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评|让互联网“原住民”对手机拿得起、放得下

马上评|让互联网“原住民”对手机拿得起、放得下

首页角色扮演互联网原住民手机版更新时间:2024-06-11

澎湃特约评论员 孙吴

继教育部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手机带入校园”后,又一则新闻引发热议:今天公布第47次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其中学生网民最多,占比为21.0%。

不论家长怎么担心孩子上网、看手机,学生成为网民第一大群体,都是不得不正视的现实。那么,孩子痴迷地拿着手机或平板电脑,到底在看什么呢?

我曾长期观察孩子的手机使用,发现有几种情况:一是以看新闻、资讯为由,在抖音、快手上刷短视频;二是作为日常娱乐方式,追星、追剧、追番;三是为了放松心情调整心态,看小说、听音乐;四是利用QQ,尤其是“空间说说”,发实时动态、宣泄心情;五是打游戏,王者荣耀、绝地求生、荒野乱斗等等,玩得乐此不疲;六是上网课、做习题,利用小猿搜题、作业帮上详细的解题思路和视频讲解完成作业;七是与同学聊天……

当孩子紧攥手机的时候,教师和家长常常会猜测孩子究竟在看什么,常常会苦恼孩子被手机“绑架”了,损害视力,沉迷网络,影响身心健康发展。上面所列举的几种情况,除了上网课,大概都是让家长们不放心的吧。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许多老师和家长其实都曾和孩子围绕手机展开一场场“拔河”,甚至与孩子搞僵了关系、闹出过悲剧。我们担心孩子在上课时偷看手机不听讲,担心孩子在被窝里沉迷手机不睡觉;我们担心孩子沉迷手机游戏,花钱买装备、找代打;我们更担心孩子在用手机上网时接触不良信息。不要小看日本动漫,那不是大人认为的“小人书”,它比我们知道的“丰富”得多,其中充斥色情、暴力等等。

但是,当我们为孩子担心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手机对一个孩子的意义是什么?孩子没办法放下手机背后的成长诉求是什么?

是孩子渴望陪伴,渴望交流,渴望认同,渴望归属……网上遇到知音,游戏里获得队友,朋友圈和QQ空间中得到认同……凡此种种,满足了孩子的社交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甚至自我实现的需求。

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要把孩子从虚拟的手机世界中拉回来,必须让孩子在现实世界中能满足这些需求。家长可以先与孩子共同协商制定手机使用规则,家长和孩子共同遵守。父母应当言传身教,不要一下班就坐在沙发上玩手机,更不能将手机当作免费的保姆,放任孩子无节制地使用。制定规则的同时,可以设计一些家庭活动,看电影、阅读、运动、旅游等等。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和理解,给孩子提供比较合适的宣泄压力的渠道,让孩子慢慢地放下手机去做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事情。

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这一代青少年不可能完全离开手机和其他电子产品,如果善加利用的话,也有助于学生增强社会认知,提高学习能力。况且,受疫情影响,现在孩子上网课、在线打卡、发健康码都要用到手机。

我们完全不必把手机和互联网视之为孩子成长中的洪水猛兽,而应该想办法让孩子对手机拿得起、放得下、管得住,让手机成为孩子生活和教育的帮手,而非“帮凶”。

责任编辑:甘琼芳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