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刘岚(化名)的女儿上小学一年级了,是寄宿学校,但女儿总是一睡觉就哭闹。没办法,他们只好把孩子接回家住几天。一天晚上,看着孩子睡着的刘岚突然灵光一闪:会不会是这个原因呢?
原来,女儿睡觉时,手会攥着毛毯的一角,在上面摸来摸去。这张小毛毯从她出生后就一直在用,出门还要随身携带,好几次刘岚想换条新毯子,但每次一收起来,孩子就又哭又闹。
唉,这事挺让刘岚发愁的,总不可能一条毯子抱到大吧?以后会留下恋物癖吗?
家长不容易呀,看到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小孩不一样,总会担心是有什么怪癖,如果不及时纠正,不知道会不会影响到以后的成长。
一、儿童“恋物”的心理学解释
说到“恋物情结”,小九想起了洪荒少女——傅园慧。在《我家那闺女》中,22岁的她身上始终带着一条红色的绳子,还为它取了名叫做“摸摸”。这个“摸摸”似乎是她身体的一部分,无论走到哪里,傅园慧都会带着它。
作为小孩子,接触的范围有限,迷恋某些东西可以理解,但22岁的成年人依旧对某物有执念,是否太过“孩子气”了一点?其实,并不是孩子有“恋物癖”,也不是傅园慧没长大,所有我们不舍得割弃的“依恋物”,都是一直不离不弃、陪伴自己的最亲密的“朋友”。
“恋物”的本质就是一种心理上产生的依赖行为,它是婴幼儿时期重要的心理需求。专家发现,绝大多数的孩子会在6个月大至3岁之间出现这种行为,而2岁时表现得最为强烈。
从妈妈温暖的怀抱、头发、耳朵、味道,慢慢过渡到一个小奶嘴、口水巾、小毛毯、挂在床头的玩具……这些都是孩子们的“安抚物”,学术名词过渡性客体(transitional object)。
很多人认为孩子离不开“安抚物”,是因为自身缺乏安全感。而最早提出“过渡性客体”概念的儿童精神分析家温尼科特则认为:“安抚物”的出现,是孩子开始构建自身安全感的里程碑,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很大进步。
孩子会逐渐长大,慢慢离开母亲的怀抱,这个时候他们的安全感将会转移到“安抚物”上,把它们当做自己的“临时妈妈”,建立情感的连续。孩子的“恋物情结”并不是成年人的“恋物癖”,家长无需过度担心。
二、长期依恋安抚物,会不会造成心理缺陷?正常情况下,孩子的恋物行为会随着年龄和社会经验的增长而逐渐消失,但仍有不少家长对此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正方认为利大于弊:安抚奶嘴或者一些小玩具,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还能让父母更快地安抚哭闹的宝宝。
反方认为弊大于利:若孩子一直寻找安抚物,时间长了会形成一种依赖,长大后就不能很好地面对真实的人际关系,不利于身心发展。父母应该让孩子尽快戒掉。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安抚物与亲子之间的关系质量并没有绝对关联。并且,安抚物的存在,可以让孩子更有勇气面对压力,对安慰物依恋越强,就越能适应压力。
换句话说,安抚物是孩子化解压力的一种方式,就像成年人在面对压力时,会选择运动、看剧、睡觉等方式来释放。等孩子长大后,这种能力会内化成一个成年人的压力管理能力。
不过正如前文所提,孩子的依赖行为通常会在3岁后逐渐消失,如果家长发现3岁以后孩子对安抚物的依赖没有减弱,而是逐渐加深,且在面临人际交往时表现出明显的抗拒和逃避,这时就需要找准原因,并积极干预了。
三、如何帮助孩子渡过这一时期?1.充分理解孩子
恋物属于心理需求,想要帮助孩子减少依赖,就要走进孩子的内心,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的不安,找到孩子的压力所在,并帮助其释放。
2.环境或生活习惯的改变
让孩子脱离熟悉的环境,多带着孩子出门旅行,换一个环境;或者带孩子去亲戚家小住几天,经常去玩也行。新奇的外界感官刺激及丰富的活动,可让孩子接触外界的好奇心增大,逐渐消除孩子与安抚物分离的不安。
3.父母多加关爱
孩子对安抚物的依赖加深,大多是由于孩子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疏远,从而将安全感投射在物品上。父母应多给予子女关心与爱护,让自己成为孩子的“安抚物”。
当孩子需要的时候,无条件地抱抱他,要知道,再多的安抚物也比不过父母的陪伴和拥抱。
参考资料:
[1]张琳. 尊重宝宝对安抚物的依赖[J]. 父母, 2018, 000(007):P.111-111.
[2]你的宝宝也有“恋物癖”吗?.160健康研究所 .2016-03-09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