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河南邓州出现了密密麻麻的蜉蝣,据说,这些蜉蝣铺天盖地,风一吹,就会看到它们漫天飞舞,就像是下大雪一样。
这是一种怎样的场景?大家都知道,蜉蝣的个头很小,最小的只有3毫米,个头大的不过27毫米。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写到: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意思是说:我们就如同蜉蝣置身于这广阔的天地之中,渺小得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
河南的蜉蝣聚集事件让大家众说纷纭,有灾难派的也有和谐派的。其实,蜉蝣是种古老的生物,有上亿年的历史,在地球上简直可以称之为活化石。
“蜉蝣”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国风·曹》。全文如下:
《蜉蝣》,刺奢也。昭公国小而迫,无法自守。好奢而任小人,将无所归依焉。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于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于我归说?
《诗经》里很多诗句都是借物喻人的,这篇《蜉蝣》也不例外。诗人借对蜉蝣的描述,表达自己内心的凄苦。这首诗文字浅淡,几乎不需要翻译。只是最后一段中,掘阅,阅同穴字,是讲蜉蝣是挖掘洞穴出来的。最后一个字说也是通假字,通税,是居住的意思。
《尔雅》“说虫”部说:“蜉蝣渠略”。《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词典,收入了蜉蝣这个词条。可惜,只是用了两个字来描述“渠略”。渠略是什么意思呢,没有意思,就是古时候对蜉蝣的另一种叫法。
《荀子·大略篇》:“不饮不食者,蜉蝣也。”荀子不愧为大家,直接将蜉蝣定义为不饮不食者。在当时的科技水平下,能看到这一点已经不错了。
《毛传》:“蜉蝣,渠略也。朝生暮死,犹有羽翼以自修饰。楚楚,鲜明貌。采采,众多也。掘阅,容阅也。如雪,言鲜洁。”这位毛公,无非是把《诗经》、《尔雅》、《荀子》中对蜉蝣的描述整合到了一起。
西汉戴德《夏小正》:“五月蜉蝣有殷。殷,众也。蜉蝣殷之时也。蜉蝣者,渠略也,朝生而暮死,有何也,有见也。”戴先生比起毛公,贡献了两点。一是讲述了蜉蝣出现的时间,五月份。二是描述了蜉蝣出现的情况。殷字描绘了蜉蝣出现时的壮观景象。这是一种可怜的小虫,几乎没有任何的战斗力。朝生而暮死,就是为了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既然个人能力不行,只能依靠群体力量。所以,蜉蝣问世,总是靠数量取胜,浩浩汤汤,动辄成百上千万。
三国魏国阮籍《咏怀八十二首》:第七十一首“蜉蝣玩三朝,采采修羽翼。”全文为:
木槿荣丘墓,煌煌有光色。
白日颓林中,翩翩零路侧。
蟋蟀吟户牖,蟪蛄鸣荆棘。
蜉蝣玩三朝,采采修羽翼。
衣裳为谁施,俛仰自收拭。
生命几何时,慷慨各努力。
曾国藩赞道:“此首有冉冉将老,修名不立之感。”
蜉蝣玩三朝,出自《淮南子》:“蜉蝣不过三日。”但是蜉蝣很乐观,它们不在意其生命短暂,反而生活得有滋有味。它们“采采修羽翼”,意思是穿着华美的衣裳,自得其乐。它们整理着羽翼,享受着自己生命的美丽,不在意别人的看法。
晋朝郭义恭《广志》:“蜉蝣可烧啖,美于蝉。蜉蝣在水中翕然生,覆水上,寻死,随流而去。”这位郭先生可是一位美食家,而且善于烧烤。他觉得蜉蝣的味道比蝉还要好吃。小时候,我们经常去河边捉鱼虾、蚂蚱,知了,有时候,也能捉到鹌鹑。做法很简单,就是生一堆火,把捉来的小东西串起来烧烤。像大一点的鹌鹑,就用泥巴裹起来,放进火堆里慢慢的烤熟。这个蜉蝣却没有吃过,它的个头太小了!
晋朝傅咸《蜉蝣赋》:“读诗至蜉蝣,感其虽朝生暮死,而能修其羽翼,可以有兴,遂赋之。有生之薄,是曰蜉蝣。育微微之陋质,羌采采而自修。不识晦朔,无意春秋。取足一日,尚又何求?戏渟淹而委余,何必江湖而是游。”
傅咸是第一个为蜉蝣作赋的人,和阮籍差不多,他是真心的赞美蜉蝣,珍惜当下,何必在意人生的长短。
唐张九龄《感怀》:“鱼游乐深池,鸟栖欲高枝,嗟尔蜉蝣羽,薨薨亦何为?”
意思是鱼儿乐意在深水里嬉游,鸟儿喜欢在高枝上栖息,最可叹的是那些在水边林旁薨薨地飞来飞去的蜉蝣,有什么作为呢?
诗人用鱼、鸟、蜉蝣进行比喻: 人要奋发图强,不应该朝生暮死,一生碌碌无为。
张九龄是不喜欢蜉蝣的。像邓州这样大量集体自*的蜉蝣,恐怕没什么人会喜欢。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