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东欧、南欧、北欧文学概观

现代东欧、南欧、北欧文学概观

首页角色扮演黑暗时刻基拉历险记手机版更新时间:2024-06-15

文/马家骏

除了英、法、德、俄-苏等大国的文学之外,欧洲其他各地区的小国小语种文学在现当代也涌现了众多优秀的诗人作家。

东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民族和国家获得独立或统一。受俄国革命影响,各国都成立了共产党,匈牙利还建立过苏维埃共和国。东欧紧连苏联,所受的影响直接而深刻,各国文学中无产阶级文学最发达。在波兰,代表作家有董布罗夫斯卡(1889—1965),她的长篇小说《黑夜与白昼》(1934)和华西列夫斯卡(1905—1964)的《祖国》(1935)都描写了革命斗争。布罗涅夫斯基(1897—1962)的诗篇歌颂了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捷克在第一共和国时期,无产阶级文学是文坛的主流,诗人以诺伊曼(1875—1947)为代表。小说方面:玛耶罗娃(1869—1967)的《汽笛》(1935)描写19世纪后半期捷克三代工人的生活与斗争。奥勃拉赫特(1882—1952)的《无产者安娜》(1928)描写农村姑娘在先进工人帮助下成为坚强战士的过程。普伊曼诺娃(1893—1958)的三部曲之一《十字路口的人们》(1937),写工人的觉醒,是共和国最重要的作品。此外,萨波托斯基(1884一1957)的小说,基希(1885—1948)的报告文学也很有影响。

匈牙利无产阶级诗歌的创始人是奥第(1877—1919)。著名作家伊列什(1895—1974)曾任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秘书长,他的《蒂萨河在燃烧》(1929)描写了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和失败。《喀尔巴阡山狂想曲》(1939)写了20年代的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此外,尤若夫(1909—1937)的诗、沙尔卡(1896—1938)的小说,影响都很深远。保加利亚的第一位无产阶级诗人是波粱诺夫(1876—1953),最杰出的诗人是斯米尔宁斯基(1898—1923)。革命家布拉戈耶夫、季米特洛夫和托·巴甫洛夫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设做出了贡献。1923年九月革命失败,米列夫等诗人作家写九月起义,被称为“九月文学”。30年代,无产阶级文学大发展,拉德夫斯基(1903一 )的诗、卡拉斯拉沃夫(1904—1980)的长篇《曼陀罗》(1930)是这方面的代表。罗马尼亚无产阶级文学力量较小,但是仍有萨希亚(1908—1937)的短篇小说,托马(1875—1954)、阿尔盖齐(1880—1967)的诗,赛·彼特雷斯库(1892一1991)的剧本等等,发挥了社会作用。南斯拉夫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是参尔卡(1876—1918)。30年代南斯拉夫各民族都出现了“社会现实主义”流派的无产阶级文学,有佐戈维奇(1907一 )等一批诗人作家表现工农革命斗争。阿尔巴尼亚无产阶级诗人有米吉安尼(1911—1998)等等。东欧各国无产阶级文学同民族解放斗争相联,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东欧的现实主义文学成就最高,影响最大,出现了许多世界著名的作家,捷克的查洛斯拉夫·哈谢克(1883—1923)曾被奥匈帝国征兵去俄国打仗,他参加了十月革命并加入了布尔什维克。他的名著《好兵帅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遭遇》(1923)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它以幽默笔调塑造了与人民一体的士兵帅克的形象。通过他的经历,作者讽刺了奥匈帝国的黑暗统治和军队的专横腐败。匈牙利的莫里兹(1879—1942)曾以小说《十个铜板》(1908)闻名于世。他的反映农民生活的长篇《火炬》(191 7)、《亲戚》(1930)在现实主义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三部曲《爱尔德伊》(1935)描写了匈牙利民族的斗争史,南斯拉夫的讽刺剧作家努希奇(1864—1938)发扬果戈理传统,在19世纪末就创作了大量讽刺剧。他的《大臣夫人》(1931)是20世纪东欧最杰出的喜剧。罗马尼亚的雷布雷亚努(1835—1944)是现代长篇小说的创始人,他的《伊昂》(1920)描写了19世纪20年代农民的斗争,《起义》(1939)写了1907年的革命。波兰的克鲁奇科夫斯基(1900—1969)、罗马尼亚的萨多维亚努(1880—1961)、南斯拉夫的安德里奇(1892—1975)三人很相似:解放前都是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克鲁奇科夫斯基的《科尔迪安和乡下佬》(1932)、萨多维亚努的《什特凡大公》(1934)、安德里奇的《德里纳河上的桥》(1945)都写本国的历史,展示东欧民族的广阔斗争画面。解放后三人都担任了本国作家协会主席,都转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立场上,写出了优秀的革命文学作品。

东欧的现代派文学微弱。捷克曾有“旋覆花”社,南斯拉夫、匈牙利等都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影响,创作成绩不大。只有捷克的恰佩克(1890—1938)较著名,他用表现主义写过剧本《万能机器人》(1920),表现人类被机器人代替的悲衰。他的小说《蝾螈大战》(1936)以科幻形式表现了反法西斯的思想。

相形之下,南欧的现代派文学较发展,而无产阶级文学反倒微弱。希腊的象征主义诗人塞菲里斯(1900—1971)的诗集《水池》(1932)、《神话和历史》(1934)写得朴素而自如。超现实主义诗人埃里蒂斯(1911一 )的诗集《方向》(1939)也颇有影响,这二人后来都获诺贝尔文学奖。意大利的颓废主义代表是邓南遮(1869—1938),他的唯美主义小说歌颂超人与战争,他晚年成为法西斯帮凶。未来主义发生在意大利,它的创始人马里奈蒂(1876—1944)歌颂科学、未来和暴力,否定传统,晚年也支持法西斯。意大利诗歌有成绩的是隐逸派,它受象征主义影响,主张逃入内心,爱用隐喻,重音乐性,在30年代很有影响。写《乌贼骨》(1995)的蒙塔莱(1896—1981)、写《水与土》(1930)的夸齐莫多(1901—1968)以及翁加雷迪、萨巴等是其代表。前二人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1866—1952)提倡“直觉即艺术”的美学理论,对现代派文艺发生了深刻影响。西班牙继“98年一代”之后,出现“27年一代”诗人,萨利纳斯、赫·迭戈等从主观角度观察和描绘世界。被法西斯*害的加西亚·洛尔加(1898—1936)作为现代诗人,倾注内心世界时也关注社会,丰富了诗歌艺术。

南欧的无产阶级文学:希腊有卡赞札基斯(1883—1957),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写出小说《奥德修续纪》(1938),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葛兰西(1991—1937)坚持与法西斯斗争,他的《狱中日记》、《狱中来信》表现了革命者的伟大精神,是优美的散文作品。葛兰西对建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作出了贡献。西班牙30年代前半有左翼的“社会诗歌”,内战后法西斯上台,至整个40年代,西班牙文学毫无生气。葡萄牙的若泽·卡斯特罗(1898—1974)的小说《原始森林》(1939)第一个写无产阶级生活,在葡萄牙、巴西影响深远。

南欧最有独创性的作家,首推皮蓝德娄(1667--1936)。他的怪诞剧,既反映现实生活,又采用怪诞形式,表现深刻哲理性。葡萄牙的里贝罗(1685—1963)一生写了100部作品,反映山地风光和农民生活,他的《魔鬼的土地》(1919)和《狼嚎的地方》(1908)是表达农民疾苦的佳作。

北欧各国在十月革命影响下,无产阶级文学繁荣。丹麦的尼克索创立共产党,写了《征服者贝莱》三部曲,反映无产阶级运动。基立克(1898—1962)的《渔民》(1928)、《日工》(1996)、《新时代》(1939)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代表作。瑞典的考克(1882—1949)的长篇小说《工人》(1912)是第一部写工人的作品。30年代出现“雇工派”文学,领袖人物洛·约翰松(1901一 )当过工人,有《土地,晚安》(1933)、《土地无产者》(1941)等作品。挪威1905年脱离同瑞典的联盟而独立,文艺上无产阶级戏剧家格里格(1902—1949)继承比昂松行动剧的传统,在《巴拉巴斯》(1929)中写中国革命,剧本《失败》(1937)表现自己参加西班牙内战的经历。小说家法尔克贝格(1879—1967)写矿工斗争生活也非常出色。冰岛在30年代,评论家安普列松(1961 —1973)领导《红笔》杂志,宣传社会主义,发展新文学。拉克斯内斯(1902一 )的《独立的人们》(1939)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斗争。芬兰30年代的“基拉社”宣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出版革命刊物。韩培(1905—1955)写了大量短篇小说描写二三十年代的工人运动。佩卡宁(1902一1955)的《在工厂的阴影下》(1932)、《人民的春天》(1935)也是反映工人生活的优秀作品。

北欧的现实主义成绩也很突出:丹麦的延森(1873—1959)的六部曲小说《漫长的旅行》(1908—1922)写人类的发展,是丹麦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挪威“乡土文学”描写田园遭到资本主义的破坏。“心理文学”派女作家温塞特(1882—1949)的历史小说《克里斯汀·拉夫朗的女儿》(1922)写l4世纪的斗争,作家因而获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的贝里曼(1883—1931)写有巴尔扎克式的小说《瓦德雪平的马库雷尔一家》(1919)。冰岛的贡纳尔松(1889—1975)的五卷自传小说《山间的教堂》(1923—1928)是冰岛社会生活的绝妙反映。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揭开了历史新的一页。东欧各国在战争年代,经历了严酷的斗争,许多革命诗人作家英勇牺牲,如捷克的伏契克,匈牙利的劳德诺蒂、维托,保加利亚的斯帕索尔、克尔帕切夫、波波夫、瓦普察洛夫,阿尔巴尼亚的斯塔法等等。1945年解放后,东欧各国相继成立人民民主政权,进入了新时代。文学在党领导下得到长足发展。战后波兰有大量写战争和建设初期斗争的作品,普特拉门特(1910一 )的《九月》(1952)、《十字路口》(1954)是这方面的代表。克里奇科夫斯基(1980—1962)的剧本《卢森堡夫妇》(1954)揭露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捷克在反法西斯斗争中涌现了民族英雄伏契克(1903-1943),他领导地下共产党的斗争,在牺牲前夕写出《绞刑架下的报告》(1943),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万丘拉 (1891—1942)在同敌人周旋时,写出《捷克民族历史图画》五卷(1939—1942),表现了爱国主义精神。解放后,诗人奈兹瓦尔、什拉麦克、塞费尔特,小说家德尔达、格拉扎罗娃写了反法西斯、建设新生活的作品。其中塞费尔特(1901一 )于198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匈牙利解放后,流亡作家回国与国内地下党员和走第三条路线的民粹派作家团结在一起,建设新文学。萨博(1893— 1970)写了反映土改斗争的《新地》和反映合作化运动的《一寸土》;里德格(1902一 )写了表现同地主作斗争的英雄的小说《参孙》。匈牙利文艺理论家卢卡契16卷全集在西德出版,在文艺理论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保加利亚的烈士诗人瓦普察洛夫(1904 —1942)的《马达之歌》(1940)表现坚强的反法西斯精神。1945 年后,这类作品大量涌现,著名的有维·安德列耶夫(1918 一 )的诗集《游击队之歌》、迪莫夫(1909—1966)的小说《烟草》等。罗马尼亚的文学大师萨多维亚努解放后写了社会主义小说《米特里亚·珂珂尔》(1949),反映新社会的生活与斗争。南斯拉夫的文学大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安德里奇的小说《泽科》(1959)、乔皮奇(1915—1984)的长篇《突破》(1952)、《火药》(1952)、波波维奇(1980一 )的电影剧本《多瑙河之波》(1960)都深刻地反映了反法西斯的斗争。阿尔巴尼亚解放后的佳作有:斯帕塞(1914一 )写战争的小说《他们不是孤立的》(1 953)、恰奇(1919一 )歌唱新中国的诗篇、吉亚泰(1922 一 )写新社会建设的长篇小说《沼泽地》(1959)等等。

南欧的意大利,在战后,新现实主义达到高峰。电影文学《罗马,不设防的城》(罗塞利尼,1945)、《偷自行车的人》(西卡,1948)、《警察与小偷》(莫尼切利,1951)写抵抗战士和战后小人物生活的困境。莎莎(1921一 )写黑手党的小说《白天的猫头鹰》(1961)等也很有特色。战后最有影响的意大利作家是莫拉维亚(1907一 )。他原姓平切尔莱,他揭露庸俗上层社会的《冷漠的人们》(1929)曾遭法西斯禁止。战后,他的《罗马女人》(1947)写少女沦为妓女的悲剧和法西斯警方的丑闻。短篇小说集《罗马故事》(1954)、《罗马故事新编》(1959)描写意大利人在战时的遭遇。长篇小说《乔恰拉》(1997)写母女二人躲避战争,在教堂内遭士兵凌辱的故事,据此改编的影片曾获奥斯卡奖。莫拉维亚的《一个少女内心的自白》(1978)以60年代学生运动为背景,写了知识分子的痛苦与放纵,揭露大小资产阶级的堕落。西班牙在战后和50年代形成“战后小说”新浪潮。塞拉(1916一 )的《蜂房》(1951)写马德里街上小咖啡馆三天内发生的事,刻划了百余人物形象,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下层人们的生活。作家获1989年诺贝尔文学奖。桑切斯·费尔洛西奥(1927一 )的《哈拉马河》(1956)是“客观现实主义”的典范,它通过假日一群男女的对话,揭示西班牙社会的生活与思想状况。60年代后,西班牙文学创作技巧更加多样化,奥尔特拉诺、戈伊蒂索洛等作家的创作反映了这一点。

西欧的荷兰在战前就有费斯特代克(1898—1971)的小说《德国女仆爱尔丝·波勒》(1935),写反法西斯的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作家投身抵抗运动,不少人遇难。战后,弗里斯发表了小说《红发女郎》(1956)。女共产党员作家普林斯(1912一 )的描写纳粹女集中营生活的《绿外套》(1949),引起人们强烈的激愤。犹太女作家雷斯(1932一 )的《楼上的房间》(1973)写一家犹太人在希特勒军队打来时逃亡的惨景。比利时最杰出的作家是西默农(1903—1989),他的代表作《雪是脏的》(1948)写法西斯统治下青年的堕落。西默农以探长梅格雷为主人公写了82部小说,畅销世界。在战前,比利时法语文学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有埃伦斯(1881—1972)的《海洋的微风》(1933);战后,戴斯纳(1912一 )是佛兰芒语文学中魔幻现实主义的首创者,他的代表作《剃光头的人》(1947)颇有影响。

北欧的当代文学也相当繁荣:丹麦的阿伯尔(1901—1961)在战时写了以暴抗暴的反法西斯小说《犹滴》(1940)和《女王又走了》(1943)。50年代他任丹麦中国文化联系协会理事,访华后写了长篇《米尼考依的三人》(1956)。丹麦战后有一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人如萨维、克努森等等。挪威反法西斯文学的佳作有埃文斯摩的《西渡历险记》和韦索斯的《萌芽》。瑞典女诗人萨克斯 (1891—1970)原是德国犹太人,全家被*害,逃入瑞典,隐名写诗。她控诉法西斯的诗集《在死亡的寓所中》(1946)、《无人知晓》(1957)、《死亡依然在》(1961)、《寻找生存者》(1971),催人泪下。莫贝里(1898—1973)的小说四部曲《移居美国》(1949)、《瑞典侨民》(1952)、《拓荒者》(1956)、《寄往瑞典的最后一封信》(1959)写19世纪百万瑞典难民移居美国的苦难,十分感人。冰岛的拉克斯内斯(1902— )在40年代写了历史小说《冰岛之钟》(1943)等三部曲。1948年他的《原子站》描写了统治者出卖祖国,让美国在这里建军事基地的故事,轰动一时。50年代他获斯大林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60年代后,女作家西古尔查多蒂尔(1918一 )的《圈套》(1968)、《活水》(1974)和雅科布斯多蒂尔(1930一 )的《房客》(1969),讽刺社会颇为深刻。芬兰小说家林纳(1920一 )的《无名战士》(1955)写战争中士兵的感情变化。《在北极星下》三部曲(1959)描写一村庄的变迁,概括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萨拉玛(1936一 )是个电工,他的《有所为必有所闻》(1972)写地下共产党员的斗争。

纵观欧洲各小国的文学,繁花似锦,交相争艳。

(马家骏 河北清苑人,1929年10月5日生,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原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原理事、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原理事、陕西省高等学校戏曲研究会原会长、陕西诗词学会原顾问、陕西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原常务理事、陕西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陕西省教书育人先进教师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独著有《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美学史的新阶段》、《诗歌探艺》、《世界文学探究》等12种;与女儿马晓翙二人合著《世界文学真髓》、《西洋戏剧史》等4种;主编有《世界文学史》(3卷)、《高尔基创作研究》等9种;编辑有《欧美现代派文学30讲》等4种;参编合著有《马列文论百题》、《文化学研究方法》、《东方文学50讲》、《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等40多种。

名列《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华诗人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大辞典》、剑桥《国际传记辞典》(英文第27版)、俄罗斯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国外俄罗斯学专家名录》(俄文版)、《陕西百年文艺经典》等40余种。)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