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短兵相接,保存自己和消灭敌人同等重要。铠甲,古代将士穿在身上的防护装具。甲又名铠,《释名·释兵》中说:“铠,犹铠也。坚重之言也,或渭之甲。”
铠甲作为中国古代的单兵防御装备,在冷兵器时代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甲胄经过先秦的发轫,秦汉的初成,南北朝的革新,隋唐时期的大成,宋代的巅峰。
铠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对战场上执行作战任务的将士来讲,所提供的防护也是越来越好,逐渐达到了“战时少流血”的目的,成为生命护盾的关键一环。直到后来随着火器的日益发展壮大,刀枪不入的场景变成一种传说,而铠甲的战场功用也最终变成落日余晖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01 铠甲的雏形,源自一段你拼我*的传说铠甲最早可追溯于原始社会时以藤、木、皮革等原料制造的简陋的护体装具。相传甲是夏朝第七位夏后杼(予)发明的。《世本》云:“杼作甲”、““杼作矛”。《墨子》:“古者羿作弓,杼作甲,奚仲作车,巧垂作舟。”杼精明干练,曾协助父亲夏后少康攻灭东夷人夷羿(后羿)、寒浞势力,中兴夏朝。
少康带领儿子杼,攻打东夷。夏军首攻东夷人就遭到了顽强的抵抗,由于东夷人擅长射箭,弓箭十分厉害,杼的军队被善于射箭的东夷人的用弓箭抵挡,遭受损失,无法前进。退回国都后,他发明用兽皮制做甲,兵士穿上后,不畏弓箭,能格挡敌人的刀砍箭射,战斗力大大增强,这便是铠甲的雏形。东夷人弓箭优势不复存在,身穿铠甲的夏人终于灭绝了东夷。
为了满足实用性和美观性的发展要求,商周时期的人们将整片皮甲裁剪成皮革片,并将两层或者多层粘合起来,表面涂漆,制成牢固、美观、耐用的甲片,再用绳编连成甲。在实战中,铠甲和盾相结合可以有效抵御青铜器兵器的进攻。
02 制作材质由低级向高级转变,防护能力再度升级。从商周时期的以粗糙的藤、木制品为主到战国初期的皮甲,多以犀牛、鲨鱼等皮革为主,制成的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组成;甲片的编缀方法,横向西周武士服装均左片压右片,纵向均为下排压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编缀起来的。
经过此次变革,铠甲的防护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一般的刀、剑等穿刺是无法达到伤及肢体的目的。
铁甲出现于战国中期,它的前身为青铜甲,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兽面壮胸甲。战国时期的铁甲通常以铁片制成鱼鳞或柳叶形状的甲片,经过穿组联缀而成。
战国后期,锋利的钢铁兵器逐渐用于实战,促使防护装具发生变革,铁铠开始出现。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铁铠甲片,是在河北省易县燕下都遗址出土的。但直到汉朝,铁铠才逐渐取代了皮甲。
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的不少诸侯国已经开始创建骑兵,骑兵的出现必然要改变服装,于是紧身窄袖、长裤皮靴的胡服便成为了戎服。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之后,改革之风吹遍了中原各国,战车作战法逐渐被骑马作战法所代替。
然而,骑射作为一种新的作战方式保留下来了,而胡服改革之后没有多少年,便又出现了新的军服装备,这就是在中国历史上存在近两千盔甲。盔是头盔,甲是甲衣。盔甲的出现,主要是战争不断发展的结果。在冷兵器时代,军队尽管改变了过去那种长袍宽袖的服装,然而,即使是利索轻便的胡服,也不可能阻挡刀枪剑戟的刺*。为了保存自己,战胜敌人,人们先发明了盾,后又发明盔甲。不过数量很少,而且很落后罢了。
战国时期,是诸侯争霸、群雄割据的长期战乱年代,也是封建社会向奴隶社会全面过渡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军事装备的制造技术进步很快。甲胄制造业已采用了类似今天的流水作业生产方法,且具有相当规模,春秋战国除大量使用皮甲胄外,也使用青铜铠甲。
03 锋利的“矛”与坚固的“盾”相对决,攻击装备联动防护装备革新秦代是我国历史上的军事强国。秦代的军戎服饰是至今资料最全面、最准确、最详细的朝代。随着中国冶炼技术的进步—炒钢法的出现,锋利的钢铁兵器进入实战,这也要求单兵防护装备也随之开始革新,铁制铠甲开始出现。
秦代的重装步兵和锐士就是着装钢铁铠甲。技术的发展和国力的强大,使得铁制铠甲在西汉时期开始大量装备部队,并成为军中的主要装备,为历朝历代所沿袭。
要说秦朝的戎服制作还是非常精细的,防护效果也十分明显。一般都束腰。腰带用皮革做成。带用带勾系接。这种铠甲为临阵指挥的将官所穿。
胸前、背后未缀甲片,皆绘几何形彩色花纹,似以一种质地坚硬的织锦制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后绘上图案。甲衣的形状,前胸下摆呈尖角形,后背下摆呈平直形,周围留有宽边,也用织锦或皮革制成,上有几何形花纹。
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后腰等处,都缀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状为四方形,每边宽大处理厘米。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条或牛筋穿组,呈“V”字形并钉有铆钉。另外两肩装有类似皮革制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处还露出彩带结头。
这是秦兵俑中最为常见的铠甲样式,是普通战士的装束,这类铠甲有如下特点,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压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压上片,以便于活动。从胸腹正中的中线来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间向两侧叠压,肩部甲片的组合与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颈下周围的甲片都用连甲带连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钉,其数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过六枚。甲衣的长度,前后相等。皆为64厘米,其下摆一般多呈圆形,周围不另施边缘。
04 小变化大不同,局部结构调整,全体防护能力显著提升秦代过后,铁制铠甲成为中国古代将士的主要防护装备材料,人们更多的对铠甲的形式、防护攻击种类、防护部位等方面的改进,进而又出现了秦代铠甲的升级版:
1、鱼鳞甲。铁兵器经过战国后期和秦代的发展,到西汉时已占主要地位。西汉铠甲全都是锻铁制成。在西汉时期,铁铠也经历由粗至精的发展,从较大的长条形的甲片编的札甲逐渐发展为较小鳞片编制的鱼鳞甲。该甲片缀甲片的绳索隐藏在甲片下,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被锐器割断的可能。
甲片可以伸缩,伸缩后重叠在一起的甲片又再一次被叠加,整体防护厚度可随弯曲度随意调整。钢甲片用绳索编缀在皮件上,稳定地构成一体,皮件又构成了最后一道防护屏障,在正面外来的钝器的打击下,表现为不是松散的个体,而是象板甲一样的整体,在点面积上,对付象弓箭枪刺这样尖锐的兵器,坚硬倾斜的甲面可使得箭头枪尖擦身而过,整体防护力很高。
2、明光铠。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了明光铠。明光铠在胸前和背后均有圆护,且装有护膝、护肩,身甲则长至臀部,保护的部位也从胸背的保护发展的肩臂和腰胯的保护。
在战场上穿明光铠,由于太阳的照射,将会发出耀眼的“明光”,故名。这种铠甲的样式很多,而且繁简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裆的基础上前后各加两块圆护,有的则装有护肩、护膝,复杂的还有数重护肩。身甲大多长至臀部,腰间用皮带系束。
明光铠较早的参战纪录是《周书·蔡祐传》中如下的话:“祐时着明光铁铠,所向无前。敌人咸曰‘此是铁猛兽也 ’,皆遽避之。” 由此可知明光铠是铁制铠甲。
3、两当铠。南北朝时期的武器装备生产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铠甲方面,不但种类多样,而且质量和制造技术也很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两当铠,“两当,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保护头部的有兜鍪、胄、盔等。
两裆铠的结构比前代有所进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变化。一般身甲全鱼鳞等形状的小甲片编制,长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来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摆为弯月形、荷叶形甲片,用以保护小腹。这些改进大大增强了腰部以下的防御。
05 以冶铁技术做加持,防护性能近乎颠峰由于冶金技术的日益成熟,军队的装备很是讲究,甲胄在承袭唐朝的基础上又进行了革新,工艺考究,形制统一,说是艺术品也不为过,颇为典型的有3类:
1、唐代的十三铠。唐代,中国无论是在装备、素质,士气和将帅能力都达到冷兵器时代的高峰,铠甲亦不列外。
唐代改进了冶炼技术,使铠甲质量更轻,防御能力更强,发展出了以明光铠为首的唐十三铠。铠甲李世民所率领的玄甲军其实就装备黑铁盔甲的重骑兵。这支重骑兵在唐统一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中国历史上十大骑兵的兵种之一。
唐代的布甲、纸甲不只是用于表演的道具铠甲,它们依然具有实用性和坚固性,布甲、纸甲实际上是唐代的一种新型铠甲,是一种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轻型铠甲。在战场上同样可以保护战士的身体,只是在抗击重兵器冲击方面要逊色于金属铠甲。
“安史之乱”后,重又恢复到金戈铁马时代的那种利于作战的实用状态,特别是铠甲,晚唐时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在铠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
2、宋代的步人甲。进入宋代,由于北方产马地区的丧失,战马极度缺失,宋朝只能采用重装甲步兵对抗北方以骑兵见长的辽国和金国。宋朝的步人甲应运而生。该铠甲由1825枚甲叶组成,总重量达到29公斤,而长枪手的铠甲重量则会达到32-35公斤,宋朝步人甲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的装甲。
岳飞、韩世忠等名将以重步兵的密集阵型屡屡击败金人的骑兵,但是这种重甲步兵的机动性不足,胜时无法追击,败时无法及时撤退。在郾城大战中,岳飞即把装备有大刀和大斧的装甲步兵按两翼摆开阵势,有效的抵御了金骑兵的进攻。而在柘皋战役中,以重步兵为主力的宋军由于负荷过重,也因此未能全歼溃不成军的金骑兵。
3、元代的柳叶甲、铁罗圈甲。元代铠甲有柳叶甲、有铁罗圈甲等。铁罗圈甲内层用牛皮制成,外层为铁网甲,甲片相连如鱼鳞,箭不能穿透,制作极为精巧。另外还有皮甲、布面甲等。
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建立了蒙古国,被各部尊称为成吉思汗。在1218年至1258年的四十年间,数次率军远征,先灭西辽、花刺子摸、金等国,攻陷巴格达和达(大)马士革等城,使蒙古成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大汗国。
元朝之所以能东征西讨,依靠的是一支强大的军队,蒙古主力军全部是骑兵,组织严密、装备精良,而且还配有火器,尤为突出的是甲胄。甲身全部用网甲制成,外表用铜铁丝缀满甲片,内层用牛皮为衬,制作十分精巧。
06 强弩,终究能穿过“鲁缟”,防护能效出现“断崖”式下滑尽管铠甲防护能力与日俱增,但综合防护的力度终究没能快过火器的打击力度。自从火器出现以后,传统的重型铠甲的防御能力相比较而言,明显不足。
1、明铠甲--绵质铠甲。明朝建立之初就重视发展军工生产,提高火器和铠甲制造水平,不断加强国防力量。明代的甲胄绝大多数是用钢铁制造的,技术十分先进,种类繁多。
明代是重型铠甲和轻型铠甲交替的时期,轻型铠甲主要是指绵质铠甲。绵质铠甲柔软、轻巧,其表面有大量的铁甲或者铜甲,这种铠甲可以抵御弓箭和初级火器的攻击。
明代军士服饰有一种胖袄,其制:“长齐膝,窄袖,内饰以棉花”,颜色所为红,所以又称“红胖袄”。骑士多穿对襟,以便乘马。作战用兜鍪,多用铜铁制造,很少用皮革。将官所穿铠甲,也以铜铁为之,甲片的形状,多为“山”字纹,制作精密,穿着轻便。兵士则穿锁字甲,在腰部以下,还配有铁网裙和网裤,足穿铁网靴。
2、清铠甲--十三服铠甲。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康熙统治时期的中国,还是一个强大的国家。由于长期与明朝进行战争,清军不但学会了使用火器,而且掌握了从欧洲引进的枪、炮等近代兵器,特别是兵器的生产,无论是技术性能,还是数量品种,都达到了历史高峰。
努尔哈赤以十三服铠甲起兵后,其铠甲即以绵甲为主,这种铠甲在清宫剧中经常看到。人们将棉花打湿并反复拍打制成绵片,把多张绵片夹入铁甲,内外用铜钉或者铁钉固定,即可得到八旗铠甲。其绵质材料主要防御火器,铁质材料主要防御弓弩等。这种软硬结合防御机理和现代复合防弹衣的机理相似。
棉甲制作容易,价格低廉,且不像传统重型铠甲需要量身定做,方便大批量生产,重量轻,对早期火器有很强的防护力(中弹伤的不重)
但随着火器的日益发达使铠甲越来越不受重视,因此清代的铠甲在前期还用于作战,中期以后纯粹成了摆设,只有在阅兵典礼上有时还使用,作战时只穿戎服或绵甲,根本不穿铠甲。盔在清代重新改称胄,胄分官胄、随侍胄、兵胄几种。清代中后期铠甲废弃不用后,戎服成了军队的唯一服饰。
结语铠甲在古代基本上就是将士们的性命,因为它们为将士们抵挡了无数箭矢和刀剑的伤害,在古代那个全凭肉搏的时代,人数虽然占了主要的因素,但是许多时候,有了一套很好的武器和装备,往往能够以一人之力抵抗数十人。
对于攻击武器而言,讲究“一寸长,一寸强”。而对防护装备而言,则注重“防护不够,技术来凑”。古时日益发展的冶金技术,为铠甲防护性能的不断升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古代大部分精良的部队都是因为有良好的作战指挥者和精良的装备,只有更好地保存自己,才能最大限度地*伤敌人。但随着火器的出现,这种单纯靠防护获得战场生命力的做法,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参考文献:《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通史》、《服饰史话》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