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的四月十三日,在网上看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迁到了崇文门附近,好奇心驱使我们前往参观。经过电话咨询,知道馆里周六不休息,周六的5号线比平时人少,头天晚上在公众号里预约好,第二天一早乘坐5号线直接到崇文门,步行几百米就到达档案馆。
城铁5号线天通苑南站
说起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我曾是这地方的常客,那时位于故宫西华门内,五十年前的事儿了,呵呵。
我在2021年4月重访清史所故地,才发现清史所的牌子换成了"民国史研究所",询问路人,方知清史所还在,又增添了民国史研究机构。我身后台阶的大门就是清史所资料室,本人在东北当知青又从军八年,返京后在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寒来暑十四年,从一介知青 退役军人 与故纸堆为伍的穷人="一肚子学问的穷人",一笑。
当时,我在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工作,常来一史馆(我们的简称)查档案资料,我们所里的所有研究人员也常来此地,因为这里汇集了所有研究明清史的第一手原始资料。不来这里抄些文字,写文章都觉得心里发虚,所谓"无一字无出处",做学问的人都懂。记得一位老师研究明清社会的秘密结社,诸如白莲教、天地会等问题,他几乎每天泡在一史馆里查档案,从所里(张自忠路)到故宫北门,坐公交单程票价五分钱,每次报销车费,花花绿绿的小车票能贴滿一张展开的人民日报!可见他有多勤奋!
先说说大门口。气派是真气派,检查严格,但进大门前的台阶既高且陡,一步一登高,真有朝房待漏的大臣觐见皇上的感觉,只差三跪九叩大礼了。
祈年大街9号
高台阶
大门口
这些高台阶对我们这些七旬开外的"老臣"而言,真是个腰腿功夫的考验,高台阶让我觉出自己是真老了!
楼內的电梯门上都印着"广运之宝"的玉玺字样,皇家档案馆就是不一样!
这些卡片柜和线装书架,是我再熟悉不过的老物件,查档案必先查分类卡片,然后方可按图索骥。
卡片柜
线装书
照片和雕像的四位文化大家,都是中国档案事业的开创者,分别是鲁迅、王国维、蔡元培和傅斯年。
李大钊等名人
这张照片是西华门内"皇史宬"、也是一史馆组成部分的模型,我曾去过几次,现在已经腾空,后边再说。
西华门内"皇史宬"
一史馆内明代档案较少,绝大多数都是清代的资料。其中汉文档案占80%以上,其余是满文、蒙文和少量外文的档案。
四楼的明清档案馆
一进清史馆,扑面而来的一组马背上骑射雕像,把我们带进"一人三匹马,白菜叶卷高粮米为食"的八旗兵叱咤入关时的风貌。
马背上的民族
如果八旗子弟开始就是提笼架鸟抽大烟逛窑子的模样,哪里会有后来统治中国长达二百六十八年之久的清王朝?
皇太极冊封永福宫庄妃的档案,让我想起清代历史题材电视剧里的笑话(不明说哪一部戏了)。一场景中,有太监喊"孝庄文皇后驾到"?哈哈!须知,"孝庄文皇后"是她老人家去世后的谥号,怎么她活着的时候就喊出来了?太监活腻歪了?她生前有三个身份,一是皇太极的老婆,即"永福宫庄妃";二是顺治皇帝的娘,即"庄太后";三是康熙皇帝的奶奶,就是"庄太皇太后"。至于"孝庄文皇后"则是死后的封谥,和她喘气儿的时候没关系。
左图孝庄文皇后画像,右图清太宗皇太极画像
下面这张图是德国传教士汤若望,他是给中国"带来十字架、望远镜、西洋火炮和西洋历法"的重要人物之一。
汤若望是顺治皇帝的义父,是他说服了多尔衮暂不称帝,并且确定了玄烨当上了康熙皇帝,因为玄烨已经出过天花,而他父亲顺治帝正是死于"痘症(天花)"。所以,康熙皇帝是一脸麻子,而中国档案里无此记载。
可以告诉各位,德文版《通玄教师汤若望》一书,是我和德国留学生达素彬合作翻译并早已出版了,所以这段历史我非常熟悉。扯远了,下一段再聊。(之三)
1989年9月由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1989年9月由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新馆添置了不少声光电化的设施,大屏幕上展示了清代科举制度从殿试到放榜的场面。
新添的声光电化设施
金榜提名
新添的声光电化设施
我们的小孙子已经上高二了,在清代叫"贡生",明年考进士,祝他皇榜题名!
清承明制,对科举制度非常重视,我觉得大屏幕应该从乡试说起,尤其是考试的场景更好看。
金榜题名
北京火车站对面有贡院东街,贡院就是全国举子进京赶考的考场。
贡院作弊的手段繁多,称为"夾帶",我知道档案馆存有许多夾带作弊的实物,这段画面太过简单,只表现了从殿试到放榜的几个主要过程。
乡试(童生)到会试(贡生)再到殿试(进士),都考中第一名叫"连中三元",即解元、会元和状元,从魏晋南北朝创立科举制度从来,连中三元者也没几个。
殿试一般由皇帝亲自出题,考生前三名称探花、榜眼和状元、可以直接授官。其余进士们则去国子监(大学)读书三年,散馆(大学毕业)后视学习成绩再放"外任(授官)"。
清中后叶,科举和官场腐败严重,进士们家资饶裕或有地方官场背景者,多以行贿取官。北京前门外几家有皇商背景的大商号,几乎都是行贿的场所。行贿成功者,都去了富庶地区任职,于是"三年清知府,百万雪花银",几年间就十倍百倍捞回当年行贿的钱财,当然榨取的是民脂民膏。而无门路者,往往数年得不到封官,或去往贫困地区任职,我见过档案中记载,有的穷官连办公的笔墨纸砚都得找商家赊账。关于清代科举,我能写本书,此处只能闲扯几句。历史上开科取士给了平头百姓们进取的机会和人生的希望,直到今天亦如此,寒窗苦读,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螢映雪,古往今来的孩子们真不容易呀!而我们这一代知青,当年连读书的机会都没有,更是可怜可悲!算了,俱往矣,还是接着写一史馆。
比起西华门内的老馆,这座位于崇文门附近的新馆真是太好了!
只是,前来查阅档案研究历史的人越来越少了,这种"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莫写一句空(范文澜语,也是清史所的所训)"的冷板凳行业,只有靠耐得住贫穷寂寞者继承了。
老伴在走廊处发现个好玩的物件,四枚印章盖出康熙和雍正皇帝的硃批笔迹,分别是"朕之真心","甚是俗气","朕甚不忍"和"天下第一知己"。
盖印章
四枚印章分别是"朕之真心","甚是俗气","朕甚不忍"和"天下第一知己"。
我一眼就能认出这是二位皇帝在奏折上的硃批笔迹,当年看得太多了。还有更好玩的批示,如"把这厮拉出去喂狗"等。
皇帝生前批阅公文,都用红色硃砂写字,称"硃批"。皇帝死后,丧期由大臣代批,用蓝色,称"蓝批",所以看见奏折上有蓝字,就是帝王丧期。
一次,我在一史馆查阅咸丰皇帝时的奏折原件,发现几处字迹旁都有深深的划痕,怀疑有人破坏,我叫来档案馆的朋友问其故。朋友笑道:你眼福不浅,这是兰儿(慈禧太后的小名)的指甲印儿,咸丰时期的许多奏折上都有。
我惊讶,愿闻其详。朋友说,兰儿的老公(咸丰皇帝)懒于朝政,尤其厌读堆积如山的各地奏牍。于是,乖巧的兰儿主动为老公分忧,她大量阅读文件,在重点字句旁用指甲划出并做记号。
咸丰皇帝只须找到记号处,查看指甲印划痕的字句,便知公文要点,省心省事。
因此,咸丰驾崩之后,慈禧太后能在众多后妃中脱颖而出,垂帘听政,独揽朝纲,肯定是得益于她长期在幕后从政的训练,绝非其性格霸道所致。
慈禧皇太后
于是,我又轻轻摸了摸这几道划痕,朋友制止说:轻点儿!如果把划痕抚平了,算是破坏文物罪!呵呵,趣事吧。我当年看到的这件指甲划痕档案,不知现在是否展出,反正我没看见。
另外,老佛爷揽政后留起长长的指甲,还套上专用的指甲套,肯定不会再去划奏折了。二三十岁可以成为数学家,但全世界也没有这么年轻的历史学家。因为历史学家必须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比如古书中的各种专有词汇十分繁复,致仕、循陔、陔馀等词,你能看懂么?其实都是退休的意思。
没有长期大量的潜心钻研,你就是认识在古书中的每一个字,也不知其所云。最后一张照片是乾隆皇帝御制的铜版《退休证书》,此前我还真没见过,连乾隆皇帝都嫌古书难懂,干脆写上"养老",是不是挺有意思。
养廉银简表
皇史宬本属一史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研究明清史的人整日整年泡在档案馆的故纸堆里,很少有人去皇史宬做学问。
我当年不知去过多少次一史馆,距离不远的皇史宬也只去过两次。也难怪,这里的几个"大衣柜"照片,几乎是皇史宬的大部分家当, 有啥可研究的呢?一排排"大衣柜"叫"龙柜",里边装的不是衣物,而是皇家的家谱,也称"玉牒"。
玉蝶柜
有清一代十二位皇帝(加上入关前两位),家谱(花名册)竟然装了几十个龙柜,这得有多少吃皇粮的人呀?!
所以,这里就有话可说了。
清王朝第一个皇帝是努尔哈赤,他有四个弟弟,他和几位弟弟的子孙后代叫"宗室",系黄色腰带。努尔哈赤的父亲兄弟六人,合称六祖,其父属宗室,另外五人的子孙后代称"觉罗“,系红色腰带。
宗室和觉罗的叫法始于清朝入关前的第二位皇帝皇太极,宗室和觉罗都姓爱新觉罗,共同组成了清代的皇族。
努尔哈赤"以遗甲十三副起兵"之时,皇族不超百人。
而整个清王朝统治中国的二百六十八年间,皇族人数暴增至十四万人!
俺的娘!这还仅是姓爱新觉罗皇族的人数。
还有十几位"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和众多满蒙贵族的子孙后代呢,这些人可都在啃食清王朝的"铁杆庄稼"呀。
《玉牒》每十年左右重新统计整理一次,到了抗战开始的1937年最后一次修牒,大萧条时的皇族人口还有四万多人。当然,此时的皇族已无皇粮可吃,连大清国也早被他们吃没了。嘉庆朝每年全国税收只有五千万两白银上下,而吃皇粮的皇族和贵族的数量惊人,有人统计说消耗全国税收的近五分之一!仅此一点,说清王朝是被自己人吃垮的,也不无道理。
另外,宗室和觉罗们统归宗人府管辖,他们违法犯罪也只能交宗人府处理,各处衙门无权过问。清王朝入关之初有三大弊政,剃头,圈地和逃人法。实际上,吃皇粮的皇族们对朝廷的俸禄并无兴趣,他们凭借特权都拥有各自的皇庄及各种买卖,这比那点俸禄不知多了N多倍且不交税。所以,这一堆不起眼的"大衣柜"里,装的是大清国的亡国祸根。明乎此,再看这些龙柜,是不是怒从心头起了?别生气,这都是历史故事了,或许值得今天的中国人静心想想。
接着说一史馆,篇幅有限,最后说几句清王朝的"秘密储位"制度,因为眼前摆的是这些物件,看见啥说啥吧。
在中国历史上,只有元王朝和清王朝的帝王传位改变了"嫡长子继位"的传统,这是两个全不按汉人传统出牌的少数民族政权。
蒙元皇族都姓孛儿只斤(清代档案里译作博尔济吉特,即成吉思汗的姓氏,孝庄太后是此姓,属蒙古皇族),滿清皇族都姓爱新觉罗,元和清都是"马背上的王朝",皇帝传承都是"择贤而立"。
嫡长子继位的最大弊端,在于大儿子就是重度痴呆症患者或者极度低能儿,也得在父皇死后接着当傀儡皇帝,这例子太多了。显然,择贤而立的继位制度远胜汉人政权。元王朝和清王朝的皇帝,如果与汉族政权相比较,个个都算能人。清王朝又弄出个"秘密储位"的法子,雍正皇帝是始作俑者,乾隆皇帝是第一个"秘密储位"制度产生的皇帝。
具体说,皇帝在世之时,对众多皇子进行长时间考察,选择中意者为储君(即皇太子,是否为长子都无所谓)。然后,皇帝亲笔写好传位诏书,一式两份,一份随身携带,一份放置在太和殿的"正大光明"匾额后边,这地方众目睽睽不易偷偷置换更改。
皇帝驾崩后,权臣当众将两份传位遗诏比对无误,宣告新君登基。如此,众皇子用不着争斗,该谁就是谁。第四张照片是康熙皇帝的传位诏书,此时还没有秘密储位制度,所以雍正继位内斗激烈,把人脑子打出狗脑子。
坊间一直传雍正私改遗诏,把"传位十四子"的"十",私改为干勾"于",变成了"传位于四子",我只能苦笑,真TM能瞎编!此处展示的是康熙皇帝传位诏书原件的复制品(原件我也见过),文中字句根本无法修改。而且,同样的文字还有滿文比对,您就知道坊间传闻纯属胡编。
各位八成没见过清王朝的国旗吧,就是第六张的"龙旗",我怎么看着像是"龙吞日",日本军国主义份子们看看这旗上的图案,再闹腾可就没好日子过了,呵呵!(全文终)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