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袭击,之所以可怕。
不是因为,它是冲突的最终表现形态。
而是在其所到之处,狼烟四起,生灵涂炭。
不仅是冲锋陷阵的战士,更多的,则是无辜沦为乱世飘萍的普通民众。
3月22日,西伯利亚霜雪初融。
正当民众在莫斯科克罗库斯城音乐厅,沉浸于音乐带来的短暂平静时。
子弹连番的巨响让死亡的阴影,笼罩在这座音乐殿堂之中。
截至3月30日,事件死亡人数已上升至144人,328人受伤。
而就在这起针对平民的无差别*害后。
仅仅过了16个小时,俄罗斯方面便逮捕了11名嫌疑人,以及4名直接参与者。
现场更是发现了500多发子弹和28个弹夹,以及燃烧弹的残骸。
而根据现场民众,冒着生命危险拍下来的视频显示。
这些恐怖分子行进有序。
在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戮后,撤退更是迅速。
他们没有绑架人质,也不要求谈判。
似乎是直接抱着“无差别*戮”,的目的对普通人施加残忍。
正当所有人,为无辜丧生的民众默哀之时,莫斯科方面对这次恐怖袭击的反应堪称“神速”。
一周时间,刚取得连任的普京便准备收网。
乌总统府沙袋密布,誓保泽连斯基性命。
雷霆之势比起表演欲,颇为旺盛的某些元首。
普京在收到歌剧院爆炸事件的反馈,堪称冷静。
他有条不紊地接听来自现场救援人员的电话,指令清晰布置每一步的任务。
这要是放在某个演员身上,那不得先在社交媒体跟前先大哭一场。
然后,声泪俱下的指责,那些对无辜民众下手的恐怖分子。
捎带脚,再踩一把俄罗斯助纣为虐。
当然,泽连斯基的事儿咱稍后再表。
就说这普京,不愧是执掌苏联遗产二十多年的男人。
年轻时克格勃的经历、苏联解体后从叶利钦的肩膀头子上,接过奄奄一息的俄罗斯。
已经让这个男人,磨砺出“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好本事。
十六个小时。
对一个国家来说,能够在经历自己的民众无辜丧生的悲痛后。
还能第一时间抓住恐怖分子,已经是很有效率了。
但十六个小时,对于那些由于袭击,瞬时天人永隔的俄罗斯家庭来说。
堪比一个世纪那么长。
普京明白,此时抓到主犯,也仅仅是作案的工具。
真正揪出幕后黑手,才能告慰那些愤怒的幸存者。
3月23日,在俄方抓获四名直接参与者以及11位相关嫌疑人后。
普京宣布,3月24日为全国哀悼日。
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乌克兰为恐怖分子提供了“窗口”。
虽然西方媒体在恐袭事件当中,又一次发挥了“未卜先知”的功能。
声称ISIS(伊斯兰国)在telegram上,预告了这次的恐怖袭击事件。
但其中居然牵涉到乌克兰,这绝对令所有人大跌眼镜。
藕断丝连而普京的每个字,都不是空穴来风。
根据后续调查显示,这些恐怖分子在莫斯科近郊音乐厅暴行之后,便朝着乌克兰方向逃去。
只要是手边有世界地图的朋友们,仔细查阅莫斯科所靠近的板块便得知。
莫斯科方向,无论往哪儿跑。
都要强过,往乌克兰那俄乌冲突第一线跑要强很多。
要知道,即便是俄乌关系恶化至此,那边境还是有大量的俄方军队驻扎,往那边跑无疑是自投罗网。
但无论是恐怖分子在撤退时的条理清晰,还是逃逸方向的路线规划。
很难不让人怀疑,其背后的策划者。
更有意思的是,据说在事发前两周“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广场1号”。
哦,也就是美国驻俄大使馆。
就提醒当地的美国公民,要防范最近有可能发生的袭击事件。
这俄乌冲突背后的始作俑者是谁,瞎子都看的清楚。
美国还嫌事儿不够大。
居然提前“预知”了莫斯科的恐怖袭击事件,再加上被逮捕的恐怖分子,朝着乌克兰逃窜。
点对点,线连线。
一切仿佛都尽在不言中。
如此多的伤亡人数,再加上美国与乌克兰无所不在的蛛丝马迹,克宫方面这么深入一调查。
诸多证据显示,乌克兰国际安全局局长马柳克等,涉嫌资助恐怖分子。
俄罗斯贴脸开大。
那前文说了,死对头这么大的事儿。
泽连斯基戏瘾发作,那必然得随地大小演呢。
果然,在莫斯科方面发表完事件通报后。
泽连斯基坐不住了。
他先是驳斥了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无理揣测,并指责俄罗斯总是用同样的方法。
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
但问题是,连马柳克自己都承认,当年克里米亚大桥爆炸事件是自己干得,细节都描绘的有声有色。
泽连斯基不知,是真的给手下“背刺”了。
还是说,自己揣着明白装糊涂呢?
雷霆出击自打乌克兰,轮番拒绝坐上谈判桌,普京再也不愿施舍给泽连斯基一个眼神。
而这一次的袭击,更是直接给两国本就摇摇欲坠的战线“上强度”。
虽然普京宣布,要彻查此次音乐厅恐怖袭击事件。
但与事件调查一同推进的,还有针对乌克兰更酷烈的军事打击。
3月30日,乌克兰军队表示,俄罗斯军队针对基辅发起了大规模空对地打击。
大批无人机和导弹坠落在基辅周边,让全城的电力系统陷入瘫痪。
不只是基辅,乌克兰国家电网运营相关责任人表示:
俄罗斯这两天的军事行动,主要针对的是乌克兰的发电厂,这明摆着就是要断你命脉的意思。
而永远与乌克兰人民同在,永远守卫基辅到最后一个的泽连斯基。
其所在的总统府,早就被沙袋里三层外三层围了个彻底。
看起来,虽然由于俄乌战局,久久没有进展而喜怒无常的泽连斯基。
把身边人进行了一次大换血。
但还是始终有人相信。
他们的一腔赤忱,甘愿为之抛头颅洒热血,也要保下他一条命。
当然,任何一个身处在和平当中的国家,都没有立场去指责那些在战火中沉沦的人。
可当权者在战争当中,不再保有“大庇天下”心怀。
而是任由国家,沦为一己私欲的工具,却不愿早日实现和平。
只能说,殖民地虽然已经湮没于历史。
但必然会重新复苏于当下。
届时的克乌兰,是否做好了与自己的文化、语言“脱钩”的准备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