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复《浮生六记》|仅有爱情是不够的,谋爱的同时更要学会谋生

沈复《浮生六记》|仅有爱情是不够的,谋爱的同时更要学会谋生

首页角色扮演浮生仙记更新时间:2024-05-01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__《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这本书被誉为“晚清小红楼梦”,自1877年出版,一百多年间各家出版机构,出版过二百多个版本,至今仍旧畅销不衰。这本书,如同书中的主人公,沈复,陈芸一样,命运多舛,历经波折。

01.5个男人成就了今天的《浮生六记》。

当我们今天手捧《浮生六记》,倾心拜读时,可知有5个男人为了这本书的存世,流传做出了贡献,如果缺少了哪一个人,都不会有今天的如此畅销的《浮生六记》。

让我们先从第一个男人,《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说起。

苏州人沈复,字三白,出生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他喜欢读书写字,吟诗作画,但不事科举,平日以做幕僚或经商为生。

他娶了表姐陈芸,两个人一起度过了一段恩爱和谐的夫妻生活。陈芸聪慧灵秀,蕙质兰心,素手如有魔法,将二人贫寒的日子经营得摇曳生姿,熠熠生辉。

沈复与陈芸情投意合,曾刻图章二枚,上镌“愿生生世世为夫妇”,两人各持一枚,用于书信往来。陈芸因家事烦忧,身体抱病而离世,沈复不能忘情,遂作《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写完后,亦随他在世间流浪,最终人和书稿,皆不知所踪。

直到清道光年间,一位名叫杨引传的读书人,从苏州街边的一个旧书摊上,翻到了《浮生六记》的手稿残本——经过多年漂泊,六记只余四记,后两记已丢失。杨引传被这部稿子深深迷住,他将书稿分享给自己的亲友,一起传阅,读过的人没有一个人不为之倾倒。

其中杨引传的妹夫,就是后来的晚清重要思想家、政论家的王韬,读过此书后,不甚欢喜,感慨万千。彼时,太平天国运动正如火如荼,而王韬因为运动献策,朝廷开始缉拿,王韬为了躲避朝廷,逃至香港,旅居异乡20多年,他始终没有忘记这本书。

直到1877年,王韬作跋,杨引传在上海出版了这本书,从发现手稿,历经数十年后,残本《浮生六记》终于重现人间,自此之后,它就成为无数读书人爱不释手的心头好。

斗转星移,时光流转,转眼四十余年过去,清朝覆灭,民国已建立十二年。1923年,后来成为著名诗人、散文家、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的俞平伯,当时正在上海大学任教,他再次读到了儿时曾读过的《浮生六记》。他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加以点校,并出版,这个版本,成为最精良的版本之一。

与俞平伯几乎同时,另一位文学巨人也在为《浮生六记》的推广费尽心力。1936年,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林语堂将《浮生六记》翻译为英文,分期连载于自己创办的英文杂志《天下》月刊上。后来又出版了汉英对照单行本,并为之写下了两千多字的序言。

序言中,林语堂说:“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浮生六记》从初版至今,已度过了一百四十多年的岁月,国内国外,无数人被它的魅力征服,成为经典。

02.最可爱的女人,成就了最美好的爱情。

《浮生六记》这本书里,沈复以自传体散文的形式,记录的都是家长里短,都是他在怀念他和妻子陈芸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虽然都是普通的故事,市井生活,但是由于真情流露,一往情深,感动了无数人。

陈芸是沈复舅家的小姐姐,俩人自小就认识,13岁那年,沈复欣赏陈芸的才思灵秀,沈复对母亲说:

“如果将来要娶妻,那么儿子非淑姐不娶。”

母亲也喜欢陈芸,当即撸下手上的戒指,定下这门亲事。

5年以后,沈复和陈芸成婚。两个人过上了琴瑟和鸣,伉俪情深的日子。

中国历史上最可爱的女人——芸娘,她温婉秀丽、懂诗书,可以和沈复对诗作文;同时也爱吃臭豆腐,情之所钟,虽丑不嫌。任沈复取笑也自得其乐,生生把沈复也拖下水。

她情趣高雅、会生活,为沈复做梅花盒的餐具,用活花绿植作屏风;她为了能和丈夫一起外出游玩逛庙会,女扮男装,好不潇洒;她对人无贵贱之分,与烟花之地的女子也能义结金兰。

丈夫的朋友要来饮酒聚餐,她能用自己的头衩换酒钱。他们要去野外郊游赏花,她也会准备加热厨具,增加效果。陈芸把俗世红尘的生活,过成了诗和远方:

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

我对她说:“可惜你是个妇人家,不宜抛头露面。如果你能化为男儿身,我们携手同访名山,寻胜探幽,遨游天下,该是何等的快事!”

芸道:“这有什么难的?待妾身两鬓斑白之时,即便不能陪君远游三山五岳,但附近的虎丘、灵岩,再往南一点的西湖,稍北边的平山,大可陪你去游个痛快!”

我怅然道:“等到芸卿青丝成雪,恐怕也步履蹒跚,行走艰难了。”

芸安慰我:“今世若无法成行,我们就相约来世。”

我突发奇想道:“果真有来世,希望你是男子我是女子,我一生跟随你左右。”

芸道:“那我们要记得今生的事情,来世才会过得有情趣!”

这就是陈芸,最可爱的女人,有妻如此,夫复何求,真是“只羡鸳鸯不羡仙”。

文学家鲁迅,也同样也感叹:《浮生六记》中的芸娘,虽非西施面目,我却觉得是中国第一美人。

白落梅说:“想起沈复的妻子芸娘,只觉世界美好的物事都与她相关。”

我想,世人都会喜欢陈芸的,无论男人女人。但是只有钱钟书先生,他在给杨绛仿《浮生六记》书名所写的《干校六记》的序言里说:“《浮生六记》——一部我不很喜欢的书------”

其实我想说的是,连杨绛先生都喜欢这本书,钱钟书先生他之所以不喜欢这本书,大概是因为他不喜欢沈复这个人吧。

03.生活不仅仅是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苟且,风花雪月的爱情,终归败给了现实。

沈复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以卖画维持生计,做过商人,做过幕僚,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游山玩水,以诗酒书画会友,享受快意人生。

然而,生活里的风花雪月,纵情山水,都需要有经济保障的。沈复的谋生能力不是一般的差:~

没到两年,我与同事们不合,就辞职回乡里了。我因为去了趟绩溪游历一番,看见官场之中卑鄙无耻的情状,着实不堪入目,于是不想再当儒生做笔墨生涯,就谋划改行做生意。

沈复谋生不行,陈芸也不会讨父母欢喜,因为给父亲纳妾,给弟弟担保,导致跟父母的关系闹得很僵,最终两个人被父亲逐出家门,陈芸的身体也抱病,两个人只能抛下一双儿女,去投靠友人。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在沈复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沈复去跟堂姐夫要债时,遇上下雪,好不容易在故人的帮助下,住进旅店,生火取暖,一觉醒来,袜子又被火烤坏了。第二次去跟堂姐夫借钱的时候,夜宿在一座土地庙中,挪开门口的香炉,也只够把身子放在里面,两膝还露在外面。

这就是沈复潦倒落魄的生活,此时的陈芸已经是病入膏肓,时日无多了。陈芸临走时,对沈复说:

我已经没有什么可后悔和遗憾的了!像我们那样,布衣取暖,粗饭充饥,夫妻和睦,尤其是还能跟着你游山玩水,得以享受沧浪亭、萧爽楼那样的时光,简直就是人间的神仙眷侣。说不定真正的神仙,都没有我这样的福分。

这些话有多少是真心的,只有陈芸自己知道,可知她是想要和沈复做生生世世的夫妻,而这一生却如此短暂。

沈复在朋友处借了十两银子,变卖了家里的东西,处理了陈芸的后事,那一年陈芸41岁,他们两人在一起生活了23年。

陈芸离世后,沈复的世界顿失明媚。自此无人与他立黄昏,无人问他粥可温。

第二年,沈复的父亲去世,第三年儿子因病也夭折。至此,沈复飘荡于世间,时而卖画过活,时而再充幕僚,时而游历各地,久而久之,不知其下落。

他在46岁那年写下了《浮生六记》,这是他写给陈芸的情书,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此后,这本书连同沈复本人,一起消失了,直到60年后,被后人在书摊上发现。

路遥说:爱情应该真正建立在现实生活坚实的基础上,否则,它就是活生生的生活之树上盛开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04.结语 仅有爱情是不够的,谋爱的同时更要学会谋生。

芸,是那个最好的芸,爱情,还是最好的爱情,可沈复却不是那个最好的沈复!

沈复是个没有责任和担当,非常不成熟的人,除了靠父母,就是靠老婆,虽然饱读诗书,在父母和陈芸关系出现问题后,不能很好的协调,也不会坚定去澄清,反而任其关系恶化。

沈复出生在书香门第,家世也不错,娶到了最好的妻子,还有一双有可爱的儿女,上天给了他一副好牌,却让他打的稀巴烂。作为丈夫,父亲,儿子这些角色,哪一个都没能做到位。

父亲去世没能回去奔丧,妻子客死异乡,儿子早早夭折,最后剩下自己在人间苟活,直到离开这个世界,沈复都不曾学会该如何去谋生。

从那本被后人在书摊上发现的手稿,就能想象到没有了陈芸的沈复,活得是什么样的日子。一个有生活能力的人,不会把自己呕心沥血写下的书稿到处遗弃,甚至把完整的六记,丢失了两记。

三毛说过:人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是有爱人的能力,而不是被爱。我们不懂得爱人,又如何能被人所爱。

生活是现实的,再美好的爱情也会有一地鸡毛。爱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仅有爱情是不够的。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里说:

给予自己的生命力,给予自己的爱的能力,亦即以自己的生命力去激发对方的生命力,以自己的全身心的爱的能力去引发另一个人的爱的能力。

陈芸,那个在时光中盛开的女子,终归还是带着对爱的遗憾,带着那枚刻着“愿生生世世愿为夫妇”的图章,黯然离去。

再美好的爱情也要依附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就好比再美丽的鲜花,也需要阳光和露水的滋润。

所以有句话说得更好,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THE END 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文献:《青年作家新译最美经典》

作者简介:顾子鱼,自由撰稿人,写温暖的字,做温暖的人,期待与您相识。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