。如张〈泗水怀古和石蕴玉韵〉:

「丰沛雄图望眼消,空余泗上水迢迢。

诗歌旧迹碑犹在,汤沐遗恩事已遥。

白鹭闲依荒草渡,锦禽争过断杨桥。

山川无限兴亡意,月色风声正寂寥。」

故国之思,溢于言辞。当然,族谱中也有一些封建性的糟粕,如颂扬皇恩圣德,提倡忠孝贞操等。但总起来说它们占的比重很小,有些明显只是表面文章,瑕不掩瑜。

《20世纪<金瓶梅>研究长编》

将该谱散页合订成六册的时间在光绪六年,其封面签条上面有墨笔注云:「光绪六年合订。」并在每册封面右上角注明本册的目次。但装订时与谱前目次不尽一致。

谱中少数篇章有朱墨两色的眉批、夹注、圈点和总评,〈霖田张公墓志铭〉更经过墨笔删改,〈杂着藏稿〉前五页天头,并抄补了张胆的一篇〈重修奎楼碑文〉。

封面墨笔字迹,与笔者另外发现的光绪十六年十世张介辑抄本《曙三张公志》字迹同一,因知合订人即张介。介字石夫,系道瑞(张胆第二子)来孙,道光八年生,廪膳生员,山东衍圣公委署司乐厅。

兹将各册细目附列如次:〔礼册〕雍正十一年徐州牧石杰序,康熙六十年五世孙张道渊序,雍正十一年五世孙张道渊后序,雍正十一年八世冢孙张炯序,乾隆四十二年六世孙张璐序,顺治四年山左刘明偀旧序,康熙元年山阴张昙旧序,康熙八年息斋老人金之俊旧序。

凡例,谱说,族规(按族谱目次,宗训在前,族规在后,今倒置),宗训,家法,谱系,族名录(按族谱目次为「名录」)。

〔乐册〕族名录(续)。

〔射册〕诰命(按族谱目次为「恩纶」),勅谕(按族谱目次为「敕命」),崇祀(按族谱目次,乡饮在前,次征聘,次崇祀,今倒置),乡饮,征聘,乡谥。

传述收有:张胆〈旧谱家传〉,张胆〈自述〉,〈别驾曙三公小传〉,〈别驾曙三公殉难小传〉,〈骠骑伯量公小传〉,〈骠骑伯量公传〉。

〔御册〕传述(续)收有:吕维扬〈炯垣张公传〉,拾泰〈珍垣张公传〉,苗大会〈稚垣张公传〉,丁鹏振〈拱垣张公传〉,王熙〈骠骑将军张公传〉,范周〈总戎伯量张公传〉,张道渊〈奉政公家传〉,胡铨〈司城张公传〉,王凤辉〈鉴远张公传〉,司马梦详〈青玉张公传〉,张道渊〈仲兄竹坡传〉,庄柱〈邑侯张公传〉,周钺〈孝靖先生传〉,庄楷〈别驾张公传〉,秦勇均〈岍山张公传〉,张道渊〈圣侄家传〉,张道渊〈珍侄家传〉,吴云标〈雪樵张君传〉。

壸德收有:阃仪,节孝,孝媛,闺秀。志铭收有:成克巩〈睢阳别驾张二公元配刘夫人合葬墓志铭〉,张玉书〈伯量张公墓志铭〉,罗浚〈子藩张公墓志铭〉,冯溥〈拙存张公墓志〉,孔毓圻〈履贞张公墓志铭〉,庄楷〈云溪张公墓志〉,余文仪〈霖田张君墓志铭〉,孙倪城〈逸园张公墓志铭〉。

〔书册〕藏稿(按族谱目次此为大类名,下分奏疏、杂着、诗、词四小类,正文则合诗词为藏稿,另将奏疏、杂着独立为大类)收有:曙三公《夷犹草》,鹤亭公《晏如草堂集》,雪客公《山水友》《惜春草》,拙存公《宦游草》,云溪公《玉燕堂诗集》,竹坡公《十一草》,逸园公《山居编年》《适意吟》《鸥闲舫草》《章江随笔》《凌虹阁词集》,伦至公《学古堂诗集》,佩鞘公《情寄草》,苍崖公《树滋堂诗集》,雪樵公《青照轩诗草》,闺秀青婉氏《娴猗草》。

奏疏。杂着藏稿收有:伯量公〈兵宪袁公传〉〈罗山人小传〉,雪客公〈山水友约言〉〈惜春草小引〉,竹坡公〈治道〉〈乌思记〉,逸园公〈醉流亭赋〉〈云龙山赋〉〈华岳记游〉,默亭公〈祭陇州城隍驱虎文〉〈祭陇州山神驱虎文〉〈祈晴文〉。赠言:诗,词,联,额。

〔数册〕赠言(续)。

寿笺:文,诗。挽章:文,诗,联,额。

《古代小说辞典》

文章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原文刊于《吴敢<金瓶梅>研究精选集》,2015,台湾学生书局有限公司出版。转发请注明出处。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