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月岩:千年打卡胜地 一窍谁将混沌开

湖南月岩:千年打卡胜地 一窍谁将混沌开

首页角色扮演混沌天心更新时间:2024-04-30

一窍谁将混沌开,千年样子道州来。

须知太极元无极,始信心非明镜台。

——明·王守仁《书汪进之太极岩》

天上有个月亮,地下有个月岩。

原野中的一座大岭,一个巨大的岩洞贯穿山体。穿洞而过,仿佛东边有个“月亮”,西边有个“月亮”,山洞中间,上空还有个步移景换、盈亏变幻的大“月亮”。

在月亮之中,在月亮之上,我们寻找大自然的盈亏圆缺之道,寻找那一轮高悬中华文化天空之上的“月亮”……

一洞三月的地质奇观

明崇祯十年(1637)三月十八,徐霞客行走在道州的乡间小路上,突然抬头看见一奇景:“正西一山,若有白烟一脉抹横其腰者,即月岩上层所透之空明也。盖正西高山屏立,若齐天之不可阶,东下第三层而得此山,中空上蛩,下辟重门,翠微中剜,光映前山,故遥睇若白云不动。”

月岩奇景征服了这个以毕生“问奇于名山大川”,从事地理科学考察为己任的大旅游家,“复从岩上遍历诸异境”,流连忘返。当天晚上,他就睡在月岩里。10天后,九嶷山下,他在流传后世的《徐霞客日记》中,列了个“岩洞排行榜”,给他认为最出彩的12个岩洞排了个座次,其中高居榜首的,就是道州月岩,称“永南洞目,月岩第一”。

月岩位于道县清塘镇月岩村,是一座神奇瑰丽的青石山岩洞,属都庞岭山麓,周围一带属喀斯特地形,山清水秀,酷似广西桂林风光。据地质学家考证,在远古时期,这里由于河流冲刷,形成河道穿山溶洞。后洞顶部塌陷,堵塞河道,河流变成阴河从附近岩洞中流出,这里成为天然岩室。洞中顶部塌陷部分,形成一个像圆形天窗一样的巨型洞口(天坑)。东西两头各有一个巨大的洞口,像两道高大的城门,东洞门长65米,宽40米;西洞门长105米,宽60米。洞内周围圆洁,峭石环壁。怪石林立,形态如龙、如凤、如龟、如猫,栩栩如生;满壁上灌木倒悬,千姿百态;岩洞南壁还有“仙人床”、石幔、“仙人靴”“圣水”,北壁有“仙人田”、石笋等独特的地质景观。

月岩的奇特之处在于:刚走进岩洞里时,仰望天空像上弦月;走到洞中央,看天空像一轮满月悬挂中天;将出洞口时再看,天空像下弦月,所以叫作月岩。因东西相通,三洞贯穿,又名穿岩。

月岩这“一洞三月”的岩洞构造为全国独有,无怪乎见多识广的资深“驴友”徐霞客都叹为观止。

豁然贯通的悟道圣地

其实早在徐霞客之前几百年,月岩还征服了另一个读书人。与“大玩家”徐霞客不同,这是个大思想家,他名叫周敦颐。他在这里感悟到的不是自然奇景,而是哲学思想。

周敦颐是本地人,他的家乡就在距月岩4公里的道县楼田村。古时周氏家族的祠堂,常见的一块匾额是“濂溪家风”。这个“濂溪”,说的就是大圣人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据《周氏宗谱》溯源查考,中国近现代文学巨擘鲁迅是周敦颐的第32世孙,共和国开国总理*是周敦颐的第33世孙。

周敦颐(1017-1073)是湖南本土第一位大思想家和大哲学家,宋明理学的创始人。其存世著作只有6248个字,《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拙赋》等寥寥数篇而已,却兼收并蓄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对宇宙和人生作出了最精简的说明,“上承孔孟,下启程朱”,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新的统治思想——理学(道学),改变了之后中国近千年的文化传统。宋明以来,全国各地建濂溪祠或濂溪书院纪念的多达70多处,甚至远及日本、朝鲜、越南等地都建有濂溪祠及濂溪书院,其巨大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岳麓书院楹联),濂溪不过是潇水河的一条小小支流,却因周敦颐而成为了湖湘文化发源地、中国理学溯源地。溯濂溪而上,在楼田村道山下的源头处,称“圣脉”泉,至今留有“寻源”“圣脉”“濂溪”“道山”等历代石刻,证明其不凡的来历。

更多的摩崖石刻,在4公里外的月岩之中。月岩上有小穴,名叫濂溪读书室,相传为周敦颐幼年读书、静养、悟道的地方,现石穴、石床犹存。后人说:周敦颐在这僻静之处读书时,受月岩盈亏圆缺的启发,才悟出了那个宇宙本体及其形成发展的《太极图》,成就了他万世理学宗师的地位。

关于月岩与理学思想的因果关系,明代的道州知州张乔松写了篇《太极岩辨》,说:月岩中间那个通天的大洞就是“太极”;从东、西两个洞口一路看过去,就是太极的“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岩旁的景观有五行之象,就是太极的“金木水火土”,简直就是天造地设的太极图!

周敦颐开创的理学成为封建王朝的主流思想后,后世文人纷纷来这里朝圣悟道,摩崖刻下许多感悟和敬仰之词。岩内石壁现存宋代至民国的碑刻63方,多是对月岩奇景与周敦颐《太极图说》的感慨和颂扬,成为一方人文风景,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2013年,濂溪故里古建筑群(含月岩摩崖石刻)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乾坤别境说理学渊源

月岩的石头会说话。在亿万年的月岩石壁上,镌刻着千百年的理学渊源。周敦颐之后,人们走进月岩,除了欣赏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外,更多了一层文化溯源的意义。63方摩崖石刻,大多是围绕理学鼻祖周敦颐作文章。去年11月5日,道县文物局局长唐忠勇陪同记者探访月岩,行走在巨大的岩腹之中,一一解说岩壁上蕴含的奥义。

岩中最早的石刻是南宋淳熙六年(1179)和淳熙九年(1182)的两块,是当时的道州知州赵汝谊和营道县令赵赓,因旱灾先后去灵济祠举办官方的求雨活动,路过月岩时题写的“到此一游”文。赵汝谊写道“如坐广厦”“赏其瑰异”,赵赓写道“卜其善应金仙”“纪神之赐”,两人都没提到周敦颐。此时距周敦颐去世已过了一个世纪,距离理学被宋理宗于淳祐元年(1241)钦定为官方哲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还有半个多世纪,当时虽有朱熹、张栻等大儒推崇,但理学仍处于边缘地位。其实在赵汝谊题刻前一年,他在道州已重建濂溪书院,张栻等人作记,理学渊源绵延不绝。

80年后,理学已是正统,景定三年(1262)国子监主簿刘锡作《道州月岩》诗,第二年著名书法家、金石家李挺祖(江华人)用隶书写在月岩石壁上,镌刻下了官方认可理学的历史。

之后就是明代石刻,为月岩石刻最集中的时期,共37块,占月岩摩崖石刻总数的近60%。史称宋明理学,其高峰期在明朝,由此可见一斑。无怪乎明末徐霞客千里迢迢慕名前来拜访。明代石刻最早是周敦颐十二代孙、翰林五经博士周冕于弘治五年(1492)所作《题月岩》,接续200年前的道统。之后诗刻、题刻纷至沓来:“上弦月”“望月”“下弦月”“浑涵造化”“月岩”“太极洞”“月到天心”“悟道先迹”“广寒深处”“如月之中”“参悟道真”“乾坤别境”“太极岩”“天开太极”“先天道体”“鸿濛一窍”……内容以纪念周敦颐和参拜理学圣地为主,其中诗刻体现了明代“理学诗”的特点,典雅空灵,情理并重。

明代石刻作者中,有王阳明弟子徐爱、刘魁以及再传弟子颜鲸、胡直的名字。明代大思想家王守仁(阳明)在“内圣外王”理学的基础上提出“知行合一”心学,把理学地位推上历史的高峰。这些阳明弟子来到道州题刻月岩,证明濂溪一脉的“道南正统”地位。从这些题刻诗文中,可以看出从理学向心学发展的轨迹。其中正德九年(1514)徐爱的三首诗刻,侧面印证了王阳明寻访月岩的历史。徐爱是王阳明最早弟子,还是其妹夫,算是嫡系了,1514年前后两人同在南京为官,曾共同南下游历。王阳明曾在月岩写下《书汪进之太极岩二首》:“一窍谁将混沌开,千年样子道州来。须知太极元无极,始信心非明镜台。”“始信心非明镜台,须知明镜亦尘埃。人人有个圆圈在,莫向蒲团坐死灰。”是明代哲学诗的典范,以物说理,表现了他“知行合一”思想。

清代及民国石刻20幅,仍然体现出周子理学的正统地位以及周子遗风的延续,主要是政府官员、文人交游及周氏后裔朝拜所作。如:清代周忽然、周建官题诗“分明太极个中人,千载长留不老春”,参赞造化的奥秘,在义理层面表达对周敦颐思想的理解和阐发;张铭题字“拙榻”,回归到周敦颐的《拙赋》。民国连续5任县长欧阳纪璆、高炳垓、张之觉、魏耔耘、周仁术所题写《重修月岩记》《重修月岩小引》碑文及“豁然贯通”“浑然太极”“理学渊源”榜书,可以看出月岩与周敦颐割舍不断的联系,以及当时官方对月岩的重视。

从月岩返回道县县城,一尊巨大的周敦颐塑像屹立在潇水河畔的广场上,基座上刻着他创立的充满人生哲理和宇宙奥妙的《太极图》。阴阳之道在日夕晨昏间变化,演绎着无极而太极,不由让人联想起月岩里镌刻的那些文字。

在他身后,河心西洲上的爱莲阁,像一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陪伴着他,日落月升。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