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撕掉贫困标签之后的笑容,是贵州呈给世界最美好的风景。
这笑容里,藏着一幅幅民营企业助力脱贫攻坚的生动画面,藏着一个个民营企业情系贫困村、帮扶贫困户的精彩故事。
7月1日,贵州省2020年脱贫攻坚“七一”表彰大会上传出好消息:全省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923万减少到30.8万,累计减贫892万,每年减贫超过100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6.8%降至0.85%,57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贵州已由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转变为减贫人数最多的省份。
2015年12月,贵州省委统战部和贵州省工商联、省扶贫办、省光彩会联合在全国率先启动“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号召全省民营企业做扶贫事业的参与者、推动者和践行者,成为脱贫攻坚“贵州战法”中的重要力量。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已有5721家企业投入各类帮扶资金224亿元,对口帮扶6534个村,帮扶148万贫困群众增收。参与行动的企业数量和受帮扶的贫困村数量都位列全国前茅。
产业扶贫“造血”富民
6月23日,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马头村226户贫困户在威门药业铁皮石斛红利发放仪式上开心地领取了20余万元的现金红利。
此时,远在该省安顺市西秀区鸡场乡新合村的66岁的罗德亮,望着自家地里的辣椒同样是笑逐颜开。去年,他禁不住“产业村长”多次劝说,试种了2亩辣椒,“南山婆”公司按照保底每斤2元收购,当年每亩辣椒给罗德亮带来了2000多元的纯收入。
罗德亮家所在的新合村磨满组,四面被大山环绕,从空中俯瞰,仿佛一个巨大的“天坑”。“以前主要种玉米、土豆,但因运输成本太高,种出来的东西卖不了多少钱,起早贪黑忙活一年也没什么收入。”罗德亮说。
产业村长进村后,这种局面就好转了。2018年,贵州南山婆食品加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包爱明主动申请到鸡场乡开展帮扶,并担任鸡场居委会、联兴村、新合村3个贫困村(居)的“产业村长”。在带领帮扶团队挨家挨户走访时,包爱明发现,当地的辣椒、小黄姜、林下鸡等都是世代传承下来的品种,品质非常好,很受市场青睐,但规模不大、产销对接不畅,致富效应不明显。
“食品产业一头连着贫困群众,一头连着市场和消费者,我们要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包爱明说,发现问题后,公司采取订单式农业模式,带领群众发展生态种植、养殖,既解决群众增收问题,也为自身的生态特色食品提供优质原材料。
2020年,南山婆食品公司复制推广产业扶贫成功模式,在帮助鸡场乡巩固脱贫成效基础上,帮助紫云深度贫困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我是返乡农民工,在南山婆基地担任技术员”,紫云县猫营镇黄土村贫困群众何鑫告诉记者,除了每年有将近4万元的工资收入之外,还在南山婆公司学到了标准种植技术,自己种植了6亩辣椒、10亩冬瓜,这些农产品的收入可以达到10多万元,比种庄稼划算多了!
从西秀区鸡场乡到紫云县猫营镇,在南山婆食品公司的带动下,成功脱贫增收的远不止何鑫。南山婆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办公室主任胡顺庭告诉记者,2018年至2019年,企业结合发展规划和群众需求,先后投入产业扶贫资金3458万元,用于购买鸡苗、收购农产品等,已直接帮扶贫困群众367户1214人。今年进一步扩大规模,全年农产品订单金额达到2亿元,有效带动更多老百姓增收致富。据了解,近日,经过层层审核,南山婆食品公司生产的生态特色系列食品,正式成为国务院扶贫办等国家机关认定的全国扶贫产品,标志着该公司通过发展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做法和成效,得到了各级扶贫部门的肯定和认可。
贵州把产业扶持作为“千企帮千村”中最主要的模式之一,目前,全省民营企业已投入帮扶资金167亿元,在各地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打造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
在盘州市舍烹村,郭高开办的农家乐近来生意一直不错,每到旅游旺季,常常要忙到凌晨2点。郭高说,最忙的时候一天五六十桌,一个月收入大概在10万元左右,他打算扩大规模,吃、住一起,收入会更多。
农家乐的效益来自旅游业的发展。2015年,贵州娘娘山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公司响应“千企帮千村”号召,利用娘娘山的高原湿地、峰林、河流等自然资源,投入资金11.3亿元,打造娘娘山旅游景区,带动了8个村的旅游发展,仅乡村旅馆和农家乐就开了130多家。当地年收入在60万元以上的有22家,收入在40万元以上的有35家,老百姓也通过产业的平台实现了在家门口致富。
此外,企业还整合了8个村的2万多亩土地,种植了猕猴桃、蓝莓、刺梨等十多种农产品,打造农旅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园区。通过系列产业,每年能带动1000多名当地群众就业,2019年的人均纯收入达到16000元,带动1117户3962人脱贫摘帽。
贵州亘蓝母图民族布艺蜡染开发有限公司则以布艺、蜡染为产业核心,采用公司 合作社 农户的方式,带动5000余户农户种植26700亩南板蓝根,近几年来创收1.335亿元,有效带动农户增收,成为少数民族地区民营企业助推民族产业扶贫的新样本。
中天金融集团深度挖掘团结村的优质特色农业资源,依托市场打造了农业扶贫品牌“乐耕甜”,发展以“猪、蜂、稻、油”为主线的现代农业,同时以“大发精神”为核心,推出“大发天渠”旅游品牌,有偿租用闲置农房进行民宿改造,吸纳当地村民成为员工,每年每户可通过房租、分红和劳动力增收约5万元。
出不去,就在家搞好生产
“出不去,就在家搞好生产。”时下,这句话成为众多返乡农民工的心声。
从易地扶贫搬迁户到成为“在家上班族”,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旺家社区居民陈霞完全没想到,不到两年时间,她和家人不但举家从大山搬到县城,而且只有中专学历的她还成了一名“高大上”的人工智能标注师,每月工资4000元。
“丈夫外出打工了,家里小孩正在上学,总得有一个人留下来照顾他们,一家四口只有一个人赚钱生活压力还是很大。”和安置点上的上千名“留守妈妈”一样,过去的陈霞,一直期待能在家门口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转机来自于2019年8月。阿里巴巴公司联合公益机构发起的“AI豆计划”,把人工智能产业中的部分岗位下沉到贫困地区,开展产业扶贫。作为万山区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旺家社区看准机会,积极对接,在社区内成立了铜仁旺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重点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困难女性加入。
“说起来是高科技,可操作起来不难,只要认真接受岗前培训,干活的时候认真仔细一些,一定能干得好。”陈霞说。如今,旺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有104名员工上岗,其中女性员工80名。公司正准备拓展业务、做大盘子,力争再提供100个就业岗位。
另外一边,位于义龙新区顶效街道的贵州金源鞋业科技有限公司,200多名工人在车间里紧张忙碌地工作着,各条流水线上,大家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分料、内里打码、抿帮、针车车线等一系列环节下来,一张张鞋面半成品很快就加工完成了。
在车间工作的工人多数是周边村寨以及附近新市民社区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家中都有老人孩子需要照顾。“我很喜欢现在的工作。”今年37岁的李福艳家住附近的大龙潭,她说:“一开始搬迁的时候心里没底,总是担心搬迁后没有土地,生活怎么办。现在不仅住上了新房,在家门口上班,孩子也在家门口上了学,这一切的变化以前从未想过。”李福艳说,她现在在鞋厂上班,每月能有3000元的工资,而且最近订单多,加班还有加班费,平均8元一小时。
从田间劳作、外出务工到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就业,越来越多的群众逐渐适应了现在的工作节奏。截至目前,贵州共建成扶贫车间914个,建成扶贫基地238个,有劳动力搬迁家庭中,86.17万人已实现就业。从田间地头到工厂车间,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参与,是企业的荣誉也是责任
“旅投集团不只是参与了这一次的捐资助学活动,平时我们了解到有贫困学生需要资助的,我们都给予他们帮助,希望通过我们的力量,让贫困学子都有学上。”
“恒基石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是持续的、不间断的,我们每年都会开展扶贫、捐赠活动,今后也将一如既往地承担社会责任,继续开展捐赠活动,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
“万绿城集团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截至目前,已经资助了350多名大学生和300多名留守儿童。希望在企业力所能及的帮助下,让他们的生活有所改善。后续我们将继续做好扶贫、捐资助学等各项工作。”
参与,是企业的荣誉也是责任。8月7日下午举行的捐资助学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贵州源锦水泥有限公司、贵州万绿城生态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贵州恒基石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贵阳朗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贵州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贵州众诚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代表,围绕公司履行社会责任、参与公益事业、开展捐资助学等情况进行交流发言。
此次座谈会由贵州省委统战部和省工商联联合举行,目的是为感谢民营企业家捐资助学的善举,并向参会企业家代表颁发捐资证书。据了解,2019年,贵州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在全省工商联系统开展资助贫困大学生行动,动员全省各级工商联的商(协)会、执委以上民营企业带头捐赠。贵州省工商联先后召开一次省工商联直属商(协)会负责人座谈会、两次执常委以上民营企业座谈会、一次各市(州)工商联党组*及分管领导座谈会等四个座谈会,深入动员,层层发动,组织民营企业开展捐资助学。
在贵州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的动员下,广大商(协)会组织、民营企业及个人积极响应。贵州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捐赠25万元、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捐赠20万元、贵州民投集团捐赠20万元、万绿城集团10万元、贵阳朗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捐赠10万元、贵州源锦水泥有限公司捐赠10万元、贵州众诚实业有限责任公司10万元……据统计,参与捐资的商(协)会、执常委以上企业和个人共计72家(人),累计捐赠资金共计人民币234.6万元,捐赠资金已经全部打入贵州同心光彩事业基金会账户。各市(州)工商联共筹资296.01万元。
会议指出,民营企业在“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贵州的脱贫攻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本次捐资助学活动中,广大民营企业家积极响应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号召,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和个人踊跃参与捐赠,为全省民营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讲政治、听党话、跟党走,关键时候能站出来,体现了民营企业家的责任和担当。
与会民营企业代表表示,民营企业能够健康发展,得益于党和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应常怀感恩之心,自觉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今后,企业在做好发展经营的同时,将继续把责任扛在肩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参与各项扶贫公益事业,为贵州脱贫攻坚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本报记者管弦见习记者兴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