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年,鲁国国力衰微,齐国陈兵鲁国边境,鲁国危机日益严重。孔子忧心国事,但自己又不便出行,便在众多弟子中选择了子贡出鲁游说,保全鲁国。子贡一出,却改变了五国的命运。司马迁曾这样称赞他这一成就:
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那么,子贡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子贡
说齐伐吴齐王田常想要攻打鲁国,子贡深谙其中目的,深刻地分析了为什么不能攻鲁而要伐齐。他首先说了一段不合逻辑的话:鲁国虽然容易战胜,但不可与战;吴国虽然难以攻坚,但易于攻打,这惹怒了齐王。子贡随后解释道:
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焉,则交疏于主。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隙,下与大臣交争也。如此,则君之立于齐危矣。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
“孤主制齐”(孤立君主,控制齐国)是田常的根本目的,“忧在内”是田常的最大心病,洞察入微的子贡据此分析胜战与败战对田常实现根本目的的影响,动员他选择一场难以取胜的战争而移兵于吴,这就不能不打动田常。

说齐
听了子贡的话之后,田常决定出兵伐齐,但他已陈兵鲁国边境,不好挥师向齐。子贡便请田常暂时按兵不动,并进一步表示自己可以游说吴王出兵救鲁,这样就可以使田常获得把矛头指向吴国的借口了。
说吴救鲁吴王夫差大败越国之后,一心想北上称霸,子贡抓住这一点劝说吴王出兵援鲁伐齐,但夫差想灭掉越国之后再救鲁国,防止正在卧薪尝胆、招兵买马的越王勾践率军乘虚而入,攻打吴国。子贡对他说:
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
让越王随自己出征,既可以掏空越国兵力,又可以增加自己伐齐的力量,还能威慑晋国,免除后顾之忧,吴王欣然答应。

说吴
说越助吴为使吴王出兵伐齐,子贡于是又前往越国游说越王出兵助吴伐齐。正在忍辱负重的勾践用隆重的礼节接待子贡,并亲自到宾馆看望他。子贡毫无保留地道出了自己吴国之行的经过,并透露了吴王因担心越国有报仇之心而要先破越后伐齐的打算。
勾践向他请教如何保全,子贡提出了三点建议:派兵出征,满足吴王野心;进献珍宝,取悦吴王夫差;卑辞陈言,表明不二之心。子贡同时向越王分析了形势,他认为:
如果吴国战败,这是越国的福气;如果吴国取得胜利,则夫差必将乘胜加兵于晋,谋求霸主地位。到时我将北见晋君,请他同你共同攻打吴国。吴军腹背受敌,精锐部队又尽在晋地,越国就可以趁机灭亡吴国了。

说越
勾践接受了这些建议,并取得了吴王信任,吴王准允越军参战。吴王同时接受了子贡禁止越王勾践亲自带兵作战的建议,以防越军反叛。
说晋待吴吴王举兵伐齐之际,子贡来到晋国,告诫晋君要提前考虑清楚形势,事先查明敌人虚实,才能应对突发情况,战胜敌人。然后对晋王汇报了吴将伐齐的情报,并分析了两种形势:
若吴军败,越国必定攻取吴国;若吴军胜,必将进军晋国,希望您厉兵秣马,以待连日奋战的吴军疲敝之师。
晋君听从子贡建议,厉兵秣马,以待吴军。

说晋
其后,各国形势皆在子贡预料之中: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吴军自海上攻齐,大破齐师。随后吴王夫差进入晋国,与晋国争盟主之位。与此同时,越王勾践率兵分两路入吴,直取吴国都城。吴王夫差闻信,恐惧不已,只好将盟主之位让与晋君,匆匆回国求和。而鲁国,解除了战争的威胁。
至此,越国逐渐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子贡先生以一人之身,动五国之心,游说之能,冠绝天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