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类文化遗存该遗存位于小长安乡上东岸与下东岸屯之间台地上,牛毕河蜿蜒流过旁边,距县城约 30 公里。1986 年秋,文物工作者在该处拾到石斧、石奔砍砸器干件,均以砾石磨就。经考证为新石器时代(距 今约 4 千~l 万年)古人类生产工具。此遗存的发现,说明早在 4 千~1 万年前罗城这块土地上已有 人类活动,而且智能的进步与外界(长江、黄河流域)没有多大区别。惜该台地早已辟为耕地,无保护 价值。龙岸土城 位于县城东北方向约 30 公里处的龙岸乡龙凤村土城屯。城址平面略呈不规则长方形,占地面 积约 130 亩。城墙以黄土夯筑,现仅存残墙高 300~400 厘米,城墙剖面呈梯形,上宽约 2 米,下宽约 5 米,原设有南门、北门,西面临武阳江。北门已毁,南门以砖石构筑,城内约有 40 多户汉族农民居 住,有耕地 70 多亩,种稻谷、蔬菜,环城脚及房舍前后,植瓜果、竹木。县文物工作人员对此城调查 时,在城基挖得若干明代砖瓦,说明城垣建筑之前。这里已是初具规模的村寨或小城。此处现已列为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 1987 年冬立下标志。乐登桥位于县城西南面约 4 公里处,该桥属园形三孔石桥,始建于明洪武 18 年(公元 1385 年)。是罗 城境内历史悠久,造形较美的桥梁之一。拱桥总跨度约 27 米,高 3.6 米,桥面宽 4 米。桥身由经雕凿 过的方形石砖堆砌而成,整个桥分三孔,孔径 3 米,桥的两头除各有一石狗外,还辅有石阶通往桥 面,桥墩底中央处两头用方石雕凿出鲤鱼尾状,桥面有两块象草鞋印的方石在石砖上,甚称奇观。对 此,群众中流传有很多有关此桥的传说,该桥属旧罗城八景之一(“乐登仙迹”)。开元寺位于县城南面约 4 公里处,现属东门乡平洛村管区。寺庙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 24 年(公元 1898 年)重修。建筑群面分前、中、后殿、厢房和天井组成,占地面积 4 余亩。中殿正脊随梁枋上墨书“大清光绪贰拾四年岁次戊戍季秋谷旦……暨九甲绅民人等重修栋字。”中后殿之间两侧各有一个 月亮门。该寺已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 1987 年秋立标志。旧县石刻位于县城西南面 20 公里的下里旧县村。旧天河县古城。系唐代天河县始建县治所在地,是县内 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县城遗址。然经历代苍桑,城墙已全部消失,基址仅存 30%的石墙。在城址的南面 小山有一岩洞,分上下两层。下层有明代嘉靖乙巳年间闽人余馨(此人历史无可考)题书的摩岩石刻 诗 1 首。诗云:“谁将鬼斧无量力,凿破洪荒半壁天。山鸟四时调好韵,石龙千载吐寒涎。云根不老菩 提树,岩畔初开太乙莲。为爱边方景奇绝,题诗留与百灵传。”上层有隶书“石梯”2 字,字径约 30 厘 米。此处已被列为县级文物管护单位,并立标志。榜山石刻在县城西部 30 公里的天河街榜山石壁上.刻于清道光五年(公元 1825 年),内容是记录明清 时期天河县举人和进士的人名和时间,石刻保留尚好。此处是原天河县八景之一(“榜山题名”)。何家村“众立禁碑”该碑系清康熙年间村规民约碑刻,高米许。宽约 80 公分。原置小长安乡何家村川岩大庙内,距 县城 35 公里。为覃、何等 5 屯共立。解放后。群众自动把它抬至乘凉岩口保存至今。这块碑,虽历 经 260 多年时间,但文字仍清晰可辨,现将勒碑原文抄录如下:众 立 禁 碑 立禁约绅衿村老众等。为严立禁约,以厚风俗事。从来朝庭设律例。所以庠思乡曲立禁条,原以防奸。每 见无知鼠辈不安本份,见人物产,顿起狼贪,或夜私偷,或白盗窃,种种不法,难以枚举。间有遇见则徇情以容隐。又有拿获辄贪利而卖放。又或避嫌徇私偏心已护,甚且未茹之刚则吐之率。致禁令不行,风俗败坏,深为可恨,众 等目击斯弊,痛惩厥奸。为此众立禁碑,分款勒石,以敬不法。自今以后有犯者,鸣众公罚,照物追偿。一则赔十, 外行洗众。倘或强硬不遵。会众呈官究治。若见者隐忽不首。查出与盗同罪。但不许避嫌徇情,受财卖放,亦不 得欺善畏恶挟仇捏害。如有诬捏,即行反坐。庶盗风日患,而风俗自此淳厚矣。谨以各项禁条并列如后。一禁不许盗人柴草。一禁不许偷人生涅。一禁不许偷人蔬果。一禁不许偷人禾稿。一禁不许偷人鸡鸭等物。一禁不许偷伐木嫩笋。以上各条。犯者罚洗众肉六十斤,酒二坛。外有当禁者不能备载,犯者悉依此例公罚。康熙五十八年岁次 已亥三月吉日众立。(原无标点,今所加)马寨屯石金炉该石金炉造于清代,是供人们祭神用的香火台案。以一整块石头凿成。全长 0.8 米,高 0.95 米, 厚 0.5 米,置于龙岸乡三灵村马寨屯庙内,正面底部脚架呈拱形,两头和中间均凿刻有神像。往上是 两层台阶,再往上的凹处刻有“金炉”二字。顶部中间有插香洞,洞长 7 寸,宽 3 寸。深 3 寸,炉的两侧 有 1 对把手,炉的整体、造形美观,保持了中原文化特色和岭南特色。铜鼓 兼爱乡旦兴、大勉两个壮族村庄各保存 1 面,面径分别为 48.4 和 48.2 厘米,高分别为 27.2 和 27.7 厘米,鼓面中心有太阳纹 12 芒,芒间为坠形纹和心形纹。鼓身合花痕四道,对称双耳两对。名 胜
剑江风光
怀群乡剑江一带。群山耸立如林。峰丛间镶嵌着千万块盆状溶蚀洼地和回环其间的怀群河。河 水清澈晶莹,两岸青山翠竹,倒映其间。这静谧、秀丽的山光水色,与怀群西部奔腾咆哮、声震林壑的 才龙、旦兴、尧河、肯才的瀑布遥相对照成趣,还有造型奇特的加林、果敢穿岩,河流贯穿其间,这一 带绮丽风光,常吸引不少区内外文艺工作者到此游览、写生和摄影。影片《幽谷恋歌》曾在此拍摄外 景。
含乐岩
在天河街北郊一公里山脚下,是一天然石穴,高约 10 米,宽约 100 米,深约 1 公里,岩内有 7 洞,洞洞相通,岩内石笋林立,石幔成帘,奇峰异石,琳琅满目,有的如天女散花,有的如天上瑶池,有 的如宝石龙灯,有的如八戒取亲。漫步穴内,如游仙宫。令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清道光五年(公元 1825 年)天河知县林光棣曾入穴游览,并亲笔手书“含乐岩”三字于穴上,此岩因此得名 雅乐仙洞 在县城西北 32 公里,天河街北郊(距天河街 1 公里)。系天然石穴,前临小龙江河,俯首河面,竹 林低首,奇峰倒立。左首是“渔村晚照”,右首是“龙江九曲”。前面是“圣水三潮”(此 3 处均为旧天河 县八景之一)。岩口门上有正楷“雅乐仙洞”四字,苍劲有神,为清道光五年(公元 1825 年)天河知县 林光棣手笔。穴内分内外两层。外层开阔平坦,略呈园形,各种石案,气势磅礴;内层稍狭,石笋石乳, 千姿百态,精巧玲珑。有游客恐人不知,于穴内壁上书曰:“仙山琼廊在里头”。游人看后叹日:都说桂 林芦笛好,此岩更胜芦笛岩。
泉水生潮
小长安门豆村后山下,有小泉自石罅中流出,每日必潮涌三次。潮涨时较常流之水约增 2、3 倍, 经数分钟后徐徐缩小,仍复归如常,日日如此,无稍差错。
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