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读5本书,怎么选?翟永明、棉棉都欣赏的作家林棹给了答案

国庆读5本书,怎么选?翟永明、棉棉都欣赏的作家林棹给了答案

首页角色扮演亘古幻想1.0.52更新时间:2024-04-21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长篇小说《流溪》首发于《收获》杂志2019夏季长篇专号,2020年4月小说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这部来自青年新锐作家林棹的处女作,今年9月进入2020年第三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决选名单(一共5部)。《流溪》有别致的节奏、质感,表现出非常成熟的艺术完成度,深受包括诗人翟永明和作家棉棉在内的文学读者的喜爱。

林棹1984年5月出生在广东深圳。在成都读过大学,她的文学素养是如何形成的,她在看什么书,我们找她聊了聊。她分享了自己的文学启蒙时刻,什么气息的作品会最先吸引到她,以及在她看来阅读和写作有怎样的关系。在访谈的最后,附上林棹的一份阅读书单,并解释了她从中汲取怎样的营养。从林棹的回答和她的这份书单,我们可以看到文学对于一个青年作家的滋养,以及她独特的文本,有着清澈的源头活水。

林棹

封面新闻:一般什么样的书,或者散发着怎样气息的书,会比较容易吸引到你?喜欢文学,如果让你自己梳理的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被什么启蒙的?

林棹:为了一再汲取那个使文学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东西,为了一再汲取那个无法被电影、音乐、相声评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新闻纪实、电子游戏……替代的东西,我们依然留在文学里。不是所有人都关心“文学性”,因此他们转向其他门类——除了上述选项之外,还有运动、购物、旅行等等无穷无尽的选项。仍然需要文学的人,是因为文字(文学的唯一材料)及其虚构的时空,而非其他材料和它们构成的时空,更能激动他们的大脑中枢、唤起高纯度的愉悦。有一类文本自第一行起就不容置疑地宣示:“任何形式、任何程度的改编都会削弱我”。对我来说,这种文本有着致命吸引力。可能是一本薄薄的注音版《海葵的故事》。那时我刚刚学会认拼音。在龇牙咧嘴的努力之后,一串拉丁字符(甚至不是汉字)突然变成无数柔软的彩虹色触手,迎着海波光晃动。那是一个启蒙时刻。

封面新闻:现在各种信息很多,媒介,社交账号,视频等等,占据了人大量的注意力,整块时间阅读会受到很大影响,往往需要很大的网络克制才可以。你的体会如何?

林棹:非功利地说,阅读带给我的快感大过于很多别的选项;功利地说,阅读带来的收益大过于很多别的选项。综合起来,选择阅读是自然而然、毫无难度的。说到底,生命只有一次,人为自己负责。定目标,做选择,承担后果。

封面新闻:就你的体会来说,你的阅读跟写作是怎样的关系?

林棹:我首先是读者,并将永远是读者。阅读始终是那个古老、无私、生生不息的源泉,平等对待每一个靠近它、向它寻求帮助的个体。我找不出比“阅读”更接近真善美的事物了,它塑造灵魂,塑造人生,塑造文明。作者是园丁,作品是花园。阅读则是无所不包的天地、光照、水的环流。

封面新闻:现在优质图像、影像也挺多。有人说,文学的光芒其实也渗透进了影像或图像里。你觉得呢?你觉得,文字的阅读跟图像的阅读,是不是还有本质的区别?我一直觉得,文字还是根基性的。如果图像或者影像,缺乏文字的根基,还是比较肤浅的。或许有人会说我这种是一种“文字原教旨主义”。你是怎样的看法?

林棹:也许可以分两个层面看。文字、文学,都兼有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

文字的实用功能是承载信息。在此层面,“效率”第一。为追求效率,一切材料都可替代、应迭代,它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未有文字的漫长岁月里,人类用转瞬即逝的声音承载信息,效率低下。随着文字出现(造字)、普及(印刷术),口口相传的艺术形式日渐式微(这个式微过程持续了上千年)。今天,图像、影像已具备普及的条件,它们承载信息的效率击败了文字,因此在实用层面替代文字只是时间问题。审美层面则不然。古老谣曲依然撼动琴弦,砚池依然肥满,木纹里依然保有匠人之手的余温,和所有这些独特、不可替代的艺术形式一样,文学的首要价值不在传递信息,而在继承和创造美与善。审美与“效率”无关,甚至是反效率的;它有门槛,时常并不“好懂”。譬如写字和书法,材料都是“文字”,功能、目的却殊为不同。

【林棹的书单】:

1 《风景与记忆》,作者:西蒙·沙玛,译者:胡淑陈、冯樨,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

“西蒙·沙玛的特征之一是‘壮观’。他带着壮观的知识储备和壮观的发散性思维进入壮观的‘风景’世界时,一部壮观之书诞生了。一切从木、水、石三种基本元素开始,西蒙·沙玛挥洒如诗的史学才华:从自然微物到文化造物,从荒野到花园,他在跨越时空的风景之上翱翔,又突然扎入人类集体意识的幽深故乡,借这样绮丽的翻飞,修补人对大地的爱,重申大地对人的深情。”

2.《广东新语》,作者:屈大均,中华书局1997年版

“屈大均是广东番禺人氏,清军破广州后“遁入空门,行游南北”,晚年在明人郭裴所撰《广东通志》基础上,结合“身经”、“目睹”并审思考据,做成二十八卷笔记体《广东新语》,天地山水神鬼人,鸟木鱼虫食货器,庙堂街巷村野市井,几乎无所不录。这是明清广东生活风貌的百科全书,具体,详实,充满可见可感的细节,是溯源之书,也是启发之书。”

3.《土星之环》,作者:温弗里德·塞巴尔德,译者:闵志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版

“在《土星之环》中,塞巴尔德继续以绵延无边的势头流动,渗透他所遭遇的一切物质和他所召唤的一切幻象。他夺人心魄的散文写作恰似液态岩石,是多种体裁的熔浆,最终,地表总会在他的双脚和意志下松懈,变成幽灵般的结论。”

4.《族长的秋天》,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译者:轩乐,南海出版公司2014年版

“堪称‘马尔克斯原浆’。酩酊大醉的,风驰电掣的。从头至尾都在极强音位推进,撞碎一切既有规则。它在双重意义上贯彻了马尔克斯的永恒主题:强权与孤独。”

5.《鸟有膝盖吗——鸟的百科问答》,作者:斯蒂芬·莫斯,译者:王敏,未读·探索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版

“四百五十个问答,基本涵盖鸟类入门级知识:我们身边的鸟、远在天边的鸟,以及它们罕为人知却亘古常在的生活。这本趣味盎然的入门书让晨昏的鸣唱、忽闪的飞影不再抽象,或许会是同大自然建立更深情谊的好开始。”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