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十二年》
有一事当真是摸不着头脑,就是鲁与宋的关系,这是二个不同世系的诸侯国。宋乃殷商遗民,鲁为周公世嗣,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孔子是孔父嘉的六世孙。隐公九年,身为大司马的孔父嘉却招致了*身之祸。孔父嘉的被*,在孔氏家族史上是一件很大的事。孔父嘉止一子,名木金父,当年孔父嘉被害时尚幼,其家臣抱之奔鲁。后来以字为氏,曰孔氏。孔圣仲尼,即其六世之孙也。)
到孔子的父辈时已是鲁国的大夫地位了。这一年因宋国不遵守盟约而鲁国又大打出手,二国的感情分应是零分呀,此时孔父嘉被华父督*死已有好几年了,不知孔族是否已东迁鲁国,想来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在二百三十年后孔子对哀公说过:“吾少居宋,长居鲁”。说明到那时孔族在宋国还有房地产,左丘明啊左丘明,看在孔子的面上,你也该把这个章节交代清楚。但他没有交代,可见得孔氏之学,至少在当时,没有象后世般的影响深远。孔氏之学在学术上被尊重,在思想上被推广,却是另有起因:
不是秦火一把,天下书籍俱成灰烬了吗?世称“焚书坑儒”,这“焚书坑儒”四字,“焚书”二字正确,“坑儒”二字不全面,事实上是把所有能见着的诸子百家书籍统通地烧了,到刘邦一统天下,认为祖宗的东西扔不得,便组织学者搜集整理前人书籍,发现孔孟之学,讲述祖宗事最是详细,且它的思想对统治、稳定天下大有用处,汉文帝便号令一出:“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其实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列位,看清楚这个“儒”字了,乃是人人所需要之义。人人便构成了社会,对不对呢?自然是对头透顶,如何对法,小子将在另章中专题讨论。
第二个话题:人们常说衣服要“量身定做,”这是说的要符合自身情况,其实治国统民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上一年(桓公十一年)郧人要攻打楚国,力量不够,便连络好几个力量跟自己差不多的小国,其中便有绞国,这一件事,首先进攻方诸小侯不知高低,这时候楚国已雄起,君臣一心,国富兵强,几个小国组成“联军”去打,首要的工作便是号令必须统一,象一家人一样,尔后才可做事,这是兵家常识,但他们不知是不懂呢?还是为各自利益局限。反正是你进我不进,你退我不退,再加楚国能人济济,哪有不输的,楚国胜了但恶气不出,要报仇。这年便出兵到了绞国的南门,要讨伐它,结果是绞败而订城下之盟,还算楚国有良心的,便是把你灭了,又有何话可说。
《桓公十三年》
观言察色功夫,乃古今聪明人通技,楚国的骁将屈瑕,在这年春领兵讨伐罗国,当然有同级别的官员相送以壮行色,相送的人是大夫斗伯比,在送别归途中对给他驾车的人说:“莫敖(即屈瑕,莫敖是其官职名)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今有成语叫“趾高气扬”便由此而来,斗伯比的眼光自然是老到,且事关重大,回家即报告楚子说:“必济师”。是说一定要添加军队。理由及原因没有说,怪不得斗伯比,难说呀,有挑拨离间之嫌,从客观上分析,屈瑕所带之兵,便是把罗国灭了也绰绰有余,没理由要添兵呀,回绝了斗伯比的请求,退朝回宫跟老婆说起朝中之事,这个妇人倒是非常的明白事理:“大夫(指斗伯比)所说的并非是添兵不添兵的问题,因为他知道我们的*部队已全部出动了,哪里还有什么兵可添?他说的应是管束的事,因为屈瑕上一次战斗失败了,报仇心切,再加上轻视对方,急功冒进,便是兵家大忌了”。等到楚子明白因由,派人通知终止行动,来不及了,结果是楚师大败,莫敖缢于荒谷(地名)。
通过这件事,脑中转出几个念头:
头一个是想起了伟大领袖*的一句话:“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这当真是兵家必备功夫,小觑不得。
其二,用将之道较之于带兵之法,那是难的多了去了,原因便在用将须活,而带兵为死法耳。
其三,国君或主帅,在确定战将时,广泛听取意见,集思广益,总是不会错。
《桓公十四年》
人有怨屈,便心生仇恨,寻得机会时报仇伸冤,此乃人之常情,原是无话可说,只是如何报法,却有高低,有君子之报,有小人之报。前者处处以大局着眼,以国计民生为重,就是退而求其次,也要有利可图;后者便是村野俗夫行径。一语不合,即老拳相向,只为出心中一口怨气,结果怎样?却到后再说。
这一年冬,宋国要向郑国报仇了,如何报法?请看:把郑国的城门烧了,火势漫延至城内大路,把郑国供奉祖宗的太庙上的椽子拆了,拿到自己的城楼上去用。一口气是出得淋漓尽致,有用无用呢?仇这样报法,自己一些好处没有,不是徒增郑国更大的仇恨吗?
写到这里,想起中国东海之外,有一列岛,古称琉球国,世为我中华番属国,近几百年内,被大和民族(日本)势力扩张圈了去,取名叫冲绳县,浑浑噩噩地即成事实到今,只是近来科技昌明,探得在此交界处有大量油气资源在,嗨嗨,吾华族现今通过几十年励精图治,可今非昔比了,却要争上一争,头一个着手处是钓鱼岛的归属问题,略一出招,日本国上下是乱作一团。四处求爷爷、告奶奶,他有一只大脚胖叫美国,订有战略同盟。美国佬多少精明,要紧关头,自己滑出再说,我中国东南西北民众,当然是兴奋的很,却有一事,我们准备好了吗?若遇反击,十三亿民众如何避身?一战固能征服敌国么?成拉锯之势如何应对?国防、粮食基地可有后续保障。几十年来的仇日宣教,民众心中已有深深的烙印,关键是在军队中要反复讲解我中华一百五十年来的屈辱史,以鼓舞斗志,“先下手为强”乃至理之言。但下手之前总要把诸要元思量停当,若是号令一出,上下齐心若铁板一块,勇往直前而去,倒管不得舆论的是非曲直。打仗的过程没有错对,“成王败寇”,乃是此篇文章的标准答案。试问:昔日日佬借一个“大东亚共荣圈”名号大肆蹂躏我中华时,可识处“道义、睦邻”为何义乎?
二0一三年元月初八
照片来自头条,敬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