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林日报》一篇专刊在网上引起热议。对于该新闻的分析,国防部、外交部都已经做出权威解读。这部分内容作为一般性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确实应当是我们全体公民应当了解和掌握的必要知识。本文将以核袭击这一大背景,以避免、降低公民在核袭击时受到的伤害为目的,对一些必要的核武器知识以及应急防护原则进行讲解。
一、核武器
当前世界上主要的核武器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原子弹、氢弹、中子弹以及新型核武器等四种。在这里,我们将目光集中于前三种:
1.原子弹
原子弹,是利用易裂变重原子发生裂变链式反应,瞬间释放出巨大能量,造成*伤破坏作用的核武器。原子弹的威力通常为几百至几万吨级TNT当量。它可由不同的运载工具携载而成为核导弹、核航弹、核地雷或核炮弹等。
2.氢弹
氢弹主要是利用氘、氚等轻原子核的自持聚变反应瞬时放出巨大能量,造成*伤破坏作用的核武器。由于轻核聚变反应要在极高的温度下才能进行,所以氢弹还被称为热核弹。氢弹的威力比原子弹大得多,可达几千万吨TNT当量。
3.中子弹
中子弹是以高能中子辐射为主要*伤因素,且相对减弱冲击波和光辐射效应的一种特殊设计的小型氢弹,又称为增强辐射弹。一般中子弹的当量不大于3吨TNT当量。中子弹主要是以中子辐射来*伤人员的,但中子在空气中的射程有限,增加中子弹的当量并不能使中子的*伤半径明显增大,而增大当量却能使冲击波和光辐射的*伤范围迅速增大。
新型核武器一般是在前三种基础上进行开发的核武器,往往会对一般核武器爆炸中产生的冲击波、射线、电磁或是放射性沾染能力等各方面进行不同方向的增强而形成的,也具有不同的目的。
二、核武器的*伤破坏因素
核武器爆炸时会释放大量的能量,反应过程非常迅速,一般在微秒单位时间内就可完成。巨大能量的瞬间释放,会与大气产生作用,形成“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核电磁脉冲”等多种瞬时*伤因素。而且爆炸时产生的放射性裂变产物以及中子射流,也会使得地面易于干生的放射性核素出现“放射性沾染”的特性。与前几种*伤破坏因素相比较,放射性沾染持续的时间则更长,从爆后几小时、几个星期、几年,到甚至更长时间均有可能,将会对处于该地域内的人员造成持续的危害作用。
1.光辐射
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后,光辐射给钢铁制大门留下的印迹
核武器在爆炸过程中会产生极高温度的火球,作为一个巨大的热源体,火球会不断向外发射可见或不可见光组成的辐射能流。这股能量构成了核爆炸中重要的*伤因素——光辐射。光辐射的传播速度很快,其传播特性可以按照一般的可见光传播特点加以理解,在大气内,其速度为每秒30万公里,其传播特性为直线,不可穿透不透明物体,可以被反射和吸收,在大气中会被散射、吸收而削弱。光辐射的巨大能量被人体吸收后会转变为热能,类似于我们家用的烤箱,但与之不同的是,它的作用时间非常短暂,一般从发现核闪光开始到火球成为巨大的不发光烟云为止,按照不同当量时间从零点几秒跨越至十几秒。其间,光辐射对人体的伤害主要以短暂致盲、灼伤、烧伤等几种。
2.冲击波
冲击波、光辐射双重作用之下,日本广岛的铁塔
冲击波是核武器的主要*伤因素,一般来说它所蕴含的能量几乎占据了爆炸产生总能量的一半。然而冲击波并不是核武器独有,一般的化学爆炸中它也存在。在军事领域中,人们经常提及的“*伤半径”概念,就是指冲击波能够产生*伤破坏的最大半径。在核爆炸发生后,巨大的能量释放会使得爆炸火球周边的大气被急剧压缩,形成一个压缩区。这个区域内空气密度、压强都远高于一般大气。当火球扩张能量外扩时,这个区域会迅速向外传播,而火球临近空间则由于能量丧失而产生出一个密度、压强又远低于一般大气的稀疏区。冲击波对人员的*伤也主要是在压缩区和稀疏区内造成的,一般会造成人员的直接冲击伤,这是冲击波直接作用于人体造成的;还会造成间接冲击伤,这是由冲击波激起的其他物体或被破坏物,如砖头、瓦片、石子等对人体造成的类似弹片外伤。
3.早期核辐射
辐射病及其症状
早期核辐射是核武器特有的*伤因素,它在核爆后迅即产生,顺时*伤时间则很短,主要由中子射流和γ射线形成*伤。它的传播速度很快,基本上当我们能看到核闪光时它就已经到达了,但其传播半径一般较小。同样,早期核辐射在沿直线传播过程中,也会被大气散射和吸收,但是它的散射可以使很多次,运动方向也会因为散射而变得杂乱无章。与光辐射相比,早期核辐射的贯穿能力很强,它能够引起人体发生电离,破坏人体的组织细胞蛋白质等具有生命功能的物质。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遭受辐射生出的患病儿童
当遭受照射剂量超过1Gy,就会导致机体产生急性放射病。按照放射病严重程度划分,轻度放射病的症状为出现疲乏、头昏、恶心,两个月内自愈;中度、重度则出现出血、胃肠功能紊乱、毛发脱落等症状,会在数小时内失去行动能力;极重度则还会反复呕吐、严重腹泻并产生中枢神经系统问题。早期核辐射对人员的伤害大多为中度以上,且具有潜伏期,对人体带来的损伤症状也较为复杂。
4.核电磁脉冲
日本广岛核爆中心景象
日本广岛核袭击时目标规划爆心
核电磁脉冲式和爆炸时产生的瞬时破坏因素,它是一个瞬变电磁场,会产生很高的电压和很强的电流,一般会造成电子元器件的损坏,而相对于人体来说,除非处于爆炸核心,一般不会造成损害,即使有也不会比一定距离之外的雷电对人体的损害更大。
虽然这里将核武器的*伤破坏因素一一进行了罗列,但是应当认识到这些因素并不是一个一个的单独作用于人体,而是会同时或略有先后地作用于人体之上,因此当人员遭受核武器的*伤时,通常都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收到的伤害也多是复合型的,不大可能是单一的。因此在防护上必须进行综合考量。
三、公民个人对核武器的防护
核武器作为一种大规模*伤性武器,其威力是巨大的。但是,并不是说这种*伤是不可以防护的。通过科学有效的学习与训练,将能够真正避免或减轻核武器带来的伤害。一般来说,核武器造成的*伤我们按照先后顺序有两种防护:
1.核爆瞬间的应急防护
核爆瞬间的应急防护,解决的是应对核爆瞬间产生的冲击波、光辐射和早期核辐射带来的伤害的防护。
室内外防护动作要领
防护动作:当发现核爆炸闪光时,可以卧倒条件下,应立即背向爆心卧倒,同时,应半张嘴、闭眼、收腹,两手交叉垫于胸下,两肘前伸,头自然下压于两臂之间,两腿伸直并拢,暂时憋气。人员卧倒后,能减少冲击波迎风面积;闭眼、遮脸、压手、头部下压,能减轻光辐射对暴露部位的烧伤;半张嘴,有利于保护耳膜;双手折叠垫于胸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冲击波通过振动对胸腔造成的直接伤害。当处于较小空间不便于卧倒,则应采取、跪、坐、蹲等姿势,两手掩耳,闭眼、半张嘴,暂时停止呼吸。
利用地形防护核爆炸
地形利用:在利用地形时,应当在发现和闪光时就近、尽快利用能够形成对个体有效遮蔽的地形,如背向爆炸方向的土丘、土坎、山坡、灌溉渠、田垄、公路路基等;在城市中,则可以利用背向爆炸方向的路牙、坚固的建筑物或建筑物中的承重墙等。在选择地形利用时,应当尽量避免或远离不坚固遮蔽物,门、窗和其他易燃易爆物,以免遭受间接伤害。
日本广岛遭原子弹袭击后光辐射造成的烧伤,有无帽子遮掩区别明显
就近可利用物品:条件允许情况下,可利用浅色衣物、驾驶头盔、帽子等对身体和头部进行防护,在一定距离上可以有效降低光辐射和冲击波带来的损伤。
2.放射性沾染区的防护
撤离沾染区
核爆炸后,人们很可能会处于放射性物质遍布的放射性沾染区内,在此时应当积极防护,避免或减轻放射性物质通过人体外照射和内部照射对人体引起损害。
放射性烟云的防护:当核爆炸发生后,具有放射性的尘埃形成的烟云会很快随风而至,在其到达前,应当尽力做好以下几点:整理可利用物资,制作简易口罩、斗篷;尽量穿着高帮鞋、靴或雨鞋;将身着衣物的领口、袖口、裤口扎紧;脖子上围围巾或其他可以用作围巾的物资;迅速寻找可以躲避的密闭空间,如地下车库、楼梯间、浴室、卫生间等静待烟云沉降完毕。
制作简易防护口罩、斗篷
通过沾染区的防护:沉降结束后,应当及时判断并随时掌握风向,做好必要的撤离准备。人员在沾染区活动时,应继续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或面具、扎“三口”、穿雨衣或斗篷、戴手套、穿雨靴,不要坐卧和脱下防护器材。此外,还要严禁随意接触沾染物品,严禁在沾染区内吃东西、吸烟和饮水。在必要情况下,可背风或侧风站立,按照从上到下、先外后内的顺序,以对衣着局部以拍打、扫除、抖拂的形式重复5次以上,达到对自身的简易消除。撤离行进时,应按照专业人员设置的标志,避开沾染程度较高的地域。徒步行进,应选择路面结实、街道较宽的背风墙一侧行动。人与人之间要保持适当距离,脚步要轻,尽量减少灰尘扬起,快速行进,尽量缩短在沾染区的时间。乘车时,除应做好个人防护外,要关闭门窗,盖严棚布,车上人员不要随便下车,上下车要尽量不接触车轮和挡泥板。在撤离路线选择上,应尽量选择与风向垂直的方向,同时要综合考虑道路和通行状况,以期尽快离开沾染区。
训练中的核辐射防护卧倒动作
离开沾染区的消除:离开沾染区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快更换非沾染区内的衣物,并洗澡;如条件不允许,也应当通过前述简易消除法对衣物进行消除,并配合湿毛巾等对皮肤进行消除。在这一过程中,应当注意避开饮用水源、粮食等容易入口的物资,应当注意监督未消除人员在已进行消除的人群下风方向进行消除作业。人员消除后,可综合考虑物资情况,决定是否对衣物进行消除,具体可采用洗衣粉等对衣物清洗,并多次漂洗,可达到消除放射性沾染物的目的。
作者:王彬 军事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