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很多著名诗人,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豪”刘禹锡,“诗鬼”李贺,等等,每位诗人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都写了大量的有名的诗篇,才能流传千古,被后人敬仰。当然,唐朝也有不少诗人是“一诗成名”,像“孤篇盖全唐”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王勃的《滕王阁序》,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张继的《枫桥夜泊》……崔颢也是其中幸运的一员,崔颢一生写出的好诗并不多,但能够仅凭一首《黄鹤楼》就能名垂千古,实属不易。而因为这首《黄鹤楼》,崔颢又间接的和“诗仙”李白有了交集,以至于有了后面我们耳熟能详的“千年公案”,甚至成为大家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
今天,我们老生常谈,再说一说这座江南名楼---黄鹤楼,再捋一捋和它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诗人们和他们的诗篇。
【黄鹤楼】篇
中国的四大名楼,山西永济的鹳雀楼,湖北武汉的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而黄鹤楼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称,历代文人墨客好登高远眺,题诗做赋,尤其是对于像黄鹤楼这种风景名胜之地,往往都会留下许多千古绝唱。有资料统计表示,关于写到黄鹤楼的诗就达到400首之多。
【千古公案】篇
元朝时期有个叫辛文房的人,写了一本《唐才子传》,他记录说:李白年轻时到处游山玩水,寻仙访道,游历到登黄鹤楼时诗兴大发,本欲赋诗,忽见崔颢此作,看完之后是连说绝妙,就写了一首打油诗,“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然后就此搁笔,悻悻而去。所以黄鹤楼现在还有搁笔厅,就为纪念这件事。
那么,这件事是真是假?可以说亦真亦假吧!假的是这首打油诗,因为明朝已有人考证,打油诗其实是一个和尚所作,李白从未“搁笔”;真的是李白对这崔颢《黄鹤楼》的佩服,从李白写的《鹦鹉洲》和《登金陵凤凰台》就可以看出来。有人说李白这是仿写,也有人说李白这是抄袭。仿写也罢,抄袭也罢,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我记得蒙曼老师在音频节目中说到过的,“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哈哈,说的似乎挺有道理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到底怎么个“仿写”,怎么个“抄袭”!
崔颢的《黄鹤楼》前三句连用三个“黄鹤”,李白的《鹦鹉洲》前三句连用三个“鹦鹉”,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前两句连用三个“凤凰(/凤)”;
崔颢的《黄鹤楼》表达“思乡之愁”,李白的《鹦鹉洲》则表达“迁客之悲”,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表达“爱国之情”;
崔颢的《黄鹤楼》是“歌行体 七律”的结合体,亦行亦律,李白的《鹦鹉洲》是“古体 律诗”的结合体,亦古亦律,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是七言律诗的典范;
三者都是先写景,后抒情。开头虽连用三个相同的词汇,但并不觉得重复,而且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可以说,李白确实仿写崔颢的诗,但李白的仿写绝不仅仅是后人盛传的“不甘心”,李白更是有自己的创新和想法,所以说,“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
《黄鹤楼》
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这首诗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名字的由来:武昌有一座山叫做黄鹤山,又叫蛇山,传说古代仙人子安曾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传说费祎(费文伟)曾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故在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楼,名曰“黄鹤楼”。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鹦鹉洲》
唐 李白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译文】
鹦鹉曾经来到吴江的岸边,江中的小洲传着鹦鹉的美名。鹦鹉已向西而飞回到陇山,鹦鹉洲上花香四溢草木青青。春风和暖烟云缭绕飘来阵阵兰香,两岸桃花落入江中形成层层锦浪。被迁谪的旅人此时只有徒然远望,长洲上孤月朗照究竟是为谁而明?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李白50岁)春天,李白流放夜郎遇赦,经过一冬的巴陵之游又回到了江夏,重游长江胜地,登黄鹤楼,望鹦鹉洲,《鹦鹉洲》就写于此时。诗写鹦鹉洲,实际上是在吊古伤今,抒发自己的沉痛感慨。
《登金陵凤凰台》
唐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奔流。吴国宫殿的鲜花芳草遮没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那些悠悠浮云总是遮蔽太阳的光辉,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让人内心沉痛忧郁。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说法不一,第一种说法是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李白42岁~56岁),李白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第二种说法是李白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第三种说法是李白游览黄鹤楼,是想与崔颢的《黄鹤楼》争高低。对于“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的说法,在《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但无论与否,这首诗与崔颢的《黄鹤楼》势均力敌,后世也莫衷一是,有诗家道:“太白此诗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也有诗家说:李白诗立意深远,更胜一筹。还有诗家说:“不及崔诗之超妙,惟结句用意似胜!”更多的诗家则将两首诗并列为“唐诗登临怀古双璧”!
【李白与黄鹤楼的纠葛】篇
曾经就有人做过统计,李白至少三次登临黄鹤楼,在存留下来的几千首诗中大约有15首诗直接或间接的写到黄鹤楼,所以我们说,这又一次印证了李白从未“搁笔”,“千古公案”亦是后人的美好的杜撰而已。下面列举几首经典作品供大家欣赏(按照创作时间先后排序)。
(1)30岁的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我的老朋友在黄鹤楼向我挥手告别,在这阳光明媚鲜花盛开的三月,他要去扬州。我目送他的帆船,直到影子消失在碧空中,只见滚滚东流的长江水。
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李白30岁)三月,孟浩然要去扬州时,李白途径黄鹤楼去送行,写出了《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著名的送别诗。
(2)50岁的李白
《望黄鹤楼》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译文】
向东眺望黄鹤山,只见黄鹤山威势雄伟横出于半空之中。山的四面环绕着白云,红日倚靠在中间的山峰旁。山峦峭立高跨于空中,高峻的上峰深幽邃密。多次听说过许多仙人在这里学习飞身升天之术。一朝成仙飞间蓬莱仙境,流下的石室千年以来空空荡荡。丹灶早已生出尘埃,清澈的水潭也早已寂静无声,失去了先前的生气。地宅荒古长满了杂草,庭中苦寒,芝术之类的药草皆已老去。我很想登临此山,借以保有我的闲逸之致。观览奇异遍及各个名山,所见却都不能与这座山匹敌。我寄心于山上青松,由此悟认不再会有客旅情怀了。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李白50岁)春,李白自零陵归至巴陵、江夏,登临黄鹤楼,即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吊古怀乡的作品。
(3)58岁或59岁的李白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译文】
被贬谪的人要远去长沙,日日西望长安方向也看不见家。黄鹤楼上传来了一声声《梅花落》的笛声,在这五月的江城好似见到纷落的梅花。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有争议,一说此诗是公元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李白58岁),李白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被长流夜郎,路经江夏(今武汉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一说此诗是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李白59岁),李白流放夜郎遇赦东归,途径江夏(今武汉武昌)时所作。不管具体是哪一年,都是李白晚年的作品。这首诗描写作者游黄鹤楼时听笛的经历,抒发了诗人满腔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
备注:武汉被称作“江城”,就是源于李白的这首诗。
(4)年龄不详的李白
《江夏送友人》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
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凤无琅玕实,何以赠远游?
裴回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译文】
雪花点缀着翠云裘衣,正当冬季,我在黄鹤楼携酒送你。你马上就要像黄鹤一样振奋玉羽,西飞到长安城——帝王州去。我虽然是凤,却无琅玕来充饥,我用什么来赠送你远游呢?只好徘徊顾影,泪满汉江,留恋难别。
这首送别诗的创作背景不详,写作时间不确定。此诗用词非常华丽,情感的渲染很罗曼蒂克,有李白风范。
【对《黄鹤楼》的质疑】篇
明人田子艺说,人知李白《凤凰台》、《鹦鹉洲》出于《黄鹤楼》,不知《黄鹤楼》又出于《龙池篇》。虽然不知真假,但是我们可以做的就是来对比一下,看有没有这种可能性。
沈佺期是继“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为“王杨卢骆”)之后的著名诗人,唐高宗时的进士,擅长写宫廷应制诗,这篇《龙池篇》就是为唐玄宗登基而作的一首应制诗。
这两首诗确实有很多相像的地方,沈佺期的《龙池篇》前四句连用五个“龙”字,使整首诗充满了金粉之气,正应了“歌功颂德”的目的;而崔颢的《黄鹤楼》前三句连用四个“黄鹤”,使整首诗独具苍茫寥廓的厚重感。,可以说,即使是崔颢模仿了沈佺期,那也是带有创新的模仿,和李白模仿崔颢的道理一样,在前人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法和创新,怎能说是单纯的模仿或者抄袭。还是那句话,“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
当然,除了崔颢和李白,很多诗人也都写过黄鹤楼,比如孟浩然的《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昔登江上黄鹤楼,遥爱江中鹦鹉洲。”,王维的《送康太守》“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白居易的《卢侍御与崔评事为予于黄鹤楼置宴,宴罢同望》“江边黄鹤古时楼,劳置华筵待我游。”,贾岛的《黄鹤楼》“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杜牧的《送王侍御赴夏口座主幕》“黄鹤楼前春水阔,一杯还忆故人无。”,这些写黄鹤楼的诗大多抒发的是离愁别恨之情,抒写的多是个人际遇。
黄鹤楼成就了众多诗人,而众多的诗人成就了黄鹤楼。不仅是黄鹤楼,鹳雀楼、岳阳楼、滕王阁、洞庭湖、庐山……,如果没有那些著名的文人*客,没有他们留下的千古名篇,那就是一片死气沉沉的美丽风景啊!当然,没有这些美丽的风景,这些多愁善感的文人*客们,又要去哪里抒发自己的情感,又怎会留下这篇篇名传千古的佳作?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