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下一期、下一季的《幻乐之城》才最好看

或许下一期、下一季的《幻乐之城》才最好看

首页角色扮演幻乐之境更新时间:2024-11-24

1号按:如果看过首期《幻乐之城》后,说“这是一个优秀的综艺节目,尽管只有首期,但却已经具有了某种爆款的潜质”,我们是完全赞同的。但如果说“《幻乐之城》已经是一个完美的综艺节目了”或“《幻乐之城》尽管只播出了一期,但却无懈可击”,我们并不同意。

《幻乐之城》好看

在我安静的沉思这篇文章框架长达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我经常会被一个莫名其妙的意向打扰:一个男子炎炎夏日下,大口大口的喝着冰可乐。

打扰我的这个意向还充满着细节画面感。有上下耸动的喉结,大口吞咽的声音,滴答的汗水和白色的T恤……其实《幻乐之城》的模式框架设计中,是有一整套吸引注意力的方案的;八分钟一小节的表演单元、多样性的人物特质、复杂蒙太奇的运用、一镜到底的新鲜手法、音乐电影的title……我也确实被节目深切的吸引着。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还会频繁的被这样一个奇怪的意向干扰?——对此,我是困惑的。

如果抛开“我家空调确实坏了”这件事,我想这个意向指向的确实是非常正面的感受:《幻乐之城》是一个看过之后会觉得“爽”的节目。

有评论说“《幻乐之城》彻底颠覆了《声临其境》和《演员的诞生》节目感受”,不准确,但方向基本是对的。更准确的描述应该是“这是湖南卫视集《歌手》和《声临其境》成功经验大成之后的作品”。

《歌手》和《声临其境》的成功经验总结起来其实就两句话:1、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2、当今电视,只有呈现“难得一见”并经过“精心挑选”的内容,才能产生优质吸引力——《幻乐之城》如果让观者感觉到精彩,正是因为对这两点经验滴水不漏的继承,并合理加入了新的框架元素:“极致”和“束缚”

《幻乐之城》的核心内容区域“四个一镜到底的八分钟”,这句话就排除掉了很多“不专业”的可能性。试想,如果任何一个参与表演的人,没有丰富的舞台经验或镜头经验,没有充分的音乐经验,演出糅杂了演唱、选曲、换景、切镜头、剧本、表演状态切换、直播心态调整,哪怕记错了一个点……这八分钟都很容易分分钟就垮成一捧沙子。前后台每个人“都必须足够专业”是这八分钟能够成立的前提——这几乎是一个“当下国内综艺节目中,前所未有的高选择标准”了。回想,任素汐的一个搭配演员早起身了半秒钟(或镜头晚切了半秒钟)就险些毁了本场最精彩的一场表演——《幻乐之城》节目组几乎是把自己置身于头发丝上雕花。

​节目的播出效果应该足够给爆肝的导演组安慰。极致的专业人群合力做一件事,呈现出的舞台产生了类似于“黑洞”的效果——舞台表演者的能量不断向自我情感最深处坍塌,直扎内心;大部分的表演者在重压之下,都深刻的回溯到了自我初心,用内心在舞台表演。这种剧烈向深处回缩的能量,让舞台气场显得质感十足,并对屏幕前的观众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内容、故事的完整度和舞台感染力几乎都很max……事后有王菲的拥趸者在网上留言“难怪王菲会选择这个节目作为综艺首秀”——这一点,对于粉丝来说已经算非常高的评价。

另外在这里要提及一点,作为“定调子”的首期《幻乐之城》,节目上选择了四个故事、两个方向:黄晓明、任素汐和易烊千玺的故事“见自己”,雷佳的故事“见众生”——这种选择其实颇有意味,这一点我们下文提及 。​

​从一个大众综艺的方向来看,《幻乐之城》也并不是一堂沉闷的专业课。话题向有“天后王菲的综艺首秀”;专业程度不用说“任素汐忆童年,黄晓明流泪”等多个点一抓一把,更难得的是节目组将综艺趣味性在这样一个明确的专业节目中糅合的很好,“王菲老师我是您女儿的粉丝”、“易烊千玺的演技”等一众话题迅速上了热搜。搭配何炅、黄渤之间的高情商切磋,节目的可看性非常高。

​《幻乐之城》首播成绩虽然未能“破1”,但在欢网、酷云实时收视率全国第一,并成功摘下同时段省级卫视收视第一。节目全国网收视率0.88,份额3.54%,CSM城域收视率0.93,份额3.83%,双域均位居同时段省级第一,在4-23岁观众中份额近7%,34-43岁观众中份额近6%,更成为当晚社交媒体话题指数霸榜赢家……除此之外,后续的《幻乐之城》还有一份充满着诱惑力的嘉宾名单:

​所以无论是从数字还是内容的各项指标上来看,《幻乐之城》尽管只有首期,但只要后边别玩脱手,几乎现在就可以说上一句“在国内综艺中,这应该是一个优质的综艺节目”了。但如果有人说“《幻乐之城》是一个完美的综艺节目”,这目前肯定是无法让人认同的,甚至“现在已经是《幻乐之城》最好的状态了”这句话,也大有值得商榷的空间。

《幻乐之城》也有问题

有人将《幻乐之城》的核心看点总结成了四点:

1.艺人打破既有设定,完成自我挑战;

2.突破艺术领域的能力盲区;

3.践行自身创意的舞台呈现;

4.引领质感视听的艺术新番。

这四句话在业者看来,或许更像是摘抄自“给客户看的PPT”,并不足够精准。

《幻乐之城》的核心看点其实只在于一个:“极致的专业”和“束缚的挑战”并存下,带来的“新鲜舞台”。如果再凝练一下,这个“新鲜的舞台”,就是《幻乐之城》的核心看点。再重新拆分“新鲜舞台”这个核心看点,又可以分化为:新题材(音乐电影)、新手法(一镜到底)、新形式(眼换缭乱的实景搭建)和新嘉宾(如任素汐)——创造一个“新鲜舞台”的研发思路是非常正确的,对于综艺的研发者来说,找到一个蓝海区域很容易站上“巨人的肩膀”——这就是传说中的“自带爆款气质”。

湖南卫视在“新”这件事上一直有昂扬的斗志和硕大的红利。从《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时代开创“引进模式并本土化”之先河;自我研发的《声临其境》等一系列爆款,切中的正是“适合综艺表达的新鲜领域”。《幻乐之城》则选择了“音乐电影”这个综艺新领域——之所以说它是“集成功经验之成”,也有因为扣住了“新”的因素。

但是千万不要忘了矛盾的二重性,“新舞台”模式研发思路或许能够自带爆款气质,但“新内容”也往往意味着“会产生新问题”。这些前所未见、伴随着新题材天然而生的新问题处理不好,“新锐的尝试”很容易变成“激进的变革”或者“异想天开”,并最后在观众的一脑袋问号中,灰溜溜的泯于时间,一地鸡毛。

《幻乐之城》的“新鲜舞台”也同样带来了很多“新鲜问题”。从首期节目来看,目前这些问题节目组有的处理的很好,有的处理的潦草,有的甚至干脆完全没有涉及。我们先从处理的较好问题开始说起。

1、《幻乐之城》处理好了新题材带来的“内容感染力问题”

根据首期《幻乐之城》内容,如果有人把它描述成“让观众每期看四个微电影的综艺节目”,你很难说他说错了,但估计导演组会不太乐意。因为这么描述节目显得非常乏味,让人难以提起观看的兴趣。

为什么这么描述没错但显得无趣?在传播学中有一个“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传播信息会发生损耗或扭曲”的概念,中文化的表述就是“三人成虎”或“你来比划我来猜”。在五六年前,当人们还在疑惑“为什么电视大屏的吸引力在降低,手机小屏的吸引力却在提高”的时代,谷歌曾经给出过一份研究报告来解答这个问题。其中有一项研究结论为“媒介亲近感”:人们更倾向于选择亲近感强的媒介作为常用媒介;决定该媒介是否“更亲近”,媒介离人的“距离”(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和“是否在转述其他媒介的信息”至关重要。

《幻乐之城》的整个模式方案的“底”,落在了“音乐电影”上,所以节目的制作手法就有大量来自电影的高蒙太奇化的镜头语言,甚至节目中最为人称道的舞美布置都能让人产生:恍若来自电影《盗梦空间》风格启发的似曾相识感。说到底,电影美学元素对《幻乐之城》至关重要。

​但这个创意中,节目内容平白叙述就会变成“通过电视屏幕转述电影荧幕内容”——隔着两块屏幕看内容,观众所感知到的真人秀的“真”、live演出感染力和艺术张力都可能会被削弱,节目质量就会受到影响。这几乎是这个模式创意中,来自基因的天然桎梏。

节目组处理这个基因问题的方案非常优秀。在首期节目中,节目组选用了很多“真实的毛边”加入到正片内容中。包括:真人秀传统纪录片式的跟拍、任素汐段落的瑕疵、易烊千玺的不安、各自导演的痛苦纠结、王菲气场对导演的“压迫”……这些并不高大上的真实内容一方面告诉观众“电影屏幕中内容的来龙去脉”,另一方面也说服了观众“参与进整个电影的生产过程中”,让“转述电影屏幕”变成了“共同生产电影”。非常好的避免了“转述”带来的感染力损耗,甚至反而为节目增色。

节目组处理这个来自模式基因带来的问题的方案,效果非常棒。当有些问题,目前来看节目组的处理方案是含混甚至是忽略的。

2、主要“见自己”还是“见众生”?《幻乐之城》处理方案不明朗

上文我们曾经提到,首期《幻乐之城》上选择了四个故事、两个方向:黄晓明、任素汐和易烊千玺的故事“见自己”,雷佳的“关注弱势群体”故事“见众生”。也就是说,在首期《幻乐之城》中,四分之三的内容是在关注“明星自己的生活感悟和面对自我的问题”,四分之一的内容在表达“对社会话题的关注”,各中的篇幅对比还是很明显的。

​首先要明确,针对一期节目,就给整个节目内容趋势定性肯定是非常不妥的。另外从表演专业的角度来说,形成首期的“数据比”,或许可能是《幻乐之城》关注的艺术门类其内在的艺术规律天然形成的,节目组也已经做了的优化和设计。

在国内主流表演学术体系中,通常更偏向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暨“体验派”。演员表演要从自我体验和自我感悟中寻找正确的表达路径。所以很多演员在面对剧本、内容、角色要求等方面的严格“束缚”时,就要在“真情实感”和“掏心挖肺”的中寻找表演思路——这是被广泛鼓励的创作路径,也是正解。如《我不是药神》中,王传君为了角色需要自虐式的减肥、几天几夜不休息就让人由衷的敬佩。

《幻乐之城》是一种全新的模式方案,上文我们说到它重要的核心看点之一就在“新”字上。“ABC舞台资源选择”、“规定时间段落”、“规定形式内容”、“全新的艺术门类探索”和“突破演员表演极限”……这些规则对于演出者来说,往往都意味着一件事“严格的束缚”。面对如此“苛刻”的束缚,演员要处理一个全新的艺术门类,还得出精品,最靠谱的路径确实是“挖掘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真实体验”来表演。所以黄晓明选择“如何面对自己的独木桥”,任素汐回溯“自己童年的真实感悟”,易烊千玺面对“青年出发时的困惑和憧憬”……

但“见自我”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内容的共情能力和大众代表性可能会不够强。试想,如果十二期节目大篇幅都是演员的“自我剖析”,这是否可能产生某种“星素综艺”的争论呢?

虽然首期雷佳的故事是“见众生”,可就主观感受来说,这个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节目中是明显显得稍逊的——如何更好的实现“见自我”和“见众生”作品之间,数量和质量的平衡,这或许对于节目组来说是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舆论导向金不换”,在今天恐怕没有任何一个内容生产者可以忽视主流舆论力的影响。从首期赞助商logo的马赛克上,我们相信节目组或许已经敏锐的感知、并正深切的关注和回应这一问题。

首期的数据和观众对于《幻乐之城》不吝赞美,正说明有首期节目就让很多观众喜闻乐见了,所以真诚提醒“能否在内容共情力上找到更加优化的平衡”也正是评论者的本分——在这一点上,嘉宾的导演们在讨论剧本时,或许可以看看在沈腾和贾冰的小品段落,没准能从中得到某种启发。

3、《幻乐之城》抓住了“定义权”,但缺位了“评判权”

首期《幻乐之城》有展演,但是无评判——这一点是让人意外的。

“胜负和对比”永远是舞台综艺的核心看点和主要矛盾推动力。如果《幻乐之城》模式方案设计的规则中就没有“竞演规则”,从内容研发的角度来说,这可能是让人遗憾的。

​“音乐电影的live演出”这个题材是一个全新的综艺尝试,以湖南台的综艺制作水平,成功抢滩登陆,获得该题材的“定义权”,并树立一个全新的综艺品牌——这是事先完全可期的。

抓住该题材的“定义权”后的下一步理应是“抓住题材的评判权”——各位业已“功成名就”的嘉宾在某期“全直播、无NG的全新表演形式”表演中,意外出彩或马失前蹄,无论对于嘉宾还是粉丝、观众来说都是完全可以接受并乐见的。虽然“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正是因为表演属“文”,所以谁胜谁负之间永远存在着主观审美的差异性,也存在着巨大的话题空间,平台也能够凭此获得该项目题材中对演员的“评判权”,并顺理成章的增强平台影响力和话语权。

想当年,“谁能够登上《歌手》”本身就象征着某种能力标签,谁能够登顶“歌王”更是巨大流量的社交话题。试想“《幻乐之城》首期 XX表现优异”和“《幻乐之城》首期 XX成功登顶或惜败”这两个话题哪个能够带动的影响力和观众参与度更大呢?如此“费力搭建舞台,却没有优胜劣汰”,这就等于放弃了“自我开发题材的平台评判权”,就好像“一个永远没有结局的故事”难免会让人觉得遗憾。

事实上从首期来看,究竟是“压根没有评判规则”,还是“有评判规则但因为某种原因被平衡掉了”其实存疑。无论观众手上带的“心情手环”,还是“ABC舞台资源抽签规则”,其实指向的都是一件事“评判”——要不为什么设计“心情曲线”和“资源不同”的差异性?如果只是展演,自然是条件公平最好。为何最后却没有了“竞演”,原因成谜。

其实,即便节目中没有胜败,观众心中也自然会有评判。但却少了一个“官方成绩”的出口和话题点。所以无论是何原因,节目组“放弃评判权”,从实际效果来看,让节目显得“有高原,无高峰”,多少显得有些“掩耳盗铃”或“锦衣夜行”。

1号结语

毫无疑问,首期《幻乐之城》就仿佛拥有了某种“爆款特质”,在这个炎热而沉闷的这个时间点中,对于搅动“原创国内综艺”这潭平静了太久的水肯定是件好事。但无论是“只有一期”还是上文中提及的问题,如果说当下的《幻乐之城》“已经石破天惊了”恐怕还是让人内心存疑的。

作为一个从内容模式到舞美风格都充满着新鲜元素的节目,庞大的资源协调工作让首期节目除了上文提及的一些问题外,还有很多看起来并不娴熟的地方。如以“高情商”而著称的主持人何炅,在节目进程中就有诸多顾此失彼,无论开头跟王菲互动时的冷场,还是尾巴跟观众互动时“你的感情世界很怪异,喜欢雷佳……”的断句歧义,都有团队对于新节目的生涩感;另外稍显沉闷拖沓的剪辑节奏、良莠不齐的演出剧本也都能看出节目的成长空间。

​两天之内,《幻乐之城》就已经收获了太多溢美。以节目实际效果来看,作为一方“新鲜舞台”,《幻乐之城》和其幕后团队是当的起这些赞美的。

但作为内容评论者,我们依旧固执的相信,以湖南卫视平台为代表的综艺平台,以《声临其境》《幻乐之城》为代表的中国原创综艺节目,应该还是可以更好的!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