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定府,今正定县也。春秋之鲜虞国,战国中山之东垣邑,秦设恒山郡于此。
汉高祖改东垣为真定,汉隶常山郡,武帝置真定国,晋徙常山郡治此。
北周置恒州,隋唐因之,唐避穆宗讳,改镇州。
后唐升真定府,为北都。契丹以镇州为中京。
宋、金为真定府,元设真定路。
明、清初为真定府,清避雍正讳,改正定府。
真定府控遏太行山之险(有井陉(土门)关、倒马关、龙泉关等),占尽河北之要冲。
发兵西向,则太原的势力就不稳固了,挥师北上,北京的势力也会感到震慑威胁。
如若,经清河郡(河北清河),南下平原郡(德州市陵城区),穿越白马县(古滑州治此,为军事重镇),进军梁(汴梁,今开封市)、宋(宋州,今商丘市),就像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屋顶上倾倒(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就像驰骋驷马(发兵)于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之地也。
大概这就是真定府之地,西依山(太行山)南阻河(滹沱河),控遏占据遥远广阔的一方土地(的原因吧)
府控太行之险,绝河北之要,西顾则太原动摇,北出则范阳震慑。若夫历清河,下平原,逾白马,道梁宋,如建瓴水于高屋,骋驷马于中逵也。盖其地表带山河,控压雄远。
明代真定府及周边地图
晋国得到此地(泛指鲜虞国),从而能够称雄、称霸于春秋。
(指春秋时期,鲜虞国(都新市,今正定县新城铺)和肥国(今藁城区城子村)、鼓国(今晋州)都是白狄建立的国家,组成城邦联盟,而鲜虞最为强大。
碍于鲜虞国之强盛,晋国先拿下肥、鼓两国。鲜虞的城邦联盟,由此破灭。
之后适逢晋国六卿混战(灭范、中行氏,为智、韩、赵、魏四家),鲜虞由此联合齐国、卫国,进攻晋国之边邑,由此与晋卿赵氏结仇。公元前489年,晋国正卿赵鞅灭鲜虞国。)
鲜虞国、肥国、鼓国大致位置图
赵国,得到此地(指赵灭中山国,中山国都灵寿,历代属常山、真定)得以纵横于战国。
赵武灵王先灭林胡,翦除中山国西北之屏障,后大举进攻中山,取鄗、石邑(今鹿泉市南)、封龙(今元氏县西北)、东垣(今正定县),中山国献四邑,请和,赵军退。
赵又先后四次伐中山国,史称“五伐中山”,公元前296年,赵灭中山。
中山国都灵寿和周边城邑图
河北一旦有战事,滹沱河、井陉之间(泛指真定府),将遍地都是马的足迹(指战事频仍,马迹不绝)!
往者晋得此以雄长于春秋,赵得此以纵横于战国。河北有事,滹沱、井陉间,马迹殆将遍焉。
公元前196年,燕王卢绾(刘邦发小)、代王陈豨联合匈奴叛乱。刘邦亲征,大将军樊哙和周勃攻打燕国,卢绾入匈奴为东胡卢王,樊哙*陈豨于灵丘。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记载:十二月,上(刘邦)自击东垣,东垣不下,卒骂上(刘邦);东垣降,卒骂者斩之,不骂者黥(黥刑)之。更名东垣为真定。
刘邦 影视剧《楚汉传奇》形象
也就说,(陈豨)各地均已平定,惟东垣(陈豨部将赵利守东垣)不下,刘邦亲征东垣(石家庄市东古城,旧属正定县),攻下东垣,改东垣县为真定县(真定之名自此始,喻真正安定之意)
东垣古城遗址
汉既并天下,而平卢绾,斫陈豨,未尝不取道常山、真定也。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出现了黄巾起义,黑山军起义。
张角和其弟张梁、张宝等发动黄巾起义。“天下响应,京师震动”。董卓率军在下曲阳(晋州市,旧属真定府)进攻起义军,大败而归。
最终,张角病死,张梁战死,皇甫嵩与巨鹿太守郭典攻打下曲阳(晋州市),斩*张宝,俘虏十多万人,平黄巾之乱。
黄巾起义
张燕(黑山军首领,常山真定人,今正定县),黄巾起义后,也聚众起兵,后来发展壮大,常山(正定县)、赵郡(赵县)、中山(定州市)、上党(山西长治)、河内(河南沁阳)等地叛军都归附到张燕麾下,部众百万,号称“黑山军”。
朝廷无力进剿。之后张燕上书请降。朝廷拜张燕为平难中郎将 ,后张燕归顺曹操,任平北将军,封安国亭侯。
张燕
之后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从东汉末年到北魏一统)数百年之间,常山之地能不受兵戈之乱吗?!
(352年4月,冉闵与前燕慕容恪决战于常山(今河北正定),冉闵兵败被*。八月,前燕军攻陷邺城,冉魏帝国灭亡。)
冉闵 雕像
及赤伏中微,奸雄鼎沸,典午难作,胡羯云翔,数百年中,其地有不被兵甲者乎?
唐安史之乱爆发,颜杲卿(常山太守,今正定)与其子颜季明守常山,(从弟颜真卿守平原),设计*安禄山部将李钦凑,擒高邈、何千年,河北十七郡响应。安禄山河北大本营受到威胁。
756年,叛军围常山,*颜季明。城破,颜杲卿卿被俘至洛阳,瞋目怒骂安禄山,最终遇害。后赠太子太保,谥“忠节”。
文天祥《正气歌》:“为张睢阳(张巡)齿,为颜常山舌。
颜杲卿、颜真卿 雕塑
颜真卿《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就是追祭从侄颜季明而写的文稿。 记录了颜杲卿父子“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今正定子龙广场有《祭侄文稿》和颜真卿、颜杲卿父子浮雕。正定府文庙曾有“六忠祠”祭祀二颜,今已毁)
祭侄文稿
唐天宝之祸,安禄山以范阳精甲突出常山,渡河南犯。太守颜杲卿旋举兵于后,断禄山归路,且阻其西入之谋,事未获遂。
李光弼随郭子仪率军东出,因功,升河东节度使。李出井陉(今鹿泉土门关),直指常山。当时,史思明围攻饶阳郡(今深州西南),常山兵力空虚。
李进至常山郡,守将安思义出降。史反攻常山,李列阵对战,大败史思明,史称“常山之战”!
此战为唐军在河北的一次决定性胜利,直接导致了史思明的覆灭。
安史之乱
既而李光弼、郭子仪相继出井陉,入常山,屡败贼兵,军声大振,渔阳之路再绝。会潼关陷贼入西京,光弼等引军入井陉,而留兵戍常山。
(安史之乱爆发后)当时信都太守乌承恩麾下有朔方兵三千人,诸军怕信都守不住,派宗仙运劝乌承恩移镇常山(今正定县),承恩辞以无诏命,不从。常山战败,从而整个河北也陷落了。
诸军惧不能守,遣宗仙运请于信都太守乌承恩,曰:常山地控燕蓟,路通河洛,有井陉之险,足以扼贼咽喉。若移据常山,与晋阳(太原)相首尾,则盛业成矣。承恩不从。常山败,而河北悉为贼(安禄山)陷。
之后平定安史之乱,唐封安禄山三降将于河北,即后来著名的“河朔三镇”。 当时河朔三镇,擅自发号施令,不受唐朝节制,成德节度使当时最为强盛。
以卢龙节度使朱滔之凶恶蛮横,成德节度使王武俊出兵迎战,打得朱滔溃不成军,逃回幽州(北京)
河朔三镇 形势图
其后藩镇擅命,成德最强,以朱滔之凶横,王武俊举恒、冀之兵蹙之,几不能军。
王武俊之后,王承宗、王庭凑二人先后自任节度使。
810年,唐宪宗诏令河东、义武、卢龙、横海、魏博、昭义等六镇兵马进军王承宗。二十万唐军劳而无功。
816年,王承宗勾结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唐宪宗发六道兵,以十万兵力进行讨伐。陈兵两年,师老无功,被迫罢兵。
王承宗 家族谱系图
王庭凑(王武俊养子),821年,袭*魏博节度使田弘正,自称(成德)节度留后。朝廷派兵征剿,诸军劳师无功,遂令兵部侍郎韩愈前往宣慰,授成德节度使。
王承宗、王庭凑后先专恣,以天子之命,连诸道之兵,四面进讨,相继败衄,莫克剪除也。
五代之时,处边境之地的河北以契丹为患,五代各国常常依靠真定之地来抵御契丹之军。真定一旦失去,滹沱河以南也就守不住了。
(前面河间府篇介绍了,后晋杜重威受挫于瀛洲(河间)。之后契丹军长驱南下,沿易(易县)、定(定州)向恒州(治真定,今正定)进发。
杜重威还欲南撤,遇张彦泽返恒州(治真定,今正定),乃转兵西行,至中渡桥(今河北正定东南滹沱河上),契丹军已先于占领。张彦泽率骑争夺,契丹军焚桥,两军遂夹滹沱河而峙。耶律德光迂回晋军侧后,抢占栾城(今栾城西),扼晋军粮道和退路。
之后杜重威,途穷末路,降契丹。 契丹即乘晋后方空虚,挥师南下,直入汴梁 ,灭后晋。)
“顺国节度使杜威(即杜重威),久镇恒州(治真定,今正定),性贪残,自恃贵戚,多不法。”——《资治通鉴》
“又畏懦过甚,每契丹数十骑入境,威已闭门登陴” ,“由是虏无所忌惮,属城多为所屠,威竟不出一卒救之,千里之间,暴骨如莽,村落殆尽”——《资治通鉴》
(这样的主将,后晋不亡才怪!)
五代十国 形势图
五代时,契丹为河北患,常恃真定以抗之。真定覆,而滹沱以南不可为矣。
宋朝以真定府为重镇(河北西路治所),真定府的得失关系着河北的安危存亡。及至靖康之难,真定府也是先遭受金军的打击!
到了靖康之难,金第二次攻宋。
第一阶段,东路完颜宗望从保州(今保定市)出发,破雄州(今雄县)、中山(今定州)。下新乐(今新乐承安铺)。破宋大将种师中于井陉,取天威军(今井陉县),克真定(今河北正定)。
第二阶段,东路完颜宗望自真定向汴京(开封)进攻,渡河,攻下大名府(今大名)、德清军(今河南清丰)、开德府(今河南濮阳),克怀州(今河南沁阳)抵达汴京城下。
金军南下 简图
宋以真定为重镇,河北之安危系焉。及衅起燕云,而真定先罹其毒。
蒙古攻取河北,也以真定府为战略要地,蒙古设真定路,治真定(今正定县)。 直领县九:真定、藁城、栾城、元氏、获鹿、平山、灵寿、阜平、涉;府一:中山(领安喜、新乐、无极三县);州五:赵(领平棘、宁晋、隆平、临城、柏乡、高邑、赞皇七县)、冀(领信都、南宫、枣强、武邑、新河五县)、深(领静安、衡水二县)、晋(领鼓城、饶阳、安平、武强四县)、蠡。
1220年,金真定经略使、武仙以真定(今正定)投降蒙古,木华黎命史天倪任河北西路兵马都元帅,守卫真定,武仙为副帅。
不久,武仙叛乱,*史天倪。史天泽承兄职为河北西路兵马都元帅,击败武仙,一举收复真定。
大名总管彭义斌联合武仙意图夺回真定。史天泽等扼守赞皇,武仙不能进军。彭义斌势单力薄,焚山自守。史天泽攻*彭义斌。 彭义斌亡,南宋从此尽失河朔之地。
史天泽 雕塑,原位于正定南城门下,今无
蒙古取河北,亦以真定为要地,屯兵置镇,分辖三十余城。及定都于燕,以近在畿辅,防维常切。
明初,攻下北京之后,去攻打太原,也是取道真定府前去攻打。
在靖难之役中,燕京陷落,置平燕布政使司于真定,耿炳文驻扎真定,与燕兵战于滹沱河北,败绩,炳文退守真定。燕兵攻之不克,引兵退去。史称“真定之战”。(后朱允炆命李景隆为征虏大将军,代耿炳文。)
这次大战,似乎显示耿炳文作战能力不行,朱允炆命李景隆代之。实际上耿炳文未有大败,耿炳文是善守的名将,曾经镇守长兴十年,敌方不克。朱允炆如若不换耿,以耿善守之特长,旷日持久,胶着下去,胜败未可知也!(私以为,朱洪武*诸将,独留炳文,有深意也,只惠帝不能意会尔)
靖难之役
明初既下燕都,遂取太原,亦道出真定。靖难之师,争于真定间者,久而始决。
这大概就是说真定府是地势冲要之地,历代都没有改变啊!
北宋宋祁曾说过下面一段话来总结真定在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地位:
宋祁 1986年《包公》影视形象
盖衿要所存,千古不能易也。宋祁曰:河朔天下根本,而真定又河朔之根本。其地河漕易通,商贾四集,屯田潴水,限隔敌骑,进战退守,绰然有余,故常倚为北面之重。
明朝末年山西河南,多战事(指李自成等起义),有一个在野未出仕的人,向朝廷献上他对当前时局的应对方略(以下都是再讲 当时的战事背景下,京师及周边地区应该采取的攻守方略,
后边有人对他发难,提出不同意见,他也细细回应了对方的疑问,并且举例子“曹公(曹操)破韩遂、马超之军,姚苌平雷恶地、魏揭飞之众”,来证明自己说的是对的,曹操、姚苌(十六国后秦开国皇帝)也是运用了他上面说的战略。最终结果是,他的建议,当时的决策者还是没有用。。。)
顾氏(顾祖禹1631-1692),在他惜字如金的《纪要》里大篇幅,详细描写了明朝末年的草茅之人所献之策,说明顾是非常认可这一说法的。他对当年的时局是相当关心的,也对当时之人对北京及周边的形势和攻守之方略,相当的热衷,并收集整理他认为有道理的策略,才有了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下面大篇幅的论述(篇幅太长,也不难懂,不做过多解释)!
(顾为明末清初之人,青少年时期经历了,明亡清兴,改朝换代。这对他一生影响巨大,估计这也是他后来热衷于撰写《纪要》,是为阐述“山川险易,古今用兵战守攻取之宜,兴亡成败得失之迹”,故极尽自己平生所学,在行文之间一展自己的抱负吧!)
明季晋、豫多故,有草茅言事者,其略曰:京师地偏东北,与中州分界差远,缓急应援,常虞艰阻。迩者枪四出,狐豕载涂,观其搏噬之情,必有突犯京师之意。
其突犯也,必将招集党类,厚气并力,以幸一胜。京师禁旅,未尽精练,虽近有蓟、永、宣大之师,然关门迫切,必多掣肘,持疑之间,便稽旬日,一有蹉跌,悔不可追。
窃观真定一郡,居京师之左掖,地广力强,北向京师,东驰晋冀,南下相卫,皆近在数驿以内。山川关隘,既足以控守,而原陆平衍,复利于屯营。诚委任能臣,一更夙习,广召募之方,严赏罚之典,训兵积粟,先时而备。贼势尚远,则我厚集其力于近郊,以奇兵出贼不意,随机扑击,贼必畏慑不敢遽前。
若贼以真定阻其锋,将甘心焉,则塞井陉,据滹沱以持之。所属列城,复坚壁清野以待之。贼既不得逞,必尽帅凶徒百计攻围,求快其忿。俟其顿弊,然后出锐师以挠之。或京师禁旅,四方援师,四合以歼之,贼可平也。
使贼避真定而不攻,图出没于紫荆、倒马之间,我但明侦候,谨烽火,依险设伏,以寡制众,以佚待劳,我必得志。
若其南出魏、博,东趣深、冀,或纡道德、景,寇轶河间,或转掠宣、大,窥伺居庸。我中权独握,因形制胜,或绝其后,或翼其旁,误其所向,乖其所之。
彼纵得至京师,而情见势屈,贼气必衰,临以大军,必不战而溃耳。然则列重兵于真(真定府)、定(定州),远可以张折冲,近可以固门户,无事则为唇齿之形,有急即为根本之备也。
难者曰:保定不设重镇乎?
曰:保定去京师较近,而去晋、豫为远,昔日之备,在京师之西北,而今日之备,在京师之西南,事势不同也。
曰:贼若分兵以缀真定,而以重兵疾走京师,京师既不获真定之援,必且坐困,何如专事京营,俾足以居中应敌乎?
曰:不然。从来战于城内,不如战于城外,拒敌于百里之内,不如拒敌于数百里之外。且夫用兵之要,在得情势。
贼耽耽于京师,其攻真定之兵,必多而不整,贪而不忌。我多为方略,一鼓殄之,乘初胜之气,驰援京师,直压贼垒,贼必震动。京师闻之,气必百倍,此真灭贼之日也。
夫灭贼者,利其聚,而不利其分。
曹公破韩遂、马超之军,姚苌平雷恶地、魏揭飞之众,其明验也。
今贼有必聚之情,又有必向京师之势,而不早为之计,祸至而图之,岂有济哉?时不能用。
谢谢观看!喜欢的朋友请帮忙关注,转发,评论!
关注,带您走进不一样的历史世界!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