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热播历史大剧《鹤唳华亭》最近真是风头正劲,烧脑反转的剧情、严谨考究的背景,让我这个很久不追剧的人都用支付宝积分换了某酷会员深夜不眠,除了对女主关键时候不会说话的无语吐槽,其他方面均比较令人满意,高分良心剧值得一看。
总体来看,《鹤唳华亭》融合了中国历史上好几个时期的不同背景,这样当然是在无形之中炫耀了一下作者的历史功底,并且这样碰撞让历史也多了几分趣味性。从帝王萧姓得知,应为南北朝,但“鹤唳华亭”典故则出自西晋,可里面涉及的官职、科举等唐代才比较完善,而服饰礼仪、书法茶道则出自北宋末年,太子所处境地,又借用了明朝万历时的“争国本”事件。
当前的剧情发展终于让太子赢了一次,在女主的帮助下,苦心经营,在监国期间利用军马走私案狠狠地把中书令李柏舟踩在了脚下,让他的皇帝父亲摊开心扉的爱了他一次。并且在皇帝昏迷后两人难得的交流中,皇帝说出了"关上门是父子,打开门是君臣"的心里话,让大家知道了原来皇帝还是爱着太子的,前面的一切都是为了培养一个合格的君王。这应该才是剧情的最大反转。
是的,天家难有父子情,之前的太子冠礼、科举案、射柳赛等,完全就是明朝万历年间"争国本"案的演绎嘛,皇帝就是想越过制度把皇位传给自己喜欢的儿子嘛,但现在再看,这个剧情背景就不是万历年间了,但同样也是在明朝,那就是明太祖对皇太子朱标的倾心培养。并且从明太祖和万历皇帝的角度,从大明王朝发展的角度,这两次的皇位传承都不能说是成功,两代帝王的心血都付之一炬,大明王朝从此走向转折。
一代君王的悲痛当一个事物发展到臻于完美的时候,他就离被毁灭不远了。
可以说,洪武朝皇太子朱标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最有权势的太子,皇帝根本不猜忌,反而催着他上班掌权,自己可以乐的清闲,一众功勋贵戚也都归心服气,都称赞他为人友爱、仁慈宽厚,必是一代明君。
但是,上天喜欢开玩笑,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标自关中视察返京后因病不治身亡,年仅三十八岁。
最完整的中国储君培养模式
朱标是马皇后所出,朱元璋嫡子,出生时朱元璋正在攻南京,初为人父的喜悦让他很是得瑟,刚好行军路过一座山,就非得和山分享一下他得子的喜悦,在山上刻下了"到此山者,不患无嗣"的铭文。随着朱元璋的基业一步步壮大,朱标的地位也水涨船高,称吴王时立为世子,称帝时立为太子,为了给大明王朝培养一位完美的君王,老朱也是花了不少心思。
一是延请名师教导。一个孩子全方位的成长,自然离不开好老师,所以现在的补习班才屡禁不止,老朱有那种地位和权势,自然要把最好的给朱标。因此在朱标六岁的时候,就让大明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做他的老师,称帝后,又让左丞相李善长、右丞相徐达、中书常遇春担任太子三孤(少师、少傅、少保),其他的名臣大将,全部兼任了太子东宫的官职,还在国子监挑选了众多青年才俊伴读,这样的朱标长大后,颇有儒者风范。
二是自己言传身教。父母必然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家庭才是熏陶一个人成长的天然环境,很明显,这一点朱标也得到了最好。马皇后的贤惠宽仁就不多说了,就是朱元璋自己对这个孩子也是尽心教授,别看老朱是个带兵打仗的粗人,但是在乱世里以乞丐、和尚之资混上大头目再开国称帝,就知道这不是一般人。他经常教导朱标要正心修德,并分享了他"仁、明、决、断"的四字治国要诀,在朱标二十岁的时候就让他参与政事,到洪武十年,朱元璋又下令"命君臣自今大小政事,皆先启皇太子处分,然后奏闻",这个在对帝王权力绝对维护集中的封建王里,是绝无仅有的。
这样倾心培养出来的储君,自然是有人君之望。可他在老朱之前走了,朱元璋恸哭不已,"朕老矣!太子不幸,遂至于此,命也",老来丧子,就算朱元璋是天子也无能为力。并且,太子朱标早亡,就是明朝遭遇的第一场大地震。
朱标死后的政治走向
立太孙而*功臣。朱标死后,朱元璋选择隔代传位,立朱标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即建文帝。当然,这其中有很大的阻力,但老朱是个狠人,有阻力就把阻力全消灭,因此就搞了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把跟着自己打天下的老兄弟基本都带走了。虽然给建文帝铺平了道路,但是安邦定国的人才全搞掉了,最后朝廷才无可用之人,反而把江山丢给了自己可爱的四叔。
起靖难而移帝系。如果朱标没死,给朱棣一万个胆子他也不会造反的,因为他干不过大哥,但是侄子就不一样了,即然动到我头上,那就不要怪叔叔不讲情面。朱棣成功靖难后,单方面宣布建文帝死在火中,又把朱标的其他几个儿子圈禁或者非正常死亡,把帝系成功转移到自己一脉,皇位面前无亲情啊。当然,朱棣也不是无能之辈,永乐大帝的称号威震海内外,五征漠北、七下西洋,文治武功没有白瞎这个皇位,但是,皇位是抢侄子的。
一代君王的无奈皇帝贵为九五至尊,也越不过宗族礼法。
很多人都以为古代的皇帝,那是绝对的权力,想干嘛就干嘛,想吃炸鸡就吃炸鸡,想喝啤酒就喝啤酒,可事实不是这样的,他们不仅吃不到炸鸡喝不到啤酒,也不能随心所欲做很多事。从法理上讲,皇帝是天子,那就要听天的话;从国策上讲,历朝以孝治天下,那行为就要符合"孝"的要求,当然,那些已经放弃自我作死的昏君就无法无天了。
可万历不是,万历皇帝那也是名师张居正教导出来的,万历中兴也算是大明的最后辉煌吧,万历三大征谁都得说声大明硬气,因此万历仍然是被拘束在儒家礼教给封建帝王编织的框子里,所以他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办一些事,特别是涉及到皇位继承的国家第一大事。
这就是大明最后一次皇位继承的波澜——争国本事件
万历皇后无嫡出,但他偶然上了宫女王氏生下了庶长子朱常洛,本来按照《皇明祖训》里嫡长子继承制原则,无嫡立长,很简单的事,皇位就该着朱常洛,可后来宠妃万氏生下了三子福王朱常洵,万历就有意立朱常洵为继承人,因此一直拖延立太子,群臣为维护国本,积极要求尽快立长子朱常洛,双方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以朱常洛顺利被册封为皇太子结束。
这期间,双方的斗争是趋于白热化的,在万历明确反对立太子的阶段,那是谁奏立太子,立马就能领到午门挨板子的高级待遇,还能公费广东、海南旅游,内阁四名大学士同时辞职,一百多名高级官员被解职、发配,但那时候读书人硬气啊,皇帝越整他们越来劲,因此一步一步逼得万历低头。即使万历采取奏疏留中、不上朝、不理睬的原则,但是他也就这些手段了,明朝以前天子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皇帝不干活,国家照样玩得转,反而弱化了帝王权威,造成了很坏的后果。万历虽然想出了三王并封等对策,但是论谋划耍心眼,他整不过读书人,并且太祖朱元璋不站在他这边,万历越不过《皇明祖训》,所以注定了他必败的结局。
万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那等着他的只能是失败,并且自己玩坏了也就算了,还把大明朝三百年基业折进去了。这不是说他最后立的朱常洛有问题,而是万历把制度玩坏了,把大明帝系在士人之中的权威弄丢了,明亡于万历这句话实在是有道理。
皇权逐渐下降。本来皇帝和臣子们意见不一致很正常,大家按规则玩就好了,可是万历不按套路来,大臣们人多势众,万历又有绝对权力,这样势单力薄的万历就采取鸵鸟政策,你们想说了算,我不同意我就保留意见,什么都不管,因此常年不上朝、不见大臣。这样一来,很多需要皇帝决断的事,大臣们找不到人定啊,但是国家还得继续运转,那就只能自己定了,这就造成国家权力下移。
埋下党争祸根。当朝廷遇到这种需要明明白白表明态度的大事时,那就是要求所有人站队,一站队就有党派。名声巨大的东林党两位大佬赵南星、顾宪成就是在争国本中被贬为民,回乡办书院就搞成了东林书院,大名鼎鼎的东林党开始出现。后面齐党、楚党、浙党等地域党派也是因为这个应运而生,为什么,政治环境那么险恶,为了保护既得利益,那就得抱团,谁最靠得住,那自然是老乡。
大明朝的皇位继承还有好几次波折,但是这两次无疑是至关重要,虽然朱元璋造就为后代们制定了可以遵循的准则,但是天没那么容易遂人愿,明天和意外永远不知道哪一个先到,让人刺激刺激。在皇位继承这样的绝对敏感之事中,在宗法制度相对比较完善的明朝都会有那么多情况,更别说如南北朝这样动荡的时期了,所以在《鹤唳华亭》中,太子萧定权在名分已定,权势已定(他舅舅的二十万大军)的基础上,仍然要在朝中和反对派斗来斗去。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