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华初
人们常说:"民间收藏,藏龙卧虎",这话一点也不假。
最近,笔者的几次发现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一天,有一位"90后"男孩一手拧着包包,一手夹着个大席筒似的画卷来求鉴。见他那稚气未脱的样子,心想:肯定"没戏"。但没想到,当他将藏品一一摆在我面前时,却使人大开眼界:一件碧玉凤鸟樽(见图),是大开门的和田玉圆雕珍稀品。其器形之洒脱大气,造型之高贵别致、工艺水平之高、之精美、气息之古朴、典雅,均堪称高档稀有,即使在一般省级博物馆也不一定有之。更令人惊喜的是:当笔者捧着这件宝贝爱不释手地翻来覆去细看时,在樽的前侧上端,有一行直排铭文蓦然映入眼帘——"建元元年己未"(公元前140年,即汉武帝刘彻,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距今整整2158年。铭文为六字篆书阳文。读完这行文字,不禁怦然心动,喜出望外。这可是我国玉器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它不但标明了该器件的至尊身份,更重要的是:他为这一时期玉器鉴定提供了准确的断代标本。其考古价值、学术价值及收藏价值,丝毫也不亚于其自身的高贵身份。
说它贵重和稀罕,是因为这样有确切年代铭文的高古玉极为罕见,而只有皇室至尊的用玉,才会有这样慎重其事和中规中矩的铭文。难怪整个器形一入眼就有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人一种大雅不俗的非凡气息!
所谓"凤鸟樽",即器身为凤鸟之形,整体上大下小,略呈锥形。口沿椭圆,底部三足,(由两只鸟脚和着地的尾部形成)。鸟尾卷曲贴附于后背,尾端呈"卷草纹"状,飘逸而极富曲线美感。
通体为整块和田碧玉雕琢而成,内里掏空,器壁超薄(厚不足3毫米)。器件外部满饰浮雕龙凤纹。龙飞凤舞,动感极强,似为仙境,透出一种神秘之贵气,亦可见其工艺之高超和精致。
据器形分析:该凤鸟樽只见鸟身及双脚及尾,却不见鸟的颈及头部,说明原本应该有"盖"(可惜遗失了),即鸟的头和颈应为盖和扭。
器身高约24厘米,若加上器盖的高度,该玉樽通高至少也在35厘米左右,宽约13厘米,如果将樽口盖上这种造型的盖,可想而知,其外形有多么大气、优美,多么生动、活脱、有趣而具皇家气派!
此外,即使没有明确的年代铭文,该凤鸟尊的时代特征也十分明显,例如器身上面的龙(虎)纹及凤鸟纹,是汉代陶瓷,玉器、铜器及漆器等工艺品种的流行纹饰;二是汉代的所有造型艺术,常以各种动物为题材并加以变形,使人感到既生动又温馨,既神秘又可爱可亲,有一种超现实美。尤其是到了东汉,因受宗教谶隗意识及死后升仙观念的影响,生活中这类天上人间、人神共舞的时代风气,也不同程度反映到权贵们生前死后的物质及文化生活之中。
该凤鸟樽所用玉材为和田碧玉。其外观非常油润,有一种特别的油亮光泽,这种油润,一是来源于和田玉自身的品质特性,二是其传世的时间很久很久而形成的。
我说的这个"传世"可不是一般的传世,它包括入土前和出土后的两个时间段。也就是说,该玉樽当年作为陈设器件,曾经伴随若干个主人,在世间流传过很长一段时间,故流下了厚厚的带有宝光的"包浆";后来作为陪葬品曾经伴随主人在土里面长眠了好长一段时间;再后来,(但不知何年何月),却被人们挖了出来,然后又在人世间不知道流传过多少岁月……即经历过:传世——入土——再传世,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这种复杂经历也在其身上留下了复杂而深厚的印记:
一是出土以后,在传世过程中不但使表层的土沁(钙质)消失掉,而且使早年的包浆及皮壳都显现了出来,并进一步添加深了新的沁色,加厚了皮壳以及表面的油润度(如表层那种如油似水的"油光亮"感)。这种光亮附着在一层同样透明光亮的"皮壳"之上,透过皮壳我们可见内里极为丰富的色沁:如底足及近口沿处有大面积黄色和褐红色土沁,所有这些,都是其漫长而不凡"生世"的有力证明。观之古雅而深沉、厚重而神秘、古色古香、美不胜收。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