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说 - 孪生艺术创始人张勇
重重道气结成神
此次梅花堂学习,第一次体验到了身体的振动,唱诵“文殊师利菩萨祈请颂”时,乐起,一股热流,涌上额头,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不知何种因缘,脑海一片空白,只被当下强烈震动!感受到了众生皆苦,文殊菩萨运送一切众生出世海的菩提心!夜抄黄山谷《诸上座帖》以供养!
次日,我把此事问询印度老师,为何有这般感受,他说与这几年学习瑜伽过中的唱诵有关,心灵容易链接。深夜,我把这般思绪带入了我和哥哥的事业,创业18年,一直专注美术教育,殊不知而这事业与文殊师利菩萨的缘分已久。每年的教学,来去的学子,无数颗梦想,就有无数个责任。结果有喜有悲,喜悦容易被人发现,艰辛却往往不被识见。这更需要我们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怀着成人达己的理念新装前行,相信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就有可能改变一个家族的命运。06年孪生提出以磐石意志、育人、创业、报国的办学理念,一直在默默践行着。事业中与团队一起需要不断精尽自我,怀着这样一颗终身学习的心,随缘来到梅花堂。生命需要不断成长,不断开悟,突破自我,破除和合之象。通过瑜伽练习,感受到了身体变化,通过梅花堂学习,感受到心灵的变化,在日常的工作中修炼自己,在日常的生活中,放慢节奏,体会每一刻淡淡而喜悦的当下,就是在不断延展自己的生命,此时的悠然之心便涌上心头。诸法本空,通达万变。世界并不是永恒的,无常总是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变化,需要我们时常保持正念,保持一颗平静、祥和的内心去面对无常。而这颗赤子之心,对于当下的我,需要不断的去修炼。从自己的孩子身上可以看到他们这颗赤子之心,前一分钟的哭闹,后一分钟就变的快乐。多么可爱,多么自然。而我们始终会被一些事情所困扰,无法解脱。
感恩先生赐书法“法宝为先导”,提醒我珍惜每一刻学习的机会!“重重道气结成神”,读先生的书法中体会到了唐人施肩吾诗中的博大力量,生命是一个次第花开的过程。我们需要有滚雪球一样的心态,重塑对自己和生命的理解。
2021.11.10
校长说 - 孪生艺术创始人张勇
下敦而上提
近日,与同门随季先生到上海观摩“大唐气象——上海图书馆藏唐碑善本展”。
这是继杭州 “宋代金石学与印学”观摩展后又极富意义的一次梅花堂研学。上海图书馆馆藏25万件碑帖拓片,其中可称善本者3000余件,此次展览选取自贞观至大中年间刻立的唐碑拓本,几乎涵盖整个唐代书法发展的关键时期,甄选唐碑善拓60余种,接近一半展品属于国家一级、二级文物。为之震撼。书法史上,唐代是魏晋以来又一座书法艺术创作和书法理论的高峰。我们学习书法,最重要的启蒙就是唐碑楷书。
颜鲁公•《东方先生画赞碑》
先生云:读碑帖的基本方法是先看意,再看笔,最后看拓。《东方先生画赞碑》者,晋散骑常侍夏侯湛之所作。碑文中道:“东方先生瑰玮博达,思周变通,以为浊世不可以富乐也,故薄游以取位;苟出不可以直道也,故颉抗以傲世。傲世不可以垂训,故正谏以明节。明节不可以久安也,故谈谐以取容。洁其道而秽其迹,清其质而浊其文。驰张而不为邪,进退而不离群。若乃远心旷度,赡智宏材。倜傥博物,触类多能。”在魏晋玄学的背景下,夏侯湛笔下的东方先生阴阳双修,处世能够与俗同流,却又能做到并不合污,思想以道家为本位,体现了三玄之学,是魏晋玄学的极好代表。对于东方先生的敬仰之心,颜鲁公在碑阴也抒写了强烈的瞻仰之词。也体现了大唐文豪对于魏晋玄学的推崇和膜拜。
站在《东方先生画赞碑》拓前,大唐正大气象扑面而来,唐人气魄雄疆,而书法凝定隽秀。此拓完整呈现碑文、碑阴内容,字体端庄雄健,气势开张,继书断论颜书有云:“点如坠石,画如夏云,勾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鲁公书法圆中带方,亦刚亦柔,亦清亦浊,给人以一种非常混沌的状态呈现,这与初唐欧体以瘦硬通神为主的风格不同,鲁公外柔内刚,以骨肉丰满为形,下敦而上提,形方而神圆。这一书写精神与东方先生的性格不谋而合,能够跨越时空精神相互往来,为后人所惊叹。
颜鲁公•《宋景碑》
宋景碑全称:“大唐尚书右丞相赠太尉立贞宋公神道之碑”,此碑字体端庄,气势开张,遒劲雄健,饶有古意,是颜鲁公晚年书法艺术臻于完善成熟的传世名作之一,此全碑共三千余言,碑文称赞宋璟幼年聪明(七岁能文),历仕五朝(武皇、中宗、殇帝、睿宗、玄宗)52年间刚直不阿、两度为相、守文持正、治国安邦的事迹。此碑因宋璟人品高洁、碑文文采斐然和颜鲁公晚年炉火纯青的书法被后世誉为“三绝”碑。正是颜鲁公对宋景人品志向高远的景仰而书写出如此唐正,富有庙堂之气的鼎力之作,彰显了唐人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此碑与《东方先生画赞碑》在书风上的不同在于它肥瘦结合,“肥”——得张旭的原始之气,“瘦”——得褚遂良之瘦硬通神之气。很好地将两大脉络结合起来,因此,此碑被后人认为是鲁公风神最高。黄庭坚对比碑评价:“奇伟秀拔,奄有魏晋隋唐以来风流气骨。”
此次展览颇为震撼,吾窥豹一斑,感受到了唐人古朴优雅和博大深遂的精神格局,能够在这纷繁的时代中静下心来,走进这历史的长河中,感受书法作为中国艺术,已经经过漫长的岁月积淀,代代相传,深深地沉浸在中华民族永远的血脉之中。
2021.11.18
校长说 - 孪生艺术创始人张勇
“ 安住”的内心
梅花堂课上,季先生讲到阴、阳之论,阳的力量,我们需要保持住,体现在雄健的胆魄,坦荡的自然,需要一颗赤子之心。而阴的力量,则需要培养,它更幽迴,更深邃,蕴藏着细腻、婉约而神秘的色彩。两者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需要平衡。
在易学和《内经》中已经明确对天地之气的变化规律作了归类:易学指出,天为阳,地为阴;太阳为阳,月亮为阴;天晴为阳,天阴下雨为阴;《内经》指出,天有阴阳,地也有阴阳,天之阴阳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气;寒湿燥为天气之三阴;风署火为天气之三阳;而地之阴阳就是五行。
天有阴阳,地有阴阳,人类是宇宙万物中的自然产物,是天地万物的一份子,又是天地万物中最有灵性和智慧,并能认识万物,表达万物变化规律和利用万物的智者;人与天地自然同呼吸共命运;人类自然也就有自己的阴阳属性。
此前,较少思考自己身上阴阳之气的形成。回忆自己,童年与同胞哥哥在乡野长大,以天地为家,放学后奔赴山林,寻找林间万物,深入溪河,探寻水中游鱼。春天,万物苏醒,百花绽放;夏天,田间蛙声,自然乐章;秋天,谷物丰收,田间农忙;冬天,大雪纷飞,筑火取暖。这是我童年美好记忆,是对家乡内心深处的无限热爱。而这些让我很好的接受了天地的阴阳之气,感受到宇宙万物在自然界中呈现出的生命状态。作为万物的一份子,在天地之间与自然同频共振,大自然的阴阳之气孕育了我。正因为有这样的天然之气,塑造了一颗质朴而单纯的内心。
父母从小的教育,求学创业的经历,成家立业的安定,艺术追求的次第,让我慢慢理解了大学中的定、静、安、虑的过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载自《礼记·大学》。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运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在与人交往和处事的过程中,需要保持一颗正大而光明的内心,这是阳的部分,同时也需要有一颗慈悲之心,运用于生活,能够帮助别人,这是阴的部分。这让我在生命的另一个状态中体会到了行事的阴阳调和。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言:“反者道之动”, 每一个人需要在自我的生活当中调和好阴阳之气。保持一颗平和之心, 感受周遭的每一个事物,用心体会当下,缓慢而坚定的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尽量不要设太多空泛不实的目标,从而架空当下的一种生命状态,并因此而丢失了“安住”的这种生命质量。保持从容与淡定,深入体会自我生命及宇宙万物的阴阳状态。
2021.11.26
校长说 - 孪生艺术创始人张勇
浅谈“气韵生动”
昨日,聆听季先生讲“气韵生动”,先生并不从绘画的角度去谈“气韵生动”,而是从泡咖啡豆这样一个身体力行的体验过程得到的,这个过程,真实客观的呈现了这样一种状态,这对我有所触动。
“气”对每一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我们的呼吸反映了我们身体与空气的交流,在冥想的过程中,感受气息,放慢呼吸,感受当下,调节呼吸的节奏,尽可能的放慢吸入的气,再缓缓吐出,会逐渐感受到身体能量交换的过程。而这吐出的气就产生了“韵”,一呼一吸,便产生了"生动”的生命本身。
回忆之前的一次呼吸课,通过缓慢音乐的流淌,让身体静下来,心灵静下来,完完全全地与自己同在,用最本能的需求——呼吸做一次深层次的自我对话,而这个交流让身体内外产生了同频共振。让我从内心深处体会到了呼吸带给身体不一样的感觉。在腹式呼吸的过程中,我突然感觉仿佛回到了母亲胚胎中,感受到了与母亲呼吸的链接,悟到在生命中能够让自己生存下来的,除了水、食物之外,最需要的就是呼吸。而我们此生来到这个世界,其实上苍已经给我们什么都准备好了,这些最主要的我们赖以生存的东西,常常被我们忽略。让我更加感恩当下的呼吸,感恩当下的一切。
绘画中的“气韵生动”同样暗合常理,黑白照应、虚实相生,阴阳和合无不显示“气韵生动”所造之境。通过此消彼长,虚实吐纳,相互转换,浑然一体的节奏,变自然丘壑为胸中丘壑,摆脱自然时空的束缚,营造自已的心境。通过制造矛盾,调和矛盾的过程,从而达到“繁中置简,静里生奇”的能力。
“气韵生动”是一个活泼泼的状态,对于人,事,物都是可以显现的,宇宙苍穹,何况不是气韵生动的存在,太阳东升西落,四季的变化,无不呈现出大自然的“气韵生动”,我们需要时常保持这样一种觉醒,感受气韵生动带给我们的身行体验。
2021.12.4
校长说 - 孪生艺术创始人张勇
浅读“拟议以成其变化”
在《唐诗中声集》前言第三篇中谈到“拟议以成其变化。” 此句出自《易经》系词:“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我的理解为做任何事:首先要明白其内在的意义, 如果有实现的必要,就拟定规划。心里想好后,就说出来和大家共同商量;其次是执行,执行不是马上做,是边探讨边执行。再次,如果执行的过程出现问题,就重新拟,重新议,在不断的拟和议的过程中促成事情的变与化。
前两句较容易理解与把握,也是我们在做事上可以参考的一种有效方法,而最后一句,“拟议以成其变化”, 在日常中较难把握。在做事的过程中,要根据事情的变化重新“拟”重新“议”再促成事情的发展。这需要我们保持“中和之道”,找到一种节拍和节奏,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把握当下,放眼未来的心态。当下的疫情,恰恰是这句话最好的印证,当疫情来了,我们又需要重新规划自己的工作、学习。计划好的一切事物,都随时可能变幻,而这个变幻就是佛家哲学中的“无常”,正因为“无常”,我们需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就像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车,不可能一直把握一个方向,随时根据路况调整新的方向,人生的命运也是如此需要我们在不同的时段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在一边调整一边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前行。
在《唐诗中声集》中对此句的运用在于模拟与创造相结合的理念,诗文要在模拟的基础上加以变化,才能自成一家。先生言:拟议,拟,摩擬之意。是先學習古人的辦法。议,有揣摩之意。我想这与书法,绘画同样的道理,需要我们在转益多师中慢慢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近几年学习书法有所感悟,从临摹清代吴昌硕《石鼓文》到宋代黄庭坚《诸上座帖》到唐代颜真卿《东方先生画赞》以及最近在临摹的《张迁碑》,都是一个师古人的过程,而这个模拟的过程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传统,了解传统的文脉,这也是书法学习下敦而上提的根基所在。平日里大写意的落款中会逐渐显现出碑帖临摹的运用,而这个过程是“拟议以成其变化”的实践过程。当带着这样一种学习经验,在梅花堂的国学研究,让我从另外一个维度明白大写意的精神。不仅从绘画本身去体悟,更多的可以从唐诗,宋词,音律,佛学,儒家等思想中得到更宽博的解释,这也是模拟与变化的很好结合过程,更是道法自然的过程。根深才能叶茂,任何原创力的表达都是自身内在深层次的学习思考后,一种轻松的外在显现。
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使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调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2021.12.13
校长说 - 孪生艺术创始人张勇
心路
"林"乃树林的古名。林中有路。这些路多半突然断绝在杳无人迹处。这些路叫作林中路。每个人各奔前程,但却在同一林中。常常看来仿佛彼此相类。然而只是看来仿佛如此而已。林中工和护林人识得这些路。他们懂得什么叫做在林中路上。”海德格尔《林中路》中读到艺术作品是体现本质的再现,寻求它的现实性,让我们通过诗的灵魂来触及真理,从而达到无时间的超时间性。
在梅花堂学习的半年间,仿佛走进了一个文化的丛林,每个人带着自己原生态不同的生命特征来到这里,寻找着内心不同的答案。季先生像护林人一样,很熟悉这片丛林,引领每一位学人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林中路。
于我而言,清晰的知道自己在过去十几年中的创业中缺少知见的成长。然而,无论如何上苍的安排都是有道理的,在任何一个领域,都能够探索出自己的一条道路,用自己的生命去体会过往和当下以及未来。在先生的课上都能够对应到过去经历过的很多人、事、物,而这种体验让我更加深刻的理解当下。因为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是奇迹。通过当下的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加清澈透明,对当下的每一刻能够更深层次地去体悟和把握。最近的一次和老罡与季先生一起到西天目的爬山游学之旅,让我更加感触深刻仿佛回到童年,像一个精灵穿梭在茂林竹海之中,穿梭在千年古木之中。淡化了自己所有身份的存在,先生是护林人,带领我们身体和精神回归大自然。一颗古木能够伫立在那里千年不倒,看尽世间的繁华与沧桑,这是何等的淡定从容。茫茫人海,漫漫时间的长河,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借助自已刻下的痕迹,寻找着能有共鸣的灵魂。不管那留下的痕迹是什么,终会在岁月的长河里被冲刷得一干二净。但是,那些希冀与渴望,那些高贵与纯净,就在相同的灵魂里生根成长,穿越千百年的岁月,依旧鲜明而生动。人生沧海一粟,维摩诘经有 “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 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生如焰,从渴爱生…”等十九如。人生若没有修行就没有这种体验。行动与知见的同时展开,深度的生命体验,是对修行极为有利的法门。
大唐雅樂的苍茫与辽远,充满着变幻莫测。在静穆幽玄中感受到平和中正之庙堂气,让听者浑然其中,内在产生强烈的同频共振,充满着神性的力量。这与在山林中沉浸在大自然的乐章一样,充满着正大气象。每次坐在梅花堂一起聆听不同的音乐,内心产生的振动是不一样的,我们闭目静听,体会音乐的魅力,通过先生的背景解读,让我们更深层次的去理解这美好的声音。颂读《唐诗中声集》,让我们穿越时空,感受典雅纯正的精神格调,元气浑淪,奇情異彩。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祗相似。”感知到古人对宇宙的无限思考与遐想,体悟人生如梦幻泡影。金刚诵、九节佛风、宝瓶气、胎息法的学习,让我们懂得控制不住自己的身体,就控制不了自己意识。通过呼吸的训练,塑造自己的稳定性,而稳定性,则需要有信念,有自己的追求和信仰。
《四书章句集注》中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si)之,所以立命也。”道出了孟子作为大儒的个人修身养性以待天命的基本方法与规律。 孟子中的尽心,我觉得这个“尽”,可以理解为净化的意思,尽心是一种去伪存真的过程,一个人不尽心去做事,很难成功,这个尽心,就是一种修炼,是用一颗赤子之心面对生活。
我把孟子这段话分成三个阶段来理解人生在不同阶段中的一种追求: 探索本我—追求真我—实现自我,人这一生一世,不管寿命是长是短,都时刻要保持一种修身养性的状态以等待天命的召唤,这就是君子安身立命的办法。尽心指的是去伪存真,去掉贪婪的心、伪善的心、投机的心、不仁的心,保留一颗良善之心,保留人性向善的纯粹,有了这样纯粹的心,我们就很容易感悟领悟到上天赐予我们的使命,这就是天命,这种天命是一种人类集体宏大的愿力,超越弱小个体的局限,知天命懂天命的人就是哪种开悟的人,他们非常清楚“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要到哪里去?”尧舜禹汤这些古圣先贤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知天命,懂天命,带领早期原始部落走向更进一步的文明。所以“存心养性事天”这三个步骤三个阶段告诫我们,唯有保留一颗良善之心,才能畜养浩然之气保持人性的纯粹,以侍奉上天的态度去完成我们人生的使命。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使命,等待我们去完成,而这之前,我们要找到自己的这条心路,明白我们要去的方向。
2022.1.28
校长说 - 孪生艺术创始人张勇
浅谈格物致知
今天有幸与老罡追随季先生到嵊州听课,听先生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因为酒瑜伽的威力,所以有一些胡乱的感受,格物致知的精神在于与宇宙万物的链接,放下所有自己的成见,让自己的内心自然通透地与万物连接,感知自然与自我的同一存在,没有任何偏见的链接,需要内心变得通达与透明,放下自己所有的偏见与虚伪,与所有万物没有任何杂念的链接。格物的精神让我们变得更加放松,更加无我的状态,呈现自我最真实的部分,内心最单纯的部分。
当师兄谈及他妻子五岁时失去父亲的不可思议的真实事件时,我流泪了,因为我不敢想象一个孩子五岁时失去父亲的痛苦,更无法想像对其一生的影响,也许这因为先生讲到格物的一种状态,很自然的链接到这种状态,所以让自己感动的流泪。为此,更感激自己做一名父亲所应该有的担当。
当我们与世界万物连接的时候,有时与朋友在交流的时候总会保持一种矜持的自我,与对方在交流时保持一种自我的存在,而这种存在缺少格物的精神,当我们与自然在一起的时候,链接一起的时候,我们只是自然的一个精灵而已,并不是我们能够主宰这个世界,只需要保持那个纯真的自我。放下所有的偏见、愚昧和自我的状态,完全地以赤子之心感受天地带给我们的强大的生命的能量。
同样,当我们在做一件事时,观看一物时,要放下所有自己对此件事物的认知,完全以单纯的心与此链接,感知、体会它所存在的一切,我想这也是一种格物的精神所在,有时候在和人交往的过程当中,总会保持着自己的一种身份和状态,无法放下那些自己的偏见,无法放下自己的那个身份,这样就无法与对象格物,也无法表达出自己最真实的状态,所以让自己能够活得更加自然洒脱,需要有这种格物的精神,因为当具备这样一种精神,让自己变得更加舒坦、自然。也不会因为事物而限制住自己活泼泼生动的自我,作为万物中的一员,能够来到这个世界,其实就是需要一颗赤子之心的存在,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的宽博,接纳所有一切能接纳的事物,让自我变得更加通透而灵巧,是生命的运动中所追求的一种状态,而这种状态就像一片树叶,一朵花,一滴水,一样存在于他的存在,让他的存在变得自然,变得洒脱,她的轮回正是她生命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每一个来到这世间的人、事、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当我们能够感知这样一种生命的状态,生命的意义就变得自然,变得通透,而后,我们能够感知格物的精神,感知致知的精神。
2022.2.20
校长说 - 孪生艺术创始人张勇
安身养气、静心凝神
新年伊始,季先生讲《袁昶日记》已近尾声,但又仿佛刚开始,日记中袁昶先生砥砺自己,求知问学,克己慎思的精神深深鼓舞着每一个梅花堂学人。这部日记是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集,被先生赞为《百科全书》。
戊辰十一月,袁昶日记中有录:邵子曰:“天之神栖于日,人之神发于目,人之神寤则栖心,寐则栖肾,所以象天也。昼夜之道也。”老子曰:“形神离则死。”故神宜凝也。
在互联网讯息迅猛发展的今天,互联网让世界变得更加融通、便捷,方便了资源共享、文化交流及娱乐展示,但又同时带给人们随时被信息占用,消耗大量的精气神,无法从幻灭的世界中回到内心的本源。
先生讲到,要把多余的精气神收回来,让肉体做他喜欢做的事,就像吃饭时专注于吃饭,阅读时专注于阅读。专注于当下将自己的精气神集中于所做的事,才能够聚集一起做到身心合一。
如何将自己的精气神收回来?
“安身养气”
我想在喝茶时感受喝茶的当下,是感受生命的一个过程。从温壶、置茶、润泡、醒茶、冲泡、奉茶、品茗的过程,是人情物理的升华。在客观认知茶之前,如果没有对茶心生喜爱之情,就不能感知“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的美感,无法进行后续的展开。在品茗的过程中,就是在感受宇宙对万物滋养的过程,每一片东方树叶都来自于大地、阳光、雨露的滋养,生发出一片片独特魅力的茶叶,经过茶农的培植,采摘,加工,制作,最后由此流通到市场,来自朋友赠送或自己选购,其中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会改变她与我们的相遇,当她有缘来到我们茶几前,打开茶袋,选择这一泡茶时也是一种缘,冲泡之后,茶芽朵朵,叶脉绿色,似片片翡翠起舞,颗颗叶片卧底后,饮之唇齿留香,回味无穷。茶汤进入舌喉味蕾与身体融为一体,感受大地给予的滋养,是感知其独特的生命体验。一壶好茶,是每一片茶叶共同创造的净土。珍惜当下,先学习在这壶茶里,做一片茶叶!我想喝茶的过程就是将自己的精、气、神集中于当下的过程,是过好每一个当下的真实体验。
“静心凝神”
黄元吉《道家秘传真诀》谈到“久坐必有禅”,诸子近日静养,无非从色身亡寻出真性出来,要做一次见一次功效,长一番精神,法身涵养久久始足昭高明广大之天。若真机初到遽行下榻,则真气未充,真神未壮,安能荡开云雾独见青天?从今后不坐则已,一坐必要将真神元气收得十分完足,自然真机在抱,不须守而自守,不费力而自在。俗云:“久坐必有禅”,询不诬也。久坐静养亦是将把多余的精气神收回的过程。
我们来到梅花堂学习,也是将自己多余的精气神收回的过程,当我们诵读一本经典与古人的精神相往来时,我们的思想身体专注于当下,身心浑然一体才能达到超于物而不牵于物的境界,观照一切物性,让自己的内心散发出一种形神兼备的状态,从而生发出鲜活的生命体验,而不把精气神涣散于外的精神过程。
安身养气、静心凝神。精神过度使用就会衰竭,身体过度劳累就会疲惫,精神与身体都疲累不堪就会死亡。故神宜凝也。
2022.3.7
校长说 - 孪生艺术创始人张勇
积微
梅花堂季先生讲《袁昶日记》最后一讲,《荀子》引《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间,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积微。”人心难测,道心微妙,所以,行事贵在求精求专,治世贵在遵守中道。执行中正之道,达到至善,至善则在积微。正其本,万事理其业。在积微。此中积微正是执守中道,日积累月臻于至善之过程。
人心向善亦在积微,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人之行为在于发心,人性向善的纯粹性,往往会被世俗所蒙蔽。细微处见神灵,细微处积善念。如行车中有人超车占道,内心顿生厌恶,若往他人有急事处着想,发心便为善,可能避免了一场祸灾。一个善意的微笑,可以改变对方整日心情,可能激发出他无限的能量,让其更自信于工作或生活,创造出对社会更有意义的价值。一个温暖的眼神都会触发对方的能量,让其感受到慈爱的振荡,使其生活变得更美好。积微的力量是无限的,更是细绵的。
《荀子》“积微,月不胜日”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于小事者矣。积累微小之功,实际上成功最快。在学习上、事业上亦是如此,积微致著。大事由小事成,小确幸会让人持续感受到幸福与快乐,会更连绵不断鼓舞人心。童年,母亲让我洗刷一只被烧的既脏又旧的铝锅,我花费一小时,用清洁球将锅刷的彻底干净,灿然一新。母亲看后,非常惊讶,很是表扬。日后,每次洗刷都会触发到母亲当时表扬时的感受,这样的小事积累多了,渐渐地养成了一个相对做事认真的习惯。
《荀子•劝学》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蹞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将其涵义浓缩成两个字,叫“积微”。《强国》说:“能积微者速成。
无论在做学问、事业上、生活中的都在积微。人情物理,亦是如此。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亦都能渗透这一点。“重重道气结成神”,明白这点会帮助我们更好地一手抓文化,一手抓行动。
2022.3.11
校长说 - 孪生艺术创始人张勇
卿云之上
昨日,恰逢观世音菩萨诞辰,季先生以《古诗源》开讲,一首《卿云歌》拉开吉祥之幕。这是华夏民族文明而稳定时期的艺术再现。
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卿云:灿烂喜庆的彩云,有祥和之意,卿云是特别玄妙而神奇的存在。寓意着对观世音菩萨最美好的祝福。课中仿佛感受到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祥坐莲花宝座于卿云之上,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佛光普照的光辉形象。先生即刻取出从日本奈良带回的恰似祥云的银杏叶和红枫,极具佗寂之美,时间之美,勾起了讲法隆寺的精彩一课。
《卿云歌》辞藻华美、意境超迈,孕育*赋句法,可与《诗》、《雅》、《颂》媲美。这首古诗相传舜帝四方游历来到庆云之地,当时彩霞满天,卿云飘渺,舜帝兴致所致召集百工奏乐,当即写了一首《卿云歌》。相传功成身退的舜帝禅让给治水有功的大禹,有才德的人和百官同舜帝同唱《卿云歌》。呈现了一幅政通人和的清明形象。
人类与天地充满神奇的联系,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充满着一种永恒的节奏,让我们感受到太阳东升西落带给人类的光明与希望,我们与万物共存,朝夕相伴的生存状态。当我们的内心有卿云之象,那看待万物的会是多么的祥和与安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慈悲之心,善待自己,善待万物。常怀喜悦之心,面对生活,就如辩喜大师言:人真正的本质是喜乐、是力量。而有灵性则容易感受到生命的快乐,具有灵性的第一个迹象就是让你变得喜气洋溢,活泼开朗。这会让我们在这个时代中保持独立性,做一个不是被别人影响,而是可以影响别人的自我。
帝载歌
日月有常,星辰有行。
四时从经,万姓允诚。
于予论乐,配天之灵。
迁于圣贤,莫不咸听。
鼚乎鼓之,轩乎舞之。
菁华已竭,褰裳去之。
此诗前四句以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做比喻,说明人间的让贤与宇宙的运行一样,是一种必然的规律,是一种天道,只有遵循这一规律,才能使国家昌盛,万民幸福。中间四句叙述了谦于贤胜的举动,既顺从天意,也符合民心,可谓普天之下,莫不欢欣。最后四句表现尧舜功成身退后的无私胸怀,当人们击鼓鸣钟,载歌载舞,欢呼庆贺禹即位之时,自感菁华已竭的舜,却毫无声息的坦然褰裳去之,只此两句已把一位崇高伟达的圣贤形象跃然纸上。
感叹古圣贤的聪明智慧,早已明白人与宇宙,人与天地的关系。作为万物之中的一灵,只有顺应天地的变化,感知万物的存在,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过好当下,把握未来。
2022.3.22
校长说 - 孪生艺术创始人张勇
是玫瑰,便献出芬芳
玫瑰献出她的芬芳,因为这是他的本性,完全自然的给出。我们应当像玫瑰一样。
一句看似非常自然温柔的话语,却充满了无私奉献的力量。至纯粹的爱是没有动机的,不需要获取什么。当我静静地面对一束鲜花,欣赏许久。她从一颗种子的成长到最灿烂、最具光芒绽放的一刻都静悄悄地献给了宇宙。你看或不看她,她都在那里绽放。因为她是无私的,毫无保留的,没有任何的索求,将自己活泼泼的生命献给了这个世界,她用生命化作对这个世界最美好的祝福,让这个世界变得更有意义。爱,是最初的动力。辫喜认为也是宇宙中唯一的原动力。先生用诗句“猿抱子归青嶂裹”来描述梅花堂当下意境。这是母亲对孩子的慈悲之心,是爱的无私正见!
临济录原典:
问:“如何是佛魔?”
师云:“你一念心疑处是个魔。你若达到万法无生,心如幻化,更无一尘一法,处处清净是佛。然佛与魔,是染净二境。…”
染是十法界,净是真法界。都是一念心变现的,一念心清净,就便是实报庄严土,自己的身就变成相好具足的报身,身有无量身,相有无量好。你染心变得就是六道身。
生活中处处面对选择,而每一次选择都在一念之间,如果内心澄明清净那便是佛,若产生疑心、疑虑这便是魔。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就如辨喜大师讲到当你救济一个穷人时,心中切勿生出哪怕一点点的傲慢,那就是为了你自己的深深崇拜,而不是作为骄傲的资本。我们很容易陷入为自己考虑的状态,起心动念间都在算计,如何对自己是有利的。无私是我们自己最大的对手。生命中很多的行事都在与无私作斗争。爱永远是喜乐的象征,哪怕是一丝最轻微的痛苦之影子,那也是物质性和自私性的印迹。这一点我们要向玫瑰学习。
生命无论走到怎样一种状态,都需要正本清源,学习风的无私状态。将你自己美好的芬芳通过风献给这个世界,努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丽更温柔。
2022.5.24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