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无语,生命无言 ——杨霜林《无语》《尘封的文明》之启示

天地无语,生命无言 ——杨霜林《无语》《尘封的文明》之启示

首页角色扮演洪荒神传更新时间:2024-05-11

▲杨霜林先生国画创作中

天地无语,生命无言

——杨霜林《无语》《尘封的文明》之启示

文/ 蔡永升

生命是不断的蜕变,艺术是不断的拓变。生命境界的提升,是在不断褪下肉体沉重的束缚之后,回归灵魂的栖居;而艺术境界生命是不断的蜕变,艺术是不断的拓变。生命境界的提升,是在不断褪下肉体沉重的束缚之后,回归灵魂的栖居;而艺术境界的飞跃,则是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之否定过程中,发现灵魂深处最美好的潜藏。

多年不见杨霜林先生,但对他的关注一直没变,前段时间看到他“文安驿写生系列”,震撼之余,心生“士别三日”之感。直至又见到他的多幅画作,画面以气势磅礴的宏阔叙事和超越生命认知的人生境界,在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构图形式中,表现出“天地无语,静默为美”的审美特质,使我观后感触颇深。

▲ 《无 语》

“天地无语,静默为美。文明尘封,记忆锁魂”,是我对两幅力作内蕴之美的认知,因为在这两幅画中,可以看出画家的生命认知、灵魂认知及哲学观照。写到这里,忽然想起经年前,他曾说过自己捐建了多所希望小学,我说写篇文章报道一下,他说这些事情他不会张扬也不让见报的。当时我不以为意,后来想起便上网翻阅,的确没见任何资料报道。但今天观瞻他的《无语》及《尘封的文明》等画作,记忆之门便被打开,心想在这件事上,他直如他的《无语》画作一样,在默默的奉献中,无声的酝酿着心中的构想,传递着一种大爱之心。

虽然这两幅画的表现手法没有多少出新之处,但画中所暗含的天地之道,哲学观照,灵魂意识,使他把人和文化隐藏在画面中,把人性和生命影藏在画面深处,使记忆中可视见的世界和心灵深处不可视见的世界,在他的画面中交汇出一支生命的赞歌。

他对生命认知的透彻,有着老子《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哲学内蕴。画面境界的开张,艺术观念的出新,表现技法的娴熟,视觉张力的冲击,思想境界的邈远,灵魂认知的真诚,文化素养的宽厚,让人感觉到他朴素外表下,心灵之丰庶,具有着一种天然去雕饰的深邃。

《无语》画面深厚宽广,意境深邃,凝重饱满,境界不凡。画面在层层墨色的堆积中,表现出自然历史从洪荒到文明的一个转变过程,也是从文明走向荒漠再走向文明的一个转变过程,是作者对天地、历史、人伦的一种生命感悟,同时也是对天地蜕变的一个认知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呼唤那些对自然没有责任及保护意识的人,使他们从画中认识到如果对自然盲目开发,过度采伐,最后必然会让自然沙漠化,给人类带来无尽灾难。所以说《无语》是人类从洪荒到文明的一个缩影。如果说人类能顺应天意,保护自然,自然就不会像干涸的湖泊河床、沙化了的土地、毁掉的森林那样充满死寂。因之,画面在一片死寂中,让一道光亮在画面的上部和中下部,通透的辉映,展现出一种希望、一种生机。虽然画面包含着无奈与恐惧,并将之包裹在漆黑的、似水的画面之中,但画家却以画面透出的光亮,给人传达出一种希望,一种顽强的生命张力,使人性和生命在此交融,从而表现出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有着一种观照千古之感。这是作者创作此画的动机,他把自己的审美认知放到过去、现在和未来,放到中华文明历史记忆的深处,去追溯画面隐含的哲思。

▲ 《尘封的文明》

《尘封的文明》则以浓重的色彩,渲染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记忆,一直根殖在中国广阔的大地之上,根殖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画家以象征的手法,利用山水画的特质,以高高低低起伏不定的山峰波谷,展现出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就是纵横交错在每寸土地之上的文明史,是在一个个充满血色的黄昏时分,让新的文明不断更迭的历史。观瞻画作,你也许会联想到最初的神州大地,一切好似没有什么生气,但却准备在酝酿着什么。然后,画面便告诉你:一切的文明,在不断的经历血与火的洗礼,人为的摧残之后,大地照样挺立,万物照样萌生。因之,一种文明被掩埋的旷古悲凉,在深切的死寂之中,又悄然萌生出新的希望,但又让人心生无限苍凉悲愤之感。

虽然作者创作《尘封的文明》的初衷是对新疆境内楼兰古国的一种诠释,他想通过画面,对尘封的历史文明进行一种生命的观照,人文的观照,灵魂的观照,并从中挖掘出延续文明记忆的钥匙,让人们从画面之中,感受到生命在白云苍狗、沧海桑田变幻中的沧桑,并从中寻找到自我灵魂的栖居。楼兰古国在两千多年之前,曾闻名于丝绸之路上。它是丝绸之路上最关键的一个城市,当日辉煌无比,十分繁荣,但现在却被沙漠全部覆盖,昔日的文明,也在历史的尘封中,被重重黄沙湮灭。画面雄阔浑厚,彰显出历史的沧桑和人文的巨变。

震撼之余,我不禁想:中国文明,在当代一直被重重黑幕密密掩盖;中国文化,也在既得利益者的摧残中毁灭殆尽。无神论摧毁着国人的信仰,黑猫白猫释放着人的贪欲。思想禁锢,言论管控,人的独立自由精神被高压不断洗剂摧折。因之,故老相传的神传文化让人在*中失去了对神的敬仰,使人在*中以高级动物自居,以进化论、无神论来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的不平凡,使人性在不断的堕落中失去自我。

▲杨霜林先生国画创作中

但在这两幅画中,却有着深切的人文观照及自我灵魂意识的再寻找。虽然我以为,杨先生构思的初衷和我的解读有着出入。但随着他画作的完成,及对画面主题的思考、命名的需要,并最终以《无语》和《尘封的文明》来命名,我就明白了这两幅画作,已在无意中暗合了画家内心灵魂的记忆,灵魂的需要,使他的灵魂在借助这两幅画,展现出他记忆深处,对传统文化及华夏五千年来人类文明的虔敬之心。因为杨先生多次在不同的场合说过:“《无语》完成后,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批评,但名字却难以取舍。一天午后,他脑海忽然泛起那幅画的影子,天地玄黄中,悄然萌发的生命在潜滋暗长,露出新绿,天地静谧,一片美好,出神间,‘大音稀声,大道杳冥’的词汇脑海浮现,他恍然开悟,于是‘无语’二字突然浮现出来。”

这段话,无疑道出了他生命的根,灵魂的根,创作这幅画作动机的根。也道出了他对中国传统哲学理念的根本认知及因果轮回的生命写照。

我一直在多篇文章中强调:“人其实从来没有死过,死的不过是人的肉身,人的*。当人们脱下肉体的衣裳,人便才会真正的解脱,真正的升华,并让自己美好的灵魂回归神的怀抱,并在圣光的沐浴中,脱胎换骨,重新塑形之后,又接受神的安排,带着新的使命出发,去在新的轮回中,彰显自己过去、现在、未来对生命传承的写意。”

▲ 关中八景之《草堂烟雾》

但是,无神论下的中国,大部分读者绝对不会认同我的说法,但请大家想一想看一看自己的手,当你看见手心时,你会否看到手背?当你看到手背时,又会否看到手心?但无论手心手背,你不能说它不是手?因之,你对没法识见物质的质疑,并以无神论的思想来贯穿自己的观念,是否是一种偏颇呢?所以,神与我们同在,只是人类不配看到神,认知神。就像你在太阳光下看到微尘,你无视它,它也会无视你。因为人类和微尘虽然同在一个空间,但并不处在一个时间概念之下,所以,人类自是无法与它交接。更何况,生命是有层次的,人生的境界也自是不同。同理,当你的生命意识有了新的观念,并在一种激情下迸发出来,并很快的完成了自己的创作。当这激情迸发的时候,你并没有认知到自己到底要想干什么,只是非常想把自己心中的物像表现出来。当表现完成之后,面对画面沉思之际,也许你的脑海中才会有各种各样的图解。其实,这种图解,才是你灵魂深处真正的需要。

▲ 关中八景之《雁塔晨钟》

我之所以长篇大论去表述时间观念下不同的立场和见解,自是从杨霜林先生的话中,发现了这样的奥秘,那就是他的《无语》虽然有着表现华夏自然、历史、文化从洪荒到文明的转变过程,但随着画作的完成,蕴藏在他心中的潜层意识,却在灵魂深处早已发出了观照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深层记忆,并自这灿烂的文明中,以这两幅图解,在彰显自己的生命和灵魂,展现自我内心的潜意和前世的记忆,以及表现自己对这个时代深切的关怀和忧虑。因之,才有了他之前对高家大院的保护,之后对文安驿的开发,还有许多我不知道的关于他的文化产业,就体现出他生命轮回过程中,前世的潜藏。

所以,这两幅画一因一果,一前一后,有着一种哲学的递进关系,蕴含着审美意识的因果轮回及生命意识的肇始延续。《无语》表现的是天地自然从洪荒到文明的过程,《尘封的文明》则是对文明毁灭之后的深刻体悟及对历史文明的生命观照;《无语》借助人类从洪荒到文明的缩影,展现的是生命之道,灵魂之道,是发自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及自然历史的深思与叩问;《尘封的文明》则借用楼兰古城的兴衰消隐,彰显了五千年人类的记忆史,五千年文化的嬗变史,五千年生命的苦难史,五千年兴衰更替的血泪史!

▲ 关中八景之《曲江流饮》

虽然画家构思的初衷,好似并没有这样的念头,但他深层意识所潜藏的生命符码,却在无意中被激活,并在冥冥之中大神的主导下,去迎合着生命之根、文明之根、灵魂之根,并自然而然的彰显出隐藏在他灵魂轮回过程中,对中华文明历史记忆的人文观照,并在创作中,让天意主宰着自己的艺术使命及创作过程。

我以为,《无语》与《尘封的文明》应是画家最重要的作品,是他绘画生涯的里程碑,也是他艺术创作上的一个转折点,更是他艺术思路与艺术形式转变的一个新起点。在绘画技法上,画家采用中国传统的积墨手法,层层皴染,不断叠加,以增强画面的质感。在表现形式上又用西方绘画的光影,营造出异样的感觉。他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和西方绘画的光影融汇到一起,在不断尝试中试图建构起新的绘画样式。

▲ 关中八景之《灞柳风雪》

《无语》便在焦墨的层层皴染中,结构出天地混沌苍茫杳渺中,宇宙洪荒的转变史及画家对生命灵魂的认知史。也许有读者从画面读出了大地一片死寂,一切生机都在一种突如其来的灾难中遭到湮灭的过程。也可释义出天地混沌黑暗中,一缕曙光映照,许多嫩芽正潜滋暗长,生发出勃勃活力的希望……

杨霜林说:“《无语》从构思到创作完成,用了整整两个月。在画这幅画时,他的内心充满了愤懑和压抑,他以写实性的手法,对自然和人类社会进行了观照,从而使这幅画在强烈的思想情感及笔墨的驱使下,酣畅淋漓的表现出天地玄黄、幽兮恍兮中,天与地在无边巨大的黑暗中,正被一缕曙光撕裂的瞬间。画面便定格在此一瞬间,从而在这定格的瞬间,我希望不同的读者,会读出不同的寓意。”

▲ 关中八景之《咸阳古渡》

这幅画肌理丰富,内蕴深刻。波荡起伏的山体中,许多嫩芽仿如诸多小船在起伏不定的大海中飘摇。画家以果敢的笔触,让画面中心的光感向外扩展,唤起人们内心跳跃的音符,以使那绵延不断、深远无边的意境,照亮我们渺茫的前途。

只有对生命的深刻认识,才会有画家立意、构图及创作的高明。他认为,“宇宙自从在混沌中诞生,最终也会随混沌而去。地球的生命和自然万物的生命一样,都存在着诞生和灭亡的规律。在宇宙漫长的演变史中,地球在浩渺的宇宙中,只不过是十分微弱的一分子,而人的力量与地球相较,则更为渺小。但人类是有思维的,人类只有以他的思想和智慧去保护地球,才能使地球变得更美好。但人类无休止的掠夺地球资源,盲目开发,使这个星球充满了各种环境危机。”他希望能以这幅画唤醒人们顺应自然,保护好地球家园的美好愿望,让地球按照自己的规律去运行。

▲关中八景之《 太白积雪》

于是,他以画面起伏波荡的亮光,寓意出宇宙的正能量洞穿脑海,照亮人们的心田。从而读出人生如苍茫大海之上的一叶扁舟,在黑夜来临,排天巨浪之下,为了生存而努力寻找生路及光明的积极态度。也寓意出这个地球的生机,是由许多微不足道的弱小生命,汇成的一股无法抵挡的力量,从而滋长出新的希望。

这幅画的意义是多重的,根据每个人的审美及生活态度,可以诠释出不同的内涵,悟道出不同的哲理。这也是《无语》所赋予读者的生命启示!真有“无语问苍天,苍天老何为”之叹。于是,在一片死寂中,看时光飞渡,一切生命的迹象在刹那的光亮中永恒,将“天地无语,生命无言”的写照,表现的淋漓尽致,让读者透过那一缕撕破苍穹的微弱光亮,看到生的希望。

▲ 关中八景之《华岳仙掌》

《无语》墨色凝重,以积墨的层层叠加,来表现天地混沌、大象无形之道;《尘封的记忆》则浑厚圆融,以色彩的堆积,体现出华夏文明的厚重、文化的广袤。因之,反复观瞻,我就发现《尘封的文明》后面,隐藏着一种宿命的展现,灵魂的宣示。我就认知到:中国的历史文明在现代一直被尘封,被禁锢,被打压,被破坏,可是在这种残酷的打压之下,许多有着家国情怀的良心人士,一直在用自己的良知去践行着一份责任和担当。虽然很多人被致伤致残致死,但他们真诚的话语和文字,却激扬着一股灵魂的深刻。霜林先生《尘封的文明》,就在这样的语境下,展开了自己对灵魂的叩问,生命的叩问,人性的叩问。画面中,漩涡般的大地,带着干涸的、凝固的血色,让我感觉到华夏五千年灿烂文明,是用无数人的鲜血堆砌的。而许多不高的山峰,拔地而起,有的离我们的视觉很近,有的很远,有的很高,有的险峻,这无不在暗示着不同人的境界在生命层面对历史的天问。

▲关中八景之 《骊山晚照》

虽然,杨霜林先生的创作初衷并不是这样。但我以为,理论的升华,可以促进艺术家思想的升华。同理,对艺术家作品内涵的解析,更能提升理论家认知的水平,使他的生命境界不断进升。艺术家和理论家是兄弟关系、鱼水关系,应该互相提携并不断争鸣、辩论,以取得艺术境界的拓展。许多人对理论家有偏见,认为那是金钱堆积的产物;更对画家有偏见,认为凡是有名的画家大多是理论家吹嘘的结果。我以为,一位成功艺术家背后的故事,远远比普通的画匠付出的要多无数倍。人虽然生而平等,但境界却是不同的,它有层次之分,所以在我们不知的空间,才会出现神、佛、道,才会出现魔鬼、妖怪、精灵,才会出现圣人、明君、义士,才会有奸、佞、小人等不同层次的人物,他们都是配对来的,都是互相对应的。因之,有善才有恶,有正才有邪,有了比较,才是这花花世界生命的彰显。但人的根本应该善良真诚,顺天应人,只有这样,才会把自己内心最真诚的记忆和潜藏表现出来。

▲ 《终 南》

正是对中华文明诚挚的热爱及对传统文化丰富的情感,才使杨霜林在生命的历程中,把自己蕴藏的力量彰显出来,迸发出来。随着企业的做大,思想的成熟,他感到一种使命的感召,于是,怀着一颗虔敬心,他接过了高家大院,对他进行了复旧工程。而今的文安驿,也是他生命记忆的展现。

▲ 《望 月》

多年交往中,我不敢说自己很了解他,但我发现,他有着一颗大智若愚心,有着一份责任和担当。他一直在默然行走,虽然有时很奢华、很高调,但那是他生命的必需。因为在这个制度下你不这样去应对,那么你就会遭遇挫折和失败。就这,他所遭遇的磨难也是难以尽述的。

▲ 《秦岭云屏》

如今他荣任西安市美协主席,并把协会经营的风生水起。我很是欣慰,感到我对他的认知没有走偏。一年多后,在一次活动上重逢,相见之后,都有许多话要说,但活动很乱,熟人很多,于是几句寒暄问候,让我们各自的激动沉敛下来。

唉,扯得太远,还是话归正题。观瞻《无语》《尘封的文明》,你看到他不但在思想境界、灵魂深度上有着独特心得,也在对艺术表现生命之上充满独特心语。他已把灵魂融入到他的这两幅画作中,以灵魂去观照天地自然和人类的文明史,并在这份观照中,把自己的忧思,通过画面表现出来。

▲ 《终南春色》

《无语》《尘封的文明》是他灵魂开悟后的心血结晶。其立意之高、境界之阔,有着对生命认知的厚度,因之语境氛围,审美意识,责任担当,都在画面的无言之美中,呈现出“天地无语,生命无言”的审美内涵。虽然山水画终极表现的是人类与自然的合一,是人类在敬畏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之下,对大山大河的一种无限崇仰与心灵寄托,是对天地神明的敬畏,也兼具现代人面对紧张浮躁都市生活的一种释放。但山水画的根殖,却是表现自我、表现自由、表现生命、表现潜意,展现深层灵魂的,它应该具有真诚的美德,善良的愿望,既在对自我个体的宣示中,也应对时代的精神给予人文的观照。所以,一个有担当的艺术家,他的绘画对人类的功效,不是个体的,而是是社会的、人类的。

因之,无论自然如何无情,它只是它生命属性的体现。为此,画家作品的生命属性,也自是有着不可名状的难以释清的诸种因素及文化素养、生命境界对他的影响。虽然自然可以在瞬间摧毁人类辛辛苦苦、花费无数心血建立起来的一切信念和建筑;也可以充足的雨水保证天地四时的正常运转,但它却无法毁灭人类的希望。而一位艺术家的生命属性,也是他的灵魂连带,是无法用各种规范来制约的。所以,自然的两面性与人的两面性,便在不断交合中,幻现出它善与恶的本质。《无语》的初衷在不经意中被打破,也在无意中,成就了画家哲学的观照。因为究其根本,它表现的生命,彰显的是性灵。

▲ 《华山揽胜》

虽然人类在漫长岁月中试图改造自然的梦想一直没有中断过,任你科技再发达,技术再先进,天照样刮风下雨,自然灾害照样年年不断。人类的渺小可想而知。但人类灵魂的连带,却是超越生命,超越自然的。因之,艺术家个体生命境界的延伸与拓展,也不是他的思想所能决定的,而是一种潜意的默化。《无语》及《尘封的文明》,就这样在灵魂的连带中,艰难问世,也在问世之后,以无言的语境,构筑出理论家多种多样的释义。但却没有终极,也不会有终极释义。因为时代在变,人类的意识也在不断变幻中,呈现出新的念头和思想。但人类的根性应该永远遵循天道,应该是在顺天应人的天道中,让真善忍的美德得以弘扬与彰显。因之顺应天地之道,也自然就隐含在画家的《无语》中。

《无语》也有着呼唤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内涵,让更多的人从朦胧混沌的状态中清醒并反思,使训世、警世、醒世的思想贯穿画面。在地球上,无论任何区域、任何民族,都应从这物欲横流的浮躁时代清醒、觉悟,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去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为延长人类存活的环境做一点贡献,从而使地球更健康。

▲ 《江南早春》

《无语》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仁者爱人”的观念,为读者诠释了画家的社会责任感及忧患心。为此,我想起近些年发生的众多自然灾害,许多原本可以避免,但却不可思议的在发生。基于这样的因素,杨霜林的内心深处,有着巨大波澜,他觉得现在社会的浮躁让人们变得不自信,对一切失去信心,就像打乒乓球一样,你推我挡,应付了事。为此,他很痛心,并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写到这里,我想到画家以前的生活,隐居都市,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隐者,在喧闹的都市过着隐士的生活。既不附庸政治,也不附庸时尚,他只是安静的画画,在喧嚣的都市,寻找心灵的净土。但这两幅画,却驱使着画家的社会责任心,他忧愤、困惑、迷茫,想着画家的社会职责和文化使命,到底该置身事外还是处在事中,在这样的心理干预下,杨霜林觉得自己应该从传统笔墨中突围出来,寻找新的绘画形式。经过激烈的思想交锋,他恍然间找到了自己的绘画之路。

▲ 《游江放排》

写到这里,我忽然联想杨霜林的创作思路和创作心态,是不是也如这幅《无语》的名字一样,在悄然绽放,无语默对,任窗外花开花落,雪飘雪融,使生命涅槃;会否有如《尘封的文明》般,把一切潜藏在心底,只有在默默的在工作中,升华自己艺术的境界,生命的境界。

没有痛苦,哪里知道生命的快乐!因之,有多少快乐就有多少痛苦,有多少痛苦,就有多少幸福,任何事情都是对应的,是相生相克的。杨霜林先生深切的体悟到这一点,也深刻的体悟到天地之道的至理,因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他一直在遵循着传统哲学理念的轮回之道,并在因果的生发中,憬悟到灵魂中的真善美是人性的根本。有了这样的认知,他才更确切的从世界美术史观和世界人文史观的角度,融汇东西,体悟着生命的肇变。为此,他的艺术在不断拓变,生命也在不断蜕变,灵魂自然也就发生了质变。于是,否定之否定是自我生命的更新,也是对杨霜林先生使命的召唤!

-

杨霜林

【艺术简历】

杨霜林,1957年生于陕西潼关县,专业画家。现为中国美协会员、陕西省政协委员、西安市政协常委;现任西安市美术家协会主席、西安中国画院副院长、陕西大美术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荣获2012年度陕西文化产业行业十大领军人物、西安市文物保护先进个人、陕西省2O16年五一劳动奖章。

多年来在艺术领域辛勤耕耘,深研绘画技法和理论。作品先后发表于《人民日报》等多家报刊;组织策划了“秦岭最美是商洛”等一系列全国大型书画活动;论文《再造一个感知文化的古道驿站》被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思想政治工作与“三严三实”教育全书》收录;作品《高原之秋》荣获法国卢浮宫沙龙展优秀奖。诸多国画山水作品被美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友人收藏,绘画风格得到了国内外及社会各界的嘉许认可。

▲ 工地路上

二十年来,杨霜林致力于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开发,先后从城市拆迁废墟中扒出近八万块明代老砖,十五万页明代老瓦,用于北院门高家大院的修缮和保护;近五年来,徒步三千七百多公里,跨越无数山沟,走遍陕北二十多个区县,收集了一千多孔老窖洞,用于延川文安驿古镇的恢复建设。同时,杨霜林以陕西美术产业化发展为己任,为陕西省美术产业化的升级、为西咸中国美术城的规划建设、为甘谷驿古镇、佳县产业转型及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为圣地河谷--金延安等项目的实施和统筹管理,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并探索出了一条新思路、新途径,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