虱母仙何野云的身世之谜

虱母仙何野云的身世之谜

首页角色扮演凡尘羽仙更新时间:2024-05-11

编者按:作为虱母仙仙师的信仰者,我们很期望了解虱母仙仙师的具体来历身世。我们只尊重历史事实,不认可亵渎冒认;我们只致敬真理公义,鄙视利益捆绑;我们只尊崇实事求是,坚守信仰走正路。举头三尺有神明,常存敬畏之心,是非曲直自有公论!

浅谈虱母仙何野云的身世---本文选自《虱母仙的传说》广东省揭阳市民俗博物馆出版

元末明初,潮汕来了一位精于青乌之术(青乌,原为古代方士名,相传其善堪舆之术,著《相冢书》,后以其名指方术或方士)的高士。此位高士隐居山水间,为老白姓看风水、卜吉凶,皆灵验,渐渐名声广传,享誉整个潮汕。高士即何野云先生,民间因其身所着破衣尽长虱母(潮汕对“虱子”的俗称)而称之为“虱母仙”(1325~1393年)。虱母仙在潮汕民间为人建寨门、点墓穴,非常灵验,又因其形骸放荡,本领高强,在民间有许多传说,被视为神仙,人们为了纪念仙师为潮汕人民所做的贡献,专门为其建庙祀拜,尊称为“陇尾爷”。

至今在潮汕地区仍流传着很多关于仙师传奇故事及遗迹,如桑浦山野云岩、潮阳仙城、潮阳贵屿凤港村野云墓,等等……几百年来,虱母仙师其人其事已深入潮人心目中,几乎家喻户晓,然而,究竟仙师真实姓名是什么,仙乡何处,生平真实经历如何,历来众说不一,史料也没明确记载,至今仍是一个千古奇谜。本文本着对一代堪舆大师的景仰,试图从现有资料中分析、印证,探索其真实身份。

有较确切的史实记载应该是《潮阳县志》,《虱母仙》:

明初有虱母仙者,精于青乌之术。至潮为人择地而多不扦穴,听人自得之。矢口成谶,后吉凶皆如券 每遇其蹲坐处,则多吉地,故人往往阴识之以为验。或曰:即何野云也,从陈友谅而败,佯狂来此,然终不得而详。居止无定,多在凤港卢家,其乡外有冢垒然,传为所葬处.

这是目前潮汕地区唯一记载有何野云仙师情况的地方志书,然所记情况甚简单而模糊,令后人不得知其详。

由于何野云仙师在史上确有其人,而且“野云”并非其 真名,又缺乏史料记载,这就造成后世考证困难.更带来许 多猜测臆断,弥漫着一层神秘色彩潮汕民间传说传说普遍认定 “虱母仙”何野云是元末明初人,曾随陈友谅起义反元,任军师,陈友谅鄱阳湖一役兵败被*后,何即从江西徒步至潮汕,隐姓埋名,以堪舆之技谋生。《潮阳县志》虽将其列入正史记载,但也仅仅数言简单略记,而且是划归《杂录篇》 范峙,至于何野云真实身份、生卒年、生平事迹等均无确切史实记载。

民间对何野云身世说法不一,《潮俗丛谭》载:

何野云,原名柯逸,化名何野云,曾参加元末农民起义,任陈友谅军师。朱元璋一统天下后,何野云从江西徒步到潮汕,隐居潮阳县,为民做好 事,还替人看风水,卜卦测字,自称虱母仙。

然而査阅相关史料,均未发现有柯逸其人的记载,陈友谅更没有名叫柯逸的军师。

另,《潮汕地区和泰国华人的何野云信仰》云:

根据何野云( 1325 - 1393)的传记故事,由于善风水预言而成为元末红巾军将领陈友谅的军师。在陈战败于朱元璋以后,何野云开始了逃亡流浪的生活,从江西一直向南方游荡,从福建进入了广东的潮汕地区。

道教资料《何野云师尊传略》记载:

何野云师尊,乃元末时人,生于山西棘县,幼為好学,长从清元道人穷习玄理,尤精堪舆学理; 遨游华夏,遇陈友谅而奇其有豪杰之风,述陈计略,与明太祖朱元璋共争天下不果,入山参修玄机,终悟妙法,升化逍遥。因自明后清季,屡现玄迹于江南七郡,以化有缘,鸾坛设帐,多承仙驾不吝,频有示机,而不泄示生平事端,故后来无从克究。俗称龙尾圣王,主裁邀归德社,为鸾庭化世之导师耳。

几乎所有的有关何野云资料均有记载称其随陈友谅争天下,任陈的军师。然而其真实姓名、籍贯、生死去向则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查无确切史料记载。

查考元末明初有关史料,陈友谅并没一个叫何野云的军师,更没有叫柯逸的军师。但各种史料及民间传说均明确地记载“虱母仙”何野云是陈友谅军师,那么较大的一种可能性是“何野云”确有其人, 但并非真实姓名,“柯逸”也很可能是“虱母仙”的另一个化名。为什么呢?因为陈友谅与朱元璋鄱阳湖一战败亡后,朱明王朝建立并乘胜统一天下,陈友谅旧部属下,除了部分归顺朱元璋的,其余的作为逆叛旧属,必定在朱元璋的镇压追*之列。那么在这种背景下,这些陈友谅旧部,为了逃避朱明朝廷的追*,而隐姓埋名隐居深山郊野、迁居四川及贵州等边远地区的都有。在这种白色恐怖环境下,作为陈友谅的智囊团骨干成员一一军师,自己深知成王败寇的道理,本身又不甘归顺朱明朝廷当贰臣, 为了躲避*身之祸,万般无奈之下只能改名换姓,逃往边远蛮荒之地隐藏。

虱母仙的两个化名:“何野云”和“柯逸”

如此说来,“何野云”是陈友谅军师的化名就完全符合逻辑。而“柯逸”作为其曾经使用过的化名也完全有可能。先简单从这两个名字的字面意思理解,“何”即暗含有“自己不知自己从何而来”,或者说“不愿告诉世人自己是从何而来”的意思;“柯”字本身就是“何”字的 “人”字旁改为“木”字旁,似在暗示自己“改名换姓后隐居山林”之意;“野云”和“逸”就更好理解,意思是“从此不问政治,不卷人俗世纷争,不贪俗世凡尘的荣华富贵,甘心寄情山水,过闲云野鹤的生活,乐得安逸超脱。”这样理解则完全与史料记载及民间传说相吻合。

《虱母仙的传说》第93页扫描

诸多资料可以确证,史上确有虱母仙何野云其人,且曾是陈友谅军师,而“何野云”又并非其真实姓名。那么,其真实身份及生平情况又是怎样呢?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又都零碎而简单,缺乏确凿的历史根据,造成后世无从考证。笔者本着对虱母仙何野云的敬佩,本着探寻潮汕民俗文化的好奇心,试探着从现有各种零碎资料,进行比对、查考、探究,期望能对一代堪舆宗师进行较详实的探源'。

邹普胜

《明史•陈友谅传》有确切记载陈友谅*徐寿辉建大汉政权后,麾下有一位太师,叫邹普胜。《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记载“邹普胜,元麻城人。铁工出身。 白莲教徒。至正十一年(1351 )八月,与徐寿辉等在薪州(湖北薪春)组织红巾军起义。十月,建天完政权,任太师。次年,领兵攻取九江、武昌等地。至正二十年闰五月陈友谅*徐寿辉,建大汉,仍任太师。后不知所终。”至于当时“太师”这一官职是否就是“军师”,据《元史•百官志》记载“太师……正一品,银印,以道燮阴阳,经邦国”;《明史•官职志》记载“太师……正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或许民间所说的“军师”就是史*载的“太师”。从这位邹普胜“白莲教徒”、“后不知所终”的情况看,更贴近传说中及零散资料记载的“虱母仙”的情况。那么,基于“虱母仙何野云原为陈友谅军师”这一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比较认可的说法,综合了诸多资料,笔者更倾向于“何野云是邹普胜”之说,理由 有四:

其一,邹普胜身为白莲教徒,且是骨干人物,具有较大影响力,必定通晓一些风水、预言的玄学之术。有关资料记载,邹普胜是江西彭莹玉大和尚的徒弟,而彭莹玉创“白莲教”,在民间教徒颇众。彭莹玉是湖南浏阳人,自幼在江西袁州慈化寺出家,人称彭和尚。彭和尚自己创立白莲教,以偈颂劝化,每晚燃上高烛,聚众烧香礼拜,诵念弥勒佛号。 有一年,袁州发生瘟疫,莹玉煮一些中草药加进山泉水,称为“圣水”,为人治病,更受到百姓的信仰,深得人心。人们还传说他能“撒豆为兵,飞茅成剑”。莹玉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一位神僧,有较大影响。可见,彭莹玉和尚是一位精通医术,佛、道及玄学的厉害角色。而作为其得意弟子的邹普胜,必定也通晓一些诸如易卦、风水学之类的玄学。这一点与后来县志记载其“精于青乌之术”的情况相吻合。

其二,邹普胜在元末红巾军中的地位及影响,与“何野云”真实身份更接近。据史料记载,邹普胜原是麻城县一名铁匠,后来拜彭莹玉为师,成为白莲教徒,在茅子元所制定的“普觉妙道”名辈中居普字辈,他“讲义气,结交江湖朋 友,很有威信”(吴啥《朱元璋传》)后成为当地白莲教首。元末至正十一年(1351),红巾军起义,天下大乱。江西袁州和尚彭莹玉利用宗教,与麻城的邹普胜“聚众为乱,用红巾为号”,在湖北地区发动起义。他们见薪州布贩徐寿辉“状貌”奇特,遂推他为首领,为了提高他的威望,邹普胜还造出许多谣言,在徒众们中间广为散布。说“一天,寿辉在塘中洗浴,见他身上直冒毫光。弥勒佛降世,就应在此人身上”。又说“一天,寿辉住多云山的圣人堂中,溪水每天两次涨潮,来朝拜寿辉。溪水旁边有一块怪石,像舟船模样,寿辉在上面凿一个洞,插上桅杆,冥目祝祷:'如果老天佛祖保佑寿辉,此石当飘扬出溪口。’祝毕,但闻山石轰鸣,溪水扬波,石舟果然往前行了十余丈”。这样,徐寿辉便俨然成为当地白莲教兄弟们眼中的一位佛尊。徐寿辉很快在薪水建都称帝,国号“天完”。邹普胜因此被封为“太师”,成为徐手下四大金刚之一(其馀三人为彭莹玉、赵普胜、丁普郎)。后来陈友谅投奔徐寿辉,之后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 )*徐寿辉自立为帝,国号“大汉”,在五通庙由邹普胜为其主持登基大典仪式。

据《明史•陈友谅传》记载:

陈友谅……挟寿辉东下攻太平,太平城坚不可拔,乃引巨舟薄城西南,士卒缘舟尾攀堞而登,遂克之。志益骄,进驻采石矶,遣部将阳白事寿辉前,戒壮士挟铁挝击碎其首。寿辉既死,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即皇帝位,国号汉,改元大义。太师邹普胜以下皆仍故官。会大风雨,群臣班沙岸,称贺,不能成礼。

这一点与史载“何野云是陈友谅军师”的“军师”身份相吻合。

其三,陈友谅鄱阳湖一战兵败被*后,邹普胜不知所终,与“何野云”传说“隐姓埋名”、“从江西徒步到潮汕”的情况不谋而合。至正二十三年(1363)七月,陈友谅与朱元璋在鄱阳湖决战,陈军全军覆没,而且他自己也在指挥战舰上“骤中流矢,贯睛及颅,死。”之后,其部属除了部分归顺朱元璋,大部分隐姓埋名、外逃避祸,有的“避乱入蜀”,有的“避兵南逃”。据《百家姓》关于“何”姓源 头记载,称“本是韩姓,秦灭六国以后,韩国贵族韩氏子孙散流各地,为避祸而根据方言’韩'’何’谐音,改姓 何”,作为陈友谅的军师,在兵败逃亡中,化名为“何野云",也许正有避祸隐居之意。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兀末农民起义影响较大的彭莹玉和尚、项甲、徐寿辉、倪文俊、赵普胜、丁普郎等人,史书或详或简均有记载其生死去向情况,而跟这些人物影响力相当的邹普胜却没有其生死去向的记载,仅在《中国历史大辞典》中记载其“后不知所终”。这一点正呼应了传说所称“陈友谅在江西鄱阳湖一战兵败被*后,何野云心灰意冷,为避祸而隐姓埋名,从江西徒步往东南,至粤东潮汕地区而定居”。“何野云”既不是其真实姓名,“邹普胜”又不知所终,这两者是巧合呢,还是邹普胜其实就是何野云?

其四,元末明初,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人们除了顾及自己的身家性命,根本没法顾及太多“无关紧要”的事情,也就自然不注重史料的搜集和史实的记载,尤其是作为败军之将的情况,更是没有人太过留意。加上邹普胜于陈友谅战败灭亡后,即隐姓埋名,为了自保,必定尽量消灭自己真实身份的相关资料,以达到完全隐瞒自己真实身份的目的,因此造成史书没有记载其后来的情况,即“后不知所终”。这一点也与潮汕何野云身世传说情况相吻合。’

综上所述,邹普胜极有可能就是何野云,但这也仅仅是根据上述几个理由所作出的判断,并没有绝对确凿的史料加以佐证。或者根本就没必要再去考证,就让其作为一个美丽的谜,一个神奇的传说在人们心中千古流传。

凤港虱母仙墓的碑刻

“何野云”和“柯逸”这两个名字,有异曲同工之妙,含义相似。

因为“何野云”和“柯逸”都是化名,不是虱母仙的本名,化名不能刻在墓碑上,所以凤港虱母仙的墓,碑石上刻的是“元地僊虱母山先生墓”。

按照潮阳地区的习俗,死者生前的名,不会刻在墓碑上,墓碑上刻的是孝名,但是死者的姓会刻在墓碑上。从“元地僊虱母山先生墓”的碑刻可知晓,虱母仙生前并不姓“何”或“柯”。



********

虱母仙考论

********************

最近,有人自称“虱母仙裔孙”,宣称:虱母仙不是陈友谅军师,而是他们的祖先,他们是真的还是假的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时间年代考论

洪武元年,1368年,何野云在五皈寺附近,为高氏建祠堂,在五皈寺效法文天祥登沙丘望帝,怀念故主陈友谅。除了潮阳文史丛书有记载,五皈寺洪武二年的古碑也记录了这件事。在那年,虱母仙43岁。而“丰城何野云”才14岁。

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虱母仙建潮阳和平镇陈氏祖墓,在那年,虱母仙48岁。而“丰城何野云”才19岁。

这些事,证明:虱母仙和丰城何野云不是同一个人。虱母仙何野云在潮阳的时候,“丰城何野云”还是个儿童。

还有,虱母仙有个认的干女儿,即凤港四世祖嫲赵氏。这个干女儿生于1347年,虱母仙比干女儿大22岁。但是,“丰城何野云”却比虱母仙的干女儿小7岁,父亲不可能比女儿年龄小。这也说明:虱母仙和“丰城何野云”不是同一个人。

据仙城镇 《仙门城赵氏族谱》记载,明朝正统年间创建仙师庙,恭奉纪念已羽仙的虱母仙,李白,华佗三位仙师,其中虱母仙居中,另两位仙师分居左右。创建仙师庙的时候,“丰城何野云”还在生,这也说明:虱母仙和“丰城何野云”不是同一个人。

陈友谅军师,虱母仙何野云,从业活动在明朝刚建立的朱元璋洪武时期,并且终老于洪武26年,1393年。而“丰城何野云”,主要从业在明朝第三个皇帝,永乐年间,时代跟虱母仙的时代不一样。

古往今来同名同姓的人很多。比如:刘邦手下有两个韩信,一个是兵法天才韩信,另一个是落魄王族韩信。

根据潮阳市志编纂委员会,摘录了何野云留的遗诗,说明了他的身份:

我本汉室一丈夫

鏖战异族驱北胡

鄱阳一战失首领

埋名匿姓来于斯

这首遗诗,说明何野云是鄱阳湖一战失去首领陈友谅后,隐姓埋名来到这里。

潮阳官方记载,何野云归仙后,虱母仙的碑文为“元地僊虱母山先生墓”。刻“元”字而不刻“明”字,“元”字寓意:何野云不向政敌朱元璋的明朝屈服。

“虱母仙”与“何野云”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潮汕地区的概念,我们的概念是“虱母仙”,此名具有唯一性,天下只此一位。潮汕自古以来的说法,就是陈友谅军师虱母仙。在潮汕如果对人说“何野云”这个名字,不一定人人知道,但是如果说“虱母仙”,老幼妇孺几乎个个都知道;

清初潮阳的第一部县志康熙《潮阳县志》(广州越秀区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有藏书),嘉庆《潮阳县志》卷十二,和后来的光绪《潮阳县志》,对虱母仙的表述,标题都是“虱母仙”,而不是“何野云”,因为“何野云”这个名字没有唯一性,存在同名同姓者。

而江西自称的裔孙,换了概念为“何野云”,问题是,“何野云”此名不具有唯一性,“何野云”这个名字不是他们丰城独有的。我们汉字的性质,会存在很多同名同姓的人。名字是“何野云”不代表就是虱母仙。

读者要注意区分概念的不同,如果概念不清晰就会被误导:

“有心人宣称大量明清史料,证明何野云是丰城的”。这句话咋看之下没有问题,但如果细心点思考,问题是,“何野云”这名字不具备唯一性原则,同名同姓古来有之,“何野云”不能等同于虱母仙。本段开头的那句话,有转换概念的问题,主体搞错,不明确。有文字游戏的嫌疑。

此处要澄清的是:没有任何一项明清官方史料证明虱母仙是他们丰城的所谓朱棣国师。相反,古代有正史性质的官方地方志《潮阳县志》,明清存世至今的总共有四部,其中有三部记载了虱母仙。康熙《潮阳县志》卷十七,嘉庆《潮阳县志》卷十二,和光绪《潮阳县志》卷十三,明确虱母仙是从陈友谅兵败,装疯卖傻来到旧时潮州府。并且潮汕各地的历史记录,确认虱母仙就是活动在明朝洪武期间,并且羽仙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潮汕三市的多项官方志,和文物古迹,和潮汕三市各村各寨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传言,虱母仙是陈友谅军师。并且更关键的是,丰城何野云和潮汕虱母仙,所处的年代还不同。虱母仙是活动在朱元璋洪武年间,陈友谅兵败后的时期,而他们的“丰城何野云”是在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永乐时期及之后。

清初康熙《潮阳县志》和后续版本多次确认

作为地方性正史的古代官方志连续记载虱母仙,清朝初潮阳第一部县志康熙《潮阳县志》卷之十七,嘉庆《潮阳县志》卷十二,和光绪《潮阳县志》卷十三,多次记载虱母仙从陈友谅而败,佯狂来潮。

康熙是清朝的初期,说明清初,民间和官方已经广泛知晓虱母仙陈友谅军师。而距清初时间不远的明朝官方志不愿记录虱母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虱母仙是明朝曾经的敌对分子。到了清朝建立后,距明朝末仅仅43年的潮阳的第一部地方志,康熙《潮阳县志》马上对虱母仙进行了记载。后来,嘉庆《潮阳县志》,光绪《潮阳县志》再次对虱母仙的身份进行了确认。

明朝官方志不愿记载虱母仙,证明虱母仙是明朝曾经的敌对分子,陈友谅的部下。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陈友谅的另一位参谋“幕讲僧”,作为跟虱母仙一样的同为陈友谅幕僚的“幕讲僧”,明朝官方志不愿记载,而到了清朝雍正时期才被录入官方志《宁波府志》。

*

清朝潮阳第一部县志康熙《潮阳县志》,嘉庆《潮阳县志》,和光绪《潮阳县志》关于虱母仙的记载,原文:

“明初有虱母仙者,精于青乌之术、至潮阳为人择地,而多不扦穴,听人自得之,矢口成谶,后吉凶皆如券,每遇其蹲坐处,则多吉地,故人往往阴识之以为验。或曰即何野云也,从陈友谅而败,佯狂来此,然终不得而详,居止无定,多在凤港卢家,其乡外有冢累然,传为所葬处。”

分析:

《潮阳县志》对虱母仙的身份记载,“或曰即何野云也,从陈友谅而败,佯狂来此。可以理解为:

虱母仙,或许名字是何野云,追随陈友谅后兵败,假装疯癫来到旧时潮州府。

佯狂:[拼音] [yáng kuáng],[释义] (动)假装疯癫

因此,虱母仙的名字是不是“何野云”,是有疑问的!但是陈友谅下属的身份,则是肯定的。

陈友谅兵多将广,有60万人马。虱母仙不一定是那位在权利核心的邹普胜,姓名不一定会被历史记载。从《潮阳县志》的考证,虱母仙曾经是陈友谅手下是确定的。

陈友谅军师,虱母仙化名“何野云”的含义:

何:不愿世人知道他从何而来

野云:野鹤闲云任逍遥

注:虱母仙不可能是钦天监,如果是钦天监,他就不必假装疯癫躲避明朝的追捕。

*

今人说历史会真吗?

《潮阳县志》是直接说明虱母仙来历的官方古籍,并且是多次记载。虱母仙活动在明朝洪武年间的各种事迹,跟《潮阳县志》相互对证,大量古籍官方史料证明虱母仙是陈友谅军师。

今人说历史会真吗?以今人的非官方、非第三方、非客观、非中立性、自己证明自己的论述、用一本无法考证真伪的族谱,妄图推翻古代官方的、第三方、中立性客观的、集合了不少先贤编纂组考证的多个版本的古代《潮阳县志》。以今人的非客观的论述,妄图推翻古代先贤考证的客观的官方志《潮阳县志》,合理性有多少?

古代的人的身份必须要有古代官方史书证明,就像现代的身份证,只有官方颁发的才是真的!

没有任何一项古代官方历史证明虱母仙是他们丰城的所谓朱棣国师,并且,丰城何野云自称是明朝第三个皇帝朱棣的钦天监国师,但是无任何一本官方历史书有记载这个朱棣国师。没有官方历史记载,有可能是真的吗?比如:我们用的身份证,只有官方颁发的才是真的。同样道理,古代的人没有古代官方史书证明,没有实际证据,只凭现代人一张嘴,编一些故事,来认定古人的身份,今人说历史会真吗?

史学考证需要严谨,不能靠马马虎虎、隐隐约约臆断猜测。就像一个数字,多一个小数点或者少一个小数点,结果都大不相同。历史不能靠猜测臆想下结论,不能靠张冠李戴地讲故事,不能靠模棱两可的“好像”“仿佛”“可能”等猜测,就下结论虱母仙是他们的。荒谬的是:丰城何野云和潮汕虱母仙,所处的年代还不同。虱母仙是活动在朱元璋洪武时期,而他们的“丰城何野云”是在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永乐时期及之后。

明朝至少有四位何野云

清代的时候,著名的学者丘逢甲,认为:虱母仙无后,存在虱母仙何野云被冒名托名的现象。

这个说法,得到实际事例的证明。陈友谅军师,虱母仙何野云生活并终老在明洪武年间。但是虱母仙终老后的其他时代,有其他的“何野云”存在。目前发现,明朝至少有四位叫“何野云”,分别在不同的时代,下面表格整理了这四位不同的何野云的事迹列表。详情可以搜索网络。

从明朝有四位不同时代的何野云,我们可知道,天下同名同姓叫“何野云”的有多人,不是名字叫“何野云”,都是虱母仙。

*

甚至在清朝时期,也有“虱母仙”的存在。但是,广泛认可的,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虱母仙何野云是从陈友谅而败后,假装疯癫,隐姓埋名流落潮汕的,时代是元末明初,元朝末年到明初洪武年间,洪武二十六年,虱母仙1393年仙逝后,另外出现了其他“何野云”活动的事迹,可能原因有下面几个:

第一,由于时代久远,或者其他原因,后人追加时出现误会。可能本就是陈友谅军师虱母仙的作品,但时间记载出现错误;也可能不知的原因的巧合;可能是同名或同姓,张冠李戴,作品后人追加的时候就冠名虱母仙。

第二,由于政治原因,明朝的追捕,陈友谅军师虱母仙不敢公开他的本名,只说化名,导致记载出现欠缺。而且陈友谅军师当年兵败后不回家乡,自然是想保全家人,免受牵连。军师余生孤独,寂寞只有自己知道。从他留下的“野鹤孤飞年又年”的诗句可知他当时的心境。

第三,是由于年代久远,作者已无从稽考,故托名他人。因为建筑奇特,也归“何野云”所建造。

第四,商业目的,中国古代图书的“托名”屡见不鲜,就是在著作上把作者的名字署名为某某名人。比如:《搜神后记》一书,其作者署名为陶渊明,事实证明,书中的一些事情都发生在陶渊明其身故后,所以陶渊明不可能是该书的作者,只是原作者的“托名”,利用的就是这位“五柳先生”的“名人效应”。

同样,洪武后面陈友谅军师虱母仙仙逝后的从业者,大树底下好乘凉,一些地理师觉得自己实力不够,以求利用“名人效应”,自称“何野云”的,达到方便从业的目的也有可能的。

传言虱母仙仙逝之后还有零星的一些所谓“何野云”的作品,甚至在清朝也传言有何野云的作品,还有台湾地区也有。据观察,现代也有某些“风水师”用“何野云”的名号,以便让事主信任。

第五,也是普遍认知的,有未经考证的说法,传言洪武年间虱母仙仙逝之后,后来有徒子徒孙用“何野云”的名号在外行走。或者是虱母仙的后人或者传人,用虱母仙何野云的名号在从业。或者他人借名,借用虱母仙何野云的名号从业,方便业务。

以上原因只是分析猜测,毕竟无法亲眼目睹600多年前的明朝发生的事情,只能根据有记载的资料分析,只能接近真相,历史无法100%还原。

------------------------------

族谱不能做史料的原因

比如廖均卿,廖均卿的族谱说,长陵卜选,是他一个人选的,永乐皇帝对其他所有风水师都不满意,还*了王侃、吴永等风水师。

这个说法,被正史否定。正史记载的是:陵寝建成后,朝廷论功行赏,王侃居首功,升易州同知,后又钦天监监正,钦天监一把手。吴永也没有被*,被封为僧录司右阐教,从六品。廖均卿,写家谱说,皇帝只是赏赐一把扇子,游朝宗写家谱说,皇帝赏赐了一件衣服。

地理师陈益峰在文章“明朝天寿山皇陵,经考证为王贤、王侃、马文素等人卜选”中考证:十三陵的主要卜选者王贤,其次是王侃和马文素。廖均卿只是有参与。遍查史料《明太宗实录》等等记载,十三陵的主要卜选者是:王贤、王侃和马文素为主,吴永、曾从政、刘玉渊等人提过一些重要意见。游朝宗、中山夅、非幻和尚、廖均卿等人参与。

现代地理师陈益峰在他的文章“永陵为官卜,与民师无关”提到:自古以来,民间的地理先生,为了生活,爱吹牛,故事一大堆,对身世经历,大规模的造谣,编造神话,给某某富贵人物接触过一点点,就号称谁的御用风水师先生,编造给谁谁预测如何神奇,给谁看地理如何神奇。

古代朝廷,对民间江湖地理先生,非常慎重。一般是只是征求意见,很少重用,防备和怀疑,远大于重用。

所以,综上述,在历史考证中,应该以官方的志书为本,民间资料为辅,辩证的分析。

*

族谱不能作为史料,这是基本的史学常识

从百科中,亦可发现,“有心人”试图修改百科的记载,被百科驳回了,原因是:“资料是族谱类,不能当作史料采用”。而“有心人”,大部分依据正是其族谱的记载,是非官方的记载。我们从百科的驳回,可以知晓,族谱没有公信度,真实性存疑,不能作为史料的主要依据。

百科截图:族谱不能作为史料的主要依据

百科截图:族谱不能作为史料的主要依据

还有他们宣称族谱记载其祖先是钦天监,参加了皇陵的规划修建,但官方历史书却没有记载,正常来说皇家的官员基本有史*录的。其族谱真实性有多少呢?他们的族谱可信度有多少呢?

所谓谣言止于智者。“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

丰城的官方信息

自称“虱母仙裔孙”的人,否定军师的身份。丰城的官方,是否也这样认为呢?在丰城市官方网站,政府信息公开可以看到,丰城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对何家提案的答复,何家的提案是:“关于挖掘何野云等丰城历史名人文化资源的建议”。人大的答复是:何野云是元末明初著名的军师。从这里可以看出,丰城官方也认为何野云是陈友谅军师。

自称“虱母仙裔孙”的人,还宣称何野云的墓在丰城,但是从丰城官方的答复看到的是:“何野云墓位于汕头市潮阳区贵屿镇凤港乡凤颈下手砂”,这说明,丰城官方也是认为何野云墓是在潮阳凤港,凤港的墓是文物保护单位。而丰城的所谓何野云的墓,是2021年新建,没见到有历史的痕迹,没有古碑,没有衣冠,没有骸骨,没有史*载。

从丰城官方的信息内容,我们不禁要疑惑,自称的“虱母仙裔孙”,提供的信息有多少是真的?

***

根据各种史料及民间均明确“虱母仙”何野云是陈友谅军师,得到《潮阳县志》的记载,为唯一的官方文件,这点毋容置疑。

另外从生活常识来说,我们会把自己的情况告知身边比较亲近熟知且信任的人。虱母仙为仙城赵氏建了城寨、规划了赵氏宗祠、建一世祖公墓、建二世平田公祖墓、和指点三世碧川祖生基,可知虱母仙跟赵家交情深厚。虱母仙为凤港卢氏,建了欹寨门,并且虱母仙在凤港还有一养女。按照常理,在长期相处的情形下,虱母仙必然会跟他们透露自己的身世:陈友谅军师的身份。现在仙城和凤港流传下来的说法,就是虱母仙曾经是陈友谅军师。这与广泛流传在潮汕民间的说法是一致的。《潮阳县志》亦印证了这个说法。

世上同名同姓叫“何野云”的有多人, 但天下虱母仙只有一位。

不是所有名字叫“何野云”的人,都是虱母仙!

**************

------------------------------------

“虱母仙”与“何野云”是不同的?

汕头电视台报道“虱母仙”

---------------------------------------------------------

虱母仙“何野云”,对旧主陈友谅忠心不二,下面整理几件事例来说明:

虱母仙忠心不二,事例一

在惠来,“寄陇村文化公园”的古榕树下,有岩石,石上刻有字,曰“忠孝”。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陈友谅兵败,军师,虱母仙何野云,隐姓埋名,装疯卖傻,逃亡到这里,留下“忠孝”两字,以明对陈友谅忠贞不渝之志。

虱母仙忠心不二,事例二

五皈寺位于潮南区陇田镇,南宋末年文天祥前来礼住持并步上沙丘望幼主。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虱母仙”何野云也到此,效法文天祥登沙丘怀念故主陈友谅,这同样是虱母仙“何野云”忠心不二的表现。

寺内有古碑刻记载文天祥和何野云的事迹,是文物保护单位,潮阳文史丛书也有记载。

洪武元年,1368年,真正的虱母仙43岁,自称虱母仙裔孙者的祖先才14岁。此何野云非彼何野云。

虱母仙忠心不二,事例三

在潮阳凤港的虱母仙墓,墓碑:不刻“明”字,而是刻“元”字,寓意何野云不向朱元璋的明朝屈服。这说明虱母仙到临终的时候,也依然对陈友谅忠心不二。

这块墓碑为文物保护单位,即照片中间发黄的那块为古碑。

虱母仙的墓碑碑文内容,表达虱母仙“何野云”就算临终之时,依然对旧主陈友谅的思念与忠心。

从上面的事例,可以看出虱母仙何野云是一位忠心耿耿,品德高尚的先贤。

总结:

虱母仙何野云是一位至情至性之人,对旧主陈友谅忠贞不渝,上面的物证均可证明此点。

存世至今的古代《潮阳县志》总共有四部,其中就有三部记载了虱母仙,即康熙,嘉庆和光绪的县志,都记录虱母仙从陈友谅而败,佯狂来潮。还有非官方文献,还有自古以来潮汕各地的物证,无数证据都证实了虱母仙何野云是陈友谅军师的事实。

而“有心人”罗织的文献,没有任何一项官方文献,证明虱母仙是他们的祖宗。他们的官方文献,只能证明历史上曾经有个叫“何野云”的人。同名同姓者史上有多人。并且,没有任何官方史书,证明他们的祖宗是所谓的什么朱棣国师,此国师仅仅存在于他们自编的族谱里。他们族谱的朱棣国师,这种级别的人物既然会没有史*载,历史上有没有存在是有疑问的!

“有心人”没有确切的官方古籍证据,凭借牵强附会地编故事,诋毁潮汕历史文化,玷污虱母仙清名。

谣言止于智者,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结语***

在任何一个时代,各方豪雄基本会有顾问团,幕僚,智库等团队,各位豪雄在行事时会咨询幕僚团队的意见和建议。而陈友谅也必然有一批幕僚智库的团队,除了少数几位前端的有文字记载的,大部分幕僚智库团队只是在后台出谋划策,而没被文献记载。相信虱母仙何野云可能是没被记载的陈友谅幕僚智库团队成员之一,属于军师的范畴。英雄不问出处,“英雄各有见,何必问出处。”

虱母仙“何野云”确有其人,但并非真实姓名,只是化名。就像现代的艺人,有的会起个艺名,人们往往记住了他们的艺名,真实名字不一定知道,比如“成龙”。

古往今来,有无数高人奇人没被历史文献所记载,所以曾经的陈友谅军师“何野云”的真实姓名,根本就没必要再去考证,现在根本不可能去考证距今600多年前的具体细节(一些文献只能参考),肯定没有确定的答案,就让其作为一个美丽的谜,一个神奇的传说在人们心中千古流传。潮汕就是虱母仙何野云的第二故乡,而且何野云的骸骨也长眠在潮汕。我们可以说:“何野云的故乡在潮汕!”

潮汕人信仰的虱母仙是明朝洪武年间陈友谅军师化名的何野云,而不是信仰其他时代的同名同姓的其他“何野云”。

流光逝水,梦花幻浪,他的真实身份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烟之中,他就是一只野鹤,一朵清云,曾经逍遥在这片山水之间,给这方土地留下美丽的传奇。记师尊“虱母仙”何野云


*******************

虱母仙在历史上实有其人,更多详情资料参考下面链接:

-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30616775010992701/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39885812353991183/

-

-

参考资料


虱母仙在潮造福百姓

功德之盛,可辉日月

本着传承民俗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宗旨搜集整理

为虱母仙的道行功徳留下片泥鸿爪。

欢迎转载,功德无量!

***********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