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神信仰在我国的民间信仰中历史悠久,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是远古先民自然崇拜的集中体现。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雷神的具体形象发生过巨大的变化。
先秦时期,据《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腹。”《楚辞·离*》:“鸾皇为余前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洪兴祖补注:“轩辕主雷雨之神。一曰雷师。丰隆也。”
汉朝时期,《淮南子·地形训》记载:“雷泽有神,龙身人头。”《论衡·雷虚篇》记载:“图画之工,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诗纬含神雾》记载:“华胥氏因踏雷神足迹,感而有孕,而生伏羲。”
东晋时期,《搜神记》记载:“雷神,色如丹,目如镜,毛角长三尺,状如六畜,似弥猴”。
唐朝时期,《云仙杂记·天鼓》记载:“雷曰天鼓,雷神曰雷公。”
宋朝时期,《太平御览》卷13引《尚书·洪范》:“雷于天地为长子,以其首长,万物与其出入也。雷出地百八十三日而复入,入则万物入。入地而百八十三复出,出则万物亦出。”据《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记载:“雷公主天之灾福,持物之权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梦溪笔谈》记载:”世传雷州多雷,有雷祠在焉,其间多雷斧、雷楔。”
明朝时期,在评话《武王伐纣》的基础上,参考古籍和民间传说创作而成的《封神演义》中记载:“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是中国民间和道教尊奉的神仙,南极长生大帝化身为帝乙的托孤大臣闻仲,命丧青龙关后,其真灵上封神台,被敕分为九天应元雷神普化天尊,作为雷部的最高天神,掌管复杂的雷神组织,总部为神霄玉清府,下设三省九司、三十六内院中司、东西华台、玄馆妙阁、四府六院及诸各司,各分曹局,号令九天雷公将军、八方云雷将军、五方蛮雷使者、雷部总兵使者,36名雷公,代天打雷”。
在秦人从“颁马授圉”到“挤身贵族”的过程中为了打通牧马场张口石和生活区毛家坪之间的联络而形成的古道上,位于郭家山村瑞龙山巅的雷神庙遗迹就非常清晰的说明了我国先民关于“雷神信仰”的演变过程。在2010年重修雷神庙时,我曾根据其演变痕迹写过“重修雷神庙碑记”,其内容如下:
昔闻:瞻彼南山,有虺其出。腾波通气,出地奋响。风马云车,雨施四时。能泽地产,可祛人灾。维蛰之奋,维疠之息。 眷焉顾飨,在夏之日。觞豆匪报,皇忍忘德。神惟智知,人以诚往。钦兹有灵,爰以庙飨。
又云:圣母华胥,履迹雷泽。有感而孕,随生伏羲。尊为始祖,圣迹昭彰。继天立极,道传百王。广施教化,恩泽八方。开物成务,同分共享。一时,寻根者借其归心,报本者愈发敬仰。遂抟土鼓,篝火祭之。
明万历年间,伏羌大旱。雷神屡屡显圣,土鼓频频传音。村民敬其灵验,依土鼓,立庙宇,塑金身,诚祭祀。时求签问卦者,摩肩擦踵。寻根报本者,纷至沓来。仙乐不止,香烟不断。然经风侵雨蚀,屡遭兵燹,其貌已不存矣。
呜呼,敬畏天地,尊先祭祖,华夏之美德也。今刻石纪念,以为乡音,供海内外赤子,圆寻根之梦,抒报本之情。喜逢盛世,百废俱兴,经济繁荣,社会昌盛。贤人雅士,法古人,效先贤,欲重建雷神庙,旋得各方支持,筹集善款物资,以补重修之需。为置盛事于勿忘,特作斯文,表雷霆之功,歌圣贤之德,示华夏之源。晓之故址,以利慨而兴之。愿远近代后人慎而志之,海内外赤子景而仰之。
因此,问道雷神庙,既问的是作为凡人的修身之道,又问的是作为人臣的忠君之道,更问的是作为游子的归根之道。至今,其善男信女遍布国际内外,还愿祈福者络绎不绝。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