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真人太极心法解密,如何练武当太极才能掌握内在功法要领?

张三丰真人太极心法解密,如何练武当太极才能掌握内在功法要领?

首页角色扮演鸿蒙先天决手游更新时间:2024-06-05

引言:太极在道家一般是指宇宙最原始的秩序状态,出现于阴阳未分的混沌时期(无极)之后,而后形成万物(宇宙)的本源。早期使用“太极”概念的,有《庄子》和《易传》。一般在宇宙论、方法论上会用到“太极”这一概念,《易》素来是先秦道家参赞天地之化育的重要经典。就对成卦的分析来说,“太极”也是对天地开辟,万物孕育、始成的概述。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便是由太极分化而形成天地的过程。而两仪即是天地,亦可是阴阳。太极的概念经常与易学一起出现,是道家宇宙论、修养论的重要支撑概念 。

三丰真人《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

注解(一)

太极之先,本为无极。鸿蒙一气,混然不分。故无极为太极之母,即万物先天之机也。

古人认为天地开辟之前是一团混沌的元气,这种自然的元气叫做“鸿蒙”。此阶段是生命能量、气机处在最原始的一种蓄势状态。也有修炼家认为的:人的心性尚未被蒙垢、污染,尚处于先天本真之态。

在《南华真经》中有个“浑沌之死”的典故,它被善意地开了“七窍”,却不得不提前消亡掉。其实这七个孔,就是生命能量消耗的出口,七孔一开,生命消亡也就在刹那开始进入倒计时,只不过,混沌的死法实在太快。这里,庄子以“夸张”的手法写这个故事旨在暗示人们要谨防生命的不当消耗。

二气分,天地判,始成太极。二气为阴阳,阴静阳动,阴息阳生。

等这团能量开始分化后,就有了太极。当然,有一点大家须要明确的:当分化开始后,也是生命能量开始逐渐消耗、衰减的开端。太极文化和其他道家的内炼功法的本质旨在减缓这一消耗,并使人尽可能地尽其天年而已。若从生命科学的角度,道家的各类功法其实就是在尽可能地诠释“递弱代偿”①的法则。

太极分阴阳,阴属静,阳属动。当阴达到极盛时,反而会往阳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到了子午时,人体生命能量分别会随着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从阴转化为阳(天地交泰),阳转化至阴。故一些老道长会在这两个阴阳转化的时间段做功夫,在他们看来,在这两个时间段做功夫易出效果。

天地分清浊,清浮浊沉,清高浊卑。阴阳相交,清浊相媾,氲化生,始育万物。

清气上扬,浊气下降。最典型的莫过于尘埃和心境。内心清静的人一般智慧就高,而浊气重的一般容易昏沉,这是修炼家的共识。

尘埃一经暴风的搅动,那么整个天地都是尘埃蔽日,但是当清澈的雨水贯注天地的时候,再污浊的尘埃都会被水涤荡。故修心首要在于澄澈心地,收敛*。

世间的精英擅分清浊来完成一些重要的决策,比如在头脑最清醒时他们会做一些重要的决策或创作;在头脑疲倦、昏沉时,则不做决定或代以一些琐碎的杂事,比如喝茶、打扫、整理之类的事宜。

人之生时世也,本为一无极,即先天之机是也。迨(dài)入后天,即成太极。故万物莫不有无极,亦莫不有太极也。

“先天之机”指的是先天的生命源,亦为先天真气、太乙真气。其意为在天地生成之前的一气,是天地万物的本根或母体。而“机”含有生命的机能,能量转化、发动的关键之意。

人之作用,有动必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人之生机,全恃神气。气清上浮,无異(yì)上天。神凝內敛,无異下地。

祖师言:“人之生机,全恃神气。即一个人的生机、活力如何全靠内在的神气在支撑。神气好的表现一般为有朝气,积极能动,神采焕发,精力充沛,意志坚强,记忆力良好等等。

若从道家修炼角度,应该还要具备某些神性能量的参与。特别是那些修炼有成的人物,总之,神气应是由内而外的精神焕发。

神气相交,亦宛然一太极也。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

三丰祖师在这里强调,要想成为他的徒弟,先要明白“太极”的道理和奥妙。否则,就不是他老人家的徒子徒孙——这里给很多只会练太极动作,讲不出所以然的不少拳友提了一个醒不是?(精彩待续)

注:

①“递弱代偿”是王东岳老师《物演通论(第3版)》的思想核心。王东岳先生认为:万物演化的方向都是,越来越弱,“生存度”越来越低。但是作为补偿,万物的属性越来越丰富,花样越来越繁多。人类文明也同样在这个规律之中。貌似越来越强,但是个体依赖性越来越大,总体生存度越来越低。

递弱代偿,就是说世间之物,后衍的物种的生存强度(生存的顽强程度)总是呈现递减态势,一代比一代弱,于是,要想生存下去,就得不断地寻找更多的支持因素,这个支持因素就是“代偿”。

随着存在度的递减,后衍物种为了保证自身能够稳定衍存,就会相应地增加和发展自己续存的能力及结构属性,这种现象就是“代偿”。

这个理论模型把物质的演变运动放在了可以定量考查的基础上,并化解了既往进化论的深层困惑:即在宇宙演运的进化过程中,为什么愈高级的物种,虽然它们的生存技巧越来越高强(亦即“衍存属性”越来越繁华),却不能改变它们的存在效力越来越衰微的总体趋势。

张三丰真人《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注解(二)

气清上浮,无异于天。神凝内敛,无异于地。神气相交,亦宛然一太极也。故习太极拳者,须先明太极之妙道,若不明此,徒劳无益也。

“身国”之内的清气一般是往外,往上走的,神气收敛则往里、往下走。神气相交时,好像是太极生成。所以练太极拳的拳友,在习练时要注意根据自己的动作招式来收放自己的气息。这个阶段一般是要在熟练相关动作和套路后由专业的拳师逐渐为学员补充进去的。若不明此理,那我们又如何实现通过练三丰太极拳来延年益寿的初衷呢?

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循环,生生不已。

太极拳不仅有动功,还有静功。一些对太极拳体系不了解的拳友一般仅知道武当太极拳有多少势(13势、28势、108势等等不一而足),或是还没学多久,就想要练太极实战……却不知太极体系中还有无极功法,而该类功法主要以一些单势功法、意念导引为主,比如八段锦、五行气功等,还有一类则是像静坐一类的丹功。

为何动静会循环?因为根据易学的基本定律,当静态保持到一定程度而达到极点时,生命内在的能会自然生发出来——此之谓静极而生动的妙用(尤其是一些子时打坐的修炼者应该深有体会)。

说到练功体验,当人运动了好几个小时,随着大脑、各脏腑和机体兴奋点过了后,练功者一般都会去休息下?比如打打坐,或睡上一觉?这就是动极生静的自然结果。当然,还有不少人练了一段时间后,原来一直困扰自己的失眠症状竟不知不觉改善了。

老子云:“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其实,这句话就是动静转化的本源。比如夏花灿烂,但其花叶必于秋冬时凋落,而根株则归于沉寂和收藏——这就是生命自我养护的一种自然表现,也是万物生生不息的源泉。故武当太极拳的动静转换就是一个“练养结合”的自然而科学的过程。

故内敛其神,外聚其气。拳既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已到。

若从养生角度理解三丰太极拳,按先前有位练了二十多年的师兄的经验之谈,它和其他传武功法是很不相同的,你真若练对了,那是很舒服的。练功时,要求人们用意不用力,不可努劲斗狠,不可用蛮力、僵力等。特别是在练起势时,我们需用意念来导引(任督二脉)气血的运行,即需做一个小周天意念导引来方便活络我们的气血。

若涉及到太极技击,要求就大有不同了。很多人会忽略这样一个细节,就是意念的作用,太极若用于技击那是要加格斗意念的,自己的拳还没发出,“制人”于瞬间的气场早已快速氤氲开,技击意念通过自身精准的预判,快速突破对方防线而击中对手。

若按上述心法,习练越久,功夫愈深,当某人达到刚柔并济,行云流水,四两拨千斤,发人于瞬间时,那就是真功夫到了。

意者,神之使也。神气既媾,而太极之位定。其象既成,其位既定,氤氲化生,而演为七二之数。

关于“七二之数”,其源自河图洛书。若运用到太极拳、内丹的修炼,往往就涉及到练功、静坐时身体的具体朝向,一般我们起势时都是选择面南背北,这和河图中的少阳之数(7)、少阴之位(2)刚好对应。

另外,我们打坐的方向的选择也是同理。当人行功走架的方向和地球的运转方向顺势时,才能真正有助于自身的养生和修炼。

太极拳总势十有三,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步、退步、右頋、左盼、中定,按八卦五行之生尅也。

掤、捋、挤、按、採、挒、肘、靠指的是太极拳八种劲别。进步、退步、右頋、左盼、中定指的是太极拳的五种步法。太极十三势是太极拳的母拳,也称“五步八法”,其可单练,也可以套练。单练还可提升对太极拳技击概念的理解。若辅以科学的步法训练,则可提升太极拳技击的能力。

其虚灵、含拔、松腰、定虚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此太极拳之十要,学者之不二法门也。

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故习此拳,亦須如此。

三丰真人很慷慨,他说,你们想来跟我学道,那入道的基础就是先练好太极拳,身心健康才可入我门下修炼——那真是修道人的福利不是?此段,祖师讲到习练太极拳须首重养心,定性,敛神,聚气——这四者缺一不可。否则就无法做到神气相交和各类拳法动作的变化、施用。

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气不能聚、神必乱之。心性不接,神气不交,则全身之四肢百骸,莫能一气。虽依势活动,而难收成功之效也。欲求安心、定性、敛神、聚气,则基功之法不可缺,而行功亦不可废。

心性不安,则心态就会受到周围(不良)环境、人事的影响,以至于不能专注和聚气,心神也会昏乱而影响到心性的修炼和神气的交接。这样一来,全身气机就不能完整一气,虽按照套路行功走架,但是养生的效用却已大打折扣。

祖师将安心、定性、敛神、聚气这四个方面纳入到太极拳的基本要求中,可见习练太极拳不仅仅是肢体动作的锻炼,更是心性的修炼。

学者,须于动静之中,寻太极之至理。于刚柔之中,求生克之玄机。然后于太极,而入于无极。心性神气,相倚相随。则心安、性定、神敛、气聚,一身中之太极成。

太极养生、技击的奥妙之理在于动静的转换;又在于刚柔、生克的制化。这里就不得不提下“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的高深功夫——这是很多太极拳习练者所梦寐以求的境界,特别是四两拨千斤,如何做到呢?有心者不妨直接问下自身功力素质(力量、速度、灵敏度、爆发力、距离感、胆量、灵性)修炼得如何了?

平时光行功走架还不行,因为练拳着实是一个持续消耗的过程——自身还需返还无极,即还需要我们在静态中去休养,通过无极功法去养护我们的身心,培补自身消耗的能量。此段,祖师明确提醒世人牢记太极拳“练养结合”的必要性和意义。

ΔΔ 武当三丰派第十四代大弟子钟云龙道长著《武当太极拳》线装珍藏版,有意诚请者可留言

阴阳交,动静合。全身之四肢百体,周流通畅,不黏不滞,斯可谓得敛神聚气之法矣。

最后一段描写的是坚持科学习练太极拳后的真实体验。“四肢百体”指的是全身各部分骨骼、关节。“周流通畅”,不仅是功架动作,且包含身体内在气血运行的流畅。(练武当太极拳者,宜懂得必要的人体经络学)

若有人练了很长时间,没有上述体验,相反出现膝盖疼痛、腰胯转换不灵,腿脚、肩肘、脖颈僵硬,动作粘滞、不协调的情况,那还需进一步在教练的指导下纠正、规范各个动作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潜在慢性伤害。(精彩待续)

福生无量,道炁长存

撰文:道海浮游 | 审核:燕子

◎免责声明:以上部分配图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本平台无关。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