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那些事是从十个不同角度去看十个不同的成都,共十集
一、 华夏文明迁徙过程中的成都
二、典籍里的成都
三、大禹治水的成都
四、考古发掘中的成都
五、上古文化中的成都
六、自然环境中的成都
七、蜀身毒道起点的成都
八、佛道齐鸣的成都
九、《诗经》里的成都
十、秦灭巴蜀后的成都
今天我们继续讲第二集:典籍里的成都
成都既然是四川的核心,当然也是古蜀、巴蜀的核心!因此,成都的溯源必须从古蜀谈起!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说的意思是:蜀国建国,开始于人皇,且与巴人共同建立。明确说明:蜀人 人皇 巴人=古蜀国。
人皇是三皇之一。伏氏《尚书》以燧皇与羲、农为三皇,云“遂人以火纪,火为阳尊,故托遂皇于天。伏羲以人事纪,故托羲皇于人。神农以地力纪,故托农皇于地。”就是说以“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统称为三皇。分别是天皇、人皇和地皇。
《华阳国志》在中原传统文化中,一直被视为地方志书,显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把三皇之一的伏羲作为古蜀国的创始人,很多人都认为是蜀人敬仰中原文化、人为攀附中原三皇五帝的结果!
事实真的如此吗?如果说伏羲建立了古蜀国,伏羲又是代表巴、蜀中的哪一方呢?带着这些问题,成都老头用大数据挖掘,开始在华夏典籍里一步一步寻找线索。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大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 说的是巴人的祖先就是大皞。大皞也称太昊,都是伏羲的别称。《汉书》“太昊帝宓羲氏,宓者伏”,此后各种典籍、文献中又有:大皞、包牺、庖牺、伏戏、宓戏、牺皇、雄皇氏等等同音、同义、近义及通假字。并称太昊伏羲氏。
《山海经·海内经》的记载,清楚的说明伏羲就是巴人的祖先,而古蜀国由蜀和巴共同组建,这就为伏羲建立古蜀国提供了有力的旁证。同时,进一步证明伏羲就是代表巴方参加古蜀国建设。
在华夏典籍中,伏羲出生地又在哪里呢?显然,这对证明伏羲是否与古蜀国有关至关重要。
《路史》卷十“后纪一·禅通纪·太昊纪上”说:“(伏羲)母华胥,居于华胥之渚。” 所谓“渚”,即是指水中的小块陆地或水滨的沙洲。对于这个“华胥之渚”,罗泌之子罗苹在《路史注》中特别注明:“所在国有华胥之渊,盖因华胥居之而名,乃阆中俞(渝)水之地。”嘉陵江古称渝水,所以,今天处于嘉陵江末段的重庆的简称就是“渝”。隋唐时的《周地图》早有解释:“阆中水即渝中水。”这就是说:华胥氏是阆中人,她是在阆中的渝水岸边孕育伏羲的。而阆中、巴中、达州、重庆周边都是传统的巴人聚居地,与前面《山海经》记载伏羲是巴人首领,在地理环境上完全吻合。
《华阳国志》、《山海经》、《路史》三个不同的典籍,形成一个闭环的证据链,证实伏羲确实是代表巴人与蜀一起组建了古蜀国,即:蜀 伏羲(巴)=古蜀国。
成都老头认为,要论述这些记载的真实性,还应该从与其相关的各个方面去寻找间接的证据,构成更加完整的证据链。下面我们将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来还原历史上的伏羲。首先我们从伏羲的上下游人物关系看看是否与古蜀有观呢?
伏羲作为三皇中的人皇,上接天皇燧人氏、下传地皇神农氏,又是否与蜀地有关呢?
燧人氏,在《路史》卷五中是这样记载的;
不周之巅,有宜城焉,日月之所不届,而无四时昏昼之辨。空同之北,北极锺火之山地数百里。无日月之光,犹蜀之陋天,常雨少出日者。王子年云:“去都万里,有申弥国,近燧明之国,地与西王母接。以故燕昭王游于西王母。”燧林之下,说燧皇钻火之事,西王母国名,详《余论》。。。。。
当是时也,天下多水,教人以渔,雒出四佐,以代天理物,乃大臣职。
《拾遗记》云:“燧明之国,不识昼夜,土有燧木,后世圣人游于日月之外,以食救物至于南,垂观此燧木,有鸟类鹗啄其枝,则火出。取以钻火,号燧人氏,在包羲氏之前,盖火山国也。”《山海经》言“火山之国,虽经霖雨,其火常然。”
梳理相关史料,与燧人氏有关的大致如下:
1、 燧木是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一种树木,燧木成林的地方叫“燧林”,也就是燧人氏居住、得名的地方。也就是今天蜀地遂宁!
2、 燧人氏既然是伏羲的祖先,显然也是巴人的祖先。遂宁所在地古代就是巴人居住地。
3、 燧人国:犹蜀之陋天,常雨少出日者,说的是燧人氏居住的地方就像蜀地天漏了一样,阴雨天多而晴天少。在伏羲建立古蜀国前,蜀人主要分布在雅安、瓦屋山周边川西地区,巴人则主要分布在阆中、南充、巴中、达州等川东地区。此时的燧林(遂宁)属于巴人区域。把燧林与蜀比较,有相近的天气环境,实属正常现象。多阴雨少太阳这正是古代巴蜀独有的天气特征。
4、 《拾遗记》:燧人氏,在包羲氏之前,盖火山国也。讲的燧人氏居住地有很多火山。这里所说的火山并非我们现在所说地球岩浆喷发的火山,而是《山海经》记载的 “火山之国,虽经霖雨,其火常然。”就是从地下冒出的可燃气体,经常燃烧,就是天然气!浅层天然气遇到地震断裂等影响,都可能冒出地面,形成长燃的火井,古蜀历来就是天然气主产区,自今留下很多“火井”这样的地名。天然气很多和盐卤伴生,古代自贡就使用这种天然气熬盐。今天的遂宁也是盐卤、天然气重要产区,遂宁死海的盐卤就来自其地下。
5、 “当是时也,天下多水,教人以渔,雒出四佐,以代天理物,乃大臣职。”讲的是燧人氏居住的地方水多,教人渔猎,显然与后来的三星堆鱼凫文化如出一辙。在雒水周边出了四位辅佐大臣治理国家,今天的遂宁正处在古雒(洛)水的下游。印证了燧人氏与古洛水和渔猎文化的有机联系。
以上典籍清楚记载燧人氏作为伏羲氏的上线,与古蜀的密切关系。下面,我们看看伏羲氏的下线神农氏又会是什么情况呢?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為少典妃,遊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史记》非常明确记载了与神农密切相关的点:华阳、姜(江水,即岷江)水、炎帝等全部在蜀地!
《辞海》释:“炎帝,居羌水流域”。羌水就是今天的岷江!所以,炎帝故里只能在岷江流域。
据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顾颉刚考证认为,氐羌同为姜姓,即同出于炎帝。山东大学、光华大学教授,上海博物馆历史部、总务部主任童书业,更进一步论证:“‘姬姜’似即‘氐羌’。‘姜’之即‘羌’……‘姬’之即‘氐’。”这也证明了炎帝的古氐羌属性。古氐羌的传统聚居地就是岷江流域,与前面《辞海》注释相互印证!
以上记载清楚说明:《尚书》中燧人氏、伏羲、神农氏三皇均出自蜀地。
下面我们再从横向看看与伏羲有关典籍又会是什么情况呢?
1、《太平御览》巻七十八引《诗含神雾》云:“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宓牺”即伏羲,而《山海经,海内东经》则说“雷泽中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腹则鸣”,上述雷泽中的大迹,就是雷神之迹了,因此使华胥受孕的也就是雷神,伏羲当然就是雷神的儿子了,雷泽就是指的是阆中的“南池”。上古时期另一位与雷泽有关人物就是著名的华夏始祖——嫘祖,也叫雷祖。嫘祖出生地盐亭就在阆中旁边,古代就属于阆中管辖,也从一方面证明雷泽、阆中与伏羲的关系。
2、《列子·黄帝》记载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轩辕黄帝并非华胥国人,为什么会梦游华胥之国?原因就是黄帝夫人嫘祖(西陵氏,出生在嘉陵江西,所以叫西陵氏)的祖藉就在华胥国阆中,黄帝听了嫘祖讲述了许多华胥之国的传说,才有梦游“华胥之国”之说。
3、典籍记载华胥氏就是燧人氏时代的一位少女,一日,发现一行巨形脚印,踏之,便有了身孕,在成纪生下伏羲、女娲。而燧人氏居住的四川遂(燧)宁就在阆中以南百公里处。明显二者相互关联。
4、《路史·后纪五》注引《皇图要览》:“伏羲化蚕桑为穗帛,西陵氏始养蚕。”说明不仅伏羲与蚕桑有关,西陵氏嫘祖也养蚕。伏羲、嫘祖出生地阆中、盐亭,自古就是蚕桑、丝绸的重要产地,也印证了上述记载的可能性。众所周知古蜀国的“蜀”字的起源就与养蚕有关,“蜀”字在说文的解释是“蜀,葵中蚕也!”而古蜀国的国王同样与蚕有关,连名字都直接使用蚕丛,与前面伏羲与嫘祖都在蜀地相互印证。
5、另一个与伏羲相关联的人物就是女娲,《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说的是女娲时代通过女娲变成的十个大神来统治国家,神是通过谁来传达旨意呢?显然就是“十巫”,巫师就是祭祀活动中神与人的沟通渠道,而三星堆则是华夏已经发掘的遗址中,唯一出土全套神权文化器物的遗址,包括神树、神坛、神像等。三星堆是唯一有资格承接女娲神权文化的政权。
6、在古代,巫医同源,《山海经》明确说明:巫师善医药及占卜。既然古蜀是巫文化的源头,中医药的起源又是否与古蜀有关呢?《帝王世纪》中有伏羲“制九针”以治病的记载,我们知道神农尝百草,也是中医一大源头,宋罗泌《路史-后记三》谓神农使巫咸主筮,则巫成乃炎帝神农时主持占的巫师。华夏中医始祖岐伯(《黄帝内经》的作者)也同样出自蜀地盐亭。以上说明:与中医药起源有关的:巫医、伏羲、神农、岐伯均出自蜀地,有力的证明中医药起源于蜀地!
7、古蜀国是以蜀为主、与巴共同建立的国家,《蜀王本纪》记载:“蜀王之先名蚕丛”。蜀的代表是蚕丛就是中原记载的女娲,显然,古蜀国就是个标准的母系社会,而蜀地的蚕丛、嫘祖等都是母系社会杰出的首领。早期的蜀地也是标准的游牧文化。
8、今天云南丽江、四川凉山一带的纳西族人,就是古氐羌后裔。祭天、祭“署”(蜀:自然之神)、祭祖、祭风是东巴教最重要的宗教仪式。他们信奉的自然神就是“署神”,“署”通“蜀”,在纳西人书写的象形文字中,“署”字形象为人面蛇身,与古蜀女娲、伏羲形象类似,也属于龙文化范畴。纳西人还有个特别的习俗:祭风,中原正史记载的伏羲就是风姓!伏羲或是纳西人祭风的源头。
由女娲与伏羲组建的华胥国,不仅是母系文化、半游牧半农耕文化,更是一个标准的神权王国。也就是蜀人记载的,由蜀人蚕丛和巴人伏羲共同组建的古蜀国。就是中原后人称的华胥国,也就古华朝王国,华夏、中华的“华”字的真正源头。
以上就是从多种典籍、多种维度证明蚕丛、伏羲开创的古蜀国就是中原后人记载华胥国。为什么中原记载以伏羲为主,而古蜀记载以蚕丛为主?主要原因是中原将这段历史记载成书是在春秋时期,而此时的中原已经是男尊女卑的男权社会,主角自然换成男方伏羲。而华胥国当时处于母系社会时期,蜀地自然按母系首领蚕丛来记录。
当时的女娲部落是以雅安为中心的蜀人,而伏羲部落是以阆中为中心巴人,女娲和伏羲组成的华胥国又会在哪里呢?
上图可以看出,以雅安为中心的女娲氏和以阆中为中心的伏羲氏,分别代表早期的蜀人和巴人,融合形成华胥国,其都城选址很可能就是中心相交地区,也就是三星堆所在地!三星堆作为华胥国都城,是华夏的“华”字最早的源头,也正是因为三星堆华朝的存在,引申出另外一个重要古地名:华阳。“阳”字的本意是南方的意思,三星堆华胥国正南面就是今天华阳的位置,华阳意为华胥国之南。当时华胥国所在地三星堆在典籍里又叫什么名字呢?答案就是成都!
《帝王世纪》:“燧人氏没,庖牺氏代之,继天而王,首德于木,为百王先。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方,主春,象日之明,是称太昊,都陈。”
《皇王世纪》曰:“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蛇身人首,有圣德,都陈。”
《易》称:“帝出乎震,月令孟春其帝太皞。是也。按位在东方,象日之明,故称太皞。皞,明也。都于陈。”
以上三种不同的典籍,都记载了一个核心问题:太昊伏羲氏“都陈”或“都于陈”,意思是说太昊伏羲氏所选的都城就在一个叫“陈”的地方,叫“陈”的都城,也就是陈都,古代陈通成,陈都即成都。说明三星堆这个地方在八千多年的太昊伏羲时期,就已经有“成都”这一称呼了。
可能会有人说,三星堆城池检测的年代仅5000年左右,何以延伸到八千多年前?
我们今天考古所用的洛阳铲 碳14测定方法,主要探明的是城池、墓葬和陶器。而这三样全都是农耕文明的产物!而更早的游牧文明既不筑城、也不留墓,更不会使用易碎陶器,以上方法是极难探测到真正的游牧文明。特别是城池,用城墙围着就是城池,最早城墙出现的地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当时处于弱势的农耕文明,为了保护自己不受游牧铁骑的袭扰,不得已修个城墙把自己保护起来;而另一个修城墙的地方就是边关、要塞,目的也是为了防御外敌入侵。而当时占主流的游牧文明,平时都是袭扰别人的主,自然不会去费力修城墙。城墙出现越早的地方,在当时越非主流!因此,作为一个聚集性遗址,可能有很长一段我们目前方法无法探测到的游牧文明时期,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欧美人把城池出现作为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明显是有局限性的!当年拥有巨大城池的罗马帝国同样覆灭在匈奴的铁骑之下!随后,蒙古铁骑以同样的方法称霸欧亚。而这一切均与城池无关!
这便是典籍里的第一阶段的成都——陈都!一个以游牧文明、母系文明、神权文明为主的陈都,一个以自然地形命名的陈都。
陈在说文中本意是:宛丘,四周高而中间低的土丘,也就是四川盆地!
四万年前,古羌人从岷山、龙门山等高原迁入四川盆地,进入到盆地底部的羌人就被称为氐羌,氐通底。当古羌人从龙门山上看到凹下去的成都平原第一印象会是什么?沉,仿佛一个下沉的地方!古人往往使用相同或相近的发音来说明相关联的事情,于是就使用“陈”来称呼这种沉下去的盆地,意为宛丘。是一种以自然地形来命名的地方,在早期非常普遍,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等,都是以自然地形命名。以上就是成都盆地作为地名“陈”的来历,后来还演绎出相关但有区别的成、诚、城等字,后面我们再做梳理。
前面我们已经论述了,在“陈”这个地方建都始于伏羲、女娲的华胥国,为什么在我国主要历史名城中,只有这里能以“都”相称?
“都”的本义为大城市,如“通都大邑”、“都市”。又特指有先王宗庙的城邑。如《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
既然伏羲、女娲把此地命名为陈都,也就确定其宗庙、神庙的地位,具有唯一性。
今天绝大部分华人都认同伏羲女娲后人的身份。既然老祖宗伏羲、女娲已经把宗庙、神庙所在祖庭选择在陈都,其后人不管迁徙到哪里,在祖庭这个问题上只能认同,而不敢造次。于是就出现陈都独自称都的情况。
华夏所有典籍都记载了伏羲、女娲是龙文化的源头,而三星堆则出土了大量的龙形器物。也证明伏羲、女娲与三星堆成都的联系。有关伏羲、女娲与三星堆出土器物的物证,我们在后面考古发掘中的成都做详细介绍。
既然陈都始于伏羲、女娲时期,所以,伏羲、女娲之前的燧人氏时期,典籍中就没有陈都的记载。伏羲、女娲的后人神农氏又是否与陈都有关呢?《史记·五帝本纪》记载:
“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為少典妃,遊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初都陳。”
“初都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神农、炎帝一开始就把都城设在一个叫“陈”的地方,就是陈都(成都)。说明炎帝作为伏羲、女娲的后人继承了其都城陈都(三星堆)。并开始为其宗庙、神庙祭祀区域修建城墙,朝拜时以示庄重宏伟!三星堆4800年前的历史印记正好与神农、炎帝年代相符。三星堆出土的龙型器也印证与神农的关系。神农游华阳感生炎帝也证明神农、炎帝与华阳的联系。
《帝王世纪》说:“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也说明炎帝与岷江关联。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氐人之國。炎帝之孫名曰靈恝,靈恝生氐人,是能上下于天。
说明炎帝就是古氐羌,而成都平原就是古氐羌早期的大本营,自今还有“湔氐镇”等地名,客观展现当时古羌人沿着河流迁徙的痕迹。
以上就是第一阶段的成都——陈都,一个以游牧文明、母系文明、神权文明为主的陈都,一个以自然地形盆地结构命名的陈都。我们也许会问,陈都又何时以成都相称的呢?陈和成的转变又有何新的含义呢?
在伏羲、女娲所处的神权时代,到后期各路神仙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俗话说:神仙打架凡人遭殃!过多的神权祭祀已经严重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4700年前后,一位强有力的帝王颛顼应运而生!
《大戴礼记·帝系》:“黄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黄帝居轩辕之邱,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明确说明颛顼之母、昌意之妻是蜀山氏女子!与昌意封地若水,即蜀地的雅砻江流域相互印证。
颛顼生于若水,因辅佐少昊有功,封于高阳。少昊死后,共工氏与颛顼争夺帝位,颛顼打败共工,继少昊主政,号“高阳氏”。颛顼是伏羲、女娲开创的华胥国的实际继承人。颛顼的华朝帝国主要功绩还有两条:
1、《淮南子》也提到“帝颛顼之法,妇人不避男子于路者,拂之四达之衢”,说的是颛顼确立了男尊女卑的思想,氏族出现男权替代女权,也就是华夏从母系社会往男权社会转变。
2、《大戴礼记》和《史记》都曾提到颛顼的另一大贡献是“履时以象天,洁诚以祭祀”,说的正是颛顼对原始宗教和天文历法的改革。在“氏神杂糅,不可方物”的原始社会,颛顼“命重黎绝地通天”,建立了专门的宗教队伍和机构,今天三星堆发掘出的庞大三星堆祭祀、宗教系统,可以说在同时期是绝无仅有的,与上述记载相互应证!其重大意义在于:华夏文明从先神权后王权的神权社会,正式进入先王权后神权的王权社会。
颛顼“命重黎绝地通天”主要出自《尚书·吕刑》和《国语·楚语》,说的是由专人、专地开展祭祀拜天活动。也就是说垄断了祭天盟誓活动,其余不得擅自开展!颛顼这个祭天的地方又会选择哪里呢?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 “丘西有沈渊,颛顼所浴...有叔(蜀)歜国,颛顼之子 ... 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积石…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
说明颛顼之子所处的地方就叫成都,而成都能够“载天”就是有通往上天的天梯,指的就是三星堆祭祀的通天神树。从侧面印证颛顼时期成都具有“绝地通天”的重要作用。颛顼时期,除了规定只有成都能够祭天、登天以外,为了规范神权祭祀等活动,便将上天的各路神灵,按区域规范为东西南北中五方神灵,统称“五方上帝”即“五帝”,分别是:东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中央黄帝。并用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区分。
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九世有开明帝,始立宗庙。……未有谥列,但以五色为主,故其庙称青、赤、黑、黄、白帝也。
《尚书帝命验》曰:“帝者承天立五府,以尊天重象。赤曰文祖,黄曰神斗,白曰显纪,黑曰玄矩,苍曰灵府。”注云:“唐、虞之天府,夏之世室,殷之重屋,周之明堂,皆同矣。”
《尚书帝命验》记载明确说明,为了祭祀五帝,颛顼帝专门修建祭祀场所五府,因为五府是祭天场所,所以在唐、虞时期就把祭天五府统称为天府,这便是古蜀“天府”的由来,最早的“天府之国”就源于此,距今约4700年左右。
既然“天府之国”在蜀地,是神权的象征,后面的中原王朝发展成王权社会,以世俗的皇帝为核心,就不能再以天国相称,中原的帝王作为王权统治者,为了体现“王权神授”的核心思想,便自称为“天子”,就是“天之骄子”、“天佑之子”的意思!
我们再说陈都和成都的转变。前面《山海经》中,明确说明在颛顼、大禹时期:“成都,载天”,说明就已经将陈都改成成都。这主要与上面我们谈到的颛顼规范祭天有关。之前的陈都主要反映成都盆地这种自然地貌,显然,陈都作为当时世界级祭天神权文化中心的名称,明显有不足之处,于是就选用另一个近音的字“成”进行替换,成字本意具有祭天盟誓、盟约的意思,成言本意就是对天盟誓、发誓,这就催生出另外一个字,成 言=诚,就是说要对天盟誓必须要诚信!成都这个名称的使用,标志着成都进入第二阶段,从自然地理命名的陈都正式进入人文祭天的成都,一个可以祭天盟誓的成都。核心词就是“天”、“天府”。
祭天的特征是选择高台,祭台越高,越接近天庭!既然“天府”是祭祀上天五帝的场所,这 “天府”又会选择在哪里呢?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古氐羌就是从岷山山脉、龙门山山脉进入成都平原。今天,在在三星堆上游,龙门山与成都平原接壤处,距离古湔氐镇、洛水镇不远处,九顶山山脚下,背靠九顶山,面对广阔的成都平原,一字排开五座金字塔形状的封土堆,单个金字塔直径在150米左右,有可能就是古蜀祭祀“五帝”的“五府”祭台,因为要祭祀上天的神灵,于是垒起金字塔形状高高的祭台,目的就是更加接近天庭,这便是最早祭天的“天府”,分别祭祀东南西北中的五位神灵五帝!
卫星图上天府祭台位置
天府祭台远景图,背靠的就是九顶山
天府祭台中间一座
天府祭台的右边三座
天府祭台的左边两座
以上就是实地拍摄的五座金字塔形状的夯土堆图片,整齐排列且大小一致,夯土堆上没有大型树木生长,说明建造过程经过人工反复夯打,很可能就是人工堆砌的天府祭台。
作为成都的主宰颛顼大帝,自然也会与华阳有关联。《山海经》记载:“帝颛顼葬于阳”,指的就是华阳。很可能就是华阳附近牧马山,其附近就有3个“皇坟山”的地名,五十年代,此处开凿牧山灌渠,曾发现大量文化堆积层,文革时期也被毁坏过墓葬,曾经出土大量玉器被哄抢,而且紧邻宝墩遗址。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民国二十九年考察双流牧马山后得出结论说:"这是平原西部的一座开头的山,虽甚低小,而冈阜萦回,仿佛城垣一般,防守极便,立国在这里可以控制平原,山上又好耕种,足以自给。假使我是当时的王者,走到这个形胜所在,也不肯把它放弃的"。"我敢臆断,牧马山定是一块好地方,蚕丛和杜宇的都城遗址有寻得的可能,古墓更有大批发掘出来的希望"。
《山海经》中同样记录了成都西边有“禹所积石”,即大禹治水的地方,让我们一起来梳理“大禹治水中的成都”。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