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世当空,恩怨休还

幻世当空,恩怨休还

首页角色扮演幻世之歌更新时间:2024-05-02

相信能看懂西游记的人应该不多,毕竟大多数人都在童年的时候被西游记电视剧洗了无数遍脑。西游释厄传,4大名著里唯一禁书,不是神话故事,也不是佛教故事,更不是童话,而是描写人生造化之真谛的书。

有很明显的《悟空传》的痕迹,悟空传里描写的悟空,是一个曾经造反失败,现在被轮回和遗忘套住但始终不忘反抗本心的悲剧英雄。当然,我还是更愿意以西游释厄传里的悟空形象来解读这首歌,因为悟空传总体来看还是比较小众的,而且悟空传也是脱胎于西游释厄传,并没有颠覆性的创造或改造,只是一个看懂了西游释厄传的人再加些艺术创造和夸张显迹做出来的作品!

月溅星河长路漫漫/风烟残尽独影阑珊

悟空这个角色,在西游释厄传里,心态有许多次变化,第一是最初,是个懵懂而无忧无虑的猴子,不知忧愁。然后是终于有一天见证了死亡,开始有恐惧。接着是拜师学艺,自身已经与天地同寿了,却发现还是不能逃脱天地法则,每500年要遭一次灭顶之灾。再接着是接收天庭的招安,然而却发现招安后虽不受500年一次的灾难,却又要服天庭管教。然后是对抗天庭,然后是不敌被镇压,从此又被迫为佛祖卖命。西游释厄传里全篇讲的都是人在世界上遇到的磨难,讲人是怎么被人被神牟利的,弱小的被吃掉,强大的被利用。悟空身手不凡,所以一直没有被弄死,但是,却一直被神佛牟利,玉皇利用它坏了蟠桃宴完成了天庭的洗牌,佛祖利用他完成佛经东传,洗清东西道路上的非佛势力。悟空在西游路上既被“成正果”以及洗脱前罪的好处所吸引,又耻辱于被迫屈从别人,同时一路走来诛*各类妖怪(同类),深感满手鲜血,罪孽深重,这才是禁书西游释厄传中爱与恨的深刻意味,不是小情爱小怨恨的那种轻松简单,爱是*,恨是不甘,这种不想改本心却被迫走上残酷的不归路的感觉,才能让一个石猴子肝肠寸断

幻世当空恩怨休怀/舍悟离迷六尘不改

且怒且悲且狂哉,是人是鬼是妖怪/不过是心有魔债

西游开篇写到:预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就是你要想知道世界和人生的真相,就要看我这本书。而西游是一个明线和暗线通篇同时存在的故事,你看到了里面的暗线才能看懂西游。所以说西游释厄传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它的通篇写作手法我打个比方,就是用受骗人的视角去描绘一个骗局,这其中最经典的就是李世民赴阎罗殿的故事,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原著好好回味一下。所以全书都讲的是2条线,即世界也是2条线,一条是你能看见的明线,一条是你看不到的暗线,你永远不知道真正的真相是什么样,也永远活在人世的骗局里。这是西游全书要表达的主旨,明白这个,就知道什么叫幻世了。在幻世里,人人身不由己,所以恩怨休怀,说不清谁对谁错。舍悟迷离,即先欲悟,却又悟不出,又欲舍,这个状态非迷离莫解。

六尘即世俗本心,最终不改。

且怒且悲且狂哉,是描写经历过那么多事情后心情的一种复杂,是人是鬼是妖怪,更是对自己痛切的叩问。要说明这一点,就要说说西游里的一些背景。

首先,西游里神仙和妖怪是没有本质区别的,妖怪吃人,神仙也吃人(西游里描写神仙下届吃人的场景多得很),唯一的区别就是神仙是有编制的(天宫仙撰),而妖怪是没编的,这点在悟空的身上是很明白的。他当了弼马温,即便打出门去,小仙吏也不敢阻拦,且怒且悲且狂哉,是描写经历过那么多事情后心情的一种复杂,是人是鬼是妖怪,更是对自己痛切的叩问。原著说的明白:“……一路解数,直打出御马监,径至南天门。众天丁知他受了仙箓,乃是个弼马温,不敢阻当,让他打出天门去了。”而第一次去收他的时候,巨灵神是这样说的:“这巨灵神喝道:“那业畜!快早去报与弼马温知道,吾乃上天大将,奉玉帝旨意,到此收伏。”。到这里都还认定猴子是神仙。后来猴子真当了齐天大圣(有官无禄,去了编制),但闹了蟠桃宴后又反了,这时候对他的称呼才变成我们大家耳熟的“妖猴”。知道这些之后,就知道西天取经一路上打死的妖怪全是猴子的同类,而这些死妖怪全部变成了“功果‘,靠*同类挣功果,猴子心里的悲惧可想而知。所以说西游真的是禁书,它看似描写平白无奇,其实写的全是离奇。佛家功果是做善事,西游里的功果全是*妖怪。佛家讲不要执着,讲立地成佛,西游里成佛就是要执着,要遭磨难*得血流成河。所以做了这么多事情的猴子,在取经途中的心态肯定是有很多自我拷问的,是人是鬼是妖怪一句,有身份认知之感,他现在戴罪立功之人,看似威风,其实不过是个妖怪身份的犯人,西天之行,做成则有功果,做不成则一直深陷其中受磨难,形同受刑。所以自己到底算什么呢?另外,满手鲜血,每天诛*同类,心中自有变做怪物之感,这句话也有这种感觉。叫一声佛祖回头无岸/跪一人为师生死无关,这2句可能很多人觉得很糊涂,佛家讲的就是回头是岸。而跪人为师,何况西天之行多磨难,肯定是生死相托的。这里要说2句话,第一句话,西游原著是小说不是佛教典籍,其小说人物始终是立足于小说本身,而不等同于佛教人物。第二句话,西游原著是隐晦描写人间残酷真相的,其描写的东西往往与现实宣传是反的。这里就要说说悟空的2个师傅,大家都知道,西游原著里,猴子拜过2个师傅。第一个师傅是有头无尾,教完猴子之后再也没出现过。大家一直在争论猴子的师傅到底是谁,其中有一种说法我非常赞同,因为它能拿出实在的证据来。西游里,很少有人物的心里活动描写,但凡有,都要注意去看。其中第34回猴子有一段心里描述应该说出了作者隐晦表达的真相:我为人做了一场好汉,只拜了三个人:西天拜佛祖,南海拜观音,两界山师父救了我,我拜了他四拜。为他使碎六叶连肝肺,用尽三毛七孔心。一卷经能值几何?今日却教我去拜此怪。

这里很有意思,西天拜佛祖,南海拜观音这种话很可能是虚指,并无实际意义。但是后面说的就非常清楚了,地点时间人物拜了几次都说的很清楚,全部连起来的话,能看出整句话并非虚指。可是,34回之前,从没描写过猴子拜过佛祖。见过只1次,压在五指山下,没有发生其他事情的机会。而猴子学艺的时候,是跪拜过师傅的,而且不只一次。这里却没有提起。说明什么呢,他师傅就是如来佛祖。此外还能找到很多证据,比如他师傅也在西牛贺洲,讲经的时候多是佛教用语之类等等。但都没有这一处这么明白。那么西游里的如来是什么样的人物呢?跟佛教典籍里不一样,是个狠人。我们看一个人怎么样,看他把徒弟教成什么样就知道了。猴子去拜师学艺之前,是个好猴子,原著说的是:“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结果等如来教完,后来的猴子是什么样大家都知道了,*妖夺洞府,龙宫抢宝贝,大闹冥府。。。不提了。而且他师傅说了: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这句话大家都看过,没人觉得不对劲吗?这就是西游的神奇之处,它明明是以与世道不符的怪事做伏笔来让人发现真相,却偏偏很少人能看到。真正的师傅教完徒弟,应该是叮嘱学了本事万不可生不良,否则就要清理门户之类的吧。你再看这里叮嘱的,闯祸不要紧,只不可说出他的名字,否则叫你飞灰湮灭。之后的事情,猴子大闹天宫,大闹蟠桃宴,逃八卦炉,最后被佛祖降住。件件事情都是抑道扬佛。最后交代:”但他饥时,与他铁丸子吃;渴时,与他溶化的铜汁饮。待他灾愆满日,自有人救他(即还有后续取经磨难要用他)“。看到了吧,佛祖对猴子真是收发自如,比使一件工具还趁手,这就叫逃不出五指山,这就回头无岸。如同人世间你上了一条船,再想下去,有时死都下不去。第二个师傅是唐僧。唐僧这个人电视剧里是正面宣传的,甚至西天路上甚至取代了猴子成为主角。其实西游唯一的主角只有猴子,唐僧也是猴子的磨难而已。西游电视剧里很多歪曲,比如唐僧给猴子缝补虎皮裙,那慈父样,而猴子顽劣不堪。其实,原著里是这样的:行者道:“老陈,还有一事累你,有针线借我用用。”那老儿道:“有,有,有。”即教妈妈取针线来,递与行者。行者又有眼色,见师父洗浴,脱下一件白布短小直裰未穿,他即扯过来披在身上,却将那虎皮脱下,联接一处,打一个马面样的折子,围在腰间,勒了藤条,走到师父面前道:“老孙今日这等打扮,比昨日如何?”三藏道:“好,好,好!这等样,才象个行者。”三藏道:“徒弟,你不嫌残旧,那件直裰儿,你就穿了罢。”悟空唱个喏道:“承赐,承赐!”

看吧,明明是猴子自己缝的虎皮裙,然后顺手捞了唐僧一件衣服,唐僧被猴子救了,何曾说一句好话,更不说送衣服了,猴子自己动手,唐僧才顺势送了的。之后的篇章里比比皆是此类,唐僧对猴子一直没有当人看,而是当工具。逢人就遮丑介绍:丑归丑,俱有用。平日里吵吃喝,吵马骑,没事就愁去不了西天要放弃。孙悟空冒险从来没有担心过,而但凡猴子惹事总说你跑就跑了,倒累了我。就是这么个人,势力,实际,软弱,还要摆谱,是旧时小官吏的典型形象。到最后都快到西天了还要赶猴子走,把猴子逼急了闹到佛祖那去,佛祖给了个成佛的名额哄回了猴子,而唐僧被打了一次,这才老实了。你救过一个人性命无数次,劳苦功高,而这个人依然和你公对公看待此事:你救我只不过是在履行你的职责而已,而你自己也明白,只不过是履行职责。并无恩情,不过同路。这是西游里隐射世事的高明写作,工作过十来年的人心里自有体会。所以说以生死无关来形容还是很准确的!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