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吉林的长白山,人们都会想到天池,但多数人却不知道有个二道白河镇;提起湖北的荆门山,人们会想起唐代诗仙李白的“渡远荆门外”的诗句,想到陆逊火烧连营败刘奋战役,但可能人们不会想起红花套。
天池,在吉林省长白山市二道白河镇,荆门山,在湖北省宜都市红花套镇。
荊门山下红花套
我是个媒体人,也号称自己是个旅游达人,还是个摄影爱好者。我在宜昌日报任旅游版特刊主编前后,曾探险发现了100多个景点,武汉晚报在版面头条刊文称“宜昌有个刘发现”。
晚年,又开始携老伴周游全国的国家级5A景区,结果发现,红花套的旅游资源,其颜值被严重低估了,可开发的资源取之不尽,只是没有被人们充分重视,放着眼前的美景,大家熟视无睹,却整天花钱天南地北的跑,这对红花套来讲,确实有点“冤”。
红花套镇田园风光
最早路过红花套,是1966年的初夏,那年我才8岁,病危的我,被父母往宜昌大医院送,班车要在红花套的长江渡口过轮渡。
播音员甜甜的声音在喇叭里响:“亲爱的旅客,现在开始检票上船,请旅客们抓紧上船。”
我们没有买到这一渡的船票,要等下一渡。有一个老汉买到了船票,却没有上渡船,他见到男男女女挤挤拥拥,往渡船上走,摆头叹道:“叫女客上船,一群大爷嘎(男人)往船上挤,怎么一点也不懂规矩呢?”
菜花黄,红花香
结果,这个老汉误了船,东西却被他的一个老乡带到了船上,老汉找到渡口的值班人,讲述没有上船的原因,老汉说:“我听广播说的是女客上船,我一个大爷嘎,就没上去,但东西被人带上船了,这怎么办呢?”
值班人说:“您别急,我给您打个电话,叫人把你的东西寄存在宜昌码头。”
老汉问:“电话快吗?”值班人答:“快!”老汉说:“那我就坐电话去!”
荆门山下天鹅碚
其实,我与这个老汉一样,不知道“旅客”为何物,也以为旅客就是女客。从此,红花套这个地名,便印入了我的脑海,老汉想“坐电话”的故事,也成为我常讲的一个笑话故事。
转眼到了2001年,我已是宜昌日报旅游版特刊主编,每逢星期六、星期天,我都会到已经开发了的景区去采访或探险。那时,宜昌市共有108个大小景区,我差不多都跑了个遍,然而,红花套却没有一个开发成型的景点,每次路过,总有几分失落,因为这里有我儿时的回忆。
与红花套亲近的机会终于来了。那是2007年初,我率领写作团队,承办了三峡商报“魅力宜都”周刊,与宜都开始有了深度接触。在宜昌日报任记者时,曾与宜昌市外办主任庄光明混熟,这时,庄光明已当了宜都市人民政府市长,他说:“红花套有个土老憨,值得你去宣传一下。”
荆门十二碚之桃花碚
时隔不久,庄光明到红花套调研,当面把我介绍给了土老憨的老总陈世贵,于是,红花套镇除了土老憨外,还有红花鲟业、大宋山、清江渔歌等,成为《魅力宜都》专版的主要支持者。
在报社当记者,我联系旅游,又从事过6年旅游专刊的宣传经历,接着,又承办了三峡商报宜都、长阳、五峰、夷陵区等四个县市专版,或许是接触旅游多了,便习惯成自然,我对旅游资源的判断,仿佛有着天生的敏感和悟性,见到美景,我就兴奋,见到好的旅游资源,我就能写出一篇“发现”新闻来。
我发现,红花套镇的柑树满山遍野,春天橘花一片雪,秋天橘果满天星;我发现,红花套鲜花种类多,春有菜花翻金浪,秋有野菊喷清香;我发现,红花套的山水很有趣,丹霞石壁千般怪,溪水如镜奔长江。我当时这样概括红花套:长江清江抱一抱,荆门山下红花套。
荆门山十二碚一景
那时,土老憨还在卖柑橘,卖腊货,他们有一种方便食品,叫清江野渔,一时间,成为全国21个大中城市的风味美食;红花套的鲟鱼籽酱,出口欧美日韩,室内养殖的中华鲟,超过了长江自然环境下的鲟鱼总量,室内森林和观光隧道,成为观赏鲟鱼或室内森林的景点。
我在红花套菜冲村采访民间故事家汪光法,归途中,见到过一片如印泥般赤红色的山体,如果在北方,可能早已开发成了一片景区;我在大溪捡石头,见到了天然溪流水冲出的隧道和大溪水库和露天鲟鱼养殖基地,若在旅游资源稀少之地,这里可能早已成为一个国家A级景区……
我在渔洋溪,首次见仙人桥,忘情地呆了半日;在荆门山下的长江沙滩,我与石友江和平见到过堆积如山的“黄金玛瑙”(类黄腊石,后被人捡光),兴奋了半个月。
我感觉到,红花套的山水风光美得有顔色,是小家碧玉、五光十色的那种,最常见的是丹霞龙脉山丘,它们围着股股清流,盘旋回环,那驼峰熊背式的山脊,虽然不是张家界那种拔地而起的巍峨,却也是原驰蜡象、虎背熊腰般的稳重;虽不能见到连片千亩的平原式的花海,却到处是家花野花、四季喷艳吹香的彩色田园。
大仙人桥
山青,水秀,风香。鸡鸣,狗叫,人亲。
在红花套,到处可以拍出漂亮照片,到处可以找到食用的山珍野菜或中药材,如蒲公英、野黄姜等;除连片壮观的大片大片柑橘森林外,山村角落和农家庭院,到处是可以见到桃、李、柚、梨、瓜、莓等小水果。
承办三峡商报《魅力宜都》专版共5年,我被红花套这里的秀美山水给迷住了,我多想在这里选一块地方安家定居,成为一名被香风美景环抱的红花套人啊。
可能是运气好,时常有梦成真。2011年春的一天,我在红花套鲟鱼企业采访,鲟业老板接到了宜都市政府办的通知:国家扶贫办领导要来鲟业视察。
这时,老板正在国外出差,因鲟鱼企业是我周刊客户,我对鲟鱼产业的情况相当熟悉,老板便委托我代表他向上级领导汇报,还约了渔洋溪村支书一同汇报。
长江红花套段江阔如海
在等待国家扶贫办领导视察的间隙,我问时任渔洋溪村的支书徐本寿:“你能不能在长江边,给我一块地,建个房子,把80岁的岳母接过来住,也为我今后养老立个窝。”
徐本寿一口回绝:“长江沿线都划了红线,不许再建任何私人房舍。”
我又问:“那有没有溪水边的地,卖一块给我也可以啊。”
徐本寿大笑,说:“我们这里叫渔洋溪,到处是水流,你老娘是农村户口,你选块地,建房尽孝道,应该是没有问题。”
宜昌长江公路大桥远景
2011年底,我终于在渔洋溪3组选了一块地,并在溪边建了栋房,因我岳母姓田,农房便取名田婆婆农庄,我们夫妻把老娘安顿在渔洋溪边的新居后,我也果断辞去了公务员职务,来到山环水绕的渔洋溪边,从此,在满眼风光中,当上了“新闻农民”,过上了自由自在的陶渊明式的农耕生活。
每次外出回到农舍,看到满眼果树鲜花,看到清澈的溪水,看到田园的野菜,看到院中的鸡鹅,我的心就变得很安静,仿佛人生所有的烦恼都忘得无影无踪。
有一天,开农家乐的邻居何文义告诉我,距我们住地不远,有个大仙人桥,很好玩;在宜昌长江公路大桥南岸,还有一个小仙人桥,大仙人桥与小仙人桥这一带山脉,就是荆门山。
雪景让土堆变“翡翠山”
我的个乖乖啊,原来荆门山、仙人桥和宜昌长江公路大桥,都是在红花套的地盘上啊。
这使我记起了2000年11月,我写过的一篇《宜昌荆门山发现古诗二百篇》,中新社、新华社都向全国播发了通稿。这个新闻源来自于宜昌知名的古典研学者欧阳运森。
荆门山古诗中,有一篇唐代诗仙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诗云:“度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原尽,月入大荒流……”
长江南有荆门山,长江北有虎牙滩,以这两个点为标志,古代典籍,便将荆门山、虎牙滩一带的长江段称为“楚西塞”。
红花套红皮玛瑙
红花套黑皮玛瑙
长江穿过三峡,越过荆门山,便进入了平原地带,从此一马平川。
“山至此而陵,水至此而夷”,古夷陵(今宜昌),也因此地而得名。而荆门山则是长江出三峡后的最后一道“陵(大土包、丘陵)”。
因而,由荆门山和虎牙滩而形成的“楚西塞”,则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据考证,在古夷陵这片土地上,发生过大小战役百多次,其中,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大决战就有七次之多。
八月渣花
如公元前278年,战国时代秦将白起率10万大军攻夷陵击西塞,筑起了荆门城;到公元35年,汉代刘秀令岑彭攻下楚西塞,烧毁长江第一浮桥,再筑荆门城;再到三国刘备夷陵之战,惨败于陆逊之手。七次大战,都是10万以上兵众,甚至到百万之众。
难怪荆门山(楚西塞)如此知名,它们是古代的一个“网红打卡”之地,因此,古代的文人墨客,无不要在此地咏诗抒怀,以示“到此一游”。
学者欧阳运森历时30余年,查阅历史资料,共收集到92位古代文人墨客咏写荆门山的诗词200余首(篇),仅唐宋名诗人就有29首(篇)。
最早写楚西塞的是南北朝何逊。唐代诗人除李白外,还有杨烱、陈子昂、王维、杜甫、韦应物、刘禹锡、柳宗元、白居易等;宋代有寇准、欧阳修、苏轼、司马光、范成大等,他们都有佳句涉及到荆门山或楚西塞。
渔洋溪风景一角
古代,荆门山多属楚荆州管辖,与现在的地域划分不同。荆门,成为古代最热门词汇之一,这颇有点像今天的“黄山”、“张家界”、“九寨沟”、“司马南”、“莫言”等热火词语名称。
当然,荆门山并不全在今红花套镇辖区,它座落于宜都市红花套镇渔洋溪村与宜昌市点军区艾家镇柳林村交汇之地。
渔洋溪水,则从荆门十二碚天鹅碚注入长江,溪水出口之上,就是天然的大仙人桥,出口尽头,则是天鹅抱蛋石。
距溪出口抱蛋石下游数百米,便是宜昌长江公路大桥,红色桥体,如一道彩虹,是长江的一道风景。
碚,同背,指椭圆形石山堆。荆门十二碚,与巫山十二峰齐名。清代乾隆进士李拔,过境荆门山,曾写下了“巫山十二峰,荆门十二背,回环锁钥工,面面遥相对。”
有关荆门山十二碚的具体定名,末找到文字考证,但在长江出三峡之后进入平原的南岸边,连续耸立12个如馒头搬的山丘,不也是很奇妙很漂亮的风景吗!
农家庭院健身步道
据学者欧阳运森考证:荆门山的十二碚,从下游往上,分别是:桃花碚、天鹅碚、观音碚、磨船碚、大禹碚、偃月碚、乌石背、顺流碚、长流碚、丞相碚、摇船碚、将军碚。
清乾隆进士、工部左侍郎吴省钦,对十二碚有过这样的描述:“……累累土馒头,坟起百余丈,峭立江一涯,虎牙互雄长……..红花套溶溶,青草渡茫茫……”。
这是200余首古人书写荆门山诗词中,唯一提到红花套地名的诗句。这说明,红花套的地名,在清代以前就已经成在。
还有一位叫盛锦的清代诗人如此写十二碚:“……对峙十二碚,罗列钟鼓状……”
因时代变迁,如今的十二碚,或许已非昔时模样,据悉,荆门山之仙人桥,早已纳入了旅游规划。荆门山的小仙人桥,已有地产商捷足先登,开发了御江南欧式别墅区。
宜都柑橘文化体验中心
别墅区临318国道的外景墙,雕塑着与宜都有关联的数十个古代名人像,如李白、杜甫、陆逊、杨守敬等,特大雕塑群画廊,人物神态各异,纵横数百米,成为今日荆门山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尚未开发的大仙人桥,已经开发的小仙人桥,都早已成为游客们自驾游的打卡之地,特别是双休日,游人如织,不是景区,胜似景区。
这两个无门票风景点,距我的住地都只有千米之遥,这让我常常引以为荣。
定居渔洋溪后,每有贵客来临,我都要带他们去大仙人桥一游或到小仙人桥一游。一是距离近,二是景色漂亮,三是时间方便,四是节省钱。
大仙人溪距我家最近,三峡大坝未建之前,长江涨大洪水,洄水可达我家稻场坎下的牛躬潭。因相距景点仅1000米,风景天然纯朴,没有人工雕琢,因此,我引客人去的次数也最多。
三峡橘醋文化旅游区一角
大仙人桥,实为一个天然穿洞,高耸长江之滨、渔洋溪侧,桥面,距溪谷底约百余米,其内空约40米,桥洞之内,是宽大如天井的开口,天井靠里的山壁,又生无数个大小不等的洞穴,有的洞穴可以相通,形成天然隧道。青藤,如绿色瀑布,挂满山崖,从天井内堂观仙人桥,可管窥长江。
站在大仙人桥山顶,可看到宜昌长江公路大桥和伍家岗长江大桥两座跨江大桥,可观“月入大荒流”、“孤帆远影碧空尽”的长江壮阔,可观海船般的货轮和客轮在江中穿梭或停靠,可观如布达拉宫一样壮观的龙盘湖林立的高楼,可观虎牙滩和三国古战场遗址标志建筑西塞楼。
有一次,我带着老伴和北京客人,从渔洋溪出口来到长江边,看到的仙人桥则是又一番景象:天鹅碚,如一笼巨大的蒸格子,立于长江之滨,江雾升腾,如蒸格子内水蒸气外溢;
长江波光鱗鱗,天空碧蓝,有白云如丝绸带般,悬浮蓝天;长江水面显得十分宽阔,站在礁石上,如临大海。由于是冬季,江水碧玉,近见沙石,远水深蓝,而长江对岸的建筑,则如海市蜃楼。
橘醋景区浴醋隧道
沙滩上,是一群群老幼男女,这些游客来自何方,不得而知,一滩鹅卵石,一滩彩衣人,大家欢声笑语,或拍照,或攀岩、或静坐、或漫步、或捡石、或打水漂,有一个客人,则大声唱起了京剧:“祖国的好山河,寸步不让……”
我曾试图查找红花套地名的来历,查着查着,感觉红花套地名的来历,就是一本“糊涂账”,这也是红花套地名被荆门山名声盖过的原因之一。
按宜都市民间传说文集《荆门山谈奇》称,红花套,又叫城背溪,又叫无名村,古名叫“湖里渊”。
文中还称,红花套原是一个洲岛,长江水至虎牙滩一分为二,主流向东,而有一支流向南,经窑坡垴岗下,出候家河汇入主流,形成一个大洲岛,当地人称洲为套,每遇夏季洪水,洲岛之上,遍开红花,因而得名红花套。
红花套蜜桔
这个典故出自何处呢?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至于古名“湖里渊”,则是引用的《水经注》一段话,内有“佷山”、“西望”、“重峰”等,这都与现今红花套的地理环境状况不相符。当然,如果能从古本荆州府志、宜昌志、宜都县志找到依据,哪就另当别论了。
其实,地名,如同人名,只是一个代号,虽有专家学者称“地名,是历史的活化石”,有的地名,确实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有关,如大战坡、陆城、夷陵,荆门山等;有的可能就只是一个地理位置的代号,如荆山,宜都、御江南等;有的,可能就是当地乡贤或官员或学者的一句话,如天龙湾、清江画廊、古潮音洞等。
因此,红花套,就是红花套,不需要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它美若仙女,艳若红花,北面长江,东临清江,是长江清江交汇大半岛中的一角,称之为套,也不为错;境内盛产柑橘,又被称为“桔乡”。
哈哈,扯远了。
今日之红花套镇,长江清江交接,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景如画,文化灿烂,早已声名远播,我们没有必要再纠结在古本书典中找到依据,也没必要非要寻章摘句,找出一个有关红花套地名的源头来。
荆门山渡远亭
我认为,红花套的旅游,是魔幻般的,是现代的,也是历史的,它总是带着几分神奇。我现在告诉你:红花套有一个国家级4A景区——天龙湾水城(湿地公园),你可能想不到吧。
红花套有一个滨临清江的小村,叫鄢沱,鄢沱有骆家河流入清江,骆家河又因骆家祠堂而得名。鄢沱,也曾是清江的水码头之一。
清江在这里呈一轮弯月,随着高坝洲电站大坝的修建,这里已成为一片湖泊,水面宽阔,称其为“小汪洋”也不为过的。
2010年夏,旅游开发商便在清江边鄢沱村的骆家河,建成了“天龙湾水城”(又称天龙湾国家湿地公园,湿地总规划面积1239.5公顷,其中湿地面积460.63公顷)。
橘醋景区科技楼
天龙湾水城,是湿地或景区的“龙头”和标志性建筑,占地300多亩,酒店、沙滩、草棚、游船等旅游设施一应俱全;花草香树,满栽其上,整日香风拂拂;山躬如熊背,水波似龙鱗,山水相吻,天光云影;
若遇晴天,则碧水蓝天,云飘水底,鱼游树巅,天水一色,微风吹起,波光鳞鳞,朝晚红霞,金光灿然;
如遇雨天,则水雾弥漫,堆雪铺棉,远观山水隐形,近观船帆约约,山浮云中,时隐时现,尽呈仙态。
从此,天龙湾水城,不仅成为红花套鄢沱村旅游水码头,也成为一处游客畅游清江的绝妙去处。
你若乘船东下,可一路观光15公里,品读清江两岸美景和高坝洲大坝,直至宜都陆城境内;
你若逆江西上,则可一路行20公里山水画廊,游石柱观奇峰、睹欧式农庄异国风情,直至长阳水滨县城。
桔乡仙子
天龙湾水城,成为国家级4A景区,也算是红花套镇旅游开出的第一朵红花。
天生丽质,红花套旅游如一个大家闺秀,而为旅游开发带来契机的最大功臣,则就是宜昌长江公路大桥兴建,它不仅是中国桥梁的地标产品,旅游观光的一个亮点,也是红花套旅游从深闺走入婚姻殿堂的媒人。
宜昌长江公路大桥的南岸根基,深置于红花套荆门山中。对这座大桥的建设阶段,我曾多次采访,写过大桥建设的长篇通讯和“大国工匠周昌栋”等典型人物。
从多次采访中得知:宜昌长江公路大桥,是受到国家*视察最多的一座大桥;它是跨越荆门山与三国猇亭古战场遗址之间,是中国古代(东汉)长江第一道浮桥建造之所在地建起的现代科技集合大桥;它是318国道贯通大江南北、上海至西藏的主要通道;它更是我国完全独立自主建造的第一座长江大桥。
景区开园演出
自从宜昌长江大桥贯通之后,红花套已然是宜昌市的一个地理中心,从红花套到宜昌市区、到宜都市区,到宜昌其它各县市区城市,只要开车上了高速,多在半小时左右即可到达。
宜昌长江公路大桥,为红花套旅游资源的开发,带来了曙光和便利。
红花套旅游兴起的第二大功臣,是“柑橘森林”。2018年12月9日,我发表过一篇宜昌农业地标产品《看“宜都蜜柑”如何影响世界》的文章,采访的素材,多数来自红花套,如无公害蜜柑基地南桥、蜜橘深加工企业丰岛罐头、土老憨生态集团柑橘合作联社等。
当时,写这篇文章时,距宜都市计划投资25亿建宜都国家柑橘公园(2016年12月3日启动,规划10万亩)刚好两年,我当时想,把柑橘林海当作为旅游项目,虽已有了龙身(10万亩柑橘),有了龙头(土老憨、丰岛),就只差有一个“眼睛”了。
仅仅过了5个年头,全国唯一、湖北省第一个柑橘产业化国家级4A景区——三峡橘醋文化景区终于瓜熟蒂落。2023年10月底,集合农业、工业、旅游的“三峡橘醋文化旅游区”,正式通过了国家4A级旅游区的景观质量评审。
画龙点睛,这个眼睛终于点亮了,“眼睛”亮在红花套辖区内,这也算是红花套镇旅游的第二朵艳丽的红花。是红花套旅游腾飞的重要标志性事件。
2023年11月10日,首届湖北宜都“橘韵谜乡”柑橘嘉年华暨三峡橘醋文化旅游节,在宜都市三峡橘醋文化旅游区举行,这是景区开园的标志。我应邀参加了这次活动,并对活动进行了报道。
三峡橘醋文化旅游区,以土老憨橘醋庄园、宜都柑橘文化体验中心为核心景点,以国家柑橘公园为辐射区域,配以贵子湖、南庄桥湖等旅游项目,核心区面积1.85平方公里,跨红花套镇、高坝洲镇。
橘醋文化旅游区,是一个集柑橘深加工、工业生产观摩、农业生态观光、柑橘文化交流、科普研学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型旅游区。
在橘醋庄园,可以看到百年柑橘古树群落,全国最大的橘醋存储巨阵罐林、增香橡树桶、昭君橘醋文化墙、橘林健身步游道、橘醋购物中心等,还可以穿越橘醋雾化隧道,做一次橘醋浴。
在景区内,可以观摩宜都柑橘的历史变迁,柑橘的生产全过程细节展示,柑橘创富成就等,还有很多互动光影设置,让游客玩柑橘游戏。
在景区内,可以品尝柑橘果醋调制的如花生、大蒜、冰淇淋等系列延伸食物,喝橘醋饮料,炖陈皮或橘皮火锅。柑橘成熟季,还可以现场采摘品食鲜果。
如果把三峡橘醋文化景区称为宜都柑橘产业巨龙的眼睛,橘醋庄园和宜都柑橘文化体验中心,就是景区的双眼。它们都是宜都国家柑橘公园的标志性建筑。
三峡橘醋文化旅游区在全国唯一性和稀有性,观赏性和丰富的柑橘文化内容,或将成为宜都市打造国家5A景区的候选景区,前途无限光明。
值得一提的是,红花套的旅游“软资源”,也是一大奇迹:
原始人类遗址:在红花套镇吴家岗村发现的城背溪文化,距今7500多年,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早期人类活动遗址,为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民族的源头提供了科学依据;
讲故事成风气:红花套人,不仅家家有人会“日白粉经”,还有一批民间故事家声名在外,如中国故事家徐荣耀、浑故事家汪光法、女故事家智超男等,民间故事进入红花套校园,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故事新苗;
文艺活动精彩:红花套有一大批民间优秀文艺家,这是红花套的一大文化特色,如“演家子”名家杨培新(已故)、代天会、段丙武、刘地华等,他们吹拉弹唱演,是红花套的快乐宝贝,这些民间艺术家,为红花套旅游开发蓄积了大量文艺人才;
荆门山玛瑙奇石:红花套的玛瑙奇石,已名扬中华,上演过万人争捡玛瑙石的疯狂,有过一块方向盘大的黑皮玛瑙奇石卖到13.5万元的惊叹。产于荆门山下的黄金玛瑙、黑皮玛瑙、虎斑玛瑙,不仅成为农民致富新门路,也成为游客喜爱的旅游纪念品。
涉及红花套的旅游,我曾经有四个观点受到过质疑:
一是认为古代楚和氏璧的荆山,就是荆门山的简称。全国现有5个荆山,分别位于湖北省保康县(或南漳县),陕西省阎良区三原县富平县三地交界处,河南省灵宝县阌乡南,安徽省怀远县西南,甘肃省灵台县。有专家学者发表论文,称楚和氏璧出于南漳荆山。
我则认为,古代,人们多用简称,如荆门山,可简称为荆门,也可简称荆山,和氏璧的楚荆山,应是荆门山的简称,荆门山有玛瑙玉石,距楚国都城荆州水路陆路都很近,在古代交通极不便利的情况下,很难想象一个深山老林的贤士(或农夫),会背着一块石头到楚都去献宝,且连续去了三次;
二是杜甫诗中,有十三次提到清江,有人认为指四川浣花溪,我则认为,杜甫诗中清江,就是湖北清江。
杜甫写过四首涉及荆门山的诗,他又是湖北襄阳人,对湖北清江,特别是宜都清江出口应是相当熟悉的。
文章,最忌词语重复,只有地名可以反复写,如果杜甫十三首写清江的诗,都是用来形容水之清澈,那么,杜甫的语言是不是太贫乏了吗?
三是红花套的地图,像一个藏獒。藏獒,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勇猛而顽强,漂亮而忠诚。有人认为,把红花套比成一只獒,有点不妥。我觉得,红花套人的拼劲,创劲,正有獒的精神,能把人批喻成山鹰、比喻成老虎,比喻成蛟龙,比喻成藏獒,为什么就不行了呢?
四是古荆门城,就是现今红花套。清同治三年版《东湖县志.古迹》载:“荆门城在荆门山下,江山险危,因置城于此控守。”荆门山在红花套境内,古荆门城,虽屡遭战火,屡建屡毁,但位置古籍已讲得很明白。
但有人认为,古荆门城,建在胭脂坝(又叫胭洲坝),三峡大坝建筑之前,长江每年发大水,胭脂坝都会被淹,怎么可能建城呢?
这些观点,是不是正确,还有待大家共同研究探讨。
谈起红花套的旅游,我就滔滔不绝了,周游了全国大部国家5A级景区,我对红花套的旅游资源的认识更深了。
红花套的旅游资源,很魔幻、很神秘、很文化;红花套的旅游发展,也很魔幻、很迅猛,天龙湾水城属龙,橘醋文化区景区画龙点睛,乡村旅游遍地是风景......
我相信,有红花套的区位地理优势,有红花套丰富的旅游资源,有红花套四通八达的便利交通,有红花套厚积的历史文化和民间文化,红花套的旅游之红花,会开得更艳,红花套镇,一定会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作者:湖北宜都市红花套镇渔洋溪村3组怪奇公社农家院刘洪进
写于2024年春
(文中配图,均为怪奇公社刘洪进摄)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