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不多说,龙年了,羊来跟大家聊聊龙这个物种,毕竟作为龙的传人,咱哪能不了解龙?
我们为什么崇拜龙?
提起龙,大部分人的印象都是威武霸气,作为中国古代神话里的动物,龙能飞,擅变化,还能呼风唤雨上天入海。
它和凤凰、麒麟并列为祥瑞,更是古代皇权的象征。
在中国人的心里,龙一直代表着自然世界的超自然力,他掌管着自然,古代帝王甚至也会拜龙王求风调雨顺。
《尔雅翼》记载“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
《论衡》记载“世俗画龙之象,马首蛇身”。
那么,龙到底是什么呢?
关于龙的起源,学界众说纷纭。
有人说龙是从鳄鱼演化来的,有人说龙是羽化成性脱胎换骨的昆虫胚胎,但被认可程度最高的依然是蛇演化说。
而古人对于龙的崇拜早在封建王朝时代之前就开始了。
在辽宁阜新的查海遗址,有一个沉寂几千年的石堆塑龙,它总长19.7米,四肢伸展,身体像是扭动的蛇。
根据专家的考证,这一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聚落址,距今约7000-10000年。
辽宁的这一塑龙形象也是东北乃至全国发现的最早的龙的形象,被称为“中华第一龙”。
河南濮阳也曾发现一条用蚌壳堆砌的龙,距今约6500年。
蚌壳龙的形态十分独特,整个龙身由数百枚蚌壳堆砌而成,每片蚌壳之间紧密相连,线条流畅。
龙的头部高高昂起,仿佛在云端盘旋,尾部自然摆动。
内蒙古还曾发现距今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里的C型玉雕龙
而这一切发现都说明中国很早很早就开始了对龙的崇拜。
不过早虽早,但不是最早的。
其实在洪荒时代,人们崇拜的通常是花草树木青蛙等有强大繁殖能力的生物。
在那个神秘混沌梦寐的远古时期,人们在面对变幻无穷、充满危险的自然社会环境时,最大的祈求是能生存下去。
繁衍能力的强弱则是血脉能否延续下去的关键。
以至于到了今天,我们仍然能从彩陶蛙纹上看到远古人类在生死之间苦苦追寻生命的转化与永恒。
而到了渔猎时期,具备捕食能力的生物则成了人们崇拜的对象,比如老虎、蛇、老鹰等动物。
那时的人们不仅谋求生存,更在寻求发展和开拓。
随着历史进入封神王朝时期,我们也开始了农耕文明。
但是人类的开垦会破坏自然环境,人们也开始大规模地圈养、捕*动物,远古时期对动物的敬畏之心逐渐被淡忘。
人们依然相信万物有灵,但人们也相信人定胜天。
人们不再单纯地信仰动物,而是把理想和追求融入其中,「龙信仰」就是在那时生发并不断形成的。
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塑造,龙成为了一个能够主宰自然的神兽,也被赋予了很多人文意义。
而古人为观测天象,每七宿为一组。
其中,“东方苍龙”包含的七宿,连起来的形状像一条龙。
苍龙七宿的出没与降雨相互对应,古人认为是龙掌管着降雨,降雨又决定着农耕收成,所以龙成了农耕社会最主要的“图腾”。
对于农耕文明来说,适时耕作意味着一切,所以对于天时的崇拜形成了对龙的崇拜。
那么,这种崇拜又被体现在哪里?
持续上千年的龙纹审美
大家应该都知道中国人有图腾崇拜的习惯。
羊在上文说过,中国早已在几千年前就有了龙信仰,而这种文化形成于商。
殷商凡事必占卜,他们的纹饰会尽量表现动物的神性,在这种背景下,龙纹通常与祭祀占卜等活动捆绑。
龙成了当时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的某种载体,是人神相通的媒介。
比如在妇好的墓里就曾出土过身体卷曲的玉龙,龙头饱满,眼睛凸起,延续了红山文化晚期的卷曲龙形象。
西周以及春秋时期的龙纹卷曲,龙身通常呈S型,主要是以下这种纹饰
那时候的玉璧也通常是弯曲的龙身
不过从那时的青铜爬龙就能看出来,西周时的龙样还没有非常具体的面貌,只是依稀有个雏形
春秋战国青铜器上通行的龙形纹饰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双龙蟠绕一起的,有数龙蟠结构成等。
一般施于盘底、鼎口、尊或壶上,纹饰具有力量感,造型豪放粗犷,追求神似而不是形似。
那时的龙大多没有肢爪,更像是爬行动物。
到了秦汉时代龙纹终于变得更加具体,到了西汉初年,龙正式成为了专制皇权的象征。
秦朝时的龙纹就已经要比春秋时期精致得多
汉朝时的龙不论是触角还是胡须都已经变得非常具象,龙的造型也千变万化。
这块来自汉代的勇士驭龙画像砖,龙的形态已经非常惟妙惟肖
作为专制皇权的象征,汉代的龙纹雕饰做工非常细腻精致。
比如这个八龙纹金扣带,扣面凸显1条大龙和7条小龙,设计繁缛,并镶嵌多颗宝石
不过虽然汉代的龙形得到了极大发展,也“演变”出了肢爪,但它浑身没有鳞片,龙身少了很多点缀。
隋唐年间龙身上开始鳞片,龙的形态刚柔并济,有“飞龙”也有“行龙”。
龙的四肢更为舒展,龙爪也更加锋利
而唐代龙纹对中亚地区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比如十一世纪中亚地区的花纹龙挂毯就和唐代的龙纹镜非常相似
到了宋代,龙的形象就基本定型了。
身体呈蛇身样式,从身体到尾巴逐渐变细,四肢上长满羽毛,龙爪三爪、四爪和五爪三种。
宋代的龙综合了各种奇珍异兽的特征,龙头有龙角龙发龙须。
人们通常会采用刻花的手法把龙纹装饰在瓷器上,显得大气尊贵。
北宋的剑环式双龙纹金饰,卷草般的波浪之间隐现螺贝,周边环以如意卷云纹、连珠纹。
做工精致细腻,龙身修长灵动。
到了元朝,龙的头部和颈部都比前朝更小,更加像蛇,通常被称为蛇颈龙。
此时的龙纹主要是站龙和游龙,龙身偏扁长,龙眉粗壮,龙头的毛发稀疏,整体更为飘逸。
铠甲龙纹在元青花中,属于非常精细的一种画法。
扇形的大鳞片规矩排列,鳞片边缘做留白处理,烧成后呈现铠甲的效果,威猛异常
网格龙纹则是元龙比较简单的画法,龙鳞排列呈网格状,紧密有质,静而似动,矫健而又不失古朴。
元代双龙莲花形金钗也非常漂亮。
钗首锤揲梅花簇拥一朵荷花,杆为双龙造型
明代的龙纹就比较复杂了。
比如永宣两期的特色是“霸王龙”,龙纹形象威武凶猛,龙首夸张,龙身粗大,毛发上冲。
弘治时期“眼镜龙”流行,龙纹像戴了副眼镜的老学究,俊美祥和,体现出简笔写意的气质。
嘉靖时期流行的龙纹是猪嘴龙,毛如湿重的帽子,龙纹鼻子常画成如意的形状,看起来又像猪嘴。
然而,虽然明代的龙纹复杂多变,霸气侧漏,但在现代人的目光里它们多少带点呆萌气质。
远看很威武,细看又有点可爱
不过长相可爱不影响龙本身的霸气侧漏,特别是当绣在龙袍上时。
比如万历这件盘金漳绒绣龙袍,黄色与黑色搭配在一起,既低调又亮眼,充分显现出皇家的尊贵肃穆。
红色和绿色则更加有中国味儿,龙头位于龙袍正中间,龙口大张露出锋利的獠牙,龙身鳞片环环相扣,周边有波浪和火苗点缀
在中国的封建史上,中央皇权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步步加强,作为皇权象征,龙会出现在各种地方。
万历的这顶金帽就被多龙环绕
官窑烧纸的青花五彩瓷器上经常会出现游动的,身上带着火焰的龙
琉璃砖上也有各种各样的龙纹样式,仿佛代表皇权的无处不在。
清朝是龙纹发展的全盛时期。
满人入主中原后,把龙文化发展到无以复加的程度,龙旗、龙袍、龙椅、宫殿建、玉器乃至金首饰,无处不存在龙的身影。
清朝的第一个皇帝顺治喜欢让龙纹半遮半掩于云雾之中,讲究一身三现、五现、七现、九现。
古人认为单数是阳数,龙为阳,九为尊,所以一身九现是顶级龙纹。
到了康熙年间,龙纹的额头通常高高扬起,蟒身多曲,桀骜不羁的感觉是满汉文化的融合。
其中最有名的是云龙纹,龙身成弓形,龙的腹部有明显下坠感,龙爪伸展,以三爪和四爪为主。
雍正45岁登基,更是从九子夺嫡中*出来的,心智成熟,为人低调,所以雍正时期的龙纹也比较中规中矩。
龙纹的体态肥硕,身体甩动,四肢粗壮,龙角突出,有威严之势。
乾隆朝是中国的最后一个盛世王朝,而他本人又非常奢靡,所以乾隆时期的龙纹无不在彰显唯我独尊的气势。
乾隆朝龙纹极尽复杂华丽,除了常见的角龙、夔龙等,甚至还有秃尾龙出现。
到了清朝后期,因为国力不再强盛,龙的造型开始由繁到简,龙爪之间的距离拉大,龙爪的锋利感也开始削弱。
龙身包括颈部都很细,甚至连龙头都有点快要垂下来的感觉
而这就是中国龙纹大致的一个发展脉络:从早期的萌芽,到商周的发展,到汉朝定型,再到清代达成全盛。
一篇文章虽然不能把所有时期的龙纹都介绍全面,但通过这条脉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龙为什么能成为我们的“信仰”。
龙的传人不是说说而已,它和时代发展息息相关,每个时期的龙都寄托着人们不同的生活理念。
农耕历史悠久的中国,在封建时期确实需要某种可以寄托愿景的载体,龙并不仅是皇权象征,它更代表着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期待。
当然,科技时代的到来让龙的“作用”逐渐变弱,但它依然在国人心里有着特殊的位置。
它代表吉祥喜庆,更代表古今的传承。
希望大家在这个特殊的年份了解龙的意义,然后,再次祝大家龙年快乐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