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相府访问记

皇城相府访问记

首页角色扮演皇城风月录更新时间:2024-05-11

我于7月30日周六下午4时许,由太原乘火车到达晋城市,转乘公共汽车抵吉县北留镇皇城村。

抵达皇城村后,我并未着急进入皇城相府,而是安排好住宿稍事休整,我便上街溜达片刻,在街边的卖少儿旅游纪念品的小摊位前,与本村六十一岁的摊主裴大哥,攀谈起皇城相府的坊间传说和民间掌故。

据裴大哥讲,皇城村原名黄城村,是当年进士及第做了七品小京官后的陈廷敬开始建造的,当时其母张氏进京看望儿子,要看一看京城的风光,无奈因为缠过的小脚行路困难,只得作罢,心疼母亲的陈廷敬送母还乡后,便依照北京城的模样在家乡起盖了城堡式建筑群让母亲居住,后被当朝宰相发现向康熙皇帝奏本,说是其建筑格局违制僭越,告陈廷敬有谋反之心。

于是,西巡的康熙皇帝骑着毛驴提着旱烟袋,微服私访了黄城村,闻知皇帝老儿驾到,陈廷敬立即率阖府上下人等将康熙恭迎进城堡,并引皇帝参观了建筑群,皇帝看后并未觉得哪里不妥,陈廷敬向皇帝汇报并展示了《康熙字典》的编撰情况,获得康熙帝的高度嘉许,在陈府盘桓数日后离去,还题字“午亭山村”匾额,黄城相府又经陈廷敬以后几代人大兴土木扩建,始成现在规模。

1949年土改的时候,黄城相府的房屋全部分给了本村的贫苦农民,村民搬进相府一住就是几十年,1997年后当地政府为发展旅游业,择地为村民新盖了住宅楼,清空了整个相府老宅,并加以修缮,还取黄城村的“黄”字谐音改村名为“皇”城村。

皇城村现有村民八百余口,村民们靠旅游发了财,去年村里便鼓励村民买私家轿车,每户给以补贴四万块钱,旁边停着的灰色尼桑轿车就是裴大哥新买的。

当我问起陈姓后人现状时,裴大哥告诉我:现在村子里只有两户陈姓居民,至于是不是陈廷敬后人,就连他们本人也不确定。

倒是前几年,邻村王家村拆迁一户人家修路时,偶然挖出了陈廷敬大女儿的坟墓,原来陈廷敬生有三子二女,长子中举,次子、季子均进士及第获选翰林,为大清朝廷命官,陈廷敬的大女儿嫁给了邻村王家大户。裴大哥说,那年陈廷敬大女儿的坟墓里挖出了好多金银宝贝,于是王家与这户人家起了争执,裴大哥道:当时自己也捡了一只玉镯,放在火里烧,愣是一点损伤也没有,后因王家与那户人家闹得不可开交,惊动了公安派出所,便全给收走了……

我下榻的快捷酒店,位于皇城相府的路北正对面,晚餐的时候,坐在用餐的二楼玻璃露台上,在服务员上饭的间隙里,我边休息边面对路对过半山腰上的皇城相府,进行先入为主的总体观察。

健谈的酒店老板茹大姐,也热情的给我介绍起有关游览皇城相府的注意事项及交通事宜。我想,所有这些就算是开始参观前的补课和采风吧。

这时候,刚到时异常晴朗炎热的天气,渐渐的阴了下来,空中有许许多多的蜻蜓在露台前后飞来飞去,让刚刚还心情烦躁的自己顿时安静了不少,加上不时地吹过来的阵阵凉风,让我汗津津的周身倍感舒服,因而便觉得格外惬意爽快。

由于几天来,于三晋大地上冒着酷暑,不顾疲劳的奔波南北西东各个景区之间,又兼生活习俗的差异,以及饮食的不惯,到这最后一个景区的前一天,在太原的晋祠,一直坚持“热了不走、渴了不走、累了不走、饿了不走、困了不走”的“五不走”原则的我,几乎把它整个颠覆掉。

的确,山西的“面食文化”在全国是出了名的,但是每到一处总是千篇一律的什么刀削面、勾刀面、炒面、冷面、捞面、碗秃、扯面、莜面栲栳栳等,除此之外,并无可吃,所有这些简直弄得我头晕眼花,在家并不喜欢吃面的我,这时虽饥肠辘辘,但也丝毫勾不起任何食欲,加之炎热的折磨及奔走之疲,所以,昨晚我给妻发短信道牢*:累极、饿极、困极、热极、腿痛极,总兹“五极”,惹得妻大笑不止。

好在,昨天晚上在太原格林酒店,已达“五极”的我,睡的很早、很香、很甜。

然而,这天可好,由于皇城村地处晋东南,隔黄河与河南省焦作市、洛阳市相望,在心理层面上总以为饮食习俗,该当与鲁系饭菜相差无几的吧,反正自己也豁出去了,一天的饭三顿并做一顿吃,便点了居家最爱的馒头、小米稀饭,韭菜炒土鸡蛋、皇城小炒肉,别说,自己预测的还真准,饭菜都合自己的胃口,于是便一阵风卷残云、饕餮暴食,吃喝了个碗光碟光,而隔壁的一家农家酒店的招牌正对着我,上写“吃货饭店”,我边吃边看,边偷偷地笑……

再说,皇城村原是清朝康熙年间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修官、康熙大帝经筵讲官、刑部尚书、饱学之士、进士陈廷敬乡梓,皇城相府便是陈廷敬故居。记得中纪委*王岐山同志曾经讲过反腐要学陈廷敬,即指这位大清朝著名的廉相。

皇城相府是始建于明清时期的官宦宅居建筑群。内城午亭山村为陈廷敬伯父陈昌言在明崇祯五年(1632年),为避战乱而建,原名中道庄,共有大型院落八座。外城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有前堂后寝、左右内府、书院、花园、闺楼、管家院、望河亭等。分祠庙、民宅和官宦邸三类,风格迥异。祠庙建筑有陈氏宗祠,民居有世德居、树德居和麒麟院,官宦私邸有容山公府和御史府等。“斗筑居”东西相距71.5米,南北相距161.75米,设五门,墙头遍设垛口,重要部位筑堡楼,并在东北、东南角制高点建春秋阁和文昌阁。

内城北部的河山楼,取“河山为囿”之意,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当时正值明末战乱风起云涌之时。为抵御流寇侵扰,由陈昌言、陈昌期、陈昌齐三兄弟合力建造,高三十多米,是皇城相府中最高的建筑。楼平面呈长方形,长15米,宽10米,高23米,共七层(含地下一层)。楼外墙整齐划一内部则逐层递减。整个河山楼只在南向辟一拱门,门设两道,为防火计,外门为石门,门后施以杠栓。楼层间构筑棚板屯贮人员物质。

据说,河山楼工程尚未完工,流寇不期而至,陈氏家族及附近村民八百余人入楼避难。流寇久攻不下,扬言要日夜封锁并采取火攻,楼内村民将井水从楼顶泼下,以显示准备充分,不惧围困,流寇知难而退,撤兵离去。此后十个月里,流寇又先后三次进犯,依靠河山楼的避佑而逃过兵灾的村民多达数千人次。河山楼又名“风月楼”……

皇城相府从明孝宗崇祯帝到清乾隆(1501-1760年)的260年中,共出现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

2013年6月,“陈廷敬故居”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陈廷敬,清朝康熙年间著名的政治家、理学家、诗人、文字学家、编辑家、音韵学家、康熙帝师。

《清史稿•陈廷敬传》载:陈廷敬(1638-1712年),原名陈敬,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山西泽州府阳城县黄城村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登戊戌科进士,因同榜有同名同姓的进士,故顺治帝赐名廷敬,历任翰林院庶吉士、起居注讲官、翰林侍讲学士、日值弘德殿讲经官、武会试副考官、内阁学士、会试副考官、户部郎中、南书房行走、都察院掌院事、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户部尚书、金紫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康熙帝师傅)、工部尚书,为《政治训典》、《方略》、《大清一统志》、《太祖实录》、《明史》总裁,迁刑部尚书,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宰相、正一品)、《康熙字典》总修官等。

康熙三十八年,时任户部尚书的陈廷敬随康熙帝出巡鲁、苏、豫、皖各省,关注百姓疾苦,建议皇帝镯免当地百姓税赋,皇帝无不允准。并摩古乐府形式作《南巡歌》,亲自谱曲,使之像现代的《东方红》一样在全国广为传唱……

31日一大早,我开始了对有着“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和“东方古堡”美誉的皇城相府参观访问。无独有偶的是,我想起2008年9月赴湘西凤凰古城参观有“中国第一文化贵族”之称的陈宝箴(清末民初诗书画大师陈三立、国学大师陈寅恪教授祖父、晚清极力扶掖康梁谭维新派人物、开洋务运动和变法先河的湖南巡抚)旧居时的情景,南北两大陈氏家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成为共同擎中华传统文化大旗的两大巨擘。想来,这也算得上是一种历史的机缘巧合吧。

由于昨天夜间从1点开始下了近乎一夜的雨,6点多钟方始雨歇。早上宾馆外面的石板路湿漉漉的,空气十天来少有的清爽洁净,尽管天依然阴着,但光线很足,天空里还不时有零星的、柔细的如牛毛一样的雨丝飘洒着,在经历过炎热的蒸烤曝晒之后,才觉得清凉的美好和珍贵,因而感觉心情格外的舒畅妥帖。

皇城相府坐南朝北,整个古建筑群落背依青翠欲滴的龙山,沿着山麓往上层层递升,是典型的地理倒座建筑形制。

皇城相府的正门是一座高大庄肃的三层门楼式建筑,楼沿下高悬康熙皇帝御赐的“午亭山村”金字匾额,而两侧的朱漆抱柱上也悬挂着康熙帝当年御题楹联:“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对一代名相陈廷敬一生清廉的高尚节操大加褒扬。皇城相府大门里二门洞上则有“中道庄”三个古朴苍劲的楷体青砖刻字,显示了陈廷敬故居中道庄的本名。

进入陈廷敬故居,走马观花似的行走在院院落落里,有时也走到城墙上去,放眼四望青黛色的群山,暗自叹服自然山水的美不胜收;有时也漫步在陈廷敬故居建筑群西部,幽静典雅的花园子里,那是一个亭台楼榭点缀绿树和潺湲曲水的,极富江南情调的所在,在一块刻了字的湖石前,我端详着上面的字迹“个园”二字赫然在目。

参观完陈氏故居,走近大门出口的时候,工作人员告诉我,请暂时留驻一会儿,因为门前的较为宽阔的广场上正在上演《陈廷敬接驾》大型古装情景剧,于是,便站上城墙的制高点的视野开阔处,一边欣赏外面的演出,一边自己内心里暗自称庆,竟然赶上如此一番文化盛宴,这绝非是人愿刻意所能为的,也算是此行一种意外待遇和嘉赏了。

从皇城相府古建筑群出来,我意犹未尽、依依不舍的继续徜徉在皇城村颇为现代的街道上,抓紧宝贵的时间欣赏着这里的一切,将这里的风土人情、人文因子尽量往内心里渗透着,和他亲近着。

离开皇城村的时候,已是下午2点多钟。我乘坐去往晋城的大巴准备坐晚间的火车返鲁,结束10天来的三晋大地之行。

在晋城市火车站附件,偶然的看见路边不远处有一座高高的古塔矗立在路南面的高坡之上,也有一座新修的寺庙建筑红墙掩映在绿树丛中,因为是晚间11点多的火车,还有的是时间,便沿路寻去,原来是一座佛教寺院,名曰“文笔峰禅寺”,里面唯一称得上文物的便是那座砖木结构的,修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的十级文峰古塔,庙里也有几位前来烧香祭拜的当地善男信女,但人很少因而显得颇为寂清。我默默的注视一番高耸入云的古塔,悄悄离开寺院。这也算是给此次皇城相府行旅添加了一个小小的注脚。

然后,给妻打了个电话,报告了到家的时辰。

呵呵,我猜,妻早已为我备好了接风的合口饭菜了吧?!

二○一六年七月三十一日周日下午于皇城村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