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盖历史、地理、风物!6部宝藏纪录片带孩子吃透书,培养学习力

涵盖历史、地理、风物!6部宝藏纪录片带孩子吃透书,培养学习力

首页休闲益智海妖大陆正版更新时间:2024-09-08

看点 学习力不仅意味着吃透书本,更要有超越书本的能力。围绕“培养学习力”的主题,这次“五一”,外滩君整理了6部宝藏纪录片,类型涵盖历史、地理、人文风物,希望让孩子拓展学科知识的边界的同时,能和身边的真实世界产生更有机的联系,探索文字之外的奥秘。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 | Charlotte 编丨袁梓曦

很多家长可能已经发现:如今的考试内容越来越灵活了,以前那种填鸭式的教学、被动记忆式的学习方法已然不适用。

现在,学习更强调孩子学透书本,走出书本要求孩子们拥有更深厚的素养,同时能够做到跨学科综合,培养能与真实场景紧密相连的学习力。

因此,在“五一”这段时间,外滩君也是精心挑选了6部纪录片,希望给孩子补充一下这类学科知识,也算是抛砖引玉。

我们选择的这一众宝藏纪录片,类型涵盖中外历史、中国的自然地理和风土人情,有新颖独特,风趣幽默的;有专注于传递知识,不失温情的;还有抓人眼球、极具荧幕冲击力的片子……

无论形式、主题如何,它们的内容都同样蕴涵丰厚。

《历史那些事·第三季》

类型特点:历史、人文

适合阶段:小学及以上

观看渠道:Bilibili

这部历史纪录片已经出了三季,每一季都水准在线,特别有料有梗。在最新一季中,《历史那些事》将那些原本沉重的历史人物与现代娱乐结合,就算原本对历史不感兴趣的孩子也会乐在其中。

那么这部纪录片是如何做到把古代史讲得不失历史的严肃深刻,同时又新鲜诙谐的呢?

这就不得不夸夸片中各种妙趣横生的小剧场了。

来自正史和古籍中的历史是严肃深刻的,同时语言往往很凝练,就像那句话说的“史书上的一页就是他们波澜壮阔的一生”,但很多孩子很难直接啃下这样的文字。而小剧场则脑洞大开,用一个个当事人视角把古代名人演“活”了。

第一集的选题就很重量级,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清明上河图》。跟随张择端展开北宋画卷,汴京的繁华、宋朝人的生活跃然眼前。但是,我们却很少有机会真的近距离观察这些生活日常:

大街上人群熙熙攘攘,店铺从街头绵延到街尾:

老字号的孙羊正店,吃食色香味俱全;刘家香铺,丁香沉香麝香应有尽有;

王员外家的旅馆,是士子们进京备考的首选住处之一,“导游”张择端也住过;

赵太丞药店更是解酒药爆火,人进人出……小贩们、卖货郎的叫卖声一声赛一声热闹。

这集的主角,是不起眼的卖货郎。

他的形象其实来自于北宋画家苏汉臣的《货郎图》,画面里的卖货郎推着一个手推车,高高的架子上挂着各种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

“需要我的帮助吗?”每当人们遇到生活难题时,卖货郎就会带着自己的产品,准时登场,宛如一个现代的推销员。从框架锯、算盘,到风箱等商品,每件货物的价值都被他说得头头是道,也让我们窥见了古人生活的真实细节。

书上说,“北宋发达的手工业、商业”,到底有多“发达”呢?——原来,这些“发达”的细节就隐藏在《清明上河图》中的各个角落里。

在捧腹的同时,我们也能清晰地感受到,宋真的是一个发明创造的时代。而且特别注重科学发明的实用性,劳动装备改造升级,便民小发明不断涌现。为了盈利,这些技术发明已经完成商品化、日常化。

古人的生活并不总是粗茶淡饭,也有科技与创新的一面。而像卖货郎这样的小人物,散落在汴京城内,或饮酒喝茶,或插科打诨,或者只是坐在街角歇息。此刻画中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

张择端和他的清明上河图增加了孩子对历史的感知,《落榜生不悲哀》这集,则聚焦在古代一群曾经落榜的大牛身上。

说起科考,古代人也有相当大的应试压力:作为入仕的通天大道,科考可谓是“卷”得最为激烈。少数人荣登皇榜,而大多数人都成了落榜生,像韩愈、杜牧等大众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也是屡考屡不中。但让人意外的是,有些人的人生竟然因为落榜而转变。

如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父亲便是医生,但因为医生地位低,一直希望他入仕。但李时珍三次落榜后重病,险些丧命,死里逃生后,他下定决心要“弃笔从医”,哪怕父亲用自己的经历几番劝说也难改他的心意。最终,父亲接受了儿子这个“叛逆”的决定。

此后,李时珍为了明晰草药药效、用法,花费一生著成《本草纲目》,凭一己之力完成了此前都是官方完成的艰巨任务。历史上少了一个失意的落榜生,但多了一位医学巨擘。

所以说,落榜不一定就是一件坏事。在科举和落榜的路途中,这些人慢慢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领域,用热爱与坚定持续深耕,最终名留青史。如果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也能够活得精彩。

虽然这部纪录片每集只有短短二十多分钟,但孩子们迅速跟历史名人们拉近了距离,本来只存在于书本上的历史人物,不再空洞刻板。荧幕间跃动的鲜活情感因此勃发出历史的温度,在潜移默化中启发了孩子的人文温情,拓展了“大语文”所要求的深度素养。

《神话和怪物》

类型特点:历史、神话、人文

适合阶段:初中及以上

观看渠道:Bilibili

说到历史,除了朝代更迭、古人经历,其实神话传说也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历史层面看,神话甚至可以说是人类史这本书的最开始几页。

神话故事,孩子们往往是喜欢的。就算是西方的神话,现在很多孩子也能说出不少。不过,在这些广为流传的故事背后,人类历史和文化的来源少有孩子能够关注。

比如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起源,欧洲的神话和传说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海妖和美人鱼在历史上的原型是什么?

这部通过神话研究欧洲历史的纪录片,一定能满足对世界有丰富想象的孩子的好奇心。

在这部纪录片中,来自英国牛津大学及其它顶尖大学的学者们,就带着孩子们走入这些神话背后的历史渊源,把各个故事的脉络、联系,以及展现出的共同的人文价值观解释得清清楚楚。

实际上,各种文化中的英雄传说和冒险故事,都有其历史起源。而不同文化的英雄故事中,也的确存在着共通之处:

比如不列颠的亚瑟王,带领骑士打败不死者、寻找圣杯的传奇故事,与古希腊的奥德赛,率领同伴战胜海怪、回到故土的神话传说各个关键环节都是相似的:同样受到召唤、去往一个异域国度;同样历经磨难、但同时获得宝藏;同样在结尾遇到生死考验,获得最终胜利。

左:奥德赛海上漂泊;

右:亚瑟王与骑士寻找圣杯

这样经过无数人口口相传、加工淬炼最后呈现出来的,就不只是故事,它还是祖先的生存智慧,我们的集体潜意识,以及我们的人性。这样的解读也能启发孩子们,自己在阅读新的神话时,有意识地去融会贯通。

而且,大量经典的西方文学著作、艺术作品,都取自欧洲的神话传说。想要读懂西方文学、历史,甚至是深入了解现代西方人的思维观念,解读神话也是一种迅速而有效的方式。

比如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传世巨著《尤利西斯》,就是基于《奥德赛》改编的作品,奥德赛海上十年飘泊的人名、地名或情节分别作为各部章的题目;

加缪的哲学著作《西西弗神话》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人物西西弗斯,他日复一日地将一块巨石推到山顶;

意大利画家提香的《酒神祭》描绘了希腊神话中酒神狄俄尼索斯的事迹;

波提切利的《春》则选取了罗马神话中美神、花神、爱神等人物作为绘画主题......

除了内容有深度,这部纪录片的视觉美术做得相当好,选取了很多精美、经典的艺术绘画作品,来表现抽象的怪物形象,也让孩子们更容易吸收讲述的内容。

在专家绘声绘色的讲解下,欣赏直观的绘画作品,孩子们就仿佛看了一场大型的艺术展览。

《遇见最极致的中国》

类型特点:自然地理

适合阶段:初中及以上

观看渠道:CCTV9官网

地理书上,带“最”字的景观很多,但想要亲眼一见却非易事。对很多孩子来说,这些地理奇观大多数时候,都只是书面上的一个数字,几句评语。

但这部《遇见最极致的中国》就有这样的“野心”,专注于呈现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之“极”。摄像机带着孩子们的眼睛和心跳,直抵中国各处人迹罕至的自然绝境。

为了诠释将中国的“极致”诠释完全,摄制组跋涉千里,每一集都会聚焦于一个自然极致景观:

有世界上最大的极大陆冰川;

有世界最大、最深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

全球规模最大、最典型的岩溶区;

以及独步世界的“三江并流”和中国最北的海域等自然景观……

从奇崛高山深入峡谷秘境,从极寒冰原跨越瀚海狂沙:无论是瞬息万变的天气、美到窒息的景致,还是在恶劣环境下,高唱生命之歌的稀有物种,每一集的“极致”都极具说服力,堪称视听盛宴。

视觉盛宴的首站,便是被称为地界“第三极”的普若岗日,冰川上巨大的冰原,高冷而肃穆,不容忽视。仅仅是看着,就感觉寒气逼人。

一座座冰山,一道道冰墙,兀自矗立。

地理书上对冰川地貌中冰舌的描述或许费解:“冰舌是山岳冰川离开粒雪盆后的冰体部分,呈舌状”,而在纪录片的呈现下,一切都那么直观:

在普若岗日冰川,数百千万年的时光都被叠压,浓缩于此--一眼千年已不足形容。这不仅是视觉的享受,也是感受地理千年之变的时光之旅。

紧接着我们又来到了全球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沙漠是生命的禁区。但沙漠边沿也有属于万千生命的桃花源:世界上最大的胡杨林——沙雅胡杨林。

每年十月,这片面积高达1320平方千米的森林都会换上最明亮的妆容,迎着大漠,献出最绚烂的秋色。每到这时,大量的候鸟也会应约而来,这是他们在沙漠边沿最重要的一处驿站。

精心摄制的每一帧,几乎都可以截图当壁纸,而且用的地理词汇很是专业,在提升孩子地理素养方面有极大助益。比如:

极致冰原的“永冻层”、“冰原冰壑”、“垫状点地梅”、“辫状流沙河”;

瀚海狂沙中的“新月型沙丘”、“沉积岩”、“丹霞地貌”;

深谷秘境的“两侧极高山”“越冬地”......

除却对地理自然现象的华美呈现,摄制组近距离拍摄的动物活动也是趣味盎然,像气泡充足的苏打水一般,穿插在安静的地质景观间。

这边,刚刚冬眠醒来,可爱的鼠兔就吸引了藏棕熊兄弟的目光。

而娇小的鼠兔活动敏捷,转头就跑到了其他的逃生洞口,对于想要饱餐一顿的藏棕熊来说,可谓是近在咫尺的美味溜了。

那边,镜头又捕捉到了在岩洞黑暗中生存的小生灵——斑灶马。

在漫长的黑暗中,斑灶马进化出了一对超级触角,相当于身长的5倍。在近距离镜头下,两只雪白的“天线骑士”为了食物争斗、厮*。

还有一定要说的一点是,和纪录片的画面相得益彰的旁白,几乎也是一场文学的享受。解说词文采斐然,孩子在接触地理知识、拓展自然地理边界的同时,还能学习到语文遣词造句之美。

像这样干货满满,充满对生命敬意的纪录片,不仅能打开孩子对地理学科的探索*,也能让他们感受心与心的碰撞以及生生不息的美好。

《辣椒的征途》

类型特点:人文地理、美食

适合阶段:小学及以上

观看渠道:CCTV9官网

平日里,说起地理,似乎都是大江大河的大场面,但有没有可能,人文地理还藏在生活的细节中?

《辣椒的征途》这部纪录片就带孩子来到厨房后院,摘下一颗火红的辣椒,把目光放回到寻常处——最普通的辣椒,背后有啥学问呢?

要想以辣椒为线,讲好辣椒的产地、风俗人情、菜系……还真不简单。这部《辣椒的征途》可谓名副其实的“电子榨菜”,共分六集、六个主题,每集时长二十分钟左右,杂烩辣椒话题,在下饭解压之余,能让孩子充分领略到辣椒背后的精彩文化。

片子首先追溯起中国“辣旋风”的起点。中国吃辣的地方不少,不过辣椒由南沿入境,从云南到泉州,辣椒在不同地域有完全迥异的风味。

在第一集红色征途的起点中,有种特别的风味——剁生。顾名思义,石杵捣散的生牛肉是这道佳肴的重要食材。而辣椒才是这道菜肴的灵魂,独特的辛辣风味成就了这道云南基诺族的美味。

在泉州,辣椒被称作“番椒”,这要源于17世纪中叶。那时,荷兰人把辣椒带入中国台湾,随后经由海路进入泉州,这也是辣椒进入我国的另一个重要登陆点。

泉州人口味清淡,辣椒特殊的辛香味不会以独角的形象出现在餐桌上,霸占味蕾。在混合十几种香料后,本来张扬的味道,反而变得深沉浓郁。

而从南洋归国的华胞,带回了东南亚的辛辣口味。在泉州的华塑社区,小时候随父母从印尼归国的卢能卿,六十年过去,如今仍然坚持亲手制作辣椒酱:混合粉碎的朝天椒和红葱碎,最后加入印尼虾膏,一起熬煮。

对于像卢阿姨这样的东南亚归侨们来说,辣椒酱里的味道充满回忆,熟悉的鲜辣浓香,是他们和这个世界最紧密的联系。

除了云南和泉州,其他爱好辣椒的地方风味也是各有区别:

贵州吃酸辣的刺激咸鲜;

四川偏麻辣,尤其重配料;

新疆好爆辣,辣椒要成酱料干香;

陕西喜香辣,油泼辣子极为出名;

处在清淡饮食圈的深圳、上海,辣椒则成了创新的重要元素,比如辣椒蛋糕、辣椒冰淇淋……

原来平日里触手可及的辣椒背后竟然有这么多学问?有民族、有历史,还有人情故事……

镜头展示与辣椒相关的一道道地域美食的同时,探究了辣椒改变中国人饮食文化风貌的深层原因。

从细枝末节入手,不仅是这部纪录片的特点,也延伸了孩子的联想思维能力。很多孩子都对探究性学习很头疼中,其实很多时候,日常生活的细节就能激发灵感,找到切入点,帮助孩子打开脑回路,解锁寻常事物深藏的文化密码。

其实像这部纪录片一样,以一件日常的食物为主角,去探索其历史的纪录片还有很多,比如《番茄的胜利》《鲜生史》《螃蟹的征途》……

《最“贵”的绝招》

类型特点:人文地理、非遗

适合阶段:初中及以上

观看渠道:CCTV9官网

近年来,关于非遗的人文地理知识板块考点愈加密集地亮相,比如油纸伞、蜡染、龙元素体育非遗……

非遗无疑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非遗文化好比中华文化这座“冰山”的水下部分——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它们华美的作品,却不了解它背后的文化传承等更深远的价值。想让孩子了解水面之下的部分,这部纪录片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最“贵”的绝招》聚焦于中国贵州的地方非遗,作为体验式纪录片,把当地的人文风情呈现更为真实、直接。在镜头忠实的记录下,非遗的技术细节、工艺流程以及现状价值随着传承人的讲述缓缓铺开。

比较意外的是,这部片子是以外国人的视角展开的。不过,有时从一个陌生的视角去了解我们自己熟悉的文化,会得到一些不一样的见解。

譬如,少有人问津的乡俗地戏,对于荷兰学者乐安东来说,就是研究人类学、宗教学、美学、历史学、语言学的活材料。

还有因为平日里因为快节奏生活,而被年轻一代忽视的传统茶文化。

俄罗斯留学生水晶,和她同样热爱中国文化的“茶友”,带着好奇与期盼相约都匀茶山,他们在这里的茶园感受黔茶文化,寻觅大山中的茶道。

看完一片茶叶从枝头到茶杯的制作全过程,不由得感慨有些技艺不应该被淡忘。我们熟悉的“旧东西”,是异国人想要深入探索的“新东西”。面对非遗这类有文化旧痕的部分,不妨尝试用新的视角去探索,或许还能发现一片新天地。

都匀茶山最出名的毛尖茶,色绝味鲜汤靓。清明前采的是春茶,讲究“嫩荚新芽细拨挑,趁忙谷雨临明朝”

“独芽”茶青,茶道入门是采茶,拇指食指轻轻夹提,方得是“采采前山慎所择,紫芽嫩绿敢轻掷”——独芽要鲜要嫩还要齐整,教采茶的师傅一捻一提,鲜嫩齐整的绿芽便拈在指尖了。

还有制茶中令人好奇的“*青”。

“*青”一词的由来足足可以追溯到先秦。古人要在竹简上写字,但是竹简表面是油质的,不易刻字,并且容易被虫蛀,所以就把竹简先放到火上烤,这道工序就叫“*青”或者“汗青”。

那么在茶叶术语里的 “*青”又是什么?原来,“*青”是制茶中的一道重要程序,目的是去除青草味。

“*青”只用火猛、稳定的“青冈柴”烧好锅,短短五分钟的时间要制茶、烧火的师傅默契配合。

在三百度高温的铁锅里翻腾,茶青只能用手“抛炒”,颠来倒去,放鞭炮似的噼里啪啦响。

一会儿夹着浓浓茶香的青气悠悠冒出,*青火便要立即熄灭。轻弯茶芽,不断不折,“*青”便成功了。

几枚小小的茶叶,从采茶、制茶、泡茶到喝茶的整个过程,需要眼观色、鼻嗅香、耳听响,制作好茶要凭心用情,慢慢上道。

整个过程不只是简单制茶,茶道蕴涵深厚,正好能引导孩子关注他们平时做事的方式方法,鼓励孩子对生活做出更多探究。

总之,保持好奇心,不断探索生活中熟悉事物的新一面;知识的边界是无限的,地理和语言、人文和风俗,用新的眼光去看旧事物,体验一定不一样。

《匠人的遗产·第三季》

类型特点:人文、技艺、社会

适合阶段:初中及以上

观看渠道:Bilibili

中国的非遗纪录片体现了中国手工技艺的可贵,这部《匠人的遗产》则主要让孩子深入了解了一些美国的现代手工艺。跟着主持人一路探访,我们看到了手工匠人为之付出一生的事业:手工艺品背后,蕴含着珍稀价值和历史。

第三季第一集,主持人拜访了一名沙模铸造师。大多数人可能对沙模铸造并不熟悉:什么是沙模铸造?沙模铸造可以用来做什么?

沙模铸造技艺其实可以追溯到中国。这种技艺历史悠久,当时的青铜器都是用这种技法制作的。

当中国的“青铜戈”“四羊方尊“等青铜器映入孩子们的眼帘时,此时一种奇妙的连结感油然而生:世界不同文化的联系一直都存在。直到今天,沙模铸造也是大批量生产铸造零件的最佳办法。

除了技艺本身的源远流长,大师还谈到了自己和家族的故事:

他小时候就特别喜欢玩雕塑,为了支持他的爱好,妈妈买树脂胶,爸爸则带他去底特律的生产车间;

因为一心只想铸模,就退学去开皮革店找铸模的办法……

像这种离经叛道的大胆、执拗,可以说是热爱到极点了。

按沙模铸造师本人的看法,他更像是一个玩具“雕刻家”。

在被他戏称“游戏室”的工作间,镜头缓缓扫过的陈列柜上,置放着许多他精细创作的沙模玩具,如汽车、船、飞机、马车等,很多孩子都为这种模型着迷。

镜头移动到制作车间,“怎么判断哪些值得素描,哪些值得雕刻呢?”主持人一边抛出问题,一边近距离观察工作台上的工具。

“当然是设计。这绝对是由设计来决定的。”大师淡定拿出设计图,决定让主持人亲自尝试如何一步一步把模型“镭射枪”做出来:

首先要素描出设计图,或者用粘土或者蜡做雕塑;接下来制作橡胶模具,把模具放入两块铸造板中出模,还要注意不能放铝,否则会毁坏模型;

板模放到奥斯本镇压机中,把沙子压成型;铲一簸箕黑黢黢的沙子,倒入模型框,压实沙子;

最后浇筑高温的铜水,冷却之后脱模,模型“镭射枪”大功告成。

模型的整个铸造过程要有条不紊每个细节都要小心谨慎,否则会前功尽弃。这样细致的演示,真让人目不转睛。

除了沙模铸造师,主持人还拜访了纺纱师、木偶师、诱饵鸭制作师、巧克力制作师、飞杆匠人、金属成型师等诸多匠人。

有些职业甚至孩子闻所未闻,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尽管这些匠人掌握着大相径庭的技艺,但他们的共同点却很明了:用激情追逐热爱,追求精益求精。

因为喜爱羊驼,从未学过纺线的老奶奶养起羊驼,用羊驼毛制作毛线艺术品;

被认为做木偶“没出息”的男孩,二十年后为影视剧做起了木偶,成为了世界闻名的木偶师……

看完这部纪录片,相信孩子们会打开探索之门。书本记录的只是这个世界的小小一角,真实的世界总是比书上的文字更丰富,也值得孩子们带着好奇心去探索种种未知。

五一小长假是个放松的好时间,游山玩水玩累了,也不妨和孩子一起看看这些纪录片,让摄像机带我们去看看更多不同的世界。

也希望孩子们能在书本以外,开阔视野,拓展知识边界,纵横于求索的世界。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