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神僧传】达摩祖师传奇玄幻的一生

【佛教神僧传】达摩祖师传奇玄幻的一生

首页角色扮演法道永恒更新时间:2024-05-11

祖师简介

达摩祖师,又称菩提达摩,略称达摩,意译为觉法、道法、博通(Bodhidharma,公元377年~公元536年,亦有说532年、528年)。是佛教西天(印度)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中国禅宗第一代祖师,故中国禅宗也称“达摩宗”。主要宣扬大乘“二入四行”禅法。达摩祖师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哲学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其传奇的一生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达摩祖师为南天竺(南印度)人,亦有云波斯人,原名菩提多罗,后更名为达摩多罗。属印度 “刹帝利”种姓(印度四种姓之一,即刹帝利,婆罗门,吠舍,首陀罗),相传为南天竺国“香至王”的三王子。

智慧超凡

达摩祖师自小就聪慧过人,虽然生长在贵族家庭,但对世俗浮华和各种享受都淡然处之,反而对探讨心性佛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由于达摩祖师的父王“香至王”对佛法十分虔诚,因此达摩祖师从小就有机会博览佛经,而且在交谈中经常会有精辟的见解。

一天,“香至王”邀请当世高僧、印度禅宗第二十七代祖师般若多罗尊者在皇宫讲解佛法。“香至王”为了表示他对佛法的恭敬和护持,于是将大量珠宝供养给般若多罗尊者,护持尊者弘扬佛法、利益众生。

然而,般若多罗尊者并没有将这些珍宝收起,反而将它们放在几案上,以此来考验“香至王”三位王子的智慧。

他问三位王子:“世上还有什么物品比这些珠宝更珍贵?”

“香至王”大王子和二王子异口同声表示:“这些珠宝已经是世上最好的物品,没有什么东西比这些珠宝更珍贵了!”

唯独三王子菩提多罗,也就是后来的菩提达摩,却有另外一番独特的见解:他不认为珠宝是世间最珍贵的物品,反而说世间应该是佛法之宝最为珍贵。因为眼前珠宝所闪耀的光明只是世间之光,最珍贵者应以智慧之光为上,世间光明应以心性光明为上;珠宝光明不能自照,世人必须凭借智慧之光,才能知道这是明珠,知道是明珠之后才知道很可贵;然而世间最好的珠宝经不起火灾、水灾、风灾以及地震、天灾,唯独心中有佛法的智慧之光才能伴随自己,生生世世受用无穷 !

般若多罗尊者听了三王子的回答,惊叹他超人的辩慧。

于是进一步问道:“于诸物中,何物无相?”

三王子答:“于诸物中,不起无相。”

般若多罗尊者又问:“于诸物中,何物最高?”

三王子答:“于诸物中,人我最高。”

般若多罗尊者再问:“于诸物中,何物最大?”

三王子答:“于诸物中,法性最大。”

般若多罗尊者听完三王子的应答,知道三王子正是他要寻找的衣钵继承人。因为时节因缘还未成熟,般若多罗尊者故意秘而不宣。

后来“香至王”驾崩,众人皆嚎哭不已。唯有三王子于灵柩前默然静坐,七天后才从定境中出来。

出定后,三王子便舍弃荣华富贵,请求般若多罗尊者收他为徒,跟随尊者出家修行。般若多罗尊者欣然答应,并对他说:“你对于各种法道,已经博通。‘达摩’就是博通的意思,你以后应该叫‘达摩’。”于是为他改号叫“菩提达摩”。

二十八代祖师

出家后,达摩祖师留侍于尊者左右,服勤近四十年,恭禀教义,未尝废阙。

菩提达摩更是倾心于大乘佛法,深入经藏,励勤精修,颖悟发端,见地独到。

正因为菩提达摩的悟性极高,且修行精进,般若多罗尊者最后将佛祖的“正法眼藏”(即普照一切的根本佛法)、禅宗的心法传给菩提达摩,他成为印度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

达摩祖师亦不负师望,竭力用心办道,大力弘扬禅法。

预言中国

一日,般若多罗尊者告诉达摩祖师说:“如来以正法眼付大迦叶,如是辗转,乃至于我。我今嘱汝,听吾偈曰:

心地生诸种,因事复生理。

果满菩提圆,华开世界起。

得法后,达摩祖师请示般若多罗尊者:“师父,我得法后,该往哪里去弘扬佛法呢?请师父开示。”

般若多罗尊者回答道:“你现在虽然得法,但现在还不适宜远游,暂时留在南印度,等我寂灭六十七年以后,你去震旦(中国)传法。广传佛教妙法,接上这里的根。现在切莫急着去,那会让教派在震旦衰微的!”

达摩祖师又问:“东方有能够承接佛法的大器吗?千年以后,教派会有什么灾难吗?”

师父答到:“印度佛教将衰,大乘气象在震旦(中国)。你需要推行教化的地方,获得佛法智慧的人将不计其数。我寂灭六十多年以后,那个国家会发生一场灾难。水中文布,自善降之。你去了那里,不要在南方居住,那里只崇尚功业作为,看不见佛家道理,你就是到了南方,也不要久留。听我的偈语:

路行跨水复逢羊,独自栖栖暗渡江。

日下可怜双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

达摩又问到:“这以后,又有什么事?”

师父说:“此后一百五十年,会发生一场小灾难。听我谶语:‘心中虽吉外头凶,川下僧房名不中。为遇独龙生武子,忽逢小鼠寂无穷。’”

达摩再问:“这以后又怎么样?”

师父再答到:“二百二十年以后,会见到林子里有一个人证得到了道果。再听我谶语:‘震旦虽广别无路,要借儿孙脚下行。金鸡解御一粒粟,供养十方罗汉僧。’”

般若多罗尊者最后又把各段偈颂再演说了一遍,内容都是预言佛教的发展,教派的兴衰等等(详见《宝林传》和《圣胄集》)。

般若多罗尊者付法完毕,当即于座上站起,舒左右手,各放光明二十七道,五色光耀。又跃身虚空,高七多罗树,化火自焚,空中舍利如雨。

门人收起舍利,建塔供养,当时正是宋孝武帝大明元年丁酉(公元457年)。

般若多罗尊者圆寂后,达摩祖师开始游化于南印度,广开法门,化导民众。

在游化期间,达摩祖师还摄伏了佛大胜多门下的六大派宗徒,使归于正途,一时化被南天,声驰五印,不但信徒甚盛,影响更是遍及印度诸国,前后经六十余载,度众无量。

西来初地

一转眼过了六十七年,达摩祖师知道中国机缘成熟了,便拜别先师的宝塔,不顾已经年迈的身驱,毅然抛开一切,跋涉万里,无视山海重阻,远涉重洋,从南印度出发,远渡印度洋和太平洋,渡海来中国,开启了一段传奇的弘法之路,此时的达摩祖师已将近一百五十岁高龄。

在海上颠簸了三年,终于在梁武帝普通五年(公元524年)抵达广州城外的珠江北岸码头(即现今广州的上下九路)。

达摩祖师上岸后即“结草为庵、弘传教法”,在当地大传佛法三年有余。

后来人们把达摩祖师登陆上岸的地方称为“西来初地”。

把达摩祖师上岸后“结草为庵、弘传佛法”的地方称为“西来庵”。

后来到了清朝,由于顺治皇帝十分崇信佛教,而且十分敬仰达摩祖师,于是钦赐“西来

庵”为“华林禅寺”(“西来庵”于1655年改名为“华林禅寺”,即现今的广州“华林

寺”),同时再赐22颗佛舍利子于寺供奉,“华林禅寺”因此成为广州府城五大丛林之

冠。

“华林禅寺”是达摩祖师东渡来华首创的第一道场,也是中国禅宗的发祥地之一,因此

被佛教界尊为禅宗祖庭。

此后历隋、唐、宋、元、明、清诸代,传灯不绝,长盛不衰,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年历

史。

华林禅寺在(南海)县西南一里。梁普通五年,达摩从西竺

国泛重溟,三周寒暑至此始建。——光绪《广州府志》

后来达摩祖师还移锡到“王园寺”(即现今的广州“光孝寺”)传播禅法。

现今广州“光孝寺”内还完整的保存了达摩祖师“洗钵泉”,俗称“达摩井”。

对话梁武

梁武帝普通七年——丙午年九月二十一日。广州刺史萧昂备设东道主的礼仪欢迎达摩祖

师,并且上表奏禀当时皇帝——梁武帝。

梁武帝萧衍是一位极度信仰佛教的皇帝,一生信佛,素有“佛教皇帝”之称。

梁武帝不但奉佛教为国教,还广建寺庙,塑造佛像,译写佛经;风摩全国大小寺院的《梁王宝忏》,也是由他主持编撰的;他还全国推行素食,鼓励“斋戒”,自己也坚持长年吃素,中国也是从他开始规定全国所有寺庙和尚不能吃肉的;而且他还身体力行戒欲戒色,早晚虔诚礼佛诵经。

最令人啧啧称奇的则是,他还不顾自己皇帝的身份,四次舍身“同泰寺”(即现今的“鸡鸣寺”)当起了和尚。这种种做法固然令人匪夷所思,但却可见梁武帝是很有礼佛之心的。

佛教在当时达到了极盛,“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便是描述当时的盛景!

所以当梁武帝看到了奏章以后,知道从西天来了一位神僧,当然欢喜得不得了,立即派遣使臣赶赴广州迎请达摩祖师。

这时是大通元年——丁未年。十月一日,达摩祖师被护送到了金陵(即今日南京)。

梁武帝亲乘车驾出郊相迎,并将达摩祖师安置在 “同泰寺” 居住,以便随时见面,与祖师研讨佛法。

梁武帝与达摩祖师探讨佛法时,自得地问到:“朕继位以来,建立佛寺,塑造佛像,译写经书,供养僧人无数,有什么功德啊?”

达摩祖师淡淡的回答:“并无功德!”

武帝当头被泼了一盆冷水,追问到:“怎么会没有功德呢?”

达摩祖师答到:“此是有为之事,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武帝再问:“哪什么才是真功德呢?”

达摩祖师答:“真正的功德是净智妙圆,体自空寂。这功德不是用世俗有为的方法所能求得到的。”

武帝又问:“哪什么是圣谛第一义呢?”

达摩祖师答到:“廓然无圣!”

梁武帝此时真是有如丈六金刚,摸不着头。他提高语调再问:“哪回答朕问话的人是谁啊?”

达摩祖师答到:“不识!”

梁武帝听了,非常生气,并不能领悟达摩祖师之意,两人话不投机,于是恼怒的把达摩祖师赶走了。

后来武帝遇到他的师父,“高座寺”的主持志公大师时,谈起了与达摩祖师的这番对话,问到:“志公大师,朕曾经问达摩祖师,我建造寺院,塑造佛像,译写经文,供养僧人无数,问他我有什么功德,而他却说我没有任何功德!”

志公大师回答说:“达摩祖师答得对啊!皇上,你要知道,你做的这些事情,只是“福德”,而非“功德”。况且你老是把它挂在嘴上,要人称赞,这就是刻意贪求“功德”,功过相抵,那就什么也没有了!”

梁武帝听了,有点醒悟。于是又问:“我又问他这个世上有没有佛的存在,他居然回答我说没有!”

志公大师回答说:“达摩祖师回答得很有道理啊!皇上,你要知道,佛本来没有形式,只存在于心中,既然皇上怀疑有没有佛的存在,那就证明皇上心中无佛,既然心中无佛,那么又怎样会有佛的存在呢?”

梁武帝被志公大师短短的几句话惊醒了,但还是有点不服气,又说:“那他也不应该说,自己是谁都不知道啊!”

志公大师大吃一惊说到:“没想到达摩祖师已经到了无我境界啊!”

志公大师对梁武帝说:“达摩祖师这番开示真是太好了,这是观世音菩萨乘愿再来,传佛心印啊!”

(记载这个传说的最古文献是敦煌出土的佚名《历代法宝

记》(774年间撰)和唐宗密《缘觉经大疏钞》卷二之上,

后来禅宗著名的《碧岩录》把它作为第一则“颂古”流传,

以后它便成为禅门众所周知的公案。)

一苇渡江

梁武帝这才有所醒悟,他后悔极了,因为他亲自赶走了一位真正的得道高僧啊!

于是急忙遣人骑骡去追赶达摩祖师,想要把达摩祖师再次迎请回皇宫。

当官兵追到 “幕府山”中段时,两边的山峰突然闭合,一行人被夹在两峰之间。

达摩祖师此时正走到江边,准备过河,无奈此时江上无船,达摩祖师不想被官兵追上,被人迎请回去,于是只好显露神通,在河边折了一根芦苇投入江中,化作一叶扁舟,飘然过江 !

至今,人们仍把 “幕府山”的这座山峰叫做“夹骡峰”,把山北麓达摩祖师休息过的山洞称为“达摩洞”。

至今,南京长江边上的“幕府山”下还有“达摩洞”,相传正是达摩祖师“一苇渡江”之处。

达摩祖师“一苇渡江”后,在江北“长芦寺”停留参拜,今日“长芦寺”内的“一苇堂”,就是为了纪念达摩祖师而建的。

达摩祖师接着又到了“定山寺”驻锡,面壁修行。“定山寺”至今还保留有 “达摩岩”、“宴坐石”、“卓锡泉”以及“达摩画像石碑”等遗迹。其中“达摩画像石碑”为明宏治四年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达摩祖师造像碑。

达摩祖师后来来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内,任该寺依法住持,在此讲经说法,教化万民。前来听他讲经说法的达官贵人、平民百姓络绎不绝,他被誉为“西方圣人,东方活佛”,“定林寺”也因此名扬四海。

初到洛阳

达摩祖师后来来到洛阳时,看到“永宁寺”内十分精美的宝塔,不禁感叹道:“我今一百五十岁了,游历诸国,从未见到过,极佛境界,亦未有此!”

于是,达摩祖师“口唱南无,合掌连日”

(《洛阳伽蓝记》卷一)

少林禅缘

达摩祖师继续一路前行,他手持禅杖,信步而行,见山朝拜,遇寺坐禅。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到达 “嵩山少林寺” 。

达摩祖师看到这里群山环抱,树木茂密,山色秀丽,环境清幽,佛业兴旺,谈吐吻洽,心想:“这真是一块难得的佛门净土啊!”

于是,他就把“少林寺”作为他落迹传教的道场。广集僧徒,首传禅法。

自此,佛法禅宗流派开始在中国大地正式生根发芽,后人尊称达摩祖师为中国佛教 “禅宗初祖”,“少林寺”因此也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

面壁九年

在嵩山的 “五乳峰” 中峰的上部,离峰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天然的石洞叫“蚩尤洞”。

这个石洞高宽不过三米,长度约有二丈。方方的洞门,正好向阳敞开,冬暖夏凉,空气清爽。

洞前有一块紧凑的小草坪,周围浓荫蔽日,不见天空。

真是:“此地无盛夏,空山听鸟鸣”。

达摩祖师就把这个天然的石洞作为他修性坐禅的地方。

达摩祖师在这个石洞里,整日面对石壁,盘腿坐禅,不说法,不持律,默然终日面朝壁,双眼闭目,五心朝天。

洞内静若无人,万籁俱寂。

达摩祖师入定后,连飞鸟都不知道这里有人,竟然在达摩祖师肩膀上筑起了巢穴来,蜘蛛也在他的手掌上结了网,他都浑然不觉。

从公元527年到公元536年,达摩祖师整整面壁了九年。

经年日久,水滴石穿,功凝灵魅,壁透痕影。

当达摩祖师离开石洞时,他坐禅面对的那块石头上,竟然留下了他面壁姿态的一个莫测神奇的影象,衣褶纹,隐约可见,宛如天然拓雕的一幅淡色水墨画像!

人们后来把这块石头称为“达摩面壁影石”。

把这个天然石洞,称之为 “达摩面壁洞”。

直至今日,遗址犹存。

寺僧们后来将影石拓印成像,瞻礼供养。

明万历年间,人们在 “面壁洞” 外边,建立了一座双柱单孔的石牌坊。

前额刻:“默玄处”,后额刻:“东来启迹”。

达摩祖师“面壁九年”,成为人们家喻户晓的美谈,亦成为佛教史上流传千古的“祖师

神迹”。

清道光年间萧元吉有一首《面壁石赞》:“少林一块石,都道是个人,分明是个人,分明是个石。石何石?面壁石。人何人?面壁佛。王孙面壁九年,经九年面壁,祖佛成。祖佛成,空全身,全身精入石,灵石肖全形,少林万古统宗门。”

达摩祖师虽然坐在石洞里静寂不动,但却是“以不动制万动”的原理。

他虽然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但禅的种子此时已经开始悄悄发芽生长。

他的神迹很快在当地引起了轰动,信徒们从四面八方涌来一睹神僧的风采。

“少林寺”也因达摩祖师的神迹而声名远播。

达摩祖师在“蚩尤洞”中面壁九年之后,少林弟子们把他请进了寺里,又在寺内建起了一座“达摩亭”,供达摩祖师面壁潜修。

后来寺僧们把“蚩尤洞”改为“达摩洞”。

还在洞下修起一座“初祖庵”,也叫“面壁庵”,纪念达摩祖师面壁九年影入石中而功成。

少林功夫

达摩祖师在“少林寺”看到寺中僧人由于长期坐禅而导致体神困倦,而且“少林寺”又

深居山林,常遭猛兽、山贼的威胁,于是达摩祖师根据山林中猛兽之动作和人们日常生

产中的各种活动,结合印度的“瑜伽术”,编创出能舒筋活络、振奋精神、抗击猛兽、

抵御外敌的“少林功夫”,如:《罗汉十八手》、《达摩拳》、《易筋经》、《洗髓

经》等。

后来,经过“少林寺”历代僧人们的不断推演、发扬,形成了庞大的“少林功夫”体系,以“达摩”命名的武术套路更是层出不穷,“少林寺”和“少林功夫”从此名扬天下!

习武参禅,参禅习武,亦成为“少林寺”特有的修行传统,僧人们都一致追求“禅学”与“武学”合一的最高境界。

北魏孝明帝听闻达摩祖师的奇异事迹后,心生敬仰,乃遣使赍诏凡三次。

达摩祖师三请不下 “少室山 ”。

孝明帝倍加钦敬达摩祖师懿风,于是供养摩衲袈裟、金钵、银水瓶及缯帛等物。

达摩祖师仍然坚辞拒让,直见孝明帝诚心,才勉强接受。

从此,僧俗二众,对达摩祖师更加仰慕,倍加信向。

立雪断臂

洛阳虎牢(武牢)人(今河南成皋县西北)姬光(487~593),父亲叫姬寂,一直没有孩子。姬寂曾想:“我家崇尚善道,怎么会没有孩子?”于是经常念经祈祷。

一天傍晚,忽然感到一阵奇异的光辉照亮了房间,后来不久夫人便怀上了孩子。姬寂甚是欢喜,儿子出世后,鉴于“神光照室”的瑞相,于是为儿子取名“姬光”。

姬光从小就志气不凡,为人旷达,而且博览群书,尤其喜爱老庄学说,更精通玄妙之道。后来接触了佛学后,深感:“孔子之教,不过是礼术规矩,《老子》、《庄子》、《易经》虽然高深玄奥,但亦未尽妙理。”于是便栖心佛理,超然物外,怡然自得,并产生了出家的念头。

父母见其志气不可改移,便听许他出家。于是他来到洛阳龙门“香山寺”,跟随宝静禅师学佛,不久又到“永穆寺”受具足戒。此后遍游各地讲堂,学习大小二乘佛法。

经过多年学习,姬光虽然对经教已有了充分的认识,但是个人的生死大事对他来说仍然是个谜。

到三十二岁那年,姬光回到香山,并放弃过去那种单纯追求文字知见的做法,开始实修,每天从早到晚坐禅,希望能借禅定之力解决生死问题。

这样一直过了八年。一天,他在禅定中突然看到一位神人站在跟前,告诉他说:“将欲授果,何滞此邪?大道匪遥,汝其南矣!(如果你想证得无上道果,就不要再执着于枯坐,大道离你并不遥远,你往南方去求,就能如愿以偿!)”

姬光知道这是护法神在点化他,于是就将名字改为“神光”。

第二天,神光开始感到头疼难忍,犹如钢针在刺,剃度师宝静禅师见状,正想为其诊治。

这时神光忽然听见空中传来声音告诉他说:“这是脱胎换骨,并非普通头疼之症!”

神光便把见神之事告诉了师父,宝静禅师仔细一看,果然看见神光顶骨如五峰隆起,于是便对神光说:“这是吉祥之相,你要证得道果了!护法神指引你往南方走,分明是告诉你,现在南方“少林寺”面壁的达摩祖师就是你的老师了!”

神光接受了教诲,于是告别宝静禅师,去往“少林寺”。

他一路风尘地来到 “少室山”,到达祖师面壁之地,早晚参见祖师,恭候在旁。

最初达摩祖师每天只顾面壁打坐,根本不理睬他,更谈不上什么教诲。

但神光并不气馁,内心反而愈发恭敬虔诚,并用古德“为法忘躯”的精神激励自己:“过去的人求学访道,饿了,把光骨头敲开吸取里面的骨髓,从身上扎出血来暂时充饥,割下珍贵的头发掩埋在泥里,或者舍身跳崖去喂老虎。古人尚且如此,我又是什么人呢?”

神光有此认识,因此依然坚持每天从早到晚,一直呆在洞外,丝毫不敢懈怠。

这年腊月初九的晚上,天气陡然变冷,寒风刺骨,下起了漫天大雪。

神光依旧跪在洞外,一动不动。跪到天亮时,积雪都已没过他的膝盖。

这时达摩祖师慢慢回过头来,怜悯的问到:“你久久的跪在雪地里,要求什么事?”

神光流着眼泪,悲伤的说到:“只恳求祖师慈悲为怀,打开甘露之门,普度世间一切众生!”

达摩祖师说:“诸佛所开示的无上妙道,需天长地久累劫勤奋精进修行,行常人所不能行之事,忍常人所不能忍之情,方能证得的。岂能凭小德小智,轻慢之心,就想得到真乘大法,这是 ‘痴人说梦’,白费辛苦,不会有结果的!”

神光听了达摩祖师的一番教诲,为了表达自己求法的诚心和决心,他毅然拿出身上的一把快刀,当即砍断了自己的左臂,顿时鲜血飞溅,染红了积雪,神光遂将残臂放到达摩祖师面前,以表决心。

达摩祖师立刻脱下袈裟为神光包住左半身止血,他被神光的虔诚行为深深感动,知道他是能堪承大业的法器。

于是对神光说到:“诸佛最初求道时,为了证法而忘却形骸。你今天如此虔诚的在我面前砍断手臂求法,你所追求的智慧大法也一定可以得到!你以后就叫 ‘慧可’ 吧。”

于是达摩祖师给神光赐名为 ‘慧可’,寓意他:智慧大法,一定可以得到!就此收下了神光为徒。

慧可安心

慧可问达摩祖师:“诸佛的法印,可以说给我听吗?”

达摩祖师说:“诸佛的法印,不是从人那里得到的。”

慧可说到:“我的心终日不安,请师父帮我将心安下来!”

达摩祖师说到:“你把你的心拿来,我帮你安好。”

慧可思索了很久说:“师父,我找不到我的心在哪里!”

达摩祖师说:“我已帮你把心安好!”

慧可听了祖师的回答,当即豁然大悟,心怀踊跃,顿觉天清地明如镜中,前尘世事如一梦:

原来并没有一个实在的 “心” 可得,也没有一个实在的“不安”可安,“安”与“不安”全是妄想。

心本无生,触缘随影而生。

而本真之“心”无形无相无住,不增不减无始无终,从未离开丢失过。

前念不生、后念不起间有个“真空妙境”,此其无念无住而生其“心”,此刹那之“心”即为“永恒”。

所谓“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

“真心”在有无色空之间。“有”,则三界六道,山河大地,万象纷纭,时时处处都是“心” 的外显,又何处不可觅得放得安得?“无”,则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三际消泯,处处时时也都是 “心”的法性真如,又何处可以见得听得安得?……

我们的烦恼本空,罪业本无自性,识心寂灭,没有妄想动念处,就是正觉,就是佛道。如果能够保持一颗平实不乱的真心,佛道当下就会开显!

慧可至此悟道,满目泪水!

慧可就此成为了达摩祖师的入门弟子。

这就是禅宗有名的“断臂求法”、“断臂安心”的公案。

慧可“立雪断臂”后,至“钵盂峰”顶养伤修行。

为纪念慧可的事迹,后人在此处建造了“二祖庵”。

于庵南约500米处山崖,还有慧可养伤的“经行处”,又称“养臂台”、“炼魔台”。

后来“少林寺”僧们还将“达摩亭”改为“立雪亭”。

清朝乾隆皇帝瞻游中岳时,对慧可“立雪断臂”的故事颇为感触,遂挥毫撰写“雪印心珠”匾一块,悬挂于“立雪亭”佛龛上方,以戒后生:佛业来之不易!

二入四行

当时的中国,正值南北朝分裂,原有的佛教教理,普遍偏重于名相,甚至演变成为某些人攀缘名利、乃至趋附权贵的工具。

达摩祖师的到来,尤其是他传播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法要,犹如一石击破湖心,惊醒多少修行人的大梦。

于是前来求法拜师者,络绎不绝。

时有道育,锐志大乘,喜好禅法。与慧可同侍祖师,四五年间,跟随左右,诚心侍候。

达摩祖师感其真诚,遂授与大乘“安心大法”——即“二入四行”。

所谓“二入”即“理入”和“行入”。

“理入”是属于教的理论思考。即籍教悟宗:借助“教下”之理,契悟“宗门”之旨。深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为烦恼妄想所障碍,不能洞见佛性。若能舍妄归真,凝住壁观,则无自无他,凡圣等同,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字教法,此即与道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

“行入”是属于教法的实践,万行皆摄受其中。“行入”有四种,即:

(一)报冤行:即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冤诉。即:将所遇诸苦皆归之于过去所作之报应,而甘心受之,无怨诉,以德报怨,不计爱憎。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二)随缘行: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苦乐得失皆随缘,不生喜厌之心。八风不动,冥顺于道,称为“随缘行”。

(三)无所求行: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随形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尔。功德黑业,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理,故舍诸有,息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名“无所求行”。

(四)称法行:性净之理,目之为法,信解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着,无彼无此。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施舍,心不悭惜,达解三空,不倚不着。但为去垢,净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庄严菩提之道。檀施即尔,余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所以“二入四行”即禅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义。

达摩祖师的“二入”,犹如“理”与“事”,“体”与“用”,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侧面。没有“理”的“行”,没有“行”的“理”;达摩祖师的“四行”,是以“称法行”为归宿,前三行是“事”,后一行是“理”。归宿到修行六度,而无所行。行而不行,是 “理行二入”的要旨。

因此临济禅师说:“自达摩祖师从西土来,只是觅个不受人惑的人。”若能行而不行,不行而行,是人则永不受人惑。若问达摩西来意是什么?就是使人不受人惑!

传承衣钵

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公元536年),也就是梁武帝大同二年的一天,达摩祖师突然召集门人说到:“我回西天的时间要到了,你们都来说说跟随我学佛多年的心得吧!”

弟子道副说道:“依弟子看来,文字在阐明佛法真谛,不可执着于文字,但也不可舍离文字,始能得道受用。”

达摩祖师说:“你学到了我的皮毛。”

尼总持说道:“依弟子理解,就像庆喜见到如来的佛国,一见之后便了悟真相,忽然开朗,便不需再见。”

达摩祖师说道:“你学到了我的肉。”

弟子道育说到:“地、水、火、风四大皆空,色、受、想、行、识五阴并非真有,依我看来,并没有什么法可以得到。”

达摩祖师说到:“你学到了我的骨头。”

最后,慧可在达摩祖师面前三叩拜,然后依次序站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并没有开口说一句话(注: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达摩祖师说到:“就是这样,你总算是学到了我的精髓!”

达摩祖师看着慧可,告诉他:“过去我佛如来把他的清净法眼传给迦叶大士,然后又经历代祖师展转嘱托传到我手,已是第二十八代。我现在将它交付于你,你要好好护持!我把金钵盂和木棉袈裟(即佛祖的金缕袈裟)也传给你,作为传法的信物。它们各有自己的含义,你应该要知道。”

慧可说到:“请师父开示!”

达摩祖师说:“内传法印,以便正智与真理相契合。外传袈裟,以便教派承传旨意明确。若是后代轻薄,群起怀疑,说我是西天人氏,你是东方学子,凭什么得真法,你拿什么证明?你如今接受这袈裟和佛法,以后遇上灾难,只消拿出这衣裳和我的法偈,就可以表明化导无碍了。我寂灭两百年后,衣钵传到六祖,便无需再传,因为那时禅宗法门已经遍布天下了。但那时候,知道的人多,而行道的人少;说理的人多,而悟理的人少。私下的文字,秘密的证说成千上万。你应当宣说阐发正道,也不要轻视没有真悟佛理的人,因为他们一旦回复正道,就跟没走弯路的人一样了!”

千古预言

达摩祖师即说偈言: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后来达摩祖师入灭二百年后,果然如祖师预言的一样 :禅宗传到中国第六代祖师惠能大师手上,就不再传“衣钵”了。

禅宗也果真在全中国大放异彩;而且真的“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一花”指中国禅宗初祖达摩祖师,“五叶”分别指中国禅宗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惠能大师。

“结果自然成”指禅宗衣钵经过五代祖师弘扬传播之后,禅宗思想已自然大行于中国。

同时“一花”亦可以指六祖慧能大师“顿悟”一宗,而“五叶”亦可以指“顿悟法门”的 “禅宗五家”,即:“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达摩祖师的这段偈语,都是“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不得不说达摩祖师预言之神奇,禅法之高深,佛法之广大!

第二代祖师

达摩祖师接着又说:“我有《楞伽经》共四卷,也一并传与给你。”

“这是我佛如来的 ‘心地要法’,开示众生悟法入道。我看震旦人(中国人)的根器于此经最为相宜,你能依此而行,即能出离世间!”

“我来到这里,已经中毒五次。我曾经把毒物吐出来试过,放在石头上,石头都裂开了。”

“我离开南天竺(南印度)来到东土的原因,是看到神州大地已有‘大乘气象’。所以才跨过大海、越过荒漠,为大法来寻找法器。当年机遇未合时,我便像愚人一般少言寡语。现在得到你承传我佛禅宗大法,我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兹此,慧可即成为中国禅宗的第二代祖师,正可谓:

大乘弘中土,苦觅谁传薪?

一苇过江去,九年留壁影。

为法决断臂,斯是雪中人!

预言涅槃

达摩祖师传法慧可后,便与弟子们一同离开了少林寺,去往禹门(今河南洛阳龙门),禅栖在“千圣寺”,然后到熊耳山“定林寺”(今河南陕县)传法。

当时,有期城太守(河南泌阳)杨炫之,对佛法仰慕已久,前来请问达摩祖师说:“在西天五印度,佛祖代代相师承,要被人们称得上‘祖师’,对佛法要具备什么程度?”

达摩祖师说:“须明佛心宗,行解相应,才堪称作祖。”

杨太守又问:“此外如何?”

达摩祖师答到:“须明他心,知其今古;不厌有无,于法无取,不贤不愚,无迷无悟;若能是解,故称为祖。”

杨太守又说:“弟子皈依三宝已数年,但依然智慧未开,不明佛法真义。适才听祖师所言,仍有些惘然,愿师慈悲,开示法旨。”

达摩祖师听后,知其心诚,乃为他说一法偈:

亦不睹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措;

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就悟。

达大道兮过量,通佛心兮出度;

不与凡圣同躔,超然名之曰祖。

杨太守听完法偈,顿时悲欣交集。对达摩祖师说:“愿祖师久住世间,化度群迷。”

达摩祖师说:“我即将入灭,不能久驻。众生根性万差,多逢患难。”

杨太守惊讶的说:“不知何人欲害祖师,弟子愿为祖师除难!”

达摩祖师说到:“我传佛心印,为的就是利益众生,为我害彼自安,无此必要!”

杨太守接着说:“祖师不肯明言,又何必向我等开示通变观照之力呢?”

达摩祖师不得已,作一谶语曰:

江槎分玉浪,管炬开金锁;

五口相共行,九十无彼我。

杨太守听完谶语,不明意旨,只得默记于心,礼拜了祖师,告辞离去了。

禹门示寂

达摩祖师所说的谶语,在当时,人人不测其端,但后来都逐一应验了!

当时北魏皇帝笃信佛教,国内禅师众多。

有些气量褊狭的禅师,看到达摩祖师演说佛道,常比手划脚,同祖师辩论,是非蜂起。

更有甚者,接受不了达摩祖师的教法,将他视为异端邪说。

他们眼看达摩祖师所弘扬之大乘禅法,不注重名相,直指人心,普施法雨,大阐禅风,名闻遐迩,赢得了声望;与他们所弘扬的小乘次第禅法有别,于是议论纷纷,妄加是非,心怀嫉妒,竟然多次毒害达摩祖师。

当时达摩祖师尚未找到衣钵传人,所以每次中毒后都默默用神力自我化解。

直到第六次中毒时,达摩祖师已找到了衣钵传人,自知化缘已尽,于是便不再自救,端坐圆寂。

时为孝文帝大统二年——丙辰年十月五日(公元536年,亦有说公元532、528年)。享年159岁(亦有说150岁)。

《历代三宝纪》记载:“于食中着毒饷大师,大师食讫,索盘吐蛇一升。又食着毒再饷,大师取食讫,于大槃石上坐,毒出石裂。前后六度毒,大师告诸弟子,我来本为传法,今既得人厌,久住何益,遂传一领袈裟,以为法信。语慧可:‘我缘此毒,汝亦不免此难,至第六代传法者,命如悬丝。’言毕遂因毒而终”。

众僧徒悲痛之极,依佛教礼仪将达摩祖师遗体装殓入棺。

于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安葬于熊耳山(今河南宜阳县境),并起塔于“定林寺”(即后

来的 “空相寺”)以作纪念。

梁武帝闻讯,亲自撰写了《南朝菩提达摩大师颂并序》的碑文,对达摩祖师创立中国佛

教禅宗的无量功德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追称达摩祖师为“圣胄大师”。

《南朝菩提达摩大师颂并序》碑文,距今已有1480多年,虽经风雨剥蚀,但碑文仍然可以辨认:“达摩大师,为救度迷徒,弘传法印,游化天竺。及至渡海来梁,说无说法,如暗室之扬炬,若明月之开云。声振华夏,道超古今,帝后闻名,钦若昊天。嗟乎!见犹不见,逢犹不逢,千古悔恨,恨悔千古,朕虽一介凡夫,敢师之于后!”

达摩祖师圆寂后第二年,由积庵法师修了“达摩塔”,定名为“圆觉空塔”。

公元538年,魏孝静帝将“定林寺”更名为“空相寺”。

到唐代宗时更追谥达摩祖师为“圆觉大师”,塔名“空观”。

只履西归

达摩祖师的死,在当时可谓是人所共知的事。

但在达摩祖师圆寂三年后的一天,北魏大臣宋云在奉旨出使西域,完成使命归国交旨途经葱岭时,看见达摩祖师一手拄着锡杖,一手提着一只鞋,赤着双脚,由东往西翩翩而来。

宋云因数年在外,对于达摩祖师圆寂一事是一无所知的。

于是宋云便问达摩祖师:“大师,要去何处?”

达摩祖师答到:“去西天!”

二人交谈以后,临别时达摩祖师嘱咐宋云说:“今日见我之事,回京后莫对任何人说!”

宋云不解的问到:“为什么?”

达摩祖师说:“说了,你会有百日牢狱之灾!”

宋云以为达摩祖师跟他说的是戏言,对这件事丝毫没有放在心上。

当他回到京城向皇帝复命交旨时,无意中谈到了他在葱岭遇见达摩祖师一事。

没想到皇帝听后勃然大怒,怒斥宋云道:“人所皆知,达摩祖师死于禹门,葬于熊耳山,造塔 ‘定林寺’,现在你却说在葱岭遇见他,死人怎能复活?大白天说瞎话,这分明是欺君骗朕,岂有此理!”

说罢,便令殿角侍卫把宋云五花大绑,以“欺君之罪”,把宋云投入牢狱。

宋云在牢狱中度日如年,眼看已经九十九天了,还不知朝廷最后怎样处罚,正在为自己性命担忧。

就在宋云入狱的第一百天时,皇帝又想起宋云之事。心想如果就为此事把一位大臣投入狱中,做得有点过分,决定坐朝审理宋云欺君一案,于是传下圣旨传召宋云上殿见驾。

宋云提心吊胆的上了金殿,听候最后的处理。

皇帝再问宋云:“你在葱岭见到达摩祖师之事,究竟是怎么回事?你要如实详细招来。”

宋云立即叩头说到:“回禀皇上,臣在回京途中,确实在葱岭遇见达摩祖师,当时他光着脚,一手拄锡杖,一手提着一只鞋,翩翩向西行,我问他要去何处,他说要去西天,并且要我不要把遇见他的事对任何人说,要不会有百日牢狱之灾!臣当时觉得是戏言,没放在心上,于是就无意间启奏了皇上,臣说的句句是实言,不敢有半句欺骗皇上,望皇上明断!”

皇帝听了宋云的叙述以后,感到非常奇怪,但还是半信半疑。

群臣们在殿角下也是议论纷纷,众说纷纭。有的说:“达摩祖师去世,人所共知,哪有死而复生之事,宋云欺君之罪无疑,应当依法处置!”

也有大臣说:“达摩西归宋云见,监禁岂敢再欺天!既然真假是非难辨,何不开棺一看真假。”

皇帝觉得有道理,便下决心要把事情查个水落石出。

遂派遣一位很诚实的大臣到 “熊耳山”,挖开了达摩祖师的坟墓,一看究竟。

当众人打开棺木时,只见达摩祖师的尸体真的不见了,只有一只鞋留在棺内,众人大吃一惊,赶紧回京把事情如实禀告皇上。

皇帝这才相信宋云所言不虚:达摩祖师真的是圆寂以后,提着一只鞋回西天去了,应该已脱化成佛了!不禁感叹祖师境界之高妙,来去自如,亦真亦幻!

其后,皇帝命令官员取出棺中那只鞋,安放在“少林寺”供奉起来。

到唐朝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丁卯年,鞋被信道的人偷到了五台山“华严寺”(应为大同,五台山无此寺名)。后来下落不明!

《通论》说:《传灯》记载,魏孝明帝钦服达摩祖师非同寻常的事迹,三次下诏书请他下山,可是达摩祖师到底也没离开“少林寺”。达摩祖师圆寂后,宋云从西域回国,在葱岭遇见达摩祖师。回到京城后禀告皇帝,孝庄帝下令打开墓穴。这时是《南史》所说的普通八年,即大通元年。孝明帝在这年四月癸丑去世,达摩祖师十月到梁国。则达摩祖师还没有到魏国时,孝明帝已经去世了。他儿子继位不久,就被尔朱荣*死,这才立的孝庄帝。由此魏国大乱。过了三年,孝庄帝死,五年后北魏分为东魏和西魏,因而达摩祖师在“少林寺”的时候,正值魏国内乱。等到宋云回来的时候,孝庄帝已经去世五六年,国家也早被分割了,哪有孝庄帝命令开启墓穴的说法?按《唐史》说:后来魏末时,达摩祖师航海来到中国,圆寂之后,这年魏国使节宋云从葱岭回来,遇见达摩祖师,当时并不知道达摩祖师已经圆寂。回到京城后才得知达摩祖师早已去世三年,于是惊讶之余命门徒挖开达摩祖师的墓穴,看见只有一只鞋子留在棺木里,才知祖师已成佛西归。这才是真实的记载。

现在 “少林寺”碑廊内,还有一块《达摩只履西归图碑》,上面刻有四句话:

达摩入灭太和年,熊耳山中塔庙全。

不是宋云葱岭见,谁知只履去西天。

这就是流传千古、家喻户晓的达摩“只履西归”之记载!

达摩祖师“只履西归”,给世人留下一个千古不解之谜:

为何祖师要一只鞋留在中国,一只鞋带回西天呢 ?

达摩祖师思想的影响

达摩祖师的禅法,据敦煌出土资料记载,古来作为达摩学说而传的许多著作著述之中,

只有“二入四行”似乎才是达摩祖师真正的思想所在。唐净觉《楞伽师资记》的《达摩

传》中有“略辩大乘入道四行”,由达摩祖师弟子昙林记录而传出。据昙林的序文说,

他把达摩祖师的言行集成一卷,名为《达摩论》;而达摩为坐禅众《释楞伽要义》一

卷,亦名为《达摩论》。这两卷论文理圆净,当时流行很广。

现在作为达摩祖师学说传说还有《少室六门集》上下二卷,即《心经颂》、《破相论》

(一名《观心论》)、《二种入》、《安心法门》、《悟性论》、《血脉论》六种,还

有敦煌出土的《达摩和尚绝观论》、《释菩提达摩无心论》、《南天竺菩提达摩禅师观

门》(一名《大乘法论》)等,以及朝鲜梵鱼寺所刻《禅门摄要》上下二卷,日本铃木

大拙校刊《少室逸书》所收关于达摩祖师诸论文。

达摩祖师学问渊博,既为“有部”宗匠,又精通“大乘”两派宗义,三藏五明,无不博通。

但他所传授的禅法却极为朴实简练,由他开始的禅法堪称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革命。

唐朝高僧道宣在《续高僧传》卷二十评论达摩祖师的禅法时说:

大乘壁观,功业最高。

在世学流,归仰如市。

达摩祖师的禅法,虽强调“止观并重”、“定慧不二”,但在“行入”上,已不再注重传统禅法“静坐调息”等繁琐的修持形式,而是以“安心”为宗旨。要求在契悟真性的基础上,无贪无著,苦乐随缘,安心无为,称法而行。

在“理入”上,“籍教悟宗”明确地对“宗”与“教”作了区别。

依据求那跋陀罗所译四卷《楞伽经》上所提的“宗通”与“说通”。所谓“宗通”,即远离言说、文字,从事自证自悟的修行,而得到解脱。若随顺众生言说种种教法,而得到解脱,称为“说通”。

《楞伽经》是重视“宗通”的自证,达摩祖师也主张凭借《楞伽经》的教法,不随他教而自证自悟,即与真理冥符。

达摩祖师结合《楞伽经》中的“心性论”与“般若思想”,作为禅法的理论基础。

《楞伽经》主说“有门”,而《涅槃经》主说“空门”。虽“空”、“有”为门不同,然实交相为用,不可偏颇。

达摩祖师以“壁观”教门人安心,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无所执着,可以入道。“般若”非有非无,离言离相,破除妄执,以无所得心,无分别智,证悟诸法实相。

后世佛教徒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为达摩禅法的标志。

当年佛祖在“灵山”法会上“拈花微笑,迦叶会意”,被认为是佛教禅宗的开始。

“不立文字”的意思是:“禅是脱离文字的,语言文字只是描述万事万物的代号而已。”

这也是为什么“六祖慧能”大师大字不识一个,却能通晓佛经佛理的原因。

只要“明心见性”,了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成佛!

所以后人常说:

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

若要纸上寻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

因禅宗直以究明佛心为参禅的最后目的,所以又称禅宗为“佛心宗”。又有人因达摩祖师专以《楞伽经》授人以为参禅印证,因此又称它为“楞伽宗”。

达摩祖师为中国禅宗发展奠定了传世基调。后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开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的宗派。

达摩祖师由印度漂洋过海,在广州上岸,带来了佛教中的禅宗。从他上岸的那一刻开始,在这以后的一千多年中,禅宗在中国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宗教的范畴。禅宗的话语机锋,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与表达方式。禅宗的思想内核,已经深深融入到中国的文化、思想、哲学和日常生活当中!

达摩祖师的功劳不仅是开创了中国禅宗,而且影响了整个中国佛教,乃至于中国文化的发展!禅宗在四世纪传入日本、越南等地;二十世纪后,又传播到欧美地区,成为现代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佛教宗派之一!

(本篇完)

涅槃文化 头条首发 转载 引用 请注明出处 谢谢!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